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盘细密秘诀 百法之妙,总可外此以访之,所谓避实击虚也。至于下盘之法,非经口授,难以通晓;未能尽悉其异,且不加辨晰,更多差谬。其法须要见境生情,而囤囷曲折,不可不细讲究。凡我后辈传授之法,潜心习练,苟能应心得手,无不倒人。其所取胜于人,全在此处也。但行道之时,不可传人,非端人血亲,亦不可谈及。如张先生之名徒,不能悉数,而能晓此法者,亦不过程子景陶、胡子我弘、张子仲略,数人而已。可不藏之,以为防身之秘要哉! 双管秘法第一:将左脚偷在他人左脚外边,或离三五寸,然后右脚缩为一球,只须要悬空离地,臀与大腿膝尖,从人腿边软处,并膝腕边,尽力一齐压下,则人之左脚自然离地,而我之右脚,已射过他人右脚外边矣。此双管之妙诀也。 又附张先生原歌诀 双管之法果希奇,须记脚尖是线羁。其力要从软处得,将人双腿一缚之。 双管图式(我之臀尖、腿膝尖,熟缩一球,从敌人腿边抵进而带压下,将人两膝缚作一堆) 此法须要记清,一片总是手随身,身随臀,臀随大腿,大腿随膝尖,膝尖随脚,一片而抵入,不可视此图是几希。 中管秘法第二:走中盘,必将左脚,偷在他人右脚里边,或离三五寸,然后将右脚缩起,先以脚尖射入,须是一齐插进,而臀亦紧贴身为满盘。此中管之妙,不可不知也。 又附原歌诀:中管之法果奇焉,膝尖好似箭离弦。其力须知一片入,将人掀跌自天然。 我之膝尖、臀尖、腿,从此缝中射入。 又此法须要记清,膝尖射进,臀腿紧贴方称老到。 外管秘法第三:走外盘必将左脚跌一步,离彼脚或四五寸然后将右脚缩起,鉏下腿心、腿腕、臀、与大腿,亦须一片用力。又有以臀,从人腰下软处坐进,亦甚猛狠。 又附歌诀:外盘管脚实难当,猛虎倚山势更强。身臀一片须颠进,将人掀跌独擅长。 抢满则为外盘双管,此盘必要抢满为主。不然,或有破处,一抢满,则千斤重体,似蝶飞矣。以我之臀、大腿,从人腿腕坐下去。 此法就是用颠步,全要臀边看力。又名反煞盘,最为雄猛,亦名回回步。 边盘秘法第四:走边盘,必将左腿偷在他人左脚外边,或离三五寸,后将右脚缩起钻入,必射过腿心腿腕,方为满盘。 又附歌诀:边盘偷巧任施为,妙法须知软处投。也宜脚去过尺五,方为老到有算头。 脚法之妙,虽亦多端,横直撇膝,总要视穴道而入,自然百法百中。今特择其尤要者,精切详言之,初学熟此,则临敌自然变化无穷矣!宝之记之。
![]()
![]() 常氏火龙金劈掌 自长白山常氏武学推出以来,以其简单易学、功效宏大、永不退功等特点,备受众多武友之青睐,为了让更多的武友受益,本人现推出长白山常氏火龙金劈掌中的一些简单易学之法,谨供武友参考学习。
长白山常氏火龙金劈掌功理:在体属肺,在器为铁,五行属金。以性情而言,健阳之性,其性勇猛,其物炎烈,有火龙之威,掌势变化如风火,运金之阳气,壮我柔弱躯。 常氏火龙金劈掌一部功法共包括六部分。 一、双脚自然站立,双臂自然下垂,而后双手分开离身体两侧20厘米左右,以借助身体发力。五指并拢,指尖用力上挑斜45度角(手腕不可跟着挑动,保持角度),坚持5分钟左右,手臂外侧就会有发热发烫感,从下向上走动至腋窝处。刚开始,热感若能至肘弯处即可练下式。 二、接上式,五指的第一指节和第二指节向内用力扣抓(手中若有握球感,则意念用力将手中的“球”抓破),呈虎抓状。同理,5分钟左右热流就会由小臂内侧向上走动。待走到肘弯时,开始练下式。 三、以上动作都达标后,即可练第三式。其它姿势不变,不同之处是,以上两式是练小臂内外侧的,本式是练上下骨棱(小臂左右两侧)的。练时,须五指撑开,大指与小指尽量用力张开,中指用力向下(伸筋拔骨),手腕略呈拱形(小臂与手背呈175度角),时间也是5分钟。经过15分钟的练习,到时候你就会发现,手掌特别有力,整只手臂发烫。这时,你就会体验出古谱里“骨肉如煎汤”之理。 第二部分; 铁掌训练中的内练与外练法,主要是增强手掌的功力与硬度,使掌臂合一,强筋壮骨,坚实肌肉,掌部骨骼密度增加,使掌部肌肉弹性增大,威力不断增长。修习此掌,可疏通手三阳三阴之经络,内修外练,使速度与发力协调统一。
