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亭卫生信息网 — 专题网站 — 中医工作

 昵称10816160 2012-09-26

华亭县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资料汇编
 
(之三)
 
 
 
 
 
 
 
 
 
 
华亭县卫生局
 
二00九年十一月
 
 
 
 
第一章
中医药临床适宜技术推广和应用
 
一、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以针刺或艾灸为主,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节经络脏腑、气血阴阳,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1、针灸的基本理论
(1) 经络学说:经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人体内存在着一些“气血”流行的通道。这个通道被中医称之为经络。它内而脏腑,外而肢节,纵横交错,遍布全身,起到运行气血的重要作用(类似人体的心血管、淋巴管等)。同时,又通过经络的复杂联系,将人体内外表里、上下前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皮肉各个部分,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类似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经络既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是一个十分奥妙、复杂的系统,这个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其中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部分,大而直行,深而在里,又可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大类,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小而横斜,浅而在表,又可分为较大的十五络脉,以及遍布全身的孙络、浮络。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阴阳失调,脏腑失和,气血偏盛偏衰,都与经络、穴位有密切关系,只有熟悉了经络的循环分布、生理功能,才能用经络学说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进行针灸治疗。
(2) 脏腑证治: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古人称为“藏象”,藏,指藏于内,就是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意指内脏生理、病理所表现于外之征象,中医称心、肝、脾、肺、肾为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脏腑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 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宫、九窍等,连结成为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其所叙述的脏腑名称虽与西医的脏器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上有很大差别。
脏腑证治是中医各种辩证论治的基础,它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经络等理论,通过四诊合参,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因病机,病变部位及性质、正邪盛衰,以确定所患何证,然后根据证来决定治疗原则和方药。
针灸治病在脏腑证治方面的应用较多,如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称作腧穴,是针灸施术的部位。腧穴与脏腑密切相关,在疾病情况下,腧穴有反映病痛的功能,一般通路为:邪气→ 经络系统→脏腑功能失调→表现症状(常在腧穴位置)。治疗时,通过调节经络系统而祛邪安脏。
(3)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基本理论,是古人通过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对自然界观察和认识的总结。是古人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界的方法论,古人用五行着重阐述“生化”,阴阳着重阐述“极变”,相当于现代的“量变”和“质变”。它自从被应用到中医学领域之后,便成为脏腑、经络的理论基础,并作为一种认识人体生命过程和疾病过程(即生、老、病、死全过程)的方法论,阐明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阴阳理论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作为自然科学的中医学来说,也就自然而然地吸收了这一朴素的先进的哲学理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论是生理功能的发挥,还是病理过程的演变,都处于阴阳的变化过程之中,故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都是阴阳失调的结果。运用针灸治疗疾病,都是以恢复机体阴阳平衡为目的。在针灸临床上常有左右互取以及前后上下对应取穴法,这是阴阳互引的针灸法则,充分体现了针灸疗法重视平衡阴阳的核心思想。
五行理论的基本意义是以自然界五种基本物质代表五种抽象的功能属性,借以反映事物之间相生相克现象及其规律。五行学说对针灸临床有着广泛的指导和重要作用。
针和灸是两种不同的治病方法。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适当的手法,以疏经活络,调和气血。灸法一般是指用艾柱或艾卷点燃后, 熏灼穴位的皮肤,达到温通气血、散寒止痛的目的。二者都是通过穴位、经络调节人体脏腑气血,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治病原则与内服药物一样,虚证用补,实证用泻。针灸具有的治疗作用包括:
(1) 调整作用。针灸治病,就是根据病证的属性来调节机体的“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平衡状态,如针刺有促进肠运动功能正常的作用,即肠运动功能减低者,促使其增强运动;而运动功能亢进者,则促使其缓解。
(2) 增强免疫作用。针刺疗法和艾灸都有扶正的作用。针刺疗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而针灸对增强免疫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能使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活动增强,对机体内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增加均有明显作用,临床上用于抗感染、抗过敏、抗癌等。
(3) 活血镇痛作用。针灸治病是通过对穴位选行针刺和艾灸,“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从而能活血化瘀、生新止痛。   
(4) 修复组织作用。针灸具有修复组织的作用己被大量临床所证实,如:针刺面部的穴位治疗面神经麻痹,针刺颈臂部穴位治疗臂丛神经麻痹,针刺上肢穴位治疗正中神经麻痹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3、针灸治疗范围
针灸可以治疗的病超过300种,对100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世界卫生组织就推荐43种疾病可应用针灸疗法。但一般来讲,国内患者到针灸科就诊的多以神经系统及骨关节疾病患者为主,如中风后遗症、面瘫、小儿脑瘫、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各种痛证(头痛、各种神经痛、关节痛等)、运动伤、外伤(如颅脑外伤)和手术后遗症等。
其实针灸对诸如失眠等亚健康状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胃脘痛、腹痛,甚至泄泻、便秘也有较好疗效,也常用于青少年近视、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小儿遗尿等。
在特殊情况下,针灸还可用于中暑、虚脱、急性疼痛等急症。国内就规定医院急救车内必须配有针灸针,以便在抢救病人时用于刺人中穴。
在国内外针灸还广泛应用于减肥、戒烟、美容、延缓衰老等。
(1) 中医、针灸辨证:即根据中医、针灸理论和诊疗方法,对疾病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制定出诊断、治疗、观察等的原则和方法。
(2) 治疗法则:根据上述辨证,即可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比如中医辨证属“膀胱湿热”,针灸医师就用“清热利湿法”;“脾肾阳虚”就用“温补脾肾法”
(3)选穴、配穴:针灸治病是通过各种刺激方法作用于穴位来实施的。光有治疗还不行,医师要根据一定方案来选取穴位, 把不同穴位配合在一起,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
(4) 具体实施方案:找准穴位后,医师就会确定用针刺还是用艾灸,用补法还是用泻法,等等。有了这些具体方法,才能真正起到治疗作用。
这四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的,缺一不可。正规针灸医师在为患者治病过程中,不管有没有一纸看得见的处方,他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一定会遵循上述原则, 即针灸处方四要素。
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针刺穴位经络,调节气血,调理脏腑,调和阴阳来达到的。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后可以通过经络激发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生成,增强机体功能,起到扶正补虚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气旺盛而呈实证时,针刺后能够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疏利脏腑, 抑制机体功能,起到祛邪泻实的作用。也就是说,针灸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其补与泻,是根据针刺时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来决定的。
另外,穴位的主治作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有些穴位性质偏补,有些穴位性质偏泻,比如神阙、关元、气海、膏盲、足三里等穴,针刺或艾灸后,大多能鼓舞人体正气,促进功能旺盛,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虚损病证;而井穴、十宣、八邪、人中、委中等穴,又能疏泄病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祛邪作用,临床上多用于邪实病证
此外,医生针刺时所采用的手法,刺激量的轻重,也能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产生或补或泻的作用。古代针灸家在这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创造出十数种针刺补泻手法。临床疾病中不论是虚证还是实证,针灸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6、晕针的处理
正常的针刺,患者除在进针时稍有轻微的疼痛外,针刺局部或身体上可有酸、麻、重、胀或舒适的感觉,一般人都能接受。只有在针刺过程中感到精神疲倦、头晕眼花、恶心欲吐,甚至出现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突然昏倒等症状时,才属于晕针。一般认为,这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一时性脑缺血、缺氧。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由于精神紧张,加上针刺时患者饥饿,或者大汗、大泻、大出血后体质虚弱,又采用了站立、坐姿的体位所致。针灸医生针刺手法太重、诊室环境不好、闷热或寒冷也是引起晕针的原因之一。
发生晕针时,只要及时拔去患者身上的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通风和保暖,或给患者饮温开水,晕针现象一般几分钟就可消失。对出现晕厥的可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或艾灸百会、关元、神阙等穴。必要时配合现代急救措施,很快就可恢复正常。
7、针灸验方
(1)、感冒发烧
①、毫针刺合谷、曲池、外关,三棱针点刺大椎、肺俞放血。
②、大椎、风门、肺俞拔火罐。
③、按摩肩井、风池等穴。
④、单验方:生姜30g,葱白2根,红糖30g。水煎服,盖被出汗,用于风寒感冒。
大青叶30g,薄荷10g。水煎代茶频服,用于风热感冒。
(2)、感冒头疼
①、毫针刺太阳、风池、合谷、列缺。
②、按摩肩井、风池及疼痛部位。
(3)、偏头痛
①、毫针刺风池、合谷、头维、外关。
②、按摩肩井、风池及疼痛部位。
③、单验方:羌活9g,白芷6g,川乌4.5g,草乌4.5g,焙焦研粉,分9次服用,每日3次,饭前服。
(4)、麦粒肿
①、取太阳、耳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②、用三棱针在大椎穴点刺出血后拔罐,每日1次。
③、单验方:蒲公英30g,野菊花15g,干鲜均可,水煎,头煎内服,二煎熏洗患眼,每日2—3次。
(5)、急性结膜炎
①、三棱针点刺耳尖、太阳穴放血。
②、淡盐水或野菊花30g,双花30g煎水,浸毛巾局部热敷。
③、单验方:野菊花30g,酒大黄10g,水煎服,日1剂。
(6)、牙痛
①、毫针刺合谷、颊车、下关、内庭。
②、用右手拇指按压疼痛同侧肩井穴,逐渐加压,以病人能够耐受为度,反复施术。
③、单验方:川椒(微妙)30g,炙蜂房30g,共为细末,每次6g,水煎漱口。
(7)、急性扁桃体炎
①、三棱针点刺少商、商阳放血。
②、单验方:生大黄9—12g,生甘草6g,沸水泡服,每日1剂。
(8)、落枕
①、毫针刺天柱、大椎、后溪、落枕穴。
②、在疼痛部位施行揉、点、拿、拳叩、切击等手法,用力宜轻。
(9)、急性胃痛
①、毫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梁丘。
②、艾灸中脘、神阙、足三里,适用于寒性胃痛。
(10)、急性腹痛
毫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或下巨虚。
(11)、痛经
①、毫针刺合谷、三阴交、地机。
②、艾条灸关元穴。
③、单验方:食盐1000g,米醋100ml,放锅内炒热,分装两包,轮流热敷小腹部。
(12)、腹泻(成人)
①、毫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
②、寒湿暴泻者艾灸神阙穴。
③、单验方:鲜马齿苋60g,鲜白头翁30g,独头蒜3个,洗净捣泥,拧汁,1次服完。用于湿热泄泻。
炒麦芽15g,炒山楂10g,水煎加适量红糖服,用于伤食泄泻。
(13)、急性腰扭伤
①、毫针刺腰痛穴。
②、阿是穴刺络拔罐,配合委中放血。
③、单验方:生大黄粉60g,生姜汁适量,加开水调成糊状,适量敷患处,每日1次。
(14)、腱鞘囊肿
以围针法在囊肿局部针刺,出针后用力按揉囊块,使之消散。
(15)、肱骨外上髁炎
①、以阿是穴为中心围针并加灸,配针手三里、合谷。
②、于病痛局部实行拨、揉、拿、法,并重点使用拨法。
(16)、足跟痛
①、毫针刺昆仑、太溪、水泉,隔日1次。
②、单验方:半盆热水加食醋250g,薰洗患足20分钟。每晚1次,10次为1个疗程。
(17)、荨麻疹
①、毫针刺曲池、血海、三阴交、合谷。
②、单验方:苍耳草、艾叶、芫荽,干鲜均可,选择1—2味煎水薰洗。
(18)、呃逆
毫针刺内关、足三里。
(19)、小儿感冒发烧
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推三关,退六腑,分手阴阳,运八卦。
(20)、小儿积食
①、补脾土,运八卦,,推及掐揉四横纹,摩腹,揉脐,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捏脊。
②、单验方:麦芽6g,神曲6g,陈皮3g,生姜2g,煎水频服,日1剂。
(21)、小儿泄泻
①、摩腹,揉脐,揉鱼尾,推上七节骨,补脾土,推大肠,按揉足三里。
②、单验方:山楂炭、鸡内金、炮姜炭等份研细末,每次1g,开水调服。适用于食滞泻。
(22)、腮腺炎
①、用灯心草蘸食油后点燃,以雀啄状快速灸灼双侧角孙穴。
②、毫针点刺少商、关冲放血,每日或隔日1次。
③、单验方:
野菊花叶、车前草、马齿苋、蒲公英、鱼腥草、紫花地丁、芙蓉叶,任选2—3味、各取鲜草60g捣烂敷患处,每日1次。
芒硝30g,青黛10g,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
 
