分享

纠结致死

 相约归渡头 2012-09-25
  天朝打输鸦片战争之后,急需人出来收拾残局,残局之一就是去和夷人们谈判、签条约,好把他们打发走。这件事肯干又能干的人不多,一方面朝廷命官们都自恃身价,“不屑于”理夷人;另一方面被打得害怕,又听过太多关于夷人的传说,也不敢去接触。时任广州将军的耆英和乍浦副都统的伊里布——两个“小官”——就临危受命,成了谈判代表。
  耆英和伊里布勉强算是不辱使命吧,至少是给朝廷解决了眼前的麻烦,也没让大清丢太多的近期利益(远期的事不能赖他们,毕竟那时候没人懂得现代经济和国际法的那些理论)。这对排挡先后三次为清廷谈判,签过《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在那个视外交如虎狼又如粪土的年代,算得上是冲锋陷阵死而后已了。
  耆英因此获得了“最知晓夷务”的名声。这在当时并不算是赞美,因为从上到下,从朝廷到国人,对夷人的态度是又轻视又仇恨又害怕,有身份的大臣是不会碰夷务的,只有那些“投机取巧”的人才会走这条蹊径。“通晓夷务”,基本上算是“对洋人摇尾乞怜”的代名词。
  耆英的确算是走捷径的高官,他赖以高升的唯一优势就是能与和会与夷人打交道。
  为了维持这个优势,耆英尽了很大的力量,他千方百计地让外国代表相信他的真诚、可靠与合作。在他赴广州任钦差大臣的时候,他请求乘坐英国炮艇去香港访问,与英国人吃饭喝酒猜拳,赞美英国的炮艇和武器。他抓住一切机会来发展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的亲密关系,当他看到璞鼎查的全家像时,他夸奖璞鼎查的公子,并表示因为自己尚无子嗣,希望能收璞鼎查的公子为养子,随后又提出用自己夫人的画像交换璞鼎查夫人的画像。璞鼎查成全了耆英的意愿,他的儿子更名为“弗雷德里克?耆英?璞鼎查”,此后他们还互赠礼物。在后来彼此的通信中,耆英一直把璞鼎查称为“挚友”。
  耆英的这些举动的确换来了英国人的好感,在后来外国人留下的史料中,当时的很多外国人都认为他很开明。他的“挚友”璞鼎查因此向伦敦宣称他将采取断然的措施,勒令英国臣民遵守条约,还警告在华英国官员防范欺负中国人的倾向。
  但外国人眼中的“开明”在国人眼中却是“媚外”,不仅朝内同僚,连街谈巷议也对他充满轻视。为了挽回自己的名誉,也为了给自己辩护,他写了一些奏折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说自己是以小恩小惠和外表的诚信来对付夷人,一边获取他们的信任并避免冲突。“此等化外之人,于称谓体裁,昧然莫觉,若执公文之格式,与之权衡高下,即使舌敝唇焦,仍未免袖如充耳,不惟无从领悟,亦且立见龌龊,实与抚绥要务甚无裨益,与其争虚名而无实效,不若略小节而就大谋。”
  耆英的两边讨好的方式并没有一帆风顺。1844年,按照条约广州应开放英国商人入城,但广州民众却拒绝执行此条约。争执很久后,1846年1月耆英大胆宣布开放广州城,此举断送了他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的职位——愤怒的民众烧毁了他的衙门,并与英人发生冲突,广州陷入一片混乱。名声扫地的他不得不申请调回了北京,并随即被降了级。
  1858年1月,他在广东的继任者由于采取强硬的政策,不断与外国商人发生冲突,终于导致英法联军攻入广州并随即北上攻占天津。清廷不得已只好派人谈判,此时又想起了耆英。
  经过数年深居简出的失宠岁月,耆英身体已老态龙钟,眼睛半盲。他抵达天津,再见夷人,生涩地施展起他曾经熟稔的“抚夷”手段,期望用热情和个人魅力拉拢起与英国代表的私人关系。然而,回应他的却是一场羞辱。
  英法联军在攻破广州,进入总督衙门时,从总督衙门里抄出大量文件,其中包括耆英发给朝廷以解释自己行为的奏折副本。里面那些贬低英国人的话震惊了英国人,让他们感觉自己多年前受了嘲弄,如今他们要把这嘲弄返还给作俑者。英国代表,26岁的李泰国,出示了耆英的那道奏折,并用夸张的语气大声朗读。场景极其尴尬,耆英语无伦次地试图解释,而英国人则哈哈大笑。
  羞愧难当的耆英默默地离开了谈判现场,并未经钦准离开了天津回到了通州。由于违旨开差,他被套上枷锁带回京受审,并被赐自裁。
  在互不了解又无法让他们了解的两方中间,耆英希望用自己的狡黠两边讨好,结果却里外不是人。纠结的人生,最后也是纠结的终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