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振波浪清 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部分 原创绝句一组(41——45)

 振波浪清 2012-09-25

振波浪清 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部分 原创绝句一组(41——45)

41.

七绝——振波浪清 41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部分 另感人生春之

 

巡山小路送清凉,

惹得花儿亦吐芳。

涧水无心流日月,

钟声不老缓听长

 

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部分

《人间词话》评析——转(5)

http://www./book/book.php?bid=644

《人间词话》评析鈥斺斪5)

《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评论,自出版后就可谓读书人的必读书,极受学术界重视。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作者王国维更是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界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41

卷上 手定稿 写情、写景之不隔

【原文】
“生年不满百,常怀干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①,“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②,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③,“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④,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注释】
①“生年”四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第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②“服食”四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第十三:“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③“采菊”四句:出自东晋诗人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天似”五句:出于北朝诗人斛律金《敕勒歌》:“敕勒川,阴川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像这样,才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像这样,才为不隔。
 
【评析】
此则是对“隔与不隔”说的补充。因为此前言及隔与不隔,侧重在写景或咏物方面,此则将重点转移到写情方面。王国维一般是先具体分析作品,表达出一种理论倾向,然后总结理论,然后再补充、调整理论。其隔与不隔说的形成、补充和完善堪称这一撰述方式的典范。
不妨先从此则后段说起。关于写景的不隔,王国维此前已有数度分析。这里不避重复,再举二例,一方面,当然是出于强化写景在隔与不隔说中的主导意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写情形成对应的格局。故关于“采菊”四句和“天似”五句何以被称为不隔,这里不拟再作分析。
《古诗十九首》被称为是东汉末期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之作,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在动荡之世文人或对于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感慨,或对于功名的强烈渴望,而且在表达这种感慨和愿望时,往往直言不讳,肆口而发,形成了一种自然、直率、畅达的文风。刘熙载《游艺约言》曾以“亲切高妙”赞誉《古诗十九首》的整体风格。王国维此则所举的“生年”四句、“服食”四句,都表达了因为生命容易稍纵即逝而产生的及时享受和游乐的心理。与中国古代诗歌的比兴传统不同,《古诗十九首》所呈现的是一种未加任何掩饰、包装的感情,也因此而显得格外真实。所以王国维“不隔”理论不仅包含真景物,也包括真感情。明乎此,“不隔”之说与境界说的关系也就昭然可见了。
 
【参阅作品】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①。
 
【注释】
①香径:花间小路。
 
【鉴赏提示】
词写送春时的伤感,寄托怀人深情,意致缠绵,语调谐婉,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试析此词是“隔”还是“不隔”。

 

读后感: “不隔”与“隔”我的理解是:景应“不隔”与情应“隔”的辩证关系,试想当年的初恋时的“月下猜眸”更是迷人的美。
 
我试对一句: 
 

对句:月慢慢,星幻幻,水跌身湿惊鹊雁     【振波浪清】

出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人间词话】

 

对句:亲梅雪月旁,旷达登北斗   【振波浪清】

出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人间词话】

 

对句:半扇青门回院去     【振波浪清】

出句:一枝红杏出墙来    【人间词话】

 

对句:长帘恨眸双涕泗     【振波浪清】

出句:小园香径独徘徊    【人间词话】

 

42.

七绝——振波浪清 42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部分 读李白《早发白帝城》另感人生之旅

 

轻舟过的几千庄,

历代新人别岸忙。

老树闲听山外事,

窗前梦醒已朝阳

 

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部分

 

http://www./book/book.php?bid=644

《人间词话》评析鈥斺斪5)

《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评论,自出版后就可谓读书人的必读书,极受学术界重视。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作者王国维更是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界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42.

卷上 手定稿 姜夔词有格调而无意境

【原文】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译文】
古今词人在格调上没有一个比姜夔高,可惜他不在意境上下工夫,所以使人觉得没有言外的余味、弦外的余响,终于不能进入第一流作者的行列。
 