二、艾灸疗法
   
艾叶是常用的中药之一,性温、味苦、辛辣、芳香,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中医医生多在虚寒性的出血症、腹中冷痛、月经不调、崩漏下血时配伍应用。而用得较多的,还是针灸方面,把艾叶制成艾绒、艾炷、艾条等点燃后,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温热性剌激,并能使药力内透, 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等防病治病的目的。
古代医书《医学入门》中说: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是除药物、针刺之外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在传统的灸法中,艾灸只是灸法的一种,此外,还包括用灯心草蘸油点燃淬烫为位的灯火灸,用一些剌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大蒜;白芥子、旱莲草等捣烂后敷贴体表,让其发泡的无针灸,以及艾灸与其他方法配合运用,如在艾灸时垫隔生姜、食盐、胡椒粉的隔物灸,把艾条切成小段插在已刺入穴位的针柄上的温针灸等等。它们各有其特点和适应症, 针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不同的灸法来治疗的。
1、艾灸的分类
(1)、艾条灸:艾条即为包装成柱状的艾绒,可在医药器材店里买到。将艾条一头点燃,手如持笔状握艾条,以燃头对准穴位或病位施灸,距离以有温热感为度,此为“温和灸”;在施术部位上方作环转运动,称“回旋灸”;像鸟雀啄食般上下施灸,称“雀啄灸”。
(2)、艾炷灸:把艾条包装去掉,将其中的艾绒捏成莲子大小的圆锥形艾炷,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治。使用时常在艾炷下垫以盐、姜片、蒜泥等作介质。一般病症每次施灸3~5壮。
2、艾灸的方法
第一法:艾炷直接灸。将燃烧的艾炷直接悬在脐中上方(1厘米左右)施灸,以觉得有温热感为度。每次灸15~30分钟,每日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全年可不定时灸3~5个疗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因体质素虚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较好。
第二法:神阙隔姜灸。把姜片上穿刺数孔,覆盖于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中啄灸,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度。每次灸15~20分钟,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冬至开始灸最好。此法对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诸症有预防作用。
3、艾灸验方
进入冬季,因寒而致的各种疾病多了起来。艾灸则可温经散寒、扶阳固脱,对寒疝腹痛、泄泻、痛经、寒湿痹痛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且因其简便易行,方便有效,不失为一种家庭治疗保健的良法。  
(1)、灯草灸防治流行性腮腺炎
中医认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于外感时行温毒,更挟痰火积热,郁热壅阴少阳之络,循经外发而为病。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学称“痄腮”,是病毒经呼吸道侵入引起腮腺急性非化脓性传染病,好发于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冬春两季发病较多。多数患者无前驱症状而发现耳下肿大压痛;少数并发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等。用灯草灸预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不但疗效显著,且方法简单、便于操作。
取穴:取患侧角孙穴(即耳尖正上方处),双侧取双侧,预防治疗可任选一侧。
操作步骤:将患侧耳壳向前曲折,耳尖正上方入发际处,用龙胆紫作标记,75%酒精消毒后,取灯芯草3~4cm,将一端浸入油中(麻油)约1cm,用左手捏住灯草1/3处,点燃后迅速向穴位一触即起,随即发出“啪”的爆炸声,在施灸处出现一绿豆大小的小疱。灸后局部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外感时行温毒,更挟痰火积热,郁热壅阴少阳之络,循经外发而为病。角孙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穴,又是手、足少阳之会穴,灯草灸角孙穴,可宣散三阳之邪,而达解表散风,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此治疗方法还能提高患儿的免疫、抗病能力。对预防、控制此传染病的流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速捷的治疗方法。
(2)、腹痛、泄泻:对受寒而致的腹痛、泄泻,宜采用隔盐、隔姜灸神阙法。准备少许食盐及姜片一枚,姜片的面积略大于肚脐,切成0.2~0.3厘米厚的薄片,中间以针扎数孔。受术者仰卧于床,暴露腹部,家人将食盐填敷于脐孔,与脐周皮肤平齐为度;再将制好的姜片放于其上。将艾绒捏成底面略小于姜片的艾炷,置于姜片上,将艾炷顶部点燃。随着艾炷的燃烧,热量穿过姜片,渗透到盐层,直至到达肌肤。至艾炷燃尽后,再换一艾炷重新施灸,共灸3~5壮,每日一次。若姜片干枯皱缩,可在更换艾柱时将其一并更换。此法有温里祛寒、缓解疼痛、扶阳固托、升提止泻之效。如伴返胃、吐食者,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中魁穴(中指屈曲,近掌指间关节中点)施艾条灸,每次10~15分钟。伴厌食乏力者,可用艾条灸于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每次10~15分钟。
(3)、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者可用艾条独灸大椎穴(低头,颈根部突出骨节之下凹陷中是穴),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也可用艾炷隔姜灸法,患者俯卧,家人把姜片置于其大椎穴,上放置艾炷,点燃施灸,共3~5壮,每日3次。寒痰咳嗽者可用艾条灸于列缺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间下凹陷是穴)及合谷穴(虎口后方肌肉丰隆处)20分钟,每日一次;哮喘者可用艾条灸于天突穴(胸骨上窝中点)及上气海穴(平卧,两乳头连线中点),每次20分钟,每日一次。
(4)、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俯卧,暴露背腰部,操作者将捣烂的蒜泥适量铺于大椎穴(蒜泥饼直径2~3厘米,厚度1厘米),再沿脊柱依次向下每隔1.5厘米置一同样的蒜泥饼,直至股沟处。然后在每一蒜泥饼上放一壮艾炷(制法同上),同时点燃,燃尽艾炷,如此每次灸2~3壮,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对于上肢疼痛,活动受限较明显者,可加艾条灸曲池穴(曲肘90度,肘横纹外侧端)、外关穴(掌背横纹上2寸)、合谷穴;对于下肢症状较重者,可加艾条灸于阴市(髌骨外上缘2寸)、风市(直立垂手,中指间触腿之处)。
注意:
①在艾灸过程中要注意防寒保暖,以免因受凉而加重病情。
②使用隔蒜灸时应注意灸治时间,以免刺激量过大而引起皮肤发泡。但发泡也无须惊慌,适当的发泡疗效更好。小泡无须处理,待其自然吸收即可,大泡可将其刺破,外涂龙胆紫。
③对于病情较重者,不可拘于艾灸一法,应配合药物等治疗手段,方可收到良效。
 
