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吴潜世系、籍贯、生卒辨

 过雨璇空湿 2016-07-13

吴潜世系、籍贯、生卒辨

宁国 高生元

 

    吴潜于嘉定十年举进士第一,累仕至左丞相,勅封许国公。然吴潜“世系”、“籍贯”、“生卒”一直众说纷纭。笔者先后用了数年业余时间,查阅了《宋史》,《续资治通鉴》,宁国府、县志等多种史料,访问了数十位吴姓长者,寻找到吴氏宗祠遗址十余处,寻访到乾隆辛未年(1751)《宣州水东镇吴氏宗谱》一卷、道光甲申年(1824)《宁国茭笋塘吴氏宗谱》三卷、道光丙午年(1846)《宁国南极吴氏宗谱》四卷,光绪戊申年(1908)《宁国小东乡吴氏宗谱》一卷,清光绪癸巳(1893)重修的《云梯吴氏宗谱》。现对吴潜世系、籍贯、生卒辨别如下:

    一、世系

    有说吴潜是吴氏十三世、十六世孙,有说吴仁寿是吴潜的曾祖父,有说丕是吴潜的祖父,有说吴丕系吴家第十四世子等等,非也。据《宣州水东镇吴氏宗谱》、《宁国茭笋塘吴氏宗谱》、《宁国南极吴氏宗谱》、《宁国小东乡吴氏宗谱》记载,吴氏祖籍在平江府(姑苏三让乡梅里村),先祖竦公隐潜州(今浙江省临安市於潜镇)于此,竦公传琳,琳传嵩,嵩传敬忠,敬忠传景和,景和传君宠,俱有功于当代。君宠传七世至宋太祖以功授水陆支度转运使仁寿。     

    吴仁寿因“宦游宛宁,览云梯之景:山岳若城廓之状,风土有生化之机,可为胜境,遂卜居焉。”吴仁寿为迁宁始祖,自此定居该地,世代繁衍。仁寿生三子:长子孟修徙宣城白马山(时为兴贤乡,原名为来苏乡)。次子中俨留居云梯墙里。三子季侃复迁平江。

    孟修为吴氏迁宣城白马山始祖。白马山今为宣州区水东镇稽亭村白马山村民组,白马山村民组旧名为“吴村”,至今当地年长者都知道此名。其后裔分别又迁宁国府之南门、北门、张家冲、洪杨村,建平簟市,宁国文脊山、三元、张村、南极、县城等地。

    孟修生三子:长子达道,次子居仁,三子由义。

    达道生二子:长子宫府(太平事,居本宅),次子县尉(居蔡后)。

    宫府生五子:长子安谦(徙宁国文脊山),次子安让(居水东),三子安复(居后潭,当在今水东镇东岸河边),四子安谅(官校书郎,居小坂岭),五子安礼(大秀才)。

    安礼生二子:长子弥远(五七朝奉),次子弥高(节度使)。

    弥远生六子:长子昇,次子昶,三子旭,四子章,五子商,六子高。

    高生四子:长子承,次子定,三子舆,四子奭。

    奭生三子:长子淑,次子洙(太师、腾国公),三子淇。

    洙生三子:长子丕应(早卒),次子丕承(入赘金陵高淳永宁乡茅城刘绛女。太师、越国公。民国二十三年《高淳县志·列传·乡贤》、《宣城历代名人·上卷》中《南宋进士吴柔胜》一文均讹“丕承”为“丕”),三子丕显。

    丕承生二子,长子柔立(解元,太师、魏国公),次子柔胜。柔胜以高淳籍登进士。后来,柔胜以水患携其子归宗宁国,居宁国城里西门内(今为老市委大院东边,旧时此地是柔胜族宗祠)。柔胜在宁国城里购置了许多房产,东营街、西营街大部分店铺都是吴家的,巫山岭也是吴家的,时称“吴山”。晚年徙居宣州长安乡(今为宣州区新田镇),卒,葬于长安乡宋山石冈之原(今为宣州区新田镇境内小劳山)。仕秘阁修撰,谥“正肃”。

