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岩龙圣境之宣州文脉,李白曾七游至此

 kenu 2022-04-20

宣城,在古代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宣州。先秦时期中国分“九州”,州作为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一种,而依字面所释,“州”还有临水而居之意,如杭州、苏州、扬州等。

宣州,既有朝代更迭,官宦仕者迁徙变化的历史厚重感,又有水墨江南,青砖黛瓦,渔歌嬉戏的诗情画意感。

文章图片1

自西汉时起,宣城就是江东大郡,历代为郡、州、府、路等政治要地,更有范晔、谢朓、沈括、文天祥等名人志士先后出任宣城太守。同时,宣城也是诗人梅尧臣、红顶商人胡雪岩、新文化旗手胡适、徽墨名家胡开文、书法家吴玉如等人的故乡。

漫步古村巷陌,一砖一瓦,一屋一瓴,便可遥想当年官商往来,志士报国,百姓熙攘的祥和瑞丽景象。

诗歌文化圣地

宣城地处安徽东南部,毗邻苏浙,地近沪杭,古属吴越,东倚黄山市,西和西北与池州市、芜湖市相邻而接。

作为东南丘陵与长江中下游的过渡地带,宣城境内既能观见广袤平原与河湖港汉相互辉映,又可一睹丘陵盆谷交错相间的绵亘秀丽,还能尽览黄山、九华山、天目山延伸而至的山脉阔景,景色之奇丽令多少文人墨客吟诗歌咏,流连忘返。

“路入宣城山便奇,苍蚪活走绿鸾飞。 诗人眼毒已先见,却旋褰云作翠帏。”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或许最能说明宣城之奇。

文章图片2

黄山支脉敬亭山,位于宣城北郊,东西绵亘十余里,山体虽不高,但在此丘陵地带拔地而起,远看满目清翠,云漫雾绕,犹如猛虎卧伏;近观林壑幽深,泉水淙淙,显得格外灵秀。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便是李白在此留下的千古绝句。至此之后的一千多年,敬亭山吟无虚日,白居易、杜牧、韩愈、欧阳修、苏轼、文天祥、汤显祖、文征明、石涛等先后登临,本土名士梅尧臣、贡师泰、施闰章、梅清倾力吟咏,先后有300多名文人墨客、数以千计的诗文记画涉及此山,'遂使声名齐五岳'。

文章图片3

文房四宝之乡

笔、墨、纸、砚是我国古代发明中一朵灿烂的奇葩,同时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房四宝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不同时代所指的物品也各有差异,但其在宣城的制作均有上千年的历史,因此,宣城也被称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

现在的文房四宝一般指宣笔、徽墨、宣纸、歙砚,其中宣笔和宣纸盛产于安徽泾县,颇负盛名。

宣纸问世于唐朝,当时宣州的属县宣城、泾县、宁国均产纸,以“泾县所制尤工”,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所在地宣城,故名宣纸。

宣纸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特殊用纸,因此对其制作、用料等要求极为严苛,一般采用青檀皮为原料,配以沙田稻草,泾县山泉,再用特殊的工艺制法手工生产。

成品宣纸薄如蝉翼,润如青云,具有质地柔韧,纯白平滑,密而透光的特性,耐老化,不腐不蛀,润墨性强,在国际上有“纸寿千年”的美誉。

2008年奥运开幕式上,更是巧妙融入了古法宣纸的制作工艺影像,引出中国的壮丽山河画卷,惊艳了世界。

文章图片4

宣笔的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3年,有蒙恬造笔一说。

秦将蒙恬骁勇善战,在率军南征伐楚时,行至宣州区和泾县一带,发现兔毛温顺光滑,质地上佳,便以竹管为笔杆,兔毛为笔头制作毛笔,世称“蒙恬笔”,为宣笔的鼻祖。

不过也有大量史证表明,毛笔在秦之前已有,而蒙恬则为毛笔重要改良者,精良工艺,承袭至今。

自秦到唐宋时期,宣笔的制作主要集中在宣城,并与宣纸一起长期被列为贡品。

宣笔的制作选料严格,制作精细,须达到“尖、齐、圆、锐”的要求才能称之为好笔。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诸葛笔”,“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就连大书法家王羲之和柳公权也将其视为珍宝,曾向纸笔名家诸葛氏写过“求笔贴”求笔。

文章图片5

佛教文化相承

九华山主山脉位于池州市,低山绵延至宣城市泾县西部和宣州区西南部,是中国四大佛山之一,素有佛教圣地之称,因此,泾县也与佛教有着不解渊源。

相传金乔觉在九华山取道时便是在泾县修行,至今,泾宣境内还有去往九华山的拜佛古道。

曾经的泾县商宦众多,文风昌盛,游者云云,热闹非凡,大小庙宇可达上百座,但随着朝代更迭,岁月磨灭,如今所存无几。

而坐落于琴溪镇马头村的岩龙禅寺似乎有一种不灭的愿力,历经千年沧桑,辗转兴衰,得以延续至今。

文章图片6

徜徉古道,

聆听梵音,

多少凡尘往事了于心,

静待岁月的洗礼与沉淀,

一切皆能遂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