三、点 穴 按 摩
 
1、各种腹痛
      用手指点按腹安、足三里二穴各约1分钟。疗效:此为常见病。用此疗法大部分患者可马上止疼。如个别患者效果不明显,可加按腰部的膀胱经,可获立竿见影之效。有效率近100% 。
2、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两个腰椎之间或腰骶椎之间的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突出,并压迫脊髓神经根而发生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一种疾病,属腰腿痛范畴。                         
病因: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在搬运、挑担、抬重物或举重时,由于压力过大,突然超过腰椎间盘纤维环承受力,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被挤从破损处突出压迫脊神经根而成本病。也有个别人虽然没有明显外伤史,但由于椎间盘结构上发生了退行性改变,故遇到轻微的压力,如咳嗽、喷嚏,腰部的软组织不协调,突然收缩,导致椎间盘发生裂隙,也可引起本病。
症状:本病好发的部位,是在负重最多和活动量最大的4--5腰椎或腰骶椎间两处,突出多偏向一侧。主要表现为一侧腰痛,同侧臀部和大腿后区有串痛或麻木感,有的放射至小腿外侧及足背,继发为坐骨神经痛。剧痛时,腰部不敢活动,行走困难。咳嗽、喷嚏、腹部加压时,疼痛加剧。卧床疼痛稍有缓解。
诊断:腰部有外伤史。体征为下腰段有不同程度的侧凸:向患侧凸者多,向健侧凸者少,也有的是平腰或后凸状。腰部活动受限,成熟型的(椎间盘突出部无增大或缩小的可能性)腰不能向前屈;幼弱型的(椎间盘突出部能大能小者)腰虽能向前屈,但不能向后伸。患部棘突旁1--2厘米处有明显的压痛点。直腿抬高为阳性,有的小腿外侧及足背有感觉障碍区,膝和跟腱反射消失,部分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晚期小腿肌肉萎缩。屈颈及足拇趾背屈检查均为阳性。X线检查,最常见的为:①腰柱侧凸,生理前凸消失。②椎间隙前窄后宽或绝对变窄。③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或后翘状。④椎间盘上缘可有凹陷。
治疗:(1)手法:以滚法、推摩法、按法为主,拿法、摩法为辅。
(2)取穴:脊中、腰阳关、命门、肾俞、八髎、居髎、环跳、殷门、承扶、委中、承山、阳陵泉。
(3)操作和顺序
①患者取俯卧势,胸前和下腹前各垫一软枕,使腰部悬空,下肢伸直。
第一步,先用双手按法,施于腰部、骶部和八髎,往返三、四次,重点在腰椎3、4、5至骶椎1、2、处,随即抽去垫枕。次用滚法,继用推摩法,施于同上部位。后用肘按法,施于腰椎旁的压痛点及腰阳关、脊中、命门、肾俞和八髎等穴。随之用摩法加以调和。
第二步,先用滚法,次用推摩法施于患侧臀部,大腿后部腘窝至小腿。继用肘按法,施于居髎、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随之用摩法加以调和。
第三步,作患肢直腿后提和膝关节向臀部屈伸的辅助活动。
②患者取健侧卧势,患侧下肢在上直伸。先用滚法施于患侧臀部、大腿外侧至小腿外侧。再用推摩法施于同上部位。后用肘按法施于居髎、环跳、风市,指按阳陵泉、足三里穴。随之用摩法加以调和。
③患者取仰卧势,下肢伸直。第一步先用滚法,后用推摩法,施于患侧大腿前区向下至小腿和足背。第二步用双手拿法,施于同上部位。随之用滚法加以调和。第三步作屈膝屈髋,引伸腰腿和摇髋等辅助活动。第四步作腰部牵引,患者双手反向攀住医疗床的一端,全身上下伸直,腰部放松,术者站在床的另一端,双手紧握患者踝关节上方,用抖法一送一拉,上下抖动,作腰部牵引,连续进行三次。第五步采用双屈髋法,医者一手托住患者臀部,使其躯体向前屈曲,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根据生理活动范围,逐渐加大,使大腿接近腹部,促使腰椎间盘间隙增大及突出物回纳。  
④ 患者在床上取坐势(术者站在床的一端,面对患者),两腿伸直,两手伸给术者,两腿蹬在术者两侧髋前部,腰部向前屈,术者双手紧握患者两手腕部上方,用力一送一拉。同时令患者主动作腰部前屈后伸的辅助活动。幅度视病情适应由小到大,使患者双手逐渐接近脚背趾尖,连续进行三次,使腰椎间盘间隙增大,促进椎间盘突出物回纳。最后拍腰部结束。
3、痛经病
妇女在行经前或行经期间,一般都有轻度的下腹胀痛、腰酸、乳房胀痛、疲倦等现象,这是正常的,不需治疗。痛经是指月经来潮前一、二天内或经期开始后,下腹部剧烈刺痛或绞痛,这是一种疾病,需及时治疗。
病因:痛经的原因较复杂,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种因素:
(1)体质因素:气血两虚,病后失调,经行无力,血瘀下坠而致痛。
(2)生理因素:子宫后倾或前倾,经血不易排出,子宫发生痉挛性的收缩而致痛或者宫颈狭窄,子宫内膜组织脱落物过大,刺激宫体而致痛。
(3)生活因素:久居潮湿之地或经期涉水、淋雨之后,以致寒湿凝滞于胞宫,下焦寒冷,月经受阻而致痛。
(4)精神因素:情绪郁结,思虑过度,气滞不宁,血行不畅而致痛。
症状:痛经的症状除了下腹部出现剧烈的刺痛和绞痛之外,有的还兼有腰痛、恶心、头晕、呕吐、乳房胀痛等。发病时,面色苍白,四肢冰冷,情绪烦躁不安,影响工作和学习。
治疗:(1)患者取俯卧势,第一步先用滚法,次用拇指推摩法,施于腰骶部,上至两侧腰肌,下至骶部八髎穴周围。随用摩法调和之。
(2)患者取仰卧势,第一步用三指摩法,从神阙穴起,逐次摩气海、关元、中极等穴。随之摩双侧的天枢、四满、归来、子宫、气冲等穴。第二步掌摩腹部结束。
(3)上述手法结束后,痛觉若未能消除时,可令患者取坐势,腰部稍向前屈,术者可用平推手法,施于腰骶部,往返推几次,以透为度。
4、失眠症
本病多发生在青壮年人,其原因复杂,医学名家有不同的看法;西医学说认为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过度紧张,大脑皮层机能紊乱,功能失调,抑制减弱,容易兴奋,也容易衰弱。中医学说认为与心脏有关。因为心“主神明”,管精神、意志、思维等活动。如果心的功能发生障碍,就地出现心悸、惊恐、烦躁、失眠等病症。
本人认为无论是高级神经活动过度紧张,心神疲劳还是体质虚弱均会导致大脑皮层机能紊乱,功能失调,大脑供血不足。大脑细胞得不到充足的养分而无法镇静,所以无法入眠。治疗必须以改善大脑的血气循环为主,以下点穴推拿疗法对各类型失眠症均有显著效果,一般2-3次就可获愈。
症状:兴奋型:常伴有头痛、头晕、胸闷、烦躁等症,情绪易激动,对声、光的刺激特别敏感。
衰弱型:伴有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疲乏、记忆力减退、女性月经不调。
诊断:根据表现情况,诊断是容易的。
治疗:(1)患者取仰卧势,术者站在患者头顶的一边,面对患者。第一步用大鱼际摩法,从右侧太阳穴起,经神庭穴到左侧太阳穴,往返五、六次。第二步用双拇指分摩法,从印堂穴到神庭穴,然后向两侧分摩至太阳穴,并在太阳穴处旋摩一、二圈,往返五、六次。继摩双侧上下眼眶,点鱼腰穴。第三步先用指振法,振双侧攒竹穴、后捏山根穴。继用拇指按双侧头维穴。第四步用双掌大鱼际摩法,从额部中央分经两侧面旁顺下至颊部,往返三、四次结束。
(2)患者取坐势,术者站在患者侧面。第一步先用五指推法(五指微屈疏开),从头部前发际推至后发际。继用拇指推压法,从神庭穴经百会穴,推至后发际,然后转向两侧顺序从前发际推向后发际,往返四、五次。第二步先用五指叩击法,后用五指拍法,全面施于头部。第三步指按百会穴,拿双侧风池、天柱穴、按风府穴。第四步术者站在患者背后,先用双拇指顶按双侧翳明穴。后用滚法,滚双肩及颈部,拿肩井,拍肩结束。
 5、落枕
落枕(痉挛性斜颈),俗称“梗颈”,是推拿常见的颈椎病。治疗一、二次后疼痛即可消失。
病因:多数是由于睡觉时,头部姿势不正位,或是枕头高、低不适当。酣睡时枕骨下的侧方肌肉(如斜方肌,胸锁乳突肌)长时间受到过度牵引或压迫,使血液循环受阻,肌肉痉挛而致疼痛。有的是由于过度劳累或者活动不慎造成颈部肌肉肌腱韧带损伤而致痉挛作痛。也有的没有什么原因,突然觉得颈部疼痛。这可能是由于风寒之邪侵袭颈部,致使气血凝滞,经络不通而致。
症状:多见于早晨起床后,颈项强直,呈斜歪形疼痛,转动受限,活动时痛更剧,甚至放射到肩部、肩胛部、背部,患部肌肉紧张发硬,压痛明显。
诊断:据其病因病状检查:
(1)颈部强直,有轻度偏歪;
(2)头部俯、仰、旋转有方向性受限;
(3)患侧头部、肩部、肩胛部、背部可有放射性疼痛;
(4)局部有压痛,常在斜方肌脑锁乳突出肌部分。据此,可诊断为落枕。
治疗:患者取坐势,术者站在患者背后患侧方。
第一步用滚法,施于患侧肩颈及肩胛部和背部。
第二步先用拇、食、中三指拿法,拿肩、颈部,重点在斜方肌和痛点处,上自风池穴起往下至肩井穴,往返五、六次。随用滚法调和之。
第三步对于背部、肩胛部有放射痛的可用拇指推摩法,施于患部(点、面、线)及其周围,往返五、六次。
第四步用摇法,一手按住患者头顶,一手托住下颏,左右摇动,操作时手法要缓和,幅度宜小,用力宜轻,边摇边嘱患者主动放松颈部,待其放松,乘其不备,向患侧骤然扭动,听到关节“咯”的响声即止(但也有不响的)。
最后再用滚法,全面施于肩颈部、肩胛部和背部一次。随之拿肩井,拍肩结束。
6、头晕
古人曰:“天柱、大钟按摩宽,便是醒神腱脑丸。”坚持按摩天柱穴、大钟穴,再加上头顶按摩,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通畅气血,调和百脉,收到健脑防病之功效。
坚持按摩天柱穴、大钟穴,再加上头顶按摩,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通畅气血,调和百脉,收到健脑防病之功效。脑的营养来自两条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大脑半球前2/3和部分间脑由颈内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后1/3以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由椎动脉供应。进入中年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管壁弹性下降,管腔狭窄,或受外界因素压迫(如颈椎骨质增生,使穿行在颈椎横突孔内上行的椎动脉受压)),导致脑部血流量减少,出现头晕、目眩、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1)、按摩天柱穴:天柱穴位于第1~2颈椎水平正中的哑门穴旁开1.3寸,颈后大筋(斜方肌)外缘。用食、中、环三指相并,以三指指腹按压在该穴上,每侧由上而下推按20次。
(2)、按摩大钟穴:大钟穴位于足内踝后五分的太溪穴下部与后跟腿侧边的交点。用大拇指指腹按压在该穴上,每侧由上而下按摩20次。
(3)、按摩头顶:即搓头皮。两手做“梳头”动作,从前发际到后发际,反复10次。然后两手拇指按住两侧太阳穴,其余四指抓住头顶,以中度的力量旋转四指指腹,从上到下,再从下向上按摩头顶各处。如此反复10次。此种按摩不仅可以健脑、防治头疾,而且对咽干、脚后跟痛也有一定疗效。
7、“十要穴治病歌”
三里内关穴,胸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殷门昆仑穴。 头项若有病,后溪并风池。  膝前兼胸胁,环跳与阳陵。 三百六十穴,不外十要穴。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一横指处,正坐屈膝垂足取穴),是足阳明胃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灸5分~2寸。
按摩方法:①脱去外衣留内衣,正坐床上或凳椅上,两腿屈膝,用两手拇指分别按压在两腿足三里上,余四指并拢托住小腿肚,两拇指同时用力按揉50下。②双手掌同时拍打两腿足三里各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胃脘痛、呕吐、腹痛、腹泻、腹胀、水肿、消化不良、便秘、偏瘫、下肢痛、口歪、乳痛、咽喉肿痛、发热、感冒、失眠、高血压、遗精、早泄、阳痿等,且能降虚火、安神定志、为强壮保健要穴之一。
内关穴(在腕横纹正中上二寸,两筋之间),是手少阴心包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5分。
按摩方法:①用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内关,食指托住外关穴(在腕关节背侧、内关相对),两指同时按压,一捏一松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内关50下。②用右拇指按压捻揉左手内关50下;换左手拇指捻揉右手内关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胃脘痛、呕吐、心痛、心烦、心慌、心悸、心律不齐、心胸部各种疾患、失眠、癫痫、癔病等,且能直接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
曲池穴(屈肘成直角在肘纹外端,凹陷中,掌心向内取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5~7分。
按摩方法:①用右手食指按压在左手曲池上,拇指托住少海穴(在肘窝底、曲池穴相对),拇食两指同时用力捏捻50下;换左手捏拿右肘曲池50下。②用右手拇指按压捻揉左肘曲池50下;换左手拇食指捏拿揉捻右肘曲池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发热、高血压、肩肘臂痛、咽喉肿痛、上肢不遂或抽搐、扁桃腺炎、关节炎、月经不调等。
合谷穴(拇、食指掌骨之间),也是手阳明大肠的一个主要穴位。针3~7分,孕妇忌针灸。
按摩方法: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捏拿左手合谷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合谷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头痛、感冒、目赤痛、鼻炎、鼻衄、齿痛、臂痛、咽喉肿痛、中风、口眼歪斜、无汗、多汗、便秘、经闭等。
殷门穴(在大腿后侧、臀横纹至腘横纹正中央联线中点),是足太阳膀胱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8分~1寸。
按摩方法:①脱去外衣留内衣,正坐床上或凳椅上,用两手拇食指岔开,同时捏拿两殷门各50下。②两手掌分按两腿殷门,同时上下摩擦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腿痛、腰背臂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等。
昆仑穴(在外踝后5分与跟腱之间凹陷中),也是足太阳膀胱经上一个主要穴位。针5分,针刺角度向内踝前缘,孕妇忌针。
按摩方法:①用右手拇食指岔开,食指按在右足昆仑穴,拇指按在右足内踝下照海穴上,拇食指同时用力捏拿50下;换左手捏拿左足昆仑穴50下。②两拇指分按两足昆仑穴同时揉捻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头痛、目眩、目痛、鼻衄、腰背痛、足跟痛、背拘急、坐骨神经痛、小儿惊风、腓肠肌痉挛等。
后溪穴(在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凹陷中),是手太阳小肠经上的一主要穴位。
按摩方法:①用右手拇食指岔开,拇指在左手掌上,食指在左手背,两指同时用力掐捏揉左手后溪50下;换左手掐捏捻揉右手后溪50下。②两手握拳,拳心朝上,两后溪对敲50下。针5~8分。
保健作用:能主治头项强痛、鼻衄、耳聋、上肢抽搐、肘臂疼痛、咽喉肿痛、手指挛急等。
风池穴(在项后枕骨下,与乳突后凹陷处),是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针5~8分,针刺角度向对侧眼窝方向刺进。
按摩方法:①先用右手拇食指岔开,分按两侧风池,两指同时用力一捏一松25下;换左手捏拿风池25下。②用两拇指分按两风池,余四指抱头,两拇指同时用力揉捻旋转各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头痛、头晕、失眠、感冒、高血压、发热、颈项强直、目赤痛、目眩、流泪、青光眼、视神经萎缩、鼻衄、耳鸣、腰背酸痛、中风等。
环跳穴(在臀部、大腿外侧、大转子后凹陷中),是足少阳胆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5~8分。
按摩方法:①脱去外衣留内衣,两手握拳,手心向内,两拳同时捶打两侧环跳各50下。②两手抱两膝搂怀后再伸直,以此反复,一伸一屈共做50下。
保健作用:能主治腰胯腿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坐骨神经痛、小儿麻痹症等。
阳陵泉穴(在小腿外侧,膝下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也是足少阳胆经上一个重要穴位。针8分~1寸。
按摩方法:①用两手拇指按压在两腿阳陵泉上,其余四余并拢托住小腿肚,同时用力揉捻50下。②两手掌分按两膝外侧,同时用力拍打各50下。
保健作用:主治腰腿痛、老寒腿、鹤膝风、高血压、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等。
上述主要穴位和作用,是前辈医家几千年医疗实践积累的经验,是自我保健的有效措施。可根据自身病情,自行配方,自我按摩,但要辨证施治,随证加减。  
8、要健康 常刺激人体5个地方
经常对身体的五个部位进行刺激,就能有效地防治疾病,健身强体,益寿延年。下面,分别对五个部位作简单介绍。
前胸:摩擦前胸可增强身体免疫力。科学家发现,前胸的胸腺是主宰人体整个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胸腺分泌出来的免疫活性肽物质,能监视体内变异细胞,并毫不留情地将其消灭;同时又有抗感染的功能和抗病能力;对延缓衰老也有一定的作用。每天坚持用手掌上下摩擦前胸上至颈部下至心窝部穴位100至200次,可激活胸腺,起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的作用。
脊柱:按摩脊柱可滋养全身器官。脊柱是养生学家极为关注的区域,它是人体两条最大的经脉中督脉的行经之地。脊柱两侧的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极为密切。经常按摩脊柱,则可激发经络的疏通,气血运行,血脉流畅,滋养全身器官而健身。
腋窝:刺激腋窝可促进血液循环。腋窝是血管、淋巴、神经最多最丰富的地方。它的健身奥秘之处,在于受刺激后会使人大笑;笑时使各器官都能得到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并使各器官充分得到养分和氧气的交换,使大脑、心脏以及肺部受益匪浅。故专家们称之为“腋窝运动”。
肚脐:肚脐常被养生学家誉为保健“要塞”。肚脐为神阙穴,中医常用药物贴敷肚脐,治疗心绞痛、消化不良等病。经常按摩肚脐有预防和治疗中风的作用,能祛病健身、益寿延年。
脚底:人的脚底有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科学家还认为,人的脚底有成千上万个末梢神经,与大脑和心脏密切联系,与人体各部脏器密切联系,所以将脚称作人的“第二心脏”,可见脚保健的重要性。经常弯弯脚趾、散步、踩鹅卵石、温水泡脚等,都有促进脚部血液流畅,把远端血推向心脏和全身,调节阴阳平衡,防治疾病,健身益寿之功效。
9、耳穴按摩降血压
高血压是以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人体耳穴图中医认为,高血压可分为肝阳上亢等几个证型,但总体而言,肝阴不足、虚阳上亢是其常见病机。患者除血压升高外多兼见头痛、眩晕、面红、耳鸣、便秘、口苦等症状,心脏、血管、肾、眼底也有不同程度的病变。
应对高血压的关键措施是“重在预防”。近年来,耳穴按摩疗法已经证实有一定的稳定血压作用。耳穴按摩疗法可以预防高血压,对轻度高血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还对中度和重度高血压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通于耳,人体某一脏腑和部位发生病变时可通过经络反映到耳廓相应点上。耳背有一“耳背沟”,位于耳廓背面,由内上方斜向下方行走的凹沟处。因其有稳定血压的作用,故亦称“降压沟”。
取穴:降压沟、降压点、肝穴、肾穴、内分泌穴、肾上腺穴、耳轮部、耳背部。
按摩方法:用白虎下山手法(以双手食指或食指及中指之指腹,从上而下按摩双耳背之降压沟,本法由上而下按摩,形如白虎下山之势而得名。)按摩位于耳背的降压沟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约90次,以红热为度;捻耳轮部6分钟,频率为每分钟约90次,重点捻耳尖;掌擦耳背部,频率为每分钟约120次;其余穴位用耳压法贴王不留行子治疗,每次轮替选用3~4个穴位,左右耳交换治疗。如是轻型高血压患者,贴丸后每天早晚两次按压即可,如是中型或重型患者应适当增加按压次数。还可配足底涌泉穴,掌擦涌泉穴5分钟,频率为每分钟约180次。  
特别提示:高血压患者特别要注意的是按摩耳背下耳根有升压作用。
除耳穴按摩外,高血压患者还应注意:及时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节制饮食,控制体重;限制食盐摄入量;保持乐观情绪,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起居有节;经常做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四、拔罐疗法
 
拔罐是以杯罐做工具,用加热或抽吸的办法,排除罐内的空气,使罐内出现负压,促使其吸着于皮肤,引起局部淤血,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我国传统使用的拔罐为火罐,近年来又发明了抽气罐。抽气罐使用起来比火罐方便。
1、拔罐的机理
中医理论讲,拔罐具有行气止痛、祛风散寒、调理脏腑虚实、活血化淤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拔罐治病的机理是:①拔罐能使病人皮肤的毛细血管充血破裂,以至自身溶血,从而产生一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这种组胺和类组胺的物质可以被送往全身各处,刺激机体的各个器官,增强各器官的功能,以起到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②拔罐可使机体局部的血管扩张,起到促进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作用。③拔罐还具有增进人体内淋巴液的循环,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④拔罐可以加快肌肉和各脏器对其代谢产物的排除。⑤拔罐可以通过刺激病人的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而起到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2、拔罐的方法
拔罐用的罐种类很多,如: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等。根据病情的不同,拔罐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1)、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应位置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症。
(2)、闪罐法:是指把罐吸附于相应位置后,用一只手压住皮肤,另一只手握住罐体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指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或其他润滑油)后,再拔罐。然后,医者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动。当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淤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病症。
(4)、刺络拔罐法:即将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此法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病症。
3、拔罐的临床应用
用拔罐的方法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现简要介绍以下几种:
(1)、用拔罐法治疗感冒
症状: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咳嗽、头痛,全身酸痛、怕冷等。
取穴:大椎1、风门2、肺俞3、曲池4、合谷5、外关6、太阳穴7。对于发烧者可以取大椎穴用刺络拔罐法。
(2)、用拔罐法治疗头痛
症状:头部胀痛。
取穴:合谷、大椎、太阳穴。
(3)、用拔罐法治疗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痰多,伴胸骨后疼痛,气急,胸闷等。
取穴:天突8、大椎、中府9、肺俞、丰隆10、尺泽11。
(4)、用拔罐法治疗胃痉挛
症状:突发性剧烈上腹痛,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等。胃痉挛常见于有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有胃神经官能症病史者。
取穴:中脘12、足三里13、天枢14、内关15。
(5)、用拔罐法治疗失眠
症状:入睡困难,多梦,头晕、健忘、疲倦无力等。
取穴:心俞16、肾俞17、脾俞18、内关、三阴交19、安眠20。
(6)、用拔罐法治疗高血压
症状:头痛、头晕、头胀、耳鸣、失眠,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等。
取穴:大椎、肝俞21、心俞、肾俞、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7)、用拔罐法治疗坐骨神经痛
症状:腰臀部、大小腿右侧、小腿右外侧及足背侧发生放射样、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等。
取穴:肾俞、环跳22、承扶23、殷门24、委中25、承山26、悬钟27、风市28。
(8)、用拔罐法治疗关节炎
症状:关节疼痛、肿胀酸麻、屈伸不利等。
上肢取穴:大椎、肩髎29(音辽)、曲池、外关、合谷。
下肢取穴:环跳、阳陵泉30、足三里、风市。
脊柱取穴:身柱31、大椎、腰阳关32。
(9)、用拔罐法治疗颈椎病
症状:颈部僵硬或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前臂。手指或指尖麻木,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取穴:大椎、肩中俞33、天宗34、曲池、合谷。
(10)、用拔罐法治疗肩周炎
症状:肩部疼痛、夜间尤甚及肩部有压痛,活动受限等。
取穴:肩髎、天宗、阿是穴(即痛点处)。
 