    柔胜生四子:长子源,赠迪功郎。次子泳,入太学三载,春官以荫授安吉州武康县主簿,定居高淳。三子渊,参知政事,封金陵侯,后从宁国徙居宣州。谥“庄敏”。四子潜,左丞相,许国公。宁国县北有北庙,祀土地神。宋南渡后,时有谶语,“水打北园庙,宁国出状元”,果然应谶,嘉定十年,吴潜中状元。后从宁国徙居宣州。谥“少师”。

    嘉定六年(1213)春三月,潜取夫人平氏。平氏,溧水世家。

    潜生三子:嘉定九年(1216)生长子璞,璞为吏部尚书。嘉定十四年(1221)生次子琳,琳为江东招讨使。嘉定十六年(1223)五月生三子玠,玠为司门。

    嘉定十六年(1223)六月二十七日卫国夫人平氏薨,葬于崐山乡黎桥宝顶寺之侧(今为宣州区南湖乡崐山村)。吴潜此后终身未再结婚。

    吴潜是平江吴氏十八世孙,宁国吴氏十二世孙,宣州吴氏十一世孙。与《宁国茭笋塘吴氏宗谱》记载:“世系则详载自竦公而下至宝行辈二十世”相吻合(宝行辈是吴潜孙子辈)。

二、籍贯

    吴潜的籍贯有多种说法:有说是休宁人,有说是高淳人,有说是德清人,有说是宣城人,有说是宁国人。

   为什么说是休宁人?因为,江南吴氏大都发脉于徽州左台(休宁),平江吴氏亦是发源于徽州左台。说吴潜是休宁人,历史太久远了,吴潜籍贯既不在休宁,也不在休宁出生,说是休宁人应不成立。

    为什么说是高淳人?因为,丕承曾入赘高淳。吴柔胜以高淳籍登进士第,柔胜长子源、次子泳生于高淳,且柔胜次子泳世居高淳。所以高淳说吴潜是高淳人。但柔胜后来归宗宁国了,又徙居宣城。庆元二年(丙辰年,即1196年)夏四月一日,潜母鲁国夫人沈氏病逝,葬于宣城之蒋山。说明柔胜此时已迁出高淳了。嘉定十七年(甲申年,1124年)夏五月二十一日,潜父吴柔胜(1154—1224)卒,享年71岁。冬十一月乙酉潜奉柜葬父于长安乡宋山石冈之原,忧居。吴潜不是出生于高淳,户籍也不在高淳,所以不是高淳人。

   为什么说是德清人?吴柔胜在德清居住过,德清有吴氏后裔,柔胜长子源有可能在德清定居。吴潜于庆元元年(乙卯年,即1195年)生于安吉州上市镇(今属德清县上市镇)。但籍贯不在德清,所以说不是德清人。

    为什么说是宣城人?孟修从宁国徙居宣城,柔胜、吴渊、吴潜是其后代。柔立在宣城为官,无子,渊、潜小时丧母,很受伯父、伯母疼爱。渊、潜少时游学于宁国、宣城、泾县,且后来柔胜、吴渊、吴潜及后裔大都在宣城居住。但吴潜籍贯不在宣城。所以说不是宣城人。

    明清时期《宁国府志》将吴柔胜、吴潜、吴璞载入宣城,实属牵强附会。以嘉庆《宁国府志》为例,嘉庆《宁国府志·选举表·科目上》记载:

(第608页)“宣城县”目下:“吴柔胜,详《儒林》,据《通志》增。旧志入宁国。”

(第610页)“宣城县”目下:“吴潜,详《名宦》。《宁国县志》载,徙居宣城。”