一、内劲修炼; 双手合十于胸前,以心窝为中心做圆周运动,双手旋转时手形不变,意在丹田,呼吸自然,坐站皆可,以每分钟两圈为宜。转圆时,双手用暗劲转动,先左后右。向左转动时,右手用暗劲推左掌根,左手同时要有与右手相顶之力;向左下方转动时,右掌根用暗劲推左掌根,左掌根同样有相抗之力,边抗边转至右;向右转动时,左手掌根用暗劲推右手掌,右手用劲相抗,边抗边转至上,还原为一圈,次数不限。右式相同,向左转几圈亦须向右转几圈。适应后,次数可再增加。次数与暗劲若能长期练习,手臂的劲力则大得惊人。
二、外练法;
常氏铁掌透骨功一部功
常氏铁掌透劲功之二部功
![]() 如何修炼骨响齐鸣功夫
写给祖国十亿武盲的话
没有文化很可怕,因为那叫文盲。但我觉得,有一种人叫武盲!言谈之间也让人恐惧。言不在多,我列举一些事例自己对号入座,拿出勇气好好反省! 来源:天涯论坛
前部易筋经十二式,虽注重气力相随,但以力为主,刚多柔少,即以力行气之法。练习成功之后,虽可气力相随,但欲其遍及全身,而无所阻,尚难如愿以偿。欲达到此种境界,必须续练此后部,但不能人手即练后部,因此部功夫,完全注重运行气力于肌内,以充实全身筋肉,而不在增加实力。所以实力不足之人,即算强练,其效也甚微。先练前部再练后部,于纯柔之中求运行之道,易于人手,且收效神速。
第一式 盘膝而坐,右脚加于左大腿上,左脚从右腿外扳起,以左脚背加于右大腿上,两足心皆向上,此为双盘坐法。 初时不易做到,可散盘。坐时身宜正直,不能有所依傍。两手紧握成拳,四指屈于内,大拇指护其外。两拳放于膝上,不可稍微用力。双目微闭,闭口,舌抵上腭。冥心屏息,全身放松。惟将精气神三者,用意想之法注于丹田,凝思存神,日久自见功效(图1)。 要点:此式在未行功前,心中杂念一时不易消灭,故先用此法,然后行功,自无妨碍。 第二式 行第一式约一炊时,再行第二式。盘坐如前,两足不放开,身体不动,惟两手握拳之指徐徐放开舒直。然后两臂缓缓从两旁举起,掌心向上,举至与肩平,屈臂内引,由头上抄至身后,同时翻腕使掌心向前,大拇指在下,至玉枕穴后时,两手渐渐接合,十指交叉抱头,两手掌根按于耳门穴之上。抱时不宜用有形之力,头略后仰,胸稍前突。惟在两手动作之际,全身各部不可稍有震动,意守丹田;抱头后,略停顿,即提气上升,意想一口气由丹田而起,经过脐轮,上达心包,而过喉结,直至顶门。停留片刻,再使其由顶门向后转下,经玉枕穴由颈椎而下,过尾闾抄至海底,再转上而回丹田。初行时,不过是意想,气力必不遵此途径而运行自在。惟练习日久,自有成效。行功时,须一切纯任自然,不可稍有勉强,亦不可贪功(图2)。 第三式 行第二式毕,将圈盘之腿徐徐放开,略休息,使腿部筋骨得以舒展,气血不至壅阻。但休息时,心神犹须宁静,切不可起丝毫杂念。一炊时后,再将两足徐徐前伸,至腿部平直为度。两腿紧并,足心向前,足尖向上。再将上身徐徐下俯,两手从两旁抄向前方。抄至足部时,交叉十指,收住两足。两足用力前挺,两手向后拉引,方为得力,腰背两部因此紧张。成此姿势后,将贮留在丹田之气运于肩腰脐部。初时仅是意想,日久功深,气力可随之俱到。行一炊时,然后徐徐放开,回复原状(图3)。 第四式 行第三式毕,略休息,续行第四式。先将两脚徐徐双盘起,上身切忌前后左右摇动。坐定后,宁神一志,注气于丹田,排除杂念。稍休息,两手徐徐翻腕,掌心向外。两臂从左右两侧缓缓上举,至顶门上相合,交叉十指,再向前翻腕,使掌心向上,两掌用力上托。