五、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是用边缘光滑的嫩竹板、瓷器片、小汤匙、铜钱、硬币、玻璃,或头发、苎麻等工具,蘸食油或清水在体表部位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动,用以治疗有关的疾病。本疗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简易治疗方法,流传甚久。多用于治疗夏秋季时病,如中暑、外感、肠胃道疾病。有学者认为刮痧是推拿手法变化而来。《保赤推拿法》载:“刮者,医指挨儿皮肤,略加力而下也。”元、明时期,有较多的刮痧疗法记载,并称为“夏法”。及至清代,有关刮痧的描述更为详细。郭志邃《痧胀玉衡》曰:“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吴尚先《理瀹骈文》载有如“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串雅外编》、《七十二种痧证救治法》等医籍中也有记载。由于本疗法无需药物,见效也快,故现仍在民间广泛应用,我国南方地区更为流行。  
1、工具选择:
1)苎麻这是较早使用的工具,选取已经成熟的苎麻,去皮和枝叶晒干,用根部较粗的纤维,捏成一团,在冷水里蘸湿即可使用。
(2)头发:取长头发,揉成一团,蘸香油,作工具使用。
(3)小蚌壳:取边缘光滑的蚌壳,多为渔民习用。
(4)铜钱:取边缘较厚而又没有缺损的铜钱。
(5)牛角药匙:即通常用于挑取药粉的牛角及其他材料制成的药匙。
(6)瓷碗、瓷酒盅、瓷汤匙、嫩竹片、玻璃棍等,选取边缘光滑而没有破损的即可。为现代所习用的工具。
(7)准备小碗或酒盅一只,盛少许植物油或清水。
2、刮治部位
(1)、背部:病人取侧卧或俯卧位,或伏坐于椅背上。先从第七颈椎起,沿着督脉由上而下刮至第五腰椎,然后从第一胸椎旁开沿肋间向外侧斜刮。此为最主要和常用的刮痧部位。
(2)、头部:取眉心、太阳穴。
(3)、颈部:项部两侧,双肩板筋部(胸锁乳突肌),或喉头两侧。
(4)、胸部:取第二、三、四肋间,从胸骨向外侧刮。乳房禁刮。
(5)、四肢:臂弯(在肘的屈侧面)、膝弯(腘窝)等处。
3、治疗机理
本疗法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疏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脏之俞穴皆分布于背部,刮治后可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根据现代医学分析,本疗法首先是作用于神经系统,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体的防御机能。其次可作用于循环系统,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淋巴液的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据研究证明,本疗法还有明显的退热镇痛作用。
刮痧的临床作用:
(1)镇痛作用
(2)神经的抑制或兴奋作用
(3)调血行气、活化细胞的作用
(4)加强吸收功能的作用
(5)细胞营养提高的作用
(6)调整各种分泌腺的机能
(7)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8)养颜美容,防止皮肤老化的作用
4、刮痧手法
(1)轻取活血宝玉以45°斜度,平面朝下,顺式刮拭。
(2)在骨骼、关节部分,用水牛角刮痧板采用棱角刮拭。
(3)刮试面尽量拉长(脸部由内而外,由下而上胸部、肩部由内而外,其它部分则由上而下)。
 泻刮
①  刮痧的力——大,速度——快,谓之泻刮。
②  循行补泻:按经脉循行,手三阴/由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由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胸,顺刮为补,逆刮为泻。
③  适合对象:体质强壮,面红耳赤,邪气有余实证型的人或急救的患者。
平补平泻
①  刮痧的力——大,速度——慢,谓之平补平泻。
②  适合对象:一般健康体质虚实型的人,平时治病出痧的手法。
补刮
①  刮痧的力——小,速度——慢,谓之补刮。
②  按经脉循行,顺方向刮痧为补刮。
③  适合对象:年老体弱,脸色苍白的人。
刮痧的反应:
要注意晕刮(不省人事),刮痧中如遇被刮者脸色苍白时,要马上停止刮痧,使其躺下休息即可。
如遇晕刮时,在涌泉穴(足底),百会穴(头顶)大力刮痧、人中穴刺激,即可醒过来。
熬夜疲劳的人,怕疼的人,或空腹时刮痧较容易晕刮。
刮痧的使用时间
补刮(不出痧、保健刮)时间与次数是不受限的。
出痧(以平补平泻的手法)不要超过25分钟,要精而少,不要大面积的出痧。
刮痧的顺序
从头到足(由上而下),由内而外(胸部),由脊背到胸腹。
遇有急症、热症、疗症、痛症要刮出痧来。
对脏腑病变要前后对刮,表里相配
要刮前也要刮后(背部的俞穴)
表里相配(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心包-三焦,互为表里)。
对证刮痧手法:
实证型(结实型):可实施泻刮或平补平泻。
虚实型(一般体质):平补平泻或补刮手法。
虚证型(年老体弱):①实施补刮或平补平泻再补刮。②先补虚后攻实(先补刮数天后再出痧)。
 5、操作方法
(1)、先暴露患者的刮治部位,用干净毛巾蘸肥皂,将刮治部位洗擦干净。
(2)、刮治手法:施术者用右手拿取操作工具,蘸植物油或清水后,在确定的体表部位,轻轻向下顺刮或从内向外反复刮动,逐渐加重,刮时要沿同一方向刮,力量要均匀,采用腕力,一般刮10~20次,以出现紫红色斑点或斑块为度。
(3)、一般要求先刮颈项部,再刮脊椎两侧部,然后再刮胸部及四肢部位。
(4)、刮痧一船约20分钟左右,或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6、适应证
本疗法临床应用范围较广。以往主要用于痧症,现扩展用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疾病。
(1)、痧症(多发于夏秋两季,微热形寒,头昏、恶心、呕吐,胸腹或胀或痛,甚则上吐下泻,多起病突然):取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刮治,如见神昏可加用眉心、太阳穴。
(2)、中暑: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轻轻顺刮,逐渐加重。
(3)、伤暑表证:取患者颈部痧筋(颈项双侧)刮治。
(4)、伤暑里证:取背部刮治,并配用胸部、颈部等处刮治。
(5)、湿温初起(见感冒、厌食、倦怠、低热等证):取背部自上而下顺刮,并配用苎麻蘸油在腘窝、后颈、肘窝部擦刮。
(6)、感冒:取生姜、葱白各10克,切碎和匀布包,蘸热酒先刮擦前额、太阳穴,然后刮背部脊柱两侧,也可配刮肘窝、腘窝。如有呕恶者加刮胸部。
(7)、发热咳嗽:取颈部向下至第四腰椎处顺刮,同时刮治肘部、曲池穴。如咳嗽明显,再刮治胸部。
(8)、风热喉痛:取第七颈椎至第七胸椎两旁(蘸盐水)刮治,并配用拧提颈部前两侧肌肉(胸锁乳突肌)约50次。
(9)、呕吐: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至腰部顺刮。
 (10)、腹痛:取背部脊柱旁两侧刮治。也可同时刮治胸腹部。
 (11)、疳积:取长强穴至大椎穴处刮治。
 (12)、伤食所致呕吐腹泻:取脊椎两侧顺刮。如胸闷、腹胀剧痛,可在胸腹部刮治。
 (13)、头昏脑胀:取颈背部顺刮。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阳穴等。
 (14)、小腿痉挛疼痛:取脊椎两旁(第五胸椎至第七腰椎)刮治,同时配用刮治腘窝。
 (15)、汗出不畅:取背部、胸部顺刮。如手脚出汗不畅者,可在肘部、腘窝处刮治。
 (16)、风湿痹痛:取露蜂房100克,用酒浸3日后,蘸酒顺刮颈、脊柱两旁,同时取腘窝、肘部或痛处刮治,每日2次。
7、禁忌症
(1)、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等,应即送医院治疗,禁用本疗法。
(2)、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均不能用本疗法,如初愈也不宜采用。
(3)、饱食后或饥饿时,以及对刮痧有恐惧者忌用本疗法。
8、注意事项
(1)、治疗时,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如天气转凉或天冷时应用本疗法要注意避免感受风寒。
(2)、不能干刮,工具必须边缘光滑,没有破损。
(3)、初刮时试3~5下即见皮肤青紫而患者并不觉痛者,为本疗法适应证。如见皮肤发红患者呼痛,则非本方法适应证,应送医院诊治。
(4)、要掌握手法轻重,由上而下顺刮,并时时蘸植物油或水保持润滑,以免刮伤皮肤。
(5)、刮痧疗法的体位可根据需要而定,一般有仰卧、俯卧、仰靠、俯靠等,以患者舒适为度。
(6)、刮痧的条数多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每处刮2~4条,每条长约2~3寸即可。
(7)、刮完后应擦干油或水渍,并在青紫处抹少量驱风油,让患者休息片刻。如患者自觉胸中郁闷,心里发热等,再在患者胸前两侧第三、四肋间隙处各刮一道即可平静。
(8)、刮痧后患者不宜发怒、烦躁或忧思焦虑,应保持情绪平静。同时,忌食生冷瓜果和油腻食品。
(9)、如刮痧后,病情反而更加不适者,应即送医院诊治。
 
六、中医放血疗法
 
1、口 苦:中医理论认为此症为三焦经热。用三棱针刺关冲穴放血一滴如绿豆大,隔天一次,两次可愈。
2、治腰扭伤:中医放血疗法有缓解腰颈椎疼痛的作用。人们在运动、体力劳动和日常家务中,因外力撞击或腰部用力不当等因素,常导致急性腰扭伤。一般西医常规治疗是口服止痛药,理疗和休息、制动,中医也大多数是加服活血祛瘀药,拔火罐、外贴药膏等。患者病情轻则一到数周可恢复,严重的甚至大半年仍然缠绵难愈。
对于这类气滞血瘀、经络受阻而引起的实证,最适合采用传统的刺络脉出血的“放血疗法”予以治疗。有的急性腰扭伤患者经1次委中穴放血疗法后,即感到原来的腰痛大为缓解,1~2天后便可行走自如。
委中穴主治腰背疾病,故有“腰背委中求”之说,委中穴放血可通络行气,活血化瘀,使经络气血得以正常运行,临床上,医生在治疗时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放出的络脉之血呈紫黑色,明显是气滞络阻所致。尽管放出的瘀血有时多达10毫升,但患者却不会感到疼痛,相反,放血后,患者觉得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的症状明显得到改善,大有“松”了的感觉。
 
 
第二章
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
 
一、冬痒症的治疗
    
入冬以来,不少中老年人常感到大腿、小腿、胳膊等处的皮肤刺痒,夜间尤其。患处皮肤明显干燥、身体无其它异常,这种病症被称为冬痒症,主要与中老年的皮肤老化、萎缩变薄、皮脂腺和汗腺的功能衰退有关。为避免冬痒症的发生,要注意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室温不宜过高,正确洗浴,浴水不要超过50℃。洗浴次数不宜过多,不要用碱性强的浴皂;勿贴身穿化纤衣物,少食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日常要保证各种营养素和维生素A、B、E的摄入,适当使用润肤护肤品,加强锻炼,增强皮肤、血管的适应能力。这里有几则食疗以供大家参考:1、黑芝麻50克,鸡蛋2枚,蜂蜜60毫升,现将芝麻打粉煮成糊状,加入鸡蛋搅匀,再入蜂蜜,分两次温热服食。2、泥鳅30克,红枣15克,将泥鳅洗净与红枣煎汤,加盐调味服用。3、海带100克洗净,猪排骨250克切碎,一并加适量水煮烂熟,食盐调味,分数次1日食完,可隔数日食1次。
 
二、高血压防治
 
寒冷往往是导致高血压发作的罪魁祸首。所以,天凉了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醒来时不要立刻离开被褥,应在被褥中活动身体,并请家人将室内变暖和。
2、洗脸、刷牙要用温水。
3、入厕时应穿暖和。
4、外出时戴手套、帽子、围巾、大衣等,注意保暖。
5、等汽车时可做原地踏步等小动作。
6、在有暖气的地方可少穿些,离开时再加衣服。
7、用干布拭擦皮肤以防寒。
8、沐浴时先让浴室充热气,等浴室温度上升后再入浴。
9、夜间入厕,为避免受寒,可在卧室安置便器。
10、饮酒避免吃盐分过多的小菜。
 
三、软化血管食疗粥
 
大蒜粥:将紫皮大蒜30—50克去皮,放入沸水中煮一分钟左右捞出。在将粳米100克放入煮蒜的水中煮成稀粥,然后将蒜放入同煮为粥即可食用。每日1—2次。具有软化血管、降血压、降血脂、止痢等作用。
甜浆粥:新鲜豆浆500克,粳米50克。将粳米淘洗干净后,与豆浆一起煮粥,放冰糖少许,每日1—2次,功效同上。
 
四、冬季养生四字诀
 
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早起,保持较长的休息时间,可是意志安静,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这是冬季保健首先要注意的。
背部保暖。风寒等邪气极易通过人体的背部侵入,引发疾病,老人、儿童及体弱者冬日要注意保暖背部,避免阳气受到伤害。
澡浴宜少。冬天洗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风感冒,并诱发呼吸道疾病等。因此,应减少洗澡次数,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应注意。
泡脚解乏。脚是人体之本。它与头脑心脏都有密切的关系。冬季临睡前如果坚持用热水洗脚,不仅可以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还对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大有裨益。
强身防病。采取预防措施譬如可以给重病患者有针对性地服一些滋补药品,如人身、大枣、桂圆等,以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
饮食重补。根据冬季天气寒冷的特点,膳食应以补为主,早晨可饮用牛奶、豆浆等,中午和晚上应选用热量高、蛋白多的羊肉、狗肉、鱼、蛋等食品,同时还应多食用含有维生素B2的食物,以防皮肤干粗、皲裂。
冬练有度。冬季锻炼一定要掌握一个“度”,不能透支身体的能量。
 
五、防治冻疮小验方
 
冬季是冻疮的易发季节,现调整几则小验方如下:
1、用50克辣椒粉,兑1000毫升开水,连续擦洗患处3—4次,即可见效。
2、取米醋500克,当归20克,同放入瓷缸内用小火煮开后,倒入容器,用纱布蘸溶液擦患处,可根治老冻疮。
3、将白萝卜烤热切成大块擦患部或用姜汁擦患部1日数次,直至痊愈。
4、用猪油15克,蜂蜜35克,加2%—5%的樟脑调匀成膏,擦患处。
5、茄根、大葱、辣椒煎液熏洗患处。
6、用蜂蜜或植物油调拌烧焦的茄子皮外敷。
 
