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殿直巷的宣州会馆

 苏迷 2012-09-27

吴殿直巷:西起养育巷,东至新春巷(原道堂巷)。因宋代天圣年间,官至殿中丞的吴感曾居住在此,老百姓称他为“吴殿丞”,故名。实为吴殿丞巷,因苏州方言中 “丞”与“直”音相近,苏州又多横巷、直巷,故误为吴殿直巷。原来的巷子相当狭窄,宽不足两米,如今西头通向养育巷的大部分路面已经拓宽,只在东首仍保留着很不明显的窄窄的入口。 

吴殿直巷的宣州会馆

 
曾经繁华的宣州会馆

 

    吴殿直巷8号曾有一座精致的徽式建筑——宣州会馆。会馆原名宛陵会馆,因宣州在汉代叫宛陵。至晋代皇帝赐名为宣城,设宣城郡,晋取属县宣邑之宣。宣者,古通显字,宣城顾名思义为显赫之城。隋代仍设宣城郡,唐代时郡改州,易名宣州。为唐代江南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三大城市前期为宣州、润州、越州,后期是宣州、苏州、杭州)。南宋时宣州升为宁国府,相当于今副省级城市,明代的宣城直隶宁国府治所。清时属江南省,还是宁国府治所。不过,宁国商帮少见人提及,因宁国历史上地系宣州,宁国商人通常都称为宣州商人。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宣州民众结伙外出经商已蔚然成风,逐渐形成了地域性商帮集团——宣州商帮,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为盛,积极活跃在当时竞争激烈的商界之中。始初,宣州商帮主要以贩销家乡或邻近地区的土特产为主。据明嘉庆年间的《宣州府志》记载:“以兴贩木材为上,下则携纸、刀、花、剪、漆、扇、绒、伞诸物走贸四方”。茶叶、竹木、宣纸等贸易,是宣州商人经营的支柱行业。宣纸是宣州的特产,每年都有大量的宣纸销至书画业、刻书业都极为发达的苏州地区。而苏州则有大量丝绸、粮食,宣州商人大多着力经营这两种商品。特别是丝绸,他们不仅把苏州丝绸转贩于家乡本土,而且还源源不断地输往全国其它地区乃至海外市场。随着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商帮实力的不断壮大,宣州商人还把生意渗入到了各个行业,如开设的油坊、药店、书店等。

    宣州商人虽在财力上不如当时其它一些驰名商帮,但也称得上是商界一支颇有影响的商人队伍,有着自身的特色:一是往往依附于徽商,与徽商联合以谋求发展。二是以家族为纽带,世代出外经商。如泾县朱氏、胡氏、洪氏、郑氏和汪氏五大望族,均是数代业商的商人家族集团。三是依靠宗族势力和乡帮势力推展商务。宣州商人在经商所到之处,多创办有专为本土商人服务的商人会馆。而坐落于苏州吴殿直巷的宣州会馆,正是由安徽泾县籍商人所建。

    明末清初的苏州,会馆曾盛极一时,最多时有三四十座。建筑形式几乎荟萃了天下精华,融会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格。它们往往结合店铺、民宅,纵横交错,宛若棋盘,形成了苏州别具一格的会馆街巷文化。而这座宣州会馆,坐落在以商品流通商业贸易著称的苏州西半城,吴县志:“城中与长洲东西分治,西较东为喧闹……”,又位于繁盛的胥门、阊门之间,西接热闹的养育巷,东靠城内第二直河,交通运输十分方便,占足了地理优势。

    如今在吴殿直巷内这座徽派建筑,由于年代久远,饱经沧桑,原貌基本被毁,只剩下一个石库门,和三进斑斑驳驳的老宅轮廓,见证了宣州会馆曾经的繁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