【评析】
姜夔和周邦彦始终是王国维深感矛盾的两个人物。但周邦彦纵有创意的欠缺、用典的弊端,王国维仍是将其列入第一流词人之列的,而姜夔则被排除在第一流词人之外。因此在对周邦彦和姜夔两人的取舍上,周邦彦要略微领先的。
姜夔何以被冷落如此?这从大的方面来说,姜夔生当南宋后期,宋末词人的群体弊端,姜夔也不免有染。从姜夔本人而言,因为过于追求如野云孤飞、来去无端的清空之境,所以其词往往意旨飘忽,让人不易捉摸。再加上好用典故,使词意的隐晦就更为突出。而在写景状物上,也鲜有北宋词的那种生动真切之貌,往往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这一些都导致了姜夔词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不足。意旨已经难明,就更难追寻什么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了。
王国维归纳姜夔词不足的形成原因是不在意境上用力。此处的“意境”在内涵上与“境界”说是相似的。而境界说讲究的是真景物的如在目前、真感情的在在可感以及语言上的自然畅达。对照这三点基本要求,姜夔走的几乎完全是另外的路子。其不入王国维法眼,原因在此。但王国维对于姜夔本人是并不否认的,将其列为格调最高之人,这与姜夔清客的身份、傲然的性格都有一定关系。只是王国维认为姜夔这种为人的高格调没有融入其词中,从而形成词的高格调,这都是偏离了对意境的追求,而将技艺放在首位所造成的。王国维对姜夔的这一评价放在其理论体系中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对姜夔词的隔膜主要还是由于其审美的偏执所造成的。
 

 

读后感:   更喜欢周邦彦的文采与笔功。
 
我试对一句: 
 
出句:   弦外之响     【人间词话】

 对句: 字后从人     【振波浪清】

 

43.

七绝——振波浪清 43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部分 经扬州另感

 

窗前梦醒已朝阳

铁道穿桥过瘦杭。

几次诗中寻杜牧,

风声不唱月儿凉

 

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部分

 

http://www./book/book.php?bid=644

《人间词话》评析鈥斺斪5)

《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评论,自出版后就可谓读书人的必读书,极受学术界重视。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作者王国维更是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界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43.

卷上 手定稿 南宋词人仅辛弃疾堪与北宋人颉颃

【原文】
南宋词人,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①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②者,唯一幼安③耳。近人祖南宋而祧④北宋,以南宋之词可学,北宋不可学也。学南宋者,不祖白石,则祖梦窗,以白石、梦窗可学,幼安不可学也。学幼安者率祖其粗犷、滑稽,以其粗犷、滑稽处可学,佳处不可学也。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⑤之概,宁后世龌龊小生所可拟耶?
 
【注释】
①剑南:即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著有《剑南诗稿》八十五卷,存诗九千三百多首。另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内含词二卷,系陆游于淳熙十六年自行编定,后别出单行,名《渭南词》,一名《放翁词》,共一百三十余首。故世人以“剑南”或“放翁”称之。
②颉颃: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
③幼安:即辛弃疾,初字坦夫,后改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属山东省)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著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今人邓广铭辑)、《稼轩词》等,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④祧:这里意为疏远、忽视的意思。
⑤“横素波”、“干青云”二句:出自南朝萧统《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实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译文】
南宋词人,姜夔有格调而没有深情,陆游有气势而缺少风韵,其中可以与北宋词人不相上下的,只有一个辛弃疾。近时人们模拟南宋人而疏远北宋人,是因为南宋的词容易学,北宋的词不容易学。学南宋词人的,不是模拟姜夔,就是模拟吴文英,是因为姜夔、吴文英容易学,辛弃疾不容易学。学辛弃疾的人,都模拟他的粗犷、滑稽,是因为他的粗犷、滑稽容易学,好的地方不容易学。辛弃疾的好处,在于有性情,有境界。就拿气象来说,也有“横渡白浪,高上青云”的气概,岂是后世局促小生所可以比拟的呢?
 
【评析】
此则看似针对学词路径是宗北宋与宗南宋的问题,其实是对近人词风的一次集中批评。所以“近人”二字才是这一则的关键词。
王国维在此则继续批评姜夔“有格而无情”,其实仍是对姜夔不在意境上用力的说明。而陆游的词虽有一种对时局的郁勃不平之气,但未能敛气,所以有锐气而无远韵。吴文英的堆垛故实更是在词学史上备受批评。如此,南宋词的基本格局已经离以真性情、真景物为核心的境界说渐行渐远了。在王国维的观念中,只有辛弃疾是逸出在这种南宋基本格局之外的,兼具性情、境界、气象之美,遥接北宋一路词风。所以王国维在贬抑南宋词风时,一直对辛弃疾另眼相看。
但遗憾的是,自从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提出学词路径由南宋以追北宋之后,南宋词风风行一时。而近人师法南宋词并未完全按照周济的路径,周济是主张问途王沂孙、然后再兼收吴文英和辛弃疾的长处,最终达到周邦彦的境界。而近人不遑说追至周邦彦了,在吴文英的阶段就基本上流连忘返了,再兼师姜夔,而对姜夔、吴文英词风具有重要调整价值的辛弃疾大体被冷落了。少数师法辛弃疾的词人,也不是师法其沉郁苍凉,而是模拟其粗犷、滑稽之处,则不免有买椟还珠之嫌了。所以不师北宋已是差了路头,师法南宋又取其下。词风之不振,根源于此。王国维撰述此则,意在唤起当代词人对北宋词的重新关注,而辛弃疾其实是被王国维纳入到北宋词风的范围之内的。结尾“龌龊小生”云云,不免流于意气了。
 