六、水火烫烧伤家庭疗法
 
白糖散:白糖50克,冰片30克。用砂锅炒白糖至黑,成块为度,加入冰片,共研细末,用香油调成膏,涂患处,冰片到药房购买,以防假劣次品。
大蒜:鲜品洗净切细,捣烂取汁,与食用香油按一定比例调成糊状,涂患处,能止痛,敛疮生肌,杀菌消炎。
马铃薯皮:先将马铃薯煮沸20分钟。然后再无菌条件下剥皮,保存在4℃环境中,小部分烫伤时,可用此皮贴患处,外用纱布或绷带固定,3—5天可结痂,也可单用鲜土豆绞汁涂。
鸡蛋内膜:取新鲜鸡蛋内膜,贴烧伤处,每日换一次,3—5次可愈。
 
七、白萝卜的食疗方
 
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患者,用生萝卜捣汁加少量白砂糖饮服,或用霜后白萝卜加红糖煎煮,经常代茶饮用,可化痰止咳,宽胸理气。
外感或内伤咳嗽多痰者,可取白萝卜一个,将萝卜挖个洞,装上适量的蜂蜜,并用萝卜填塞紧沿口,在火上烤熟,每日温食一个,坚持食疗,效果佳。
咳嗽音哑患者,可用白萝卜捣汁,在掺入适量的姜汁同服,既解外表之邪,又可获得润肺清音的效果。
咽喉疼痛、鼻腔干燥者,可取白萝卜,甘蔗各500克,切成小块,在加金银花10克,竹叶5克,玄参10克,生地15克,加水适量煎煮后,再加适量白砂糖代茶频饮,其味清香可口,可获得消炎润燥止痛的效果。
里热内燥引起的口舌生疮,口角糜烂者,可将萝卜和梨切成片同煮,再加适量的冰糖,常饮,既能出内热,养阴生津疗疮,又能理气和胃,增进食欲。
 
八、转腰法治便秘
 
转腰法治疗便秘,每天做1—3次,清晨锻炼最好,睡前和饭后不宜,此法简单易行,一般连续做10—15天即可收效。
其方法为:两足分立成外八字形,足距略宽于肩,两膝微屈,上身保持立直,两手叉腰,目视前方,肩膀放松,呼吸自然,这是预备姿势,接着开始“转腰”。以小腹部的转动为主,以肚脐为轴心,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平转。连续做小幅度圆周运动。初练时,运动量不宜大,每次以正反方向各转30—50圈即可。然后视身体情况和症状轻重,慢慢增加转动圈数。并提高速度,圈数可增至200—300圈,时间为35分钟左右,转腰时动作宜和缓,连贯,重点要放在腰部和腹部。
 
九、古方新用
 
(一)、桂枝汤
组成: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古方用治太阳中风、营卫不和、表虚自汗。
现用于:
1、后头痛,外感有桂枝汤症,风邪侵袭太阳经症者。
2、痢疾(耗伤津液、恶风、自汗、有桂枝汤症者)。
3、坐骨神经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有风寒湿症)可加附子。
4、疮疡:见溃烂、色青、久不收口,或患者小腿后部溃烂者。
5、心律不齐伴胸满者,特别对心电图提示有房室传导阻滞者。
6、项强痛:颈项强直疼痛伴见脉沉迟者。
7、舌涡斜:风邪为患,舌涡斜,语言不清。
8、背痛:加葛根以疏通太阳之经脉。
9、腹部术后肠胀气。
(二)、金匮肾气汤
组成:熟地   山药   山萸   茯苓   泽泻   丹皮
1、头痛,肝肾不足型,见慢性后头困痛,伴健忘、眼花、脉象虚者。
2、咽痛:除去火热之邪者,以虚寒为患,局部色白溃烂者。
3、老年性慢支引起的喘咳,属肾气虚不能纳气者(西医感染,理化刺激、过敏)。
4、席汉氏综合征(腺垂体功能低下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三)、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15g  桂枝10g  白术10g  甘草6-10g
原为治疗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者。
现用于:
1、眩晕:此处是指因痰饮而作眩,症见眩晕伴有心下悸或起则眩晕加重者,可用本方湿化痰饮,痰散饮化,眩晕自止,可因症而随症加减。
2、脉结代:是指心律不齐。可有心电图改变者,临床上表现为疲乏无力、心悸、头晕等症。并见心下悸、咳嗽、气短者,可用本方湿化痰饮。
(四)、炙甘草汤
组成: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
1、舌裂纹:取舌为心之苗之机理,心阴不足,不能上荣于舌,舌失濡养,则生裂纹。本方加减有效。
2、手心出汗:取手心为心包络之机理,汗为心之液,汗多则耗伤心气,故用本方益气敛阴以止汗。
生脉散亦可用于以上两症,意在养阴生津。
(五)、理中汤
组成: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原治:霍乱病、呕吐泄利、寒多不饮水者。人参、甘草和阴,白术、干姜和阳,温中散寒。
新用:
1、口多涎,是脾虚不能散布水津,而水津循脾脉上溢口中,故涎多。治疗时,用本方加重白术量,振奋脾阳,脾阳得振,则水津四布,而无上溢之患,多涎自愈。
2、咽痛:咽痛医者多考虑火热,而用清热解毒之品,若见胃纳不佳,遇寒加重,大便溏稀等症者,用本方加桔梗,一治脾胃虚寒,二升提肺气,以治咽痛,取脾脉连舌本之意。
3、手心发痒脱皮:(类似现代西医之汗疱疹)一般辩证为风湿为患,脾恶湿主四肢,今脾虚湿困,阳气不能充于四末,湿与风合则发痒脱皮,治疗时可白术易苍术以增加燥湿之功,再加防风以驱风邪。
4、腹痛:属脾胃虚寒者,症见腹痛喜温喜按,纳差便溏者。
5、慢性阑尾炎:中医认为,久病则虚,大肠为阳明,而本方为太阴之主方,阳明与太阴相表里,前人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若症见右下腹隐痛,时愈时发,按之局部有硬块者,用本方加丹皮、桃仁,以补虚兼活血化淤之品,其病可愈。
6、慢性腹泻:指腹泻缠绵不愈,最常用者四神汤,若他药试遍而无效者,可改试本方,可加用赤石脂、白茯苓,以理中焦,固滑脱,利小便,中焦得理,滑脱得固,清浊得分,诸症自愈。
7、白带过多:此多为湿邪为患,脾主湿,脾为湿困,不能散精,则下注而为白带。使用时本方加重白术量以增强燥湿之力,再加茯苓以淡渗湿邪,其带自调。
8、子宫脱垂:子宫脱垂是中气下陷之故,中气即脾气,故本方以补中气,再加肉桂以温肾阳,则脾气得补而能举,肾阳待温而能升。
9、痢疾:主要指虚寒性痢疾,症见赤痢色暗,缠绵不愈,但无热症者,治疗时,用本方加赤石脂,一增强脾统血功能,二固涩止血。
10 、单腹胀:包括全腹胀、脘胀痛,脐周和小腹胀痛,排除器质性疾病如肿瘤、腹水、肝硬化等,加肉桂、附子以温化下焦,使气机疏通,腹胀可消。
11、复发性口腔溃疡:主症为脾胃虚寒者,加附子、肉桂,有气虚者加黄芪等有很好效果。
(六)、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25g  半夏15g  白芍10g 黄芩15g  生姜12g   枳实15g  大枣4枚(一方加大黄2两,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胡汤,此方原有两法,张长沙并存其说而用之)。
1、急性胃炎:最常用的是单纯性胃炎,若饮食所伤者,症见食后突然发病,上腹不适、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拒按等,可用本方去大黄,使逆气得降,气机得通,(因病位不在肠,故去大黄)。
2、慢性胃炎:症见上腹部饱闷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者。
3、急性胆囊炎:症见右上腹剧痛拒按,伴恶心呕吐、甚则口吐黄水者。
(七)、地黄引子
组成:《宣明论》(干地黄、山芋、石斛、麦冬、五味子、  菖蒲、远志、茯苓、肉桂、附子、苁蓉、巴戟、薄荷、生姜、大枣)
原治: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行,此谓少阳气厥不至,急当临之,名曰痱症。(瘖痱之状,舌瘖不能语,足痱不为用)
方中干地黄、山芋、巴戟、苁蓉补益肾脏之不足,以桂、附之辛热协上药以温养真元,摄纳浮阳、麦冬、石斛、五味子滋阴敛液,使阴阳相配、以济于平,菖蒲、远志、白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更少佐薄荷,搜其浮散不尽之邪,姜枣为引,和其营卫,益正气除邪气。合而成方,具有温补下元,摄纳浮阳,交通心肾,开窍化痰之功。
应用:
1、脚后跟疼:足跟为少阴所主,前人有“足得血而能履地”之说,今足不能履为肾阴不足所致,但阴为阳气所化,故双补阴阳其痛可止。
2、下肢瘫疼: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肢功能受限、疼痛均可使用。
3、中风后遗症(失语、流涎、行走不便、手足不灵)。
4、神经系统损害的恢复。
 
 
 
 
 
 
 
 
 
 
 
 
 
 
 
 
 
第三章
预  防  保  健
 
中医药预防流行性感冒
 
一、什么叫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包括亚型内的变异(即抗原漂移)和新亚型的出现或旧亚型的重现(即抗原转变)。流感大流行是指当甲型流感病毒出现新亚型或旧亚型重现,人群普遍缺乏相应免疫力,造成病毒在人群中快速传播,从而引起流感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行。流感大流行具有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传播迅速和波及范围广的特点。
二、如何预防流行性感冒
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理论实践核心,不仅要考虑人体正气强弱、体质及精神状况、对病邪的易感性,还应包括人体与外界大环境(自然、社会)的融合状态。立足于这种综合的考虑,兼顾整体与个体,实施中医药预防。包括生活行为预防、心理预防、药物预防三方面。
(一)生活行为预防
1、关注气候变化
根据本地区气候变化的规律,注意收听和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当天气发生异常变化时,要及时更换衣被,注意寒温适宜,尤其在冬季要注意保暖。
2、体育锻炼
依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慢跑、散步等。在天气异常时,也可以在室内进行相宜的运动。体育锻炼可以舒活筋骨,流畅气血,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3、饮食调摄
饮食以清淡、富含营养为原则。宜食牛奶、鸡蛋、精肉、鱼、豆制品等高蛋白的食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忌食过分油腻、粘滞、酸腥及刺激性食物。药食同源,药膳是药与食物的有机结合,对预防流感是有益的。
豆豉二白汤:淡豆豉12g,葱白15g,白萝卜30g,香菜3g。加水适量烧沸,乘热服用。适用于深秋、冬季寒冷季节服用。
姜枣苏叶饮:苏叶3g ,生姜3g,大枣3个,红砂糖15g。生姜切丝,大枣去核切片,与紫苏叶同装入茶杯内,以沸水200~300ml,加盖浸泡5~10分钟,加入红糖搅匀,趁热饮用。适用于深秋、冬季寒冷季节服用。
薄荷梨粥:薄荷3g,带皮鸭梨30g、大枣6枚,加水适量,煎汤备用;小米或大米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适宜于春季时节服用。
菊花芦根茶:菊花5g,芦根10g。沸水浸泡代茶频频饮服。适宜于春季时节服用。
4、加强个人、公共卫生
搞好室内及环境卫生。冬春季节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注意清洗鼻腔,鼻孔干燥者,可用棉签沾香油涂润鼻孔;不随地吐痰,不共用毛巾、手帕及食具;衣被要勤洗、勤晒。
在流感易于流行时期,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去公共场所,如商场、医院等人群密度较大的场所,在乘坐公交车、乘坐电梯时要带口罩。
定期对居所和公共场所如车间、教室、宿舍等进行消毒。如用食醋、醋酸、乳酸(12ml/100m3)、过氧乙酸(1~3g/m3)熏蒸等。
(二)心理预防
现在健康状态是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完好状态的一种整体概念,心理状态异常势必会影响到整体的防御机制,所以预防流感必须采取一定的心理预防措施。心理预防流感的原则是既不可疏忽大意,也不必过于紧张、恐惧。
1、正确认识流感的特征、流行性、危害性,防止不必要的紧张。学习、了解预防流感的方法。经常与亲人、朋友交流信息,沟通感情,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
2、自己的亲人或朋友患病后,应该沉着应对,不要过度恐惧,也不要惊慌失措,切实做好自己生活环境的消毒防护。应当避免过度紧张,保持乐观情绪,有助于预防流感。
(三)药物预防
处方一:党参9g、柴胡6g、黄芩10g、苏叶6g、炙甘草6g。
功能:益气发表
适应人群:容易气短、疲乏,有时汗出,不耐寒热,对外界环境敏感易感冒者。此类人群在寒冷多风时,更易感觉不适。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药后服热米粥一小碗,微微出汗为宜,此时须避风,待汗收后方可外出。
备选中成药:柴银口服液、玉屏风口服液等。
处方二:北沙参10g、桑叶10g、菊花10g、金银花12g、连翘12g。
功能:养阴生津,清热解毒
适应人群: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此类人群在气候干燥时,更易感觉不适。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备选中成药: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等。
处方三:藿香10g、佩兰10g、苍术6g、紫草6g、生甘草6g。
功能:调理胃肠,解毒化湿
适应人群:面色偏暗或欠光泽,口中粘腻或甜,肢体不爽或有沉重感,喜食肥甘厚腻,便溏或易腹泻。该类人群在气候潮湿时,更易感觉不适。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备选中成药:藿香正气软胶囊等。
处方四:黄芪10g、紫苑10g、白前10g、陈皮10g、杏仁10g。
功能:益气宣肺,止咳化痰
适应人群:平素容易感冒、咳嗽、咯痰,既往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人群。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备选中成药:玉屏风散口服液、固本咳喘丸等。
在应用中药预防时,要区别不同情况,因时、因地、因人选择中药预防处方。老人、儿童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减量服用;慢性疾病患者及妇女经期、产后慎用;孕妇禁用。中药预防处方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服用中药预防处方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对中药预防处方中的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不要轻信所谓秘方、偏方、验方,应由执业医师开具处方使用预防中药。
 
中医药预防“非典”的基本原则
 
1、根据中医防治疾病的理论和经验,预防疾病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生保健,合理饮食,劳逸适度,增强体质。
2、在《社区综合性预防措施(试行)》的基础上,在疫病流行地区,对接触或可疑接触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及易感者,可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应用中医药预防方法和措施。
3、在应用中药预防时,要区别不同情况,因时、因地、因人选择中药预防处方。
4、老人、儿童应在医师的指导下减量服用;慢性疾病患者及妇女经期、产后慎用;孕妇禁用。
5、中药预防处方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
6、服用中药预防处方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对中药预防处方中的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不要轻信所谓秘方、偏方、验方,应由执业医师开具处方使用预防中药。
 