(第612页)“宣城县”目下:“吴璞,旧志载入宁国。”“宁国县”目下:“吴璞,潜子”。

为此,明万历年间宁国县教谕曾申明吴潜虽徙居宣城,但户籍在宁国县,且与宁国云梯吴氏宗谱相吻合,将吴潜载入宣城实属不妥,时称“夺状元之争”。晚清徽州府学教授周赟,特作《“三吴”籍贯辩讹》、《<宁国府明志>去取详略失宜》等文,阐述了《宁国府志》将“三吴籍贯”(指吴柔胜,吴渊、吴潜)收录在宣城县是错误的。

    为什么说是宁国人?《宋史》卷四一八《吴潜传》称:“吴潜,字毅夫,宣州宁国人。”《宋史》是以户籍定人物所在地的。说明,吴潜的户籍在宁国县。又,嘉靖《宁国县志》卷之三《人物类·科甲》:“吴潜,嘉定乙丑,状元及第,后徙居宣城。”卷之三《人物类·乡贤》中有《吴潜传》。康熙《宁国县志》卷之七《人物志·乡贤》记载:“按,万历四十一年宁国儒学查志:云梯宋秘阁修撰吴柔胜、左丞相吴潜系宁国人。虽有迁宣城者,籍贯俱属宁邑。本邑乡祀已久,年远遗失牌位,应宜补崇。又,云梯吴氏尚有家谱与县志合,因令嫡派吴嗣(王+罗)、庠生吴永兆赴学,择吉入主崇祀。”《云梯吴氏纵谱》中《云梯渊潜二公合传》曰:“潜公,字毅夫,宣州府宁国县人。”古代史料记载:吴潜是宁国县人。

    曹允源等纂民国《吴县志》卷六十二《名宦》(29页)载:“吴潜,字毅夫,宁国人,嘉定十年进士。…… ”又民国《宁国县志》:“吴潜,嘉定丁丑状元,后徙居宣城,见传。”卷之十一《人物志·宦绩》中有《吴潜传》。近代史料记载:吴潜是宁国县人。

    《安徽人物大辞典》(团结出版社,戎毓明主编)记载吴潜是宁国县人、《宋代状元奇谈·状元谱》(紫禁城出版社,周腊生著)记载:“吴潜(1195—1262),字毅夫,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县)人。”括号中“今安徽宁国县”为作者周腊生本人注。1998年方志出版社出版的《宣城地区志》788页记载:“吴潜,宁国县云梯乡人。”当代史料记载:吴潜是宁国县人。

    吴潜虽不在宁国出生,但籍贯在宁国,所以说是宁国人。

    三、生卒

    吴潜的生年有多种说法:

    《宋代状元奇谈·状元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周腊生著)、《皖东南历史名人录》(葛国正主编)中《南宋丞相吴潜》(吴蘅撰)均记载吴潜出生于“1195”年;

    《安徽人物大辞典》(戎毓明主编)记载吴潜出生于“1196”年;

    《宣城历代名人·上卷》(王景福主编)中《南宋爱国名相吴潜》、《青龙湾》(宁国市作家协会主办,2006年第一期)中《浩然千秋》均记载吴潜出生于“1192”年;

    《宁国文史资料》(程斌主编)第七辑中《南宋爱国名相吴潜》一文记载吴潜出生于“绍熙二年” ……

    据《宁国茭笋塘吴氏宗谱》中《宋特进左丞相许国公年谱目录》记载: “宁宗庆元元年(1195)夏五月初四日戊子公生于安吉州新市之寓舍”,吴潜生于一一九五年。据《许国公奏议》卷二《再论计亩纳钱》“臣年二十三,蒙先皇帝亲擢之恩”推断也是生于公元一一九五年。

    吴潜卒年,众所周知:奸相贾似道指派武臣刘宗申投毒,暗害吴潜。景定三年(1262年)五月,致使吴潜暴卒循州贡院中。据《宁国茭笋塘吴氏宗谱》中《宋特进左丞相许国公年谱目录》记载:“景定三年五月十二日疾暴作,端坐循州贡院而逝。”

    吴潜生于一一九五年五月初四日,卒于一二六二年五月十二日,享年68岁。

    以上是对吴潜的世系、籍贯、生卒年的辨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