【参阅作品】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②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③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④,封狼居胥⑤,赢得仓皇北顾⑥。四十三年⑦,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⑧,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注释】
①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即北固楼,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②孙仲谋:三国吴帝孙权,字仲谋,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曾镇守京口。
④元嘉草草:宋文帝元嘉二十七(450年),王玄谟北伐,因准备不充分而失败。
⑤封狼居胥:汉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在山顶筑坛祭祀而还。
⑥“赢得”句:宋文帝北伐失败,北魏乘机南侵至瓜步(今江苏六合南),宋文帝登城北望,后悔莫及。
⑦四十三年:指自己四十三年前从中原渡江谒见宋高宗,经过扬州时所见残破景象。
⑧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他追击宋军至瓜步,建行宫于山顶,后人建庙,即佛狸祠。
⑨廉颇:赵国名将,因受人陷害,出奔魏国。赵王后来想起用他,又怕他太老,派使者去探看。廉颇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驰骋,表示自己不老。但使者受人贿赂,报告赵王说廉颇一顿饭上了三次厕所,赵王因此没起用廉颇。
 
【鉴赏提示】
王国维引萧统评陶渊明诗“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来说明辛弃疾词气象恢弘,境界广阔。这首词作于南宋准备北伐时,作者在北固亭上追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立志恢复中原的豪情及对时局的忧虑,意境雄浑悲壮,用典多而贴切自然。试从“气象”上来分析本词的特点。
 
读后感:   更喜欢辛弃疾的词风,环境练就了不朽的胸怀。
 
我试对一句: 
 
  对句:   丹菊   枕峻岭  【振波浪清】

  出句:   横素波   干青云 【人间词话】

 

 对句:   直步红霞,闲乘紫气     【振波浪清】

 出句:   横渡白浪,高上青云     【人间词话】
 
 出句: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人间词话】

 对句:  羽扇纶巾,智出三弦若神    【振波浪清】

 

44.

七绝——振波浪清 44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部分 别长沙回同 另感此刻之故乡

 

风声不唱月儿凉

许是秋风向晋藏。

莫恨湘天今夜雨,

窗前竹影院流芳

 

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部分

 

http://www./book/book.php?bid=644

《人间词话》评析鈥斺斪5)

《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评论,自出版后就可谓读书人的必读书,极受学术界重视。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作者王国维更是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界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44.

卷上 手定稿 苏轼之词旷,辛弃疾之词豪

【原文】
东坡之词旷①,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②。
 
【注释】
①旷:意为开阔、明朗。
②东施之效捧心:典出《庄子·天运》:“西子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唉美,而不知唉之所以美。”
 
【译文】
苏轼的词旷达,辛弃疾的词豪放。没有二人的胸襟而学他们的词,就好像东施仿效西施捧心,适得其反。
 
【评析】
此则犹是承前一则而来。按照前后语境,重点似落在辛弃疾身上,大约是苏轼、辛弃疾风格相近,所以并为论述。而并论苏、辛二人,也与“近人”词风有关。盖近人学辛弃疾词,多侧重在粗犷、滑稽方面,而对于辛词中的性情、境界、气象,则不遑师法。所以这一则提出“胸襟”以作师法辛弃疾的门径。其实师法辛弃疾,仍可汇流到师法北宋的大方向中来。
所谓“胸襟”,是指人的性格、气质、精神和学养凝合成的一种人格境界。胸襟高远,才能脱略凡俗,超越凡境,而成就自身的卓越。在王国维看来,苏轼与辛弃疾都属于胸襟高远之人,其人既非常人可以效法,其词也非常人可以模仿。若勉强效法模仿,不过如东施效法西施“捧心”之状,不仅没有西施的美,反而彰显出自己的丑来。因为西施的“胸襟”在“病心”,因病心而捧心,故不失自然;东施既然没有病心之事,则在形式上“捧心”,就不免贻人以笑柄了。王国维所举此例不一定十分契合其语境,但其意义指向的方式是相近的。
词学史上往往将苏轼与辛弃疾并列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这当然是着眼两人词风之所同,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苏轼与辛弃疾二人生活年代既然不同,个人经历和性格内涵也有差异。表现在词风上,就是两人虽然都写了不少超越传统婉约风格的词,但各自在超越后的风格趋向仍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认为苏轼心地磊落,而且有一种源于天性的忠爱,所以他的词在超旷的风格中表达出平和之意;辛弃疾气概阔大,但没有实施的机会,所以他的词在豪雄的风格中包含着悲郁之意。陈廷焯的这一分析,堪称精辟,王国维此论也可能是受到陈廷焯的影响了。
 