中医药预防肿瘤的发生
 
肿瘤的发生是由细胞的基因发生突变。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证明:中医药能够有效的抑制细胞基因的突变,防止细胞转化为癌细胞,从而达到预防肿瘤产生的目的。
例如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在河南、河北两省食管癌高发区用六味地黄丸预防性治疗食道上皮重度增生,以期达到阻断恶变的效果。结果显示服六味地黄丸者的恶变率明显低于未服药组,充分显示了六味地黄丸对食道上皮重度增生癌变的有效预防作用。
又如在由乙型肝炎、肝硬化到肝癌的恶变过程中,中医药也有着明确的阻断抑制作用,上海肿瘤医院对一批低浓度甲胎蛋白阳性患者用中药作预防治疗,一年后肝癌的发病率为2.6%,同期未经治疗者一年肝癌发病率则达10.3%,差异十分明显。
 
中医方预防手足口病
 
以清热、解毒、化湿为主,可采用金银花、茵陈、大青叶、生薏仁、甘草等煎水预防。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传染病,目前西医尚没有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理论里“温病”的范畴,被称为湿热疫毒,而中医对温病治疗素有成效。手足口病分为“常证”和“变证”两大类六个证型,主张分别对症施治。其中,目前因引发严重并发症导致死亡病例出现的EV71感染,大致可被归入“变证”一类。
可将金银花、茵陈、生薏仁、大青叶(即板蓝根的叶子)、甘草等放入水中,煮开后20分钟倒出,当茶饮用。“喝三五天就可以,但体虚、容易拉肚子的孩子不要喝。
对于口里长疱疹、有溃疡、口气臭的孩子,除了上述方子之外,还可用灯心花、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可清心火。对于食欲不振的孩子还可在灯心花方子里增加麦芽,以开胃。
如果孩子手足出现疱疹,则可采用外洗法,用野菊花、紫草、地肤子、苦参等煮沸,冷却至适中温度时浸泡手足,以起到清热、化湿、凉血的作用。
 
中药能预防龋齿的发生
 
龋病是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疾病,从龋齿发生的四联因素(宿主、微生物、饮食和时间)上看,只要破坏了其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就能预防龋齿的发生。长期使用广谱抗菌剂和化学合成药,在清除口腔致病菌的同时,也会破坏口腔生态平衡,如前面博文所述,还会导致肝肾功能的损伤从而加重破坏牙质,使牙质变差,加重龋齿发生。而使用具有抗龋作用的中药,则相对安全有效。
目前,用于龋病防治的中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1.厚朴:有温中、下气、燥湿、消痰的功能,主治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毒性小,对主要致龋菌口腔变链菌有抑制能力。
2.五倍子:别名文蛤、木附子,主治肺虚久咳、久泻、盗汗、消渴、便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无毒性,五倍子有良好的抑制致龋菌毒力因子的作用。古人经常用五倍子煎汁漱口预防龋齿。
3.茶多酚:是茶中的主要成分,特别是从绿茶中提取的多酚类化合物,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具有广谱且强效的抗菌作用及用药浓度低等优点。
绿茶多酚与氟化钠进行对比,绿茶多酚强于氟化钠,目前,茶多酚在国内外已被广泛用于牙膏中。
4.蜂胶:由工蜂在筑巢酿蜜过程中的黏性分泌物与植物中的树胶、树脂和蜂蜡等物质混合而成,对链球菌枯草杆菌有抑制能力,且有抗炎、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
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五十几种防治龋齿的方法,其中比较简便易行的有:杏仁煎漱;丁香煮汁食;烧酒浸花椒漱口;银杏食后嚼一、二枚等,这些方法即简单易行又安全可靠。
当然,预防龋齿还必须做到餐后刷牙或漱口,及时清除口腔中的残留食物(少用牙签,建议用牙线),睡前禁食甜点,保持大便通畅,成年人要定期洗牙,积极治疗口臭、口腔溃疡、牙龈炎等。
 
中药食疗预防心脏病
 
在中药食疗方面,常服丹参、山楂、首乌等理血、消食药材,可保持血脉流畅,减少患上血瘀病的机会,不仅有助预防心血管瘀塞,亦可减少长出俗称老人斑的皮肤老化现象。市面上也有出售养心的保健产品,亦可择其优质者服用。
冠心病伴头项强硬疼痛者
粉葛鲤鱼汤:葛根一斤,鲤鱼一条。先将鲤鱼洗净,去鳞及内脏,葛根去皮切块,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明火煮 2-3 小时 ,调味后吃用
预防心血管瘀塞,降血脂及活血通脉
丹参黑木耳汤:丹参15克,黑木耳9克,瘦猪肉90克,煲汤饮,每日一次。
1. 气滞血瘀型
丹参舒心饮:丹参30克,何首乌 15克,三七 6克,煮水饮。每日一剂,连服一周,直至胸闷、胸痛得到缓解。
2. 阴虚血瘀型
山楂玉竹饮:山楂 15克,玉竹 30克,沙参30克。煮水饮,每日一剂,连服一周,直至胸闷、胸痛得到缓解。(陈默)
 
中药验方预防中风病
 
中医认为中风病为百病之首,发病骤然、急突,主要是因气血亏虚、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肝阳暴涨,阳化风动,导致机体阴阳平行失调。
现代医学“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常突然发生昏迷、偏瘫、失语、大小便失禁等。重者可在一瞬间、数分钟、数小时,多则在1~2天内死亡;轻者多遗留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生活不能自理等症。中风分为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中风一症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其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残率较高,因此,要积极加强对中风疾病的预防。
中风发病虽来势急骤,但在卒发之前,必有其发病的先兆出现。我国清代医学名家王清任所著的《医林改错》一书中总结了中风病的先兆症状有34种。主要有头痛、头晕、头昏、言语不利、颈项强直、面部及四肢麻木、胸闷心悸、四肢肌肉震颤或抽搐、呼吸气短、乏力、健忘、嗜睡等。
中风先兆参考
1.年龄在40岁以上,有肝阳眩晕或虚损既往史的。
2.短期内无外界刺激因素,反复或突然感觉眩晕。征象:突发眩晕、晕眩欲仆,胸闷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头胀痛剧烈,面红目赤,短暂神昏抽搐;单侧或两侧肢体麻木、抽动、挛急、肢软乏力、肢履不稳、行如醉步,肢体知觉减退;言语蹇涩,甚则失语、失读;视觉黑蒙甚则失明或幻视,眼球自觉有震颤或浮动,单侧瞳孔散大、或两侧瞳孔缩小等;轻度中风患者反复发作或突发眩晕24小时内致半身知觉减退。
3.嗜酒贪色、喜吃肥甘,或过服壮阳之品。
4.肥胖之人时作胸闷乏恶,常涌黏痰,或不自觉口角流涎、嗜睡,睡意深沉,鼾声常伴,懒言神疲,动则气喘。
5.脉象沉细无力,或弦硬而长,或大于常脉数倍,或疾数无缓和之象。
6.血压一向较高,亦有血压极低,眼底动脉硬化II期以上,甚至少量出血。血检:胆固醇、血脂含量较高,血液黏稠度明显增高等。
中风易患对象,尤其是老年人,学会自我抑制,情绪要保持乐观开朗,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不要做体力感到勉强的事,特别是屏气用力的举动,要保持每天大便通畅,饮食不宜过量,以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为宜,烟应尽量减少,房事戒绝壮阳之品。要注意四时气候变化和特别注意血压变化,多进行一些适当的轻量健身锻炼,如散步、保健操、太极拳等。
 
 
 
预防中风病验方四则
 
1.石决明30克(先煎)、龙齿30克(先煎)、防风12克、金银花15克、黄芪18克、当归10克、桑枝30克、夏枯草12克、赤芍10克、生甘草3克。
用法:先煎药用两碗水先煎15~20分钟,其它药用三碗水泡15~20分钟,后合煎用武火,水沸后用文火煎20分钟,分两次温服,症轻者每月服3~5剂,可随症灵活加减,血热多者加牡丹皮12克,夏枯草倍量。手足发麻者:加太子参30克,豨莶草15克,丹参15克,海风藤12克。手足发木者:加淡竹茹15克,淮牛膝15克。喉干舌燥者:加大生地18克,石斛10克。气不顺者:加洋沉香12克(后下)。心悸不寐者:加熟枣仁12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6克(后下)。
2.降脂验方
决明子20克,生山楂12克。
泡茶常饮对血脂较高和血压高者甚效。
3.食膳
荸荠4两,海蜇2两。
膳食作菜适合痰火偏盛者,久食能通腑消积,化痰降脂通便。
4.中药枕:绿豆衣250克,蚕沙100克,甘菊150克,野菊花150克,桑叶150克,竹茹100克,薄荷100克,红花60克,辛荑花50克,冰片15克。
适用于:血压过高,头常晕脑热,夜寐多梦者。每三个月换一次,可长期使用。
 
中药预防小儿感冒
 
小儿感冒治疗及预防也可以用中药。台湾慈济医学中心中医科医师陈柏全指出,荆防败毒散是从明朝就有的汉方,以口服、泡澡方式可缩短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感冒病程,疗效相当不错。小儿感冒除西药治疗外,中药汉方也有效果。慈济医学中心中医科医师陈柏全表示,荆防败毒散是明朝就有的汉方,在历史上多次感冒流行时曾扮演重要的治疗角 色,尤其是针对风寒有很好的疗效,所谓的风寒是指发烧、怕冷、舌苔白腻、全身酸痛、咳嗽、多痰,但没有出汗的病情,不过陈柏全指出,虽然荆防败毒散能有效预 防、治疗小儿感冒,但他建议仍应由中医师诊断验证,确定是一般的风寒感冒,才能对症下药。
陈柏全表示,临床诊治上,荆防败毒散不仅可缩短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感冒病程,还可预防感冒做为家庭的常备药品,尤其在感冒流行期间,幼儿所处的环境中,常有大人感冒及同学传染流行,或是已有初期感冒症状时,都可先做为预防之用。
荆防败毒散除传统口服外,也可用泡澡或贴肚脐的方式使用,陈柏全表示,泡澡时可在温度较高的温水中加入药粉,用海绵在背部的脊椎外围、肩胛骨上方搓热,或把药粉置于肚脐用纱布包裹,一日更换三到四次即可达到预防疗效。
陈柏全表示,荆防败毒散是由十一味药材组成,主要的的成分有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桔梗、茯苓、甘草等,可达到消炎、解热、抗病毒、镇痛、止咳化痰的疗效,如再加强抗病毒药物,可加入大青叶或板蓝根。
中药预防酒糟鼻方法
 
酒糟鼻俗称红鼻子、糟鼻子,是中年人易患的一种慢性皮肤病。此病好发于鼻部、两颊、前额、颏下。幼期表现为皮肤潮红,伴有微细毛细血管扩张,呈红丝状,常在吃热、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精神紧张时加重,称为红斑期。此后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成批的丘疹和脓疮,毛细血管明显扩张而成为丘疹脓疮期,久之鼻端肥厚,形成紫红色结节状的鼻赘,其表面凹凸不平成为鼻赘期。
(1)预防为主,忌酒、辛、辣、海腥等食物,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保持大便通畅,调节内分泌及胃肠道功能。
(2)内服药物:①取枇杷叶30克、栀子30克,研成细末。每日三次,每次6克,凉水送服。②取枇杷叶(去毛、焙干)研成末,茶调3~6克,日三次,治肺热,酒糟鼻。③取凌霄花、山栀子各等分,研为细末,每服6克,食后茶调下,日进三服。④取银花9克、知母15克、生石膏30克,放入锅内,再加入500毫升水煮,取药汁30毫升与粳米60克同煮成粥,每晚卧前食用。⑤取适量使君子放入铁锅内用文火炒至稍有香气,待凉后,将其放入麻油中浸泡一周即成。成人每晚睡前用温开水服使君子仁3~5枚。一周为一疗程。
(3)面部治疗:①杏仁研粉,用鸡蛋清调和,敷熬患部,每天1次,坚持1月就可见效。②冬瓜瓤适量,捣烂取其汁,涂抹患处,每天数次,连续几星期,就能减轻以致消除“酒糟鼻”病菌。
 
 
 
中药预防蛇病效果好
 
应用中草药预防蛇病刚刚开始,在南方诸省(区)甚至全国各地的蛇场还未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其实,用中草药预防蛇病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途径,是生产绿色食品(蛇肉)的重要手段,也是减少蛇肉、蛇胆等抗生素残留超标的好措施。所以,用中草药预防蛇病是今后的必然趋势。中草药预防蛇病与抗生素、胺类药物等相此,具有下列几个优点:一是使用后由于综合作用,无副作用;二是不在蛇体内残留造成药物超标;三是由于中草药抗菌作用的协同性和广谱性,不会对细菌产生抗药性,因而有绿色药品之称;四是药源丰富,在农村的房前屋后、坑洼坡地均可寻觅到,无成本之忧。中草药主要通过扶正祛邪的方法来达到预防蛇病的作用,在使用时最好采用复方,这样既可以防止产生不良副作用,又可以发挥相互之间的协同和调解作用,提高中草药的预防效果。利用中草药预防蛇病的方法多为药浴法,就是将几种中草药煮成高浓度的药水适时浸泡所养的各龄蛇,常用的中草药有苦参、紫苏、溪黄草、马缨丹、大青叶、狗肝菜、白花蛇舌草、鸡血草、大黄、紫花地丁、蒲公英、竹叶、黄蒿、野艾、野菊花等等。     
 
关于犬瘟的中药简易预防
 
犬瘟热在分类上属于副黏膜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多发,有一定的周期性(以上不多做介绍,可以查询网页资料),现介绍两种实践中能有效预防犬瘟病毒的中药供狗友们参考使用,1:紫草(别名:紫丹,紫芙),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温热斑疹等,研磨成粉,2~6个月10公斤以下每次口服4克,每增加一公斤的重量增加0。4克,一日两次,连用4日,有效预防率达到92%,2:桉树叶,清热消炎,熄风止痛,对感冒,流感,痢疾丹毒,痈疡肿毒有很好的效果,用桉树叶25克加水170毫升,煎至75毫升,按上面介绍的重量每10公斤以下每日口服3次,一次3毫升,每增加一公斤增加药量0。2毫升,连用9天,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中药如能配合犬瘟单抗(每公斤1毫升,连用3天)使用,效果更加好。
 
