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缜(约450——约515。思想家,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答曹思文难神灭神》等)

 昵称503199 2012-09-25

范缜(约450——约515。思想家,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答曹思文难神灭神》等)

(2012-08-24 10:28:27)
标签:

杂谈

公元484年(南朝齐永明二年)正月初二,齐武帝萧赜既然把荀伯玉、垣崇祖、张敬儿这些人杀了,自然会用一批新人。后将军柳世隆在平沈攸之的乱中,坚守郢州有功,武帝任命他为国务院第二执行副总理(尚书右仆射);皇子萧子良为护军将军兼司徒,主管军队,在护军府增设辅佐官员,治所设在建康西州(建康城西)。萧子良很小就有清高的美名,他喜欢交朋结友,有才能的士大夫都聚集到他的名下。
萧子良到西州后,修建好西州官邸,收藏了一些古代文物,在西州府内开设了一间陈列馆。他把陈列馆当引凤之巢,果然飞来了一批文人墨客。比喻说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464-549。就是后来的梁武帝)、谢眺、沈约(史学家)和扬州秀才陆倕等,这些人都算得上是当时的文豪和理论家,时人号称“八友”。这其中有两位值得一提,一个是时年二十岁的梁武帝萧衍,另一个就是四十三岁的史学家沈约。此外,法曹参军柳恽、太学博士王僧孺、南徐州秀才江革、尚书殿中郎范缜和会稽人孔休源,也都是萧子良的朋友
萧琛(太学博士,历郡主簿有,遗著有《皇览抄》二十卷)是萧惠开的侄子。柳恽(465—517。好学,以诗出名,善投壶、射箭、弈棋、弹琴,精医术)是柳元景的侄孙。王融(468—494。工诗能文,是一个自命不凡的政客,因齐武帝死,想拥戴萧子良夺位赐死)是王僧达的孙子。萧衍(多才、多艺)是刘宋名将萧顺之的儿子。谢眺(464—499。我国著名诗人,他与我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并称“大、小二谢”)是谢述的孙子。沈约(441年513年文学家史学家。与谢朓等开创永明体,推动了诗歌向格律化的发展。著有《宋书》、《晋书》、《齐纪》、《梁武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除《宋书》外,余皆散佚。明人辑有《沈隐侯集》)是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敬佩的才子沈璞的儿子。王僧孺(465—522。南朝梁诗人、骈文家)是王雅的曾孙。范缜约450——约515思想家,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答曹思文难神灭神》等)是文学家范云的堂兄。
萧子良有了这批文人学士,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如果他善于用好这些人,一定会有所作为,但是,他却是一名佛教信徒:
  
子良笃好释氏,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道俗之盛,江左未有。或亲为众僧赋食、行水,世颇以为失宰相体(《资治通鉴》永明二年正月)。
 
萧子良非常相信释伽牟尼的佛教,因此,他请来许多高僧讲授佛法。导致佛教盛行,一时间信佛盛况在江南前所未有。这些释伽牟尼的信众如此兴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堂堂的齐国王爷萧子良亲自给这些和尚端茶、送饭,萧子良这样殷勤地为和尚端茶送水,比他儿子结婚时对贵宾还要招待得周到。他这样做,无非是想自己的魂魄到了西方世界有所皈依。因此,世人都认为他有失宰相的体统。而他的朋友中出了无神论者,萧子良又会怎样面对?
 

 
正月听到惊雷并不稀奇。永明二年(484)正月,建康城上空不仅滚动着惊雷,而且在萧子良的朋友中,也炸响了惊雷:
 
范缜盛称无佛。子良曰:“君不信因果,何得有富贵、贫贱?”缜曰:“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散:或拂帘幌坠茵席之上,或关篱墙落粪溷之中。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无以难。缜又著《神灭论》,以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此论出,朝野喧哗,难之,终不能屈。太原王琰著论讥缜曰:“呜呼范子!曾不知其先祖神灵所在!”欲以杜缜后对。缜对曰:“呜呼王子!知其先祖神灵所在,而不能杀身以从之!”子良使王融谓之曰:“以卿才美,何患不至中书郎;而故乖剌为此论,甚可惜也!宜急毁弃之。”缜大笑曰:“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资治通鉴》永明二年正月)!”
 