读后感:   更喜欢辛弃疾的词风,环境练就了不朽的胸怀、境界。
 
我试对一句: 
 
  对句:   境界  【振波浪清】

  出句:   词风 【人间词话】

45

 七绝——振波浪清 45品读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部分  儿时故乡另感

 

清晨悄处起炊香

老井吱摇水花凉。

野岸谁东轻武练,

秦风绕径访牛庄

 

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部分

 

http://www./book/book.php?bid=644

《人间词话》评析鈥斺斪5)

《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评论,自出版后就可谓读书人的必读书,极受学术界重视。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作者王国维更是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界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45.

卷上 手定稿 苏、辛词雅量高致

【原文】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①、柳下惠②之风。白石虽似蝉蜕尘埃,然终不免局促③辕下。
 
【注释】
①伯夷:始姓墨胎氏,名允,字公信,谥号伯夷。商代末年孤竹君之子,被孟子誉为“圣之清者”。
②柳下惠:即展获,字子禽,春秋时期鲁国人。“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故称“柳下惠”。被孟子誉为“圣之和者”。
③局促:原意为狭小、短促、拘谨不自然。这里比喻见识有限,受拘牵。
 
【译文】
读苏轼、辛弃疾的词,应该注意他们不凡的气度与高超的情趣,有伯夷、柳下惠的遗风。姜夔虽然如同蝉蜕壳那样脱离污浊,但仍然免不了像车辕下的马那样窘迫狭窄。
 
【评析】
仍是承上一则“胸襟”而来。所谓“雅量高致”是指宽宏的气度和高雅的情致,其实就是“胸襟”的具体内涵。此则比较苏轼、辛弃疾与姜夔的不同,再次申论人品与词风的紧密关系。王国维将词人人品上升到伯夷、柳下惠的境界,可见其悬格之高。
伯夷是商代末年孤竹君的长子,本有继位的资格,但孤竹君有意让次子继位。而在孤竹君去世之后,其次子又坚让伯夷继位。伯夷以父命不可违为由拒绝。后隐居首阳山,因耻食周粟而饿死。柳下惠虽然在鲁国仕途蹭蹬,但不改直道事人的秉性,后隐居而成“逸民”。伯夷和柳下惠在古代都属于有气节、有胸襟、不慕名利之人,素被视为隐逸君子的典范。王国维在这里将苏轼和辛弃疾比拟为伯夷和柳下惠,只是就其气度高逸、情致脱俗而言的。王国维要求研读苏轼和辛弃疾的词,就要从中读出两人的这一种气度和情致。如果能由此而将自己的气度和情致向苏轼和辛弃疾两人靠拢,则师法其词,就有了基本的底蕴。
相比对苏轼和辛弃疾的极度赞誉,王国维对姜夔再次从人品方面提出了批评。姜夔一生虽为清客,但既然是食人门下,自然要局促自己,谨言慎行,以迎合主人之好恶。所以姜夔偶尔表现出来的清高孤傲,其实掩饰不住自己受约束的无奈。对照这一则,看来此前王国维对姜夔词“格韵高绝”的评价,也未必是一个充分正面的评价。
 
 
读后感:   环境决定意识,功夫处在笔力。
 
我试对一句: 
 
    出句:   雅量高致 【人间词话】
 
    对句:   血气方刚  【振波浪清】
 

  

    出句:   格韵高绝 【人间词话】
 
    对句:   笔势清新  【振波浪清】
 

读后笔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诗可诗,非常诗。

 

清代评论家袁枚认为:“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

 

痴梦潇湘更认为: “得意境者成佳作,得境界者是大家!”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讲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体现了最大量的思想! ”

 

诗贵别趣,意忌直出!

景以情见,物由志显!

 

诗句要点在于要转的出,更要结得妙!
更有,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


好的画境,一定是把作者的精神融与其中。
其中的点染法,我正在尝试中。
诗贵于创新,而不是一味地嚼别人的馍!自己的馍同样不可嚼!!

 

     意志沉潜,何理不可得?!   
     志气奋发,何事不可为?!   


    读薄《人间词话》!

    听懂《潇湘诗话》!
    作穿《随园诗话》!

潇湘诗话链接库——2(20链一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6fa54d01015g7j.html

 

潇湘诗话链接库——1(20链一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6fa54d0101585l.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