冬季养生点滴
 
冬季进补仅适用于体质阳虚或寒、湿等症候的人群,不适用体质阴虚火旺和实热症候的人群。进补多选用滋阴补肾的药物,配合一定的食物进行。冬季进补喝汤并非越浓越好。鱼汤、骨头汤炖到发白即可食用,如果继续炖的话,会破坏其营养。
冬季进补首选红枣,可以滋阴润燥、益肺补气,若能与银耳、百合、山药共同煨食,效果更佳。
进补应多吃“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枣、黑木耳等,可补养肾气,抵御寒冷。
 进补并不只限于鸡肉,可以多喝点鸭汤。鸭子药性偏凉,而且营养和药用价值都很高,和蘑菇、木耳、银耳一起炖,可以补血养肾。
冬季进补重点在补肾、健脾、养胃。补肾除了选用补肾药物之外,可以配合揉按丹田进行。两手搓热,在腹部丹田处按摩30~50次。此法常用,可以达到强肾固本的目的。
同时,冬季进补健脾是关键,平时可以多吃些有健脾功效的新鲜蔬菜,如山药、黄豆芽、白萝卜等,可以防止冬季嘴唇干裂、皮肤皲裂。
冬季养胃可以多吃山药。山药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以及碘、钙等微量元素,可补脾益胃。
冬季怕冷可以多吃菱角。在寒冷的冬季,老熟的菱角肉质厚美,热量高,就像冬季的栗子、莲子一样营养价值非常高;也可以多吃些海产品,如紫菜、海带、海鱼等。
冬季不必拒绝“冷食”。冬天“上火”的现象很多,不妨吃些性冷食物,如萝卜、莲子等。
冬季里要防止感冒,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要按时作息,睡觉时被子要保暖,盖住脚与双肩,不要蒙头睡觉;平时多吃“红色食品”,如红辣椒、南瓜、胡萝卜等,它们富含胡萝卜素,可以防治感冒。
 
祛病疗疾的腊八粥
 
时值隆冬,在腊八这天,人们通常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为中国节令小吃,其味多样,清香甜美,营养丰富,还是一种极好的冬令食疗佳品。各地因民俗的差异,腊八粥所用原料不尽相同。《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素食说略》上说:“腊八粥,以栗子、芡实、菱米、莲子、薏米、白扁豆、松子仁、核桃仁之类,与粳米同煮。”《岁时杂记》说:“八日僧家以乳蕈、胡桃、百合等造七宝粥”。腊八粥主要由米类、豆类和坚果组成。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不同的搭配,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当增减腊八粥中的成分,以达到祛病保健的效果。
松子仁:松子富含蛋白质、挥发油及其他营养成分。其有滋润心肺、通调大肠、养阴熄风、美容养颜的功能,可用于治疗肢体麻痹、头晕目眩、燥咳便秘等病症。
桃仁:有润肠通便、活血行瘀的功效。可用于闭经、炎症肿痛、肢体麻痹、疟疾、肠燥便秘、跌打损伤等疾病的治疗。
核桃:核桃仁具有补肾纳气、益智健脑、强筋壮骨的作用,还能够增进食欲、乌须生发。核桃仁中所含的维生素E更是医药学界公认的抗衰老药物。
莲子:具有养心益肾、补气健脾涩肠之功。可用于治疗多梦遗精、慢性腹泻、妇女崩漏带下等病症。
桂圆:桂圆性温味甘,可益心脾、补气血;具有良好的滋养补益作用。可用于心脾虚损、气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健忘、惊悸、眩晕等症。还可治疗病后体弱或脑力衰退。妇女在产后调补也很适宜。
大枣:枣有健脾养胃、养血壮神的功效。现代中医药研究认为,大枣可以用于降血脂、调血压、缓和动脉硬化,对气血不足、贫血、肺虚咳嗽、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等均有疗效。
南瓜子:润肺化痰、利水行气。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嗽、肺痈、水肿、小便赤热灼痛、痔疮出血等疾病。
花生:花生性平味甘,可润肺和胃、治燥咳,并有通乳的功效。经常食用可养血补血、补脾润肺,还有滋润肌肤的效果。
此外,绿豆对高血压有辅助治疗的功效,赤豆能消水肿、治脚气,胡桃、栗子能补益肾气、治腰酸腿软。薏米、扁豆、芡实能健脾益气、利湿止泻涩精。故腊八粥对病后、体弱、老幼尤为适宜,实为不可多得的冬令食品。
 
中医教你睡眠养生之道
 
  睡眠是平衡人体阴阳的重要手段,是最好的节能,也是最好的储备及充电,更是恢复疲劳、走出亚健康的养生第一良方。
中医睡眠机制是:阴气盛则寐(入眠),阳气盛则寤(醒来)。所以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因为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为阴阳大会,水火交泰之际,称为“合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阴主静,所以夜半应长眠。
提高睡眠质量有四大法宝:
首先是提倡睡子午觉。“子、午”时候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还有,睡前减慢呼吸节奏。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
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因为人睡觉后,心脏仍在辛苦地工作,在五脏中,心脏最辛苦,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失眠的病人别忘了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阴阳合抱,睡眠当然达到最佳境界。
&nb, sp;
冬季多感冒 药茶疗效好
 
俗话说:“外感风寒,百病之源”,数九寒天是感冒的多发季节。辨证饮用药茶防治感冒,不仅服用方便,价格低廉,而且疗效好。感冒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饮用。
桑菊茶  取冬桑叶、菊花5~10克,甘草2克,龙井茶3克。每天泡水当茶饮。具有驱风清热、利咽止咳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见身热咳嗽、头痛咽痛、口微渴等症状。
公英茶  蒲公英20克,蜂蜜15克,甘草3克,绿茶15~20克。先将蒲公英、甘草、绿茶加水煎煮15分钟,取药汁加入蜂蜜服用。每天一次,分3次服。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见发热微恶风寒、有汗不出、头痛鼻塞、口干微渴、咽红肿痛等症状。
三花茶  银花15克,菊花10克,茉莉花3克。将三花放入茶杯内,用开水浸泡当茶饮。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见发热、微恶风寒、汗出、鼻塞无涕、咽喉肿痛等症状。
石膏茶  石膏50克,紫笋茶末3克。先将石膏研成细末,加水煎煮取汁,用药汁泡紫笋茶末饮服。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流行性感冒,见发热头痛、全身肌肉痛等症状。
贯众茶  贯众、板蓝根各30克,绿茶5克。先将贯众、板蓝根加水煎煮2次,每次沸后20分钟,合并滤液1000毫升,用药汁泡绿茶饮用,每天一次,连用3~5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
葱豉茶  葱白3根,淡豆豉9克,生姜3片,荆芥15克,茶叶末5~10克。共同煮水当茶饮,每天1剂,具有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等症状。
罗汉茶  罗汉果20克,绿茶2克。先将罗汉果加水300~500毫升,煮沸5~10分钟后,加入绿茶再煮1~2分钟即可。每天1剂,分3~5次饮服。具有清热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风热感冒所致咳嗽痰黄或小儿百日咳等。
玄麦茶  玄参、麦冬、桔梗各9克,甘草、绿茶各2克。上药加水适量,煎煮15~20分钟后,加入红糖10克,当茶饮,每天一次。具有清火、养阴、润肺、利咽的作用。适用于阴虚感冒,见干咳少痰、咽喉干燥、舌红少苔等症状。
苍耳茶  苍耳子12克,辛夷花15克,白芷30克,薄荷、茶叶各2克。共研为细末,每天分2~3次,泡茶饮服。具有辛温通窍、散风驱湿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见鼻塞、头重、头痛、流涕不止等症状。
五神茶  茶叶6克,荆芥、防风、苏叶、生姜各10克。加水适量,用文火煎煮15分钟,然后放入红糖30克溶化饮服,每天两次。具有发散风寒、驱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见恶寒、身痛、无汗等症状。
芪术粥  生黄芪15克,炒白术、防风各10克,茶叶末5克。将中药3味水煎2次,每次沸后20分钟,合并滤液1000毫升,加入茶叶末泡茶饮,每天1次。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作用。适用于气虚感冒,见表虚不固、自汗恶风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参苏茶  人参15克,苏叶、前胡、茯苓各9克,陈皮6克,茶叶3克。上药共同研成细末即成。具有益气解表的作用。适用于气虚感冒,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少气懒言、咳嗽痰白、面色无华等症状。服用方法每次10克,用温开水冲服,每天2~3次。
参麦茶  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各10克,清茶5克。共同煎汤当茶饮。每天1剂。具有滋阴解表的作用。适用于感冒夹燥,见口咽干燥、鼻出热气、干咳少痰等症状。
葱地茶  葱白20克,豆豉、生姜各9克,熟地、当归、麦冬各12克,茶叶3~5克。共同煎水代茶饮,每天1剂。具有养血解表的功效。适用于血虚感冒,见头痛身热、微寒无汗、面色无华、唇甲淡白、头晕心悸等症状。
 
中医养胃美味
 
牛奶粥
原料:大米100克,牛奶500克
制法:大米淘洗干净,加水旺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煮成粥时,倒入牛奶搅匀,继续用小火熬煮约40-50分钟即成。可直接食用也可根据口味加糖或盐。
功效:补益气津养胃生肌。
适应:适合气阴不足的胃病,即气短、乏力、口干、内热的胃病患者,也适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双鱼汤
原料:花胶100克,鲜鱼腥草100克
制法:花胶用水泡半天,切成细丝,加入1500毫升水,旺火烧开后,改小火熬煮约50分钟,再加鲜鱼腥草滚10分钟即可,调味后食花胶饮烫。
功效:清胃生肌止痛。
适应:胃热患者,即经常感觉胃里有灼烧感,及因热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胡椒猪肚汤
原料:新鲜猪肚一个,白胡椒15克
制法:将胡椒打碎,放入洗净的猪肚内,用线扎紧猪肚切口,放入沙锅内慢火煮至烂软,汤中放入少许芫荽调味,将猪肚捞起,弃肚内胡椒,食肚肉饮汤。
功效:温中健脾、和胃正痛。
适应:胃寒患者,如经常因为吃凉的食物而腹泻的患者。
养胃佛手粥
原料:佛手柑10-15克,粳米50-100克,冰糖适量中药网
制法:将佛手柑煎汤去渣,再加入粳米、冰糖同煮为粥。
适应:肝郁、胃胀的患者。
虫草百合鸭肉汤
原料:冬虫夏草3克、百合25克、鸭肉100克
制法:先将鸭肉炖30分钟,然后加入冬虫夏草、百合再炖20分钟,调味后饮汤并食虫草和鸭肉。
功效:健脾养胃并润肺补肾。
适应:脾胃虚弱、肺肾不足,元气亏虚的患者。
 
生活起居话养生
 
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以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 谓之生活起居养生法,又称起居调摄法。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否则,会引起早衰与损寿。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因此,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安卧有方
睡眠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气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安卧有方就可以保证人的高质量睡眠,从而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若要安卧有方,第一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一般说来,中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以8~10小时为宜。二是要注意卧床宜软硬适宜,过硬,全身肌肉不能松弛得以休息;过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关节负荷过重,会引起腰痛。三是枕头一般离床面5~9cm为宜,过低,可使头部血管过分充血,醒后出现头面浮肿;过高,可使脑部血流不畅,易造成脑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风。四是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一般都主张向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这样,心脏位置较高,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负担,同时,由于肝脏位于右侧较低,右侧卧可使肝脏获得较多供血,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在长寿者调查中,许多长寿老人都自述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古谚也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屈股侧卧益人气力”。五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宜吃刺激性和兴奋性食物,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睡前宜梳头,宜用热水浴足。
    谨防劳伤
包括慎房帷及劳作伤。慎房帷,这是保肾固精、避免生理功能失调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顺应天性,不宜禁欲,但另一方面也要节制房事,保精养生。防劳作伤,这是维护强壮机体、避免形伤的重要措施,在劳作中,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注意适度的劳动,不能逞强斗胜,切忌久视久坐。
居处适宜
人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医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应的“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在总结环境对人体健康与长寿的影响时指出,“高者其气寿,低者其气夭”。说明住处地势高的人多长寿,而地势低的人多早夭。为何地理环境不同,寿命长短不一呢?因为地区不同,水土不同,水土与水质对食物构成成分及其对人体营养的影响很大。同时,气象条件的差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一样。在寒冷的环境中,细胞代谢活动减慢,人类的生长期延长,衰老过程推迟。我国人口普查表明,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新疆、西藏、青海,无论是人群中百岁老人的比例还是老年人口的长寿水平,都要高于国内其他地区。此外,居室的采光、通风、噪音和居室内外的环境美化和净化,与人的健康和长寿也密切相关。
衣着宜忌
衣着服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与衣服的宽紧、厚薄、质地、颜色等密切相关。古今养生学家认为,服装宜宽不宜紧,并提出;“春穿纱,夏着绸,秋天穿呢绒,冬装是棉毛。”内衣应是质地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和节气变化认真选择。同时,要特别强调“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增衣”的春捂秋冻的养生措施。
 
立秋后早餐宜喝粥
 
夏秋交替之季,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特别是体虚者。河北医大二院营养科主任王景顺介绍,粥是此时调节脾胃最好的饮食,立秋后早晨喝碗粥,既可泻秋凉,又能防秋燥。
秋季最适宜的粥是玉米面红薯粥。玉米面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红薯有祛病延年功效。具体做法是:将玉米面100克,先用凉水调成糊状,待水烧开后放入,然后将切成碎块的红薯一并放入,轻轻搅动以防止玉米面粘在锅底。熬粥时要用文火,中间可点几次冷水,玉米面红薯粥以不稀不稠为好。
另外,王景顺还推荐了一些其他的粥类,不妨试着做来尝尝。(1)山芋粥:山芋与粳米同煮,常食可防高血压、动脉硬化、过度肥胖等症。(2)芝麻粥:捣碎芝麻与大米同煮,可治眩晕、记忆力衰退、须发早白等。(3)莲米粥:将莲米发涨后,在水中用刷子将表皮擦去,抽出莲心放清水煮烂,再与粳米同煮食用,具有健脾止泻、益肾固涩、养心安神之功,适用于脾虚食少,腹虚带下、遗精尿频、心烦失眠、健忘多梦。(4)红枣糯米粥:山药、苡仁、荸荠、大枣、糯米同煮,放入适量白糖,有健脾胃、益气血、利湿止泻、生津止渴之功效,适用于病后体弱及贫血、营养不良、食欲不振、慢性肠炎等患者食用。
 