托时运气使丹田向上提起,气转至两臂,达于指掌。也用以意役神、以神役气之法,并无有形动作,惟意念专注。行此式亦以一炊时为度,然后徐徐松手,两臂仍从两旁落下,运气下降,回复原状(图4)。 第五式 行第四式毕,将所盘两足徐徐放开,向前伸直。两足相并,足心向前,足尖向上,与第三式起手相同,略休息,即行第五式。两手由两侧下面徐徐移向后面,两手背贴紧于尾闾两旁,不可松浮。两肩用力向前逼击、向上耸,务必使肩背筋肉紧张异常,然后用意想之法,运气使肩背充实。初时行之不易,久后自然纯熟。行此式以一炊时为度。然后徐徐收回双手,回复原状(图5)。 第六式 行第五式毕,略休息,续行第六式。两足收回成双盘之势。两足动作时,上身不可摇动。坐定后,两手从两旁移至脐下,两手相合,交叉十指,翻腕向内,以掌心捧住小腹。初时并不用力,冥心存思,然后运气由丹田注于肾囊,以活动外肾。略停,乃提气上升回原处,意念似欲将两外肾吸人腹中。提气上升的同时,两手心亦渐渐用力,略向上摩起。略停,再运气注于肾囊。如此升降各十二度而功毕(图6)。 第七式 行第六式毕,略休息,续行第七式。上身及两腿完全不动,两手则从小腹徐徐撤下,移向两腿侧,按于腿上,大拇指在内,指尖向前,不宜过分用力,但求能相贴合。心神既定后,两臂徐徐用力下注,意欲将上身向上升起,惟并非有形动作。同时提气上升,使之充于胸廓,停滞不动,历一呼吸之久。意念再将气按原路降下,停于丹田,而两臂之力亦同时松弛,回复原状。再隔一呼吸时,再提气上升如前,如此升降各十二度为止。此式功夫虽不甚难,但初人手时亦不免有所阻碍,须经苦练,方能升降自如(图7)。 第八式 行第七式毕,即就原式休息片刻,调和气力,使之稍弛展,续行第八式。此式上身与两足皆不动,惟将两手提起,使其离开,徐徐向前移去,绕至两脚心上面,左掌心紧按右足心,右掌心紧按左足心。大拇指在内,指尖相对,两肘微曲,臂部不用十分气力,以手心与足心贴合为度。略停顿,两臂稍微用力撑住,同时意念将气从丹田中运出,使之从下抄左,转上绕右向下,回至丹田,在脐四周绕一圆圈。如此运行一周即后休息,一呼一吸后再运行,以九度为止。若为女子,则宜自右而左(图8)。 第九式 行第八式毕,仍就双盘坐原势,略休息。上身与腿足完全不动,惟两手徐徐移至侧面。休息约三个呼吸时,续行第九式。右手在前面徐徐向斜上方屈臂举起至左肩上,用手掌搭于肩上,掌心按于肩窝穴上,五指则在肩后,右臂紧贴于胸前。再将左手从前面向斜上方徐徐屈臂举起,左掌心按住右肩窝穴,左臂紧贴于右臂外侧,用力缓缓拿紧,使肩背筋肉紧张至极度。同时运用丹田之气,使之上升,而充实其肩背内部。初时决难气随神到,但宜用意想之法行之,日久自能运行无阻(图9)。 第十式 行第九式毕,左手徐徐放下,按于板上,右手再落下按于板上。然后将圈盘之腿徐徐放开,向前伸直。略休息,续行第十式。将两脚收回,屈膝而跪,两腿紧紧相靠,脚背贴于床板上,臀部坐于小腿上,尾闾紧靠两腿。上身略向后仰,头正目前视。经此一番动作,心神必散,故须休息片刻,收摄心神。心神一定,则徐徐将两手从侧面抄至前下方,屈臂向上举起,至心窝旁两乳下为度。将两掌轻轻按于肋上,两肘用力略后引,此非有形动作。按完后,意念即将气提升,意想使之充满于两乳,停滞不动。历一呼吸之久,仍从原路使之下降,如此升降各九度而止(图10)。 第十二式 行第十一式毕,将上身抬起,两足徐徐舒展直伸于前,略休息,即收起两足盘坐成双盘式。然后,须冥目静心,收摄心神。心神定后,将两手移至前方,上下用力,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掌心相合。然后用力将左掌自左而右用力旋摩七十二度。再翻转两手,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用右掌之力,自右而左用力旋摩七十二度。此时掌心热如火发,乃将两掌移贴后腰,先由外转内,旋摩七十二度;再由内而外,亦旋摩七十二度。则此段功夫完毕。仍收回两手,成第一式盘坐之势(图12)。