萧子良的朋友范缜坚定地说:“世界上没有佛”。时年二十四岁的萧子良听了,反对说:“你不信因果报应,为什么会有贫贱与富贵之分?”
三十四岁的范缜见这位英俊的王爷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十分耐心地解释说:“人生就像树上的花朵,同时绽放之后就会随风飘落:有的飞过幕帘,飘上锦床;有的越过篱笆,落到粪坑。落到锦床上的就是殿下,落到粪坑里的是我。贵贱虽然不同,但因果报应究竟在何处呢?”
这一话题不仅是神学的争论,也是一个逻辑学的探讨。就是在高度文明的今天,如此玄妙的哲学道理,仍然困扰着我们中的一些人。萧子良听了范缜的解释后,自己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通过这次讨论,范缜为了把自己的思想宣传出去,认真地写了一篇《神灭论》的论文。他在《神灭论》中指出:“形体,是精神的本质;精神又是形体的表现形式。精神对于形体而言,就好像是有刃的钢刀;我从没听说过钢刀丢失而利刃还存在,岂能容忍没有物质而有精神的谬论存在呢?”
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像惊雷一样,让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各种评论在责难范缜,最终范缜像一名勇敢的斗士,他没有屈服。比喻说,太原人王琰,写评论讥讽范缜说:“呜呼范子!还不知道他祖先的神灵所在之地!”王琰想以此作为颠扑不破的“真理”,用来阻止范缜再发表类似的言论。范缜却针对性地反驳说:“呜呼王子!知道他祖先的神灵在什么地方,却不肯杀身随之同去!”
这两张铁嘴相斗,萧子良出于朋友的关爱,派王融对范缜说:“凭着你的才华,不愁当不上中书郎(官名。三国时魏国开始设置,属中书省,为国家修史);你却故意发表这种荒谬而偏激的言论,实在是令人太遗憾了。你应该赶快毁掉并放弃以后再写类似的文章。”
范缜见王融是一个自命不凡的人,竟然当了王爷的说客,大笑说:“假如让我范缜出卖我的理论换取官职,我早已当总理(尚书令)或某一部门的领导(仆射)了,何止是一个中书郎!”
这一历史性的讨论,范缜以他的勇敢取胜,历史的天空才有一朵明朗的彩云。在萧子良的这些朋友中,萧衍总爱出谋划策,这一点被当权人物王俭看出来了,他非常器重萧衍,并惊异地说:“萧郎过了三十岁,将会贵不可言!”
也就是说,历史已经把未来安排好了,二十来岁的未来天子,现在就被三十二岁的王俭看出来了。不过,这得等到十七年之后,而现在的故事是:随着暮春的金银花绽放,那扑鼻的浓香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信息:
 
壬寅,以柳世隆为尚书左仆射,丹阳尹李安民为右仆射,王俭领丹阳尹(《资治通鉴》永明二年正月)。
 
永明二年(484)二月二十九日,南齐王朝任命柳世隆为第一执行副总理(尚书左仆射),任命丹杨尹李安民为第二执行副总理(右仆射),任命王俭为建康市市长(丹杨尹)。萧赜做出这样的调整,等于把他的好友柳世隆又提了一级。李安民与皇帝是同乡,也挤进了政治中心。王俭既是老臣又有智慧,加上他对新皇帝顺从,所以萧赜才一直重用。到了同年五月,魏国派李彪访问齐国,可能又是一些国防合作上的事。六月,即位二年多的萧赜,由于用人不当,使中央政府内部开始出现了腐败的蛀虫:
 
