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月,泾县成立宣纸联营处。1954年2月改为“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1966年11月,经安徽省轻工业厅批准,公私合营泾县宣纸厂转为国营,厂名“安徽省泾县宣纸厂”,并进行扩建,生产“红星牌”宣纸。1992年成立中国宣纸集团公司。历年来,秉持“品质至上”理念,对红星宣纸精益求精。1979年、1984年、1989年三次蝉联国家质量金奖,1999年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图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宣纸厂技术骨干对宣纸质量进行分析。(黄飞松) 泾县宣笔厂继承两千多年的宣笔生产工艺、传统,发掘古籍文献,复活古代宣笔。生产高端书画用笔、羊毫毛笔、狼毫毛笔、特色宣州紫毫笔(兔毫毛笔)、礼品毛笔、毛笔礼盒。楷书专用毛笔、小楷笔、大楷笔、楂笔、提斗笔、行书专用毛笔、草书专用长锋毛笔。“宣笔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村镇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宣笔之乡”特色区域荣誉称号。图为1980年泾县宣笔厂修笔女工进行技能比赛。(泾县三兔宣笔有限公司) 宣笔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曾被列为“贡品”和“御用笔”而盛行全国,成为文房四宝之珍品。泾县宣笔厂生产的“三兔”牌宣笔曾荣获省优、部优、出口免检产品,三次蝉联全国文房四宝协会行业金奖及“国之宝”荣誉。吴作人先生亲笔题写厂牌,当代艺坛大师刘海粟、启功、林散之、吴作人、李可染、黄胄等众多艺术大师都曾莅临指导和试笔,并赋诗作画以褒奖和鼓励。图为1980年7月18日国画大师刘海粟来厂试用宣笔后,对宣笔的质量赞叹不已,即席题写“宣笔纵横、蝉蜕龙变”八个大字,以表达内心对“三兔”宣笔的赞许之情。(泾县三兔宣笔有限公司) “锣鼓响,脚板痒,男女老少满稻场”“花鼓一来,洗脚穿鞋”,这是在宁国广为流传的民谚,道出了群众对皖南花鼓戏的喜爱之情。建国后,宁国县成立了花鼓戏剧团。六七十年代,剧团经常下乡演出。图为70年代宁国县花鼓戏剧团送戏下乡的场景。(图/王子培,文/王本儒) 绩溪县黄梅戏剧团组建于1958年10月,其前身为绩溪县文工团,至1989年7月撤消,历时29年,先后演出过120多个剧目。(季文) 70年代初,广大农村盛行样板戏,其中京剧有《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等。云梯乡许村有业余剧团,他们白天下田干活,晚上彩排,农闲时白天晚上都会有演出,有时还到周边村子演出。图为70年代初,宁国县云梯乡的畲族少女在收音机旁收听样板戏的场景。(图/安民生,文/赵祖军) 图为宁国花鼓戏剧团《畲山情》(原名《金竹岭》)的剧照,演员徐建华(左一)饰钟兰花、宋根国(右一)饰雷大华、陈艾香(中)饰麻雀嫂,1980年摄。 “宣州之声”是我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富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之一。历时十五年,连续举办十届,范围覆盖全市各县市,从村开始层层选拔,表现出广泛的群众性、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地域性等特征。创作产生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培养了大量文艺人才和群众文艺骨干。每届演出盛况空前,当时的省市领导以及省文化厅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1985年5月26-29日,宣城地区首届“宣州之声”群众音乐会在宛陵剧场举办,之后每年一届,连办三届。第四届开始改为每两年一届,至1999年共举办九届,2000年撤地建市,将第十届“宣州之声”更名为“宣城市艺术节”。(端木于平) 1999年10月6日,第九届(最后一届)《宣州之声》在宣城演出,时任宣城地委书记张学平看望演员。 宣城地委副书记、市直工委主任胡传玲接见慰问演出人员。 (本图文选自宣城市政协编《宣城老照片》一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