后十二式易筋经:
前部易筋经十二式,虽注重气力相随,但以力为主,刚多柔少,即以力行气之法。练习成功之后,虽可气力相随,但欲其遍及全身,而无所阻,尚难如愿以偿。 欲达到此种境界,必须续练此后部,但不能人手即练后部,因此部功夫,完全注重运行气力于肌内,以充实全身筋肉,而不在增加实力。所以实力不足之人,即算强练,其效也甚微。先练前部再练后部,于纯柔之中求运行之道,易于人手,且收效神速。 后第一式 盘膝而坐,右脚加于左大腿上,左脚从右腿外扳起,以左脚背加于右大腿上,两足心皆向上,此为双盘坐法。初时不易做到,可散盘。坐时身宜正直,不能有所依傍。两手紧握成拳,四指屈于内,大拇指护其外。两拳放于膝上,不可稍微用力。双目微闭,闭口,舌抵上腭。冥心屏息,全身放松。惟将精气神三者,用意想之法注于丹田,凝思存神,日久自见功效(图1)。 后第二式 行第一式约一炊时,再行第二式。盘坐如前,两足不放开,身体不动,惟两手握拳之指徐徐放开舒直。然后两臂缓缓从两旁举起,掌心向上,举至与肩平,屈臂内引,由头上抄至身后,同时翻腕使掌心向前,大拇指在下,至玉枕穴后时,两手渐渐接合,十指交叉抱头,两手掌根按于耳门穴之上。抱时不宜用有形之力,头略后仰,胸稍前突。惟在两手动作之际,全身各部不可稍有震动,意守丹田;抱头后,略停顿,即提气上升,意想一口气由丹田而起,经过脐轮,上达心包,而过喉结,直至顶门。停留片刻,再使其由顶门向后转下,经玉枕穴由颈椎而下,过尾闾抄至海底,再转上而回丹田。初行时,不过是意想,气力必不遵此途径而运行自在。惟练习日久,自有成效。行功时,须一切纯任自然,不可稍有勉强,亦不可贪功(图2)。 后第三式 行第二式毕,将圈盘之腿徐徐放开,略休息,使腿部筋骨得以舒展,气血不至壅阻。但休息时,心神犹须宁静,切不可起丝毫杂念。一炊时后,再将两足徐徐前伸,至腿部平直为度。两腿紧并,足心向前,足尖向上。再将上身徐徐下俯,两手从两旁抄向前方。抄至足部时,交叉十指,收住两足。两足用力前挺,两手向后拉引,方为得力,腰背两部因此紧张。成此姿势后,将贮留在丹田之气运于肩腰脐部。初时仅是意想,日久功深,气力可随之俱到。行一炊时,然后徐徐放开,回复原状(图3)。 后第四式 行第三式毕,略休息,续行第四式。先将两脚徐徐双盘起,上身切忌前后左右摇动。坐定后,宁神一志,注气于丹田,排除杂念。稍休息,两手徐徐翻腕,掌心向外。两臂从左右两侧缓缓上举,至顶门上相合,交叉十指,再向前翻腕,使掌心向上,两掌用力上托。托时运气使丹田向上提起,气转至两臂,达于指掌。也用以意役神、以神役气之法,并无有形动作,惟意念专注。行此式亦以一炊时为度,然后徐徐松手,两臂仍从两旁落下,运气下降,回复原状(图4)。 后第五式 行第四式毕,将所盘两足徐徐放开,向前伸直。两足相并,足心向前,足尖向上,与第三式起手相同,略休息,即行第五式。两手由两侧下面徐徐移向后面,两手背贴紧于尾闾两旁,不可松浮。两肩用力向前逼击、向上耸,务必使肩背筋肉紧张异常,然后用意想之法,运气使肩背充实。初时行之不易,久后自然纯熟。行此式以一炊时为度。然后徐徐收回双手,回复原状(图5)。 后第六式 行第五式毕,略休息,续行第六式。两足收回成双盘之势。两足动作时,上身不可摇动。坐定后,两手从两旁移至脐下,两手相合,交叉十指,翻腕向内,以掌心捧住小腹。初时并不用力,冥心存思,然后运气由丹田注于肾囊,以活动外肾。略停,乃提气上升回原处,意念似欲将两外肾吸人腹中。