六月,壬寅朔,中书舍人吴兴茹法亮封望蔡男。时中书舍人四人,各住一省,谓之“四户”,以法亮及临海吕文显等为之;既总重权,势倾朝廷,守宰数迁换去来,四方饷遗,岁数百万。法亮尝于众中语人曰:“何须求外禄!此一户中,年办百万。”盖约言之也。后因天文有变,王俭极言“文显等专权徇私,上天见异,祸由四户”。上手诏酬答,而不能改也(《资治通鉴》永明二年六月)。
 
六月初一,齐国中书舍人(皇帝的联络官)茹法亮,被封为望蔡县男(古代有五爵,即:公、侯、伯、子、男)。此时皇帝身边共有四位中书舍人,萧赜认为这些人可靠,把他们分派到中央一级部委(各台省),时称“四户”。这四户交给茹法亮和吕文显四人主持,他们像四条贪婪的饿狼,权势压倒朝廷文武百官,地方官员由他们根据行贿的多少而更换,这样各地方想求当官的人,想求升官的人,想调动的人,都得给他们送礼,一年就高达几百万。茹法亮还得意地当众扬言说:“何必求外任捞钱。一个吏部(中央组织部),一年就可捞一百万。”他所说的一百万也不过是个大概的数目。后来,因天象发生变化,王俭借题发挥对皇帝说:“吕文显等人独断专行,结党营私,臣认为苍天降灾是由四户引起的。”
王俭说这话,无非是想借天象除害,而齐武帝不知是不是因为与这四户另有私下协议,竟然亲自写信向王俭解答,却不谈换掉这四条蛀虫的事。
也就是说,齐国在腐烂。而此时魏国却在改革:
 
魏旧制: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谷二十斛;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所调各随土之所出。丁卯,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变法改度,宜为更始,其大赦天下(《资治通鉴》永明二年六月)。”
 
按照魏国以往的制度:每年一户征税二匹帛,二斤棉絮,一斤蚕丝,二十斛(十斗为一斛,一斛四百斤)谷米。另外,又增缴一匹二丈帛,存放到州库,作为外调的费用。各州所征调的物品,可以根据本地所出产的产品折价缴纳。六月二十六日,拓跋宏下诏说:“设置官吏,发放俸禄(夏商周时,诸侯、士大夫都有不同的封地,史称“采邑”。其土地和各种赋税收入作为养家糊口的“禄”,故称“食邑”;又因是世袭,所以叫“世禄制”。东周晚期的战国时代,官僚逐渐取代了世卿制,俸禄制也取代了世禄制;“俸禄”说通俗一点,就是以征收百姓的物资作为朝廷官员的工资),很早就已开始实行,自从中原战乱,这一制度被中断。朕依照旧的典章制度,下诏规定了官员的俸禄。每户增缴三匹帛,二斛九斗谷,作为各地官员的工资(棒禄);再增加外调帛二匹。俸禄制度实施以后,贪赃一匹帛者处死。变法改制,适宜不断更新,为此,实行大赦。”
魏国的这一摊派的俸禄制度,到了十月才开始执行:
 
九月,魏诏,班禄以十月为始,季别受之。旧律,枉法十匹,义赃二十匹,罪死;至是,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仍分命使者,纠按守宰之贪者(《资治通鉴》永明二年九月)。
 
九月,拓跋宏下诏,颁布官员们的俸禄制度,从本年十月开始执行,每个季度向地方官发一次薪水(俸禄)。以前法律规定,地方官贪赃枉法帛十匹者,受贿二十匹者,一律处以死刑。至此,只要有人受贿一匹帛,贪赃无论多少,都处以死刑。中央到时分派检察官,定期到各地纠察有贪污嫌疑的人。
这就是魏国对官员俸禄的改革政策,看上去像是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其实不然。因为这时魏国一户有三、五十家左右(一户有一百到二百多人。详见后面的史料),有的大户多达几百人口,当时人均有五十亩地,由于人口混乱,有些有权的大户无限扩大,所以要实施税收改革惩治腐败,同时也是为了减轻一般百姓的负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