夏季防病与养生
 
炎炎夏日,酷暑难熬,太阳达到了一年中最强的辐射。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温室效应,又加重了夏季的高温,一些夏季多发病和不正当起居所导致的疾病应运而生。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四时气候超过正常的度,即变为邪气,损害人体。暑邪致病的特点有:
①明显的季节性。
②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夏季为火热之气所化,其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壮热、面赤、脉象洪大。
③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邪侵袭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伤津,同时气随汗泄又耗气。故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甚见突然昏倒。
④暑多挟湿,因夏季气候炎热多伴潮湿、多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因此暑邪兼挟湿邪侵犯人体,临床常见周身困倦、烦渴等症。
针对暑邪的特点,特此列举不同的三类人易患的三种季节病。
一、夏季长期从事室外工作,缺少防暑降温设施之人:常易患“暑厥”,即中暑。多见于久曝烈日之下感受暑邪,热郁气逆,阻遏气机,闭塞清窍而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兼见头晕头痛、胸闷发热、面色潮红。紧急治疗可采用物理降温,酒精擦浴,静脉补液,补充电解质,重建人体有效循环。
中医针对病机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选方清暑益气汤。方中西瓜翠衣、知母、淡竹叶、黄连、荷梗以清热解暑,西洋参、石斛、麦冬、粳米以益气生津,两类药有机结合,标本兼治,使暑热得清,气津得复。亦可选用麦冬、天花粉、鲜石斛各12克,鲜荷梗20克,煎10分钟取汁饮用以预防。平素可饮酸梅汤、荷叶粳米粥以为夏季养生。同时减少室外作业,加强防暑降温措施。
二、夏季长期处于空调间工作,乍冷乍热之人:常易患“阴暑”,即常说的“空调病”。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正常呼吸的同时,汗孔也随之一呼一吸。乍人空调间后,风寒之邪循鼻、循毛窍侵袭人体,毛窍骤缩,邪留体内。上犯于肺,肺气受伤,故见呼吸不利,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瑟瑟发冷;下犯肠胃,可见胃脘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夏季挟湿,湿邪困重黏滞,故兼见肢重酸懒。
中药治以祛暑解表,化湿健运。选用香薷饮合三仁汤加减。香薷号称“夏月麻黄”,发汗解表,合厚朴、白扁豆、白蔻仁、生薏米以化湿,杏仁以宣肺止咳。若见寒从热化,可加用淡竹叶、六一散以清热解暑。鼻塞流涕伴头痛明显可选辛夷、白芷、薄荷各12克代茶饮,亦可用苍耳子6克浸油滴鼻。适当减少停留于空调房间的时间,注意通风换气。
三、夏季喜食辛辣,应酬饮酒之人:有人常说“辛辣祛湿”,其实此说法欠妥。夏日暑邪本性炎热,再食辛辣如取薪救火,常以肛门灼热不适感最为明显。此为直肠肛门黏膜受到刺激,引起肛门直肠静脉丛充血扩张所致。炎热夏季再食辛辣刺激之物,可促进痔疮的发展。诱发肛周感染、肛乳头炎,进而形成肛周脓肿、肛瘘;引起便秘,迫使排便用力,腹压加大,使干硬粪块强行过肛,肛门发生撕裂伤,继而形成肛裂。
中医认为,过食辛辣、过度饮酒则燥热内生,下迫大肠,遂生痔疮。可内服凉血地黄汤、萆蘚渗湿汤,方中生地、当归尾、地榆、槐角、赤芍以清热凉血,萆蘚、苡仁、黄柏、赤茯苓、泽泻、滑石以清热利湿;外用消痔散、蛤蟆草洗剂以消痔退肿止痛,内外结合,标本兼治。但最重要的还是奉劝大家以身体为重,忌食辛辣,少应酬饮酒为宜。
 
中药食疗与保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药食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究竟怎样食疗才能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多数人知之不多,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
首先,中药食疗不是药味越多越好。虽然作为食疗的中药大多药性平和,但其性味仍有一定的偏嗜,若不加选择,随意添加,则不仅起不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还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中药食疗应根据药性,科学配伍,合理搭配。中医讲究药物的相须和相使,即不同种药物共同作用时,其疗效相加,产生协同作用。比如,羊肉性味甘温,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矿物质钙、磷、铁等,若在其中加入一些干姜、肉桂,则能大大提高其温中补虚、温肾壮阳的作用。
其次,中药食疗要辨证施膳。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是指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阴阳偏盛各异,所以在运用中药食疗时要祛强平弱以达到阴阳平衡。比如,平时脾虚、肾虚的老年人,可选用黄芪、女贞子、鳖甲等以益气养阴、补脾固肾。黄芪益气固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中含有21种氨基酸,14种微量元素,且有明显提高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还有很好的强心利尿作用。药膳配方可选用黄芪蒸鸡、黄芪鹌鹑等。再如,平时脾胃虚弱、倦怠懒言乏力者,可多服一些山药以补脾养胃,补肺益肾。山药是一种常用的滋补佳品,现代药理研究得知,山药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食用山药还能提供给人体大量的粘液蛋白,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山药的粘多糖与无机盐结合后可形成骨质,使软骨具有一定的弹性。山药还含有消化酶,能促进蛋白质和淀粉分解,是身体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多种疾病患者的好食品。药膳配方可选用拔丝山药、山药扁豆粥、山药炒肉片等。
因地而异是说中药食疗还要根据地域的不同选择不同药物。比如,在西北严寒地区,寒气较重,阴盛阳衰。在应用补肾养阳类药物时用量宜重,而在东南温热地区,气候较热,则养阳类药物用量宜轻。
中药食疗还要做到因时而异,一年中,存在春温、夏热、暑湿、秋凉、冬寒的特点,所以,选择药物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特点,取长补短。如寒冷的冬季,阳气较弱,可选用一些性味辛热之品佐餐。如肉桂、小茴香、高良姜等。肉桂中含有的桂皮醛有中枢性及末梢性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增强血液循环,肉桂挥发油对胃肠有缓和的刺激作用,能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胃肠痉挛。药膳配方可选用桂茴羊肉汤,肉桂鸡肝,良姜陈皮粥等。在炎热的夏季,阳盛阴衰,这时就应选用一些气味甘平、甘寒的药物,如百合、枸杞、绿豆等。百合性味甘,微苦寒,具有滋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枸杞性味甘平,具有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载其“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药膳配方可选用百合雪梨羹,枸杞莲子汤,绿豆粥等。
 
治头疼中医办法多
 
正在一所重点中学上初三的海涛最近学习时精神总是集中不起来,一看书头就莫明其妙地痛,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对此,河南省中医院副院长、脑血管专家崔应麟教授解释说,这属于典型的紧张性头痛,是偏头痛的一种。
患了紧张性头痛如不及时加以治疗,将会经常、反复发作。崔教授说,中医中药治疗头痛方法比较多,例如白芷,它被誉为是治疗头痛的圣药,有明显的止痛作用;川芎具有活血化淤、通络、缓解血管痉挛的作用;菊花清肝明目,可明显改善因风阳上扰引起的头痛。医生通过对患者的病情程度和体质具体分析后,再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可明显减少头痛发作次数、时间和频率,改善症状,继而逐渐消失。
西医多采用一些镇静止痛及解除血管痉挛类药物,但有许多药物会引起不良反应,如嗜睡、肠胃道不适等症状。长期反复服用,严重时可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外周血白细胞减少,青少年忌用此类药物。
崔教授提醒大家,饮食上要注意多食用酸甘养阴之物,蔬菜如西红柿、百合、青菜等,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另外,患者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止吐解酒的中药
 
1.竹茹性甘微寒,有清热化痰止呕作用。竹茹10~15克水煎饮服,可治饮酒后头痛、呕吐等症。
2.高良姜性味辛热,有温中止呕,散寒止痛之功。 高良姜10~15克水煎服,可治饮酒太过,身寒呕逆。
3.苦参性味苦燥湿,有祛风杀虫、利尿作用。苦参10~12克煎汤饮服,有益醒酒。
4.葛花为葛藤的未开放的花蕾,性味甘平,善解酒毒,醒脾和胃解渴。葛花10~15克水煎服,可治饮酒过度引起的头痛、头昏烦渴、胸膈饱胀等症。
5.五味子性味酸、甘、温,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之功。五味子10~12克水煎饮服可解酒。
6.肉豆蔻味辛温,有收敛止泻,温中行气、消食之功。取肉豆蔻10~12克煎水饮服,可治醉酒后脘腹饱胀,呕吐等症。
7.乌梅性味酸、涩、平,有敛肺、涩肠、生津之功效。取乌梅30克水煎服,可解醉酒后烦渴。
8.桑葚性味甘微寒,具有滋阴补血、润肠作用。解酒时可取鲜桑葚150克捣汁饮用。
9.白豆蔻性味辛温,具有化湿健胃,温中止呕,行气宽满的功效。取白豆蔻10~12克水煎饮服,可除醉酒引起的呕吐。
10.白茅根性味甘寒,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作用。取白茅根15~30克水煎服,可解酒毒。
 
鱼腥草方有助戒烟
 
一个人在戒烟的最初2周内,常会表现出诸多不适症状。为了缓解这种戒断症状,现介绍一个有助戒烟的中药验方于下,戒烟者可酌情试用。
方药组成:鱼腥草30g,地龙、远志各15g,藿香、薄荷、甘草各10g。体虚者,上方中可加人参5g。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服3次。可连续服用7~10剂。
从全方分析,鱼腥草能清热解毒,加之呈浓烈鱼腥味,服后可产生恶心感觉,会使人不再想抽烟,是方中主药;配以地龙能泻热、止痛、除烦;远志安神、祛痰;藿香化湿和中、止呕,薄荷清利头目、利咽;人参扶正、宁心。该方对戒烟后产生的烦躁、心慌、头痛、痰多等戒断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可作为一种辅助戒烟手段。但真正要彻底戒除烟瘾,当事者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毅力是最重要的。
此外,单独煎服鱼腥草也有一定帮助戒烟的效果,取鱼腥草250g,水煎当茶饮,每日早晚各煎1剂服用。
 
秋防燥咳有妙招
 
北方的秋天秋高气爽,但雨水渐少、气候干燥。不少人开始出现燥咳,常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黏稠难于咳出,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很是烦恼。
治疗燥咳的非处方中成药
秋梨膏:该药有养阴生津、清热润燥、止咳化痰的功效,适宜于干咳短气,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口咽干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甚则午后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橘红丸:该药有清宣肺热、润燥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对秋燥伤津、痰热壅肺而引起的咳嗽最为合适。
莱阳梨膏:该药有清肺化痰、生津润燥、理气止咳的功效,主治燥热伤肺或肺热久嗽阴伤、灼津成痰,肺气上逆引起的咳嗽,症见咳嗽有痰,咯痰不爽,痰少而黏,或痰中带血,咽干口渴,声重音哑,形体消瘦,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症。外感咳嗽患者忌服。
鸡苏丸:该药有清肺泻火、润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主治久患燥热、灼伤肺阴、痰热内蕴、肺气失宣而久咳不止者,症见咳呛气急,痰少或吐痰色黄稠,胶黏难咳或时有咳血,身热口渴,咽喉燥痛,气逆喘急,胸膈满闷,骨蒸潮热,颧红盗汗,舌质红苔黄,脉细而数等。但凡痰湿壅肺、寒痰停饮犯肺而引起的咳嗽气喘等均应忌服。
二母宁嗽丸:该药有清泻肺热、宣肺润燥、止咳化痰的功效,主治燥热伤肺、肺阴受灼、肺气失宣而咳嗽者,症见咳嗽久而不愈,干咳痰黄,量少黏稠而难以咯出,胸闷气促,气逆喘息,咽干口燥或声哑喉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但外感咳嗽、寒痰咳嗽者禁服,忌食辛辣之物。
燥咳可试试小偏方
蔗汁粥:取新鲜甘蔗500g,去皮榨汁备用。粳米50g煮成粥后对入蔗汁60ml,再用文火煮沸一次,调匀即可食用。
蜂蜜萝卜汁:取白萝卜400g,洗净去皮切碎,用洁净纱布包好榨汁,每次取60ml加蜂蜜一匙,调匀吞服,一日三次,连服3~5天。本方对燥咳伴有便秘者疗效更佳。
杏仁炖雪梨:取甜杏仁15g,去皮打碎,雪梨1只洗净去皮切片,同放碗内,加冰糖20g,放水适量,置锅内隔水炖煮30分钟即可服用,每天早晚各一次,连服3~5天。
川贝炖雪梨:取雪梨1只洗净,横断切开,去核后放入川贝末6g,然后将两瓣并拢,用牙签固定,放入碗中加冰糖20g,放水适量,隔水炖煮30分钟即可,吃梨喝汤,每日一次,连服3~5日。
贝母冰糖汁:川贝母5g研末,冰糖20g,同放碗内,加水150ml,隔水炖煮20分钟即可,早晚各服一次,连服3~5次。
陈醋冰糖汁:冰糖100g捣碎置入容器中,再倒入陈醋450ml,浸泡3天,冰糖溶化后,在早饭前、晚饭后各服15ml,可长期服用,止咳化痰效果最佳。
预防燥咳小提示
少吃燥热伤津的食物:如煎炒、油炸如煎炸鱼,烧鸡、烧鸭、烧鹅、油条、炒花生、辣椒、韭菜、胡椒、五香粉、八角、茴香、榴莲等。戒烟限酒。
多饮生津润燥的汤水:如退火的白菜蜜枣猪肺汤、沙参玉竹百合瘦肉汤、老鸭(或野鸭)冬瓜汤、木瓜瘦肉汤、雪梨炖冰糖等。秋季进补宜清润,如肺阴虚,可用淮山药15g、元肉15g、水鱼500g,隔水炖1小时;肾阴虚者可用黄精、枸杞子、女贞子各15g炖野鸭(或瘦猪肉)200g,炖1小时后食用。
要特别注意科学饮水。饮水要少量、多次,慢慢饮,不可暴饮。
多吃瓜果和蔬菜:最好每天吃1~2个雪梨、沙梨,或吃些西瓜、木瓜、巴蕉、葡萄、苹果等鲜果,吃些瓜菜如苦瓜、黄瓜、冬瓜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