提气上升的同时,两手心亦渐渐用力,略向上摩起。略停,再运气注于肾囊。如此升降各十二度而功毕(图6)。 后第七式 行第六式毕,略休息,续行第七式。上身及两腿完全不动,两手则从小腹徐徐撤下,移向两腿侧,按于腿上,大拇指在内,指尖向前,不宜过分用力,但求能相贴合。心神既定后,两臂徐徐用力下注,意欲将上身向上升起,惟并非有形动作。同时提气上升,使之充于胸廓,停滞不动,历一呼吸之久。意念再将气按原路降下,停于丹田,而两臂之力亦同时松弛,回复原状。再隔一呼吸时,再提气上升如前,如此升降各十二度为止。此式功夫虽不甚难,但初人手时亦不免有所阻碍,须经苦练,方能升降自如(图7)。 后第八式 行第七式毕,即就原式休息片刻,调和气力,使之稍弛展,续行第八式。此式上身与两足皆不动,惟将两手提起,使其离开,徐徐向前移去,绕至两脚心上面,左掌心紧按右足心,右掌心紧按左足心。大拇指在内,指尖相对,两肘微曲,臂部不用十分气力,以手心与足心贴合为度。略停顿,两臂稍微用力撑住,同时意念将气从丹田中运出,使之从下抄左,转上绕右向下,回至丹田,在脐四周绕一圆圈。如此运行一周即后休息,一呼一吸后再运行,以九度为止。若为女子,则宜自右而左(图8)。 后第九式 行第八式毕,仍就双盘坐原势,略休息。上身与腿足完全不动,惟两手徐徐移至侧面。休息约三个呼吸时,续行第九式。右手在前面徐徐向斜上方屈臂举起至左肩上,用手掌搭于肩上,掌心按于肩窝穴上,五指则在肩后,右臂紧贴于胸前。再将左手从前面向斜上方徐徐屈臂举起,左掌心按住右肩窝穴,左臂紧贴于右臂外侧,用力缓缓拿紧,使肩背筋肉紧张至极度。同时运用丹田之气,使之上升,而充实其肩背内部。初时决难气随神到,但宜用意想之法行之,日久自能运行无阻(图9)。 后第十式 行第九式毕,左手徐徐放下,按于板上,右手再落下按于板上。然后将圈盘之腿徐徐放开,向前伸直。略休息,续行第十式。将两脚收回,屈膝而跪,两腿紧紧相靠,脚背贴于床板上,臀部坐于小腿上,尾闾紧靠两腿。上身略向后仰,头正目前视。经此一番动作,心神必散,故须休息片刻,收摄心神。心神一定,则徐徐将两手从侧面抄至前下方,屈臂向上举起,至心窝旁两乳下为度。将两掌轻轻按于肋上,两肘用力略后引,此非有形动作。按完后,意念即将气提升,意想使之充满于两乳,停滞不动。历一呼吸之久,仍从原路使之下降,如此升降各九度而止(图10)。 后第十一式 行第十式毕,即就原式休息片刻,两手徐徐下垂于身旁,稍稍舒展身体,续行第十一式。先将两手稍举起,徐徐移向前面,至膝盖之上,右掌心按于右膝盖,左掌心按于左膝盖。大拇指在内,指尖向前,两臂稍用力撑拄,上身向后倚靠,头后仰至极度。心神既定后,将气提之上升,经脐轮、心坎等部而向上起,至喉部而停留不动,使喉部充实。如此历一呼吸时,仍将气下降,停于丹田;再经一呼吸时,再运气上升而充注于喉结。如此升降各九次,上身徐徐坐直,头亦下俯,两手收回两侧,回复原状(图11)。 后第十二式 行第十一式毕,将上身抬起,两足徐徐舒展直伸于前,略休息,即收起两足盘坐成双盘式。然后,须冥目静心,收摄心神。心神定后,将两手移至前方,上下用力,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掌心相合。然后用力将左掌自左而右用力旋摩七十二度。再翻转两手,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用右掌之力,自右而左用力旋摩七十二度。此时掌心热如火发,乃将两掌移贴后腰,先由外转内,旋摩七十二度;再由内而外,亦旋摩七十二度。则此段功夫完毕。仍收回两手,成第一式盘坐之势(图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