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宋朝的吴潜,再不能混淆视听了(之一)

 wuchengji 2021-02-05
吴潜家族先祖世系的分析考证
桐城 吴业申
【摘要】本文从《四库全书》和公开宗谱的信息中,查找分析宣城状元宰相吴潜家族先祖的世系来源,考证古代部分家谱中存在的错误原因,给出“来苏吴氏”是研究吴潜家族世系的正确途径,得出较为可靠的世系记载结论。
【关键字】状元宰相 吴潜 吴佐 吴孟修 来苏吴氏 泾县石匮吴氏宗谱 世系
宋朝的吴潜(1195—1262年),字毅夫,今宣城市人,集状元、宰相名实于一身,一代名相,文韬武略出众,不仅是民族英雄,还是水利专家、经济专家和著名词人,由于他所生活的年代在宋朝晚期,当时中国南方进入了长期的战乱,后来元朝时期宣城的吴潜府弟被毁,明朝时期这一片又是朱元璋、陈友谅对垒、拉锯的主要战场,清初又经历战火,天平天国时期更是对宣城历史文化毁灭性的冲击,所以吴潜的家族资料绝大多数保存不完整。笔者是吴氏后人,为弘扬历史文化,传承优良家风,长期关注吴潜的材料收集,针对当前互联网上的一些不完善或者不正确的资料、令读者莫衷一是的信息,在此特别予以澄清,并以矛盾线索为脉络,以公开资料为书证,从宗谱的角度,分析考证宣城这一支吴氏的上下传承,指出部分历史记载和网络流传的讹误,供读者参考指正。
为避免引发争议,以下图片均来源于公开资料。
一、来苏吴氏
《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中有一篇吴潜的《吾吴氏宗谱跋》,列于《履斋遗集》,全文如下:
“维吴氏系昉于周泰伯,故潜之祖府君佐,为姑苏人,汉番君吴文王芮之裔胄也,当后唐中世,睹 国政不纲,念苏为湖海之冲,且多盗,乃徙其族,自苏之宣,卜筑于郡东南,距城六十里许母夫人皇甫氏墓所之白马山,人号其乡曰“来苏”,言自苏而来也。于时有曰少微者,徙歙之新安;曰毗陵者,徙庐江镇之姥山;佐之后又有曰好问者,徙洪之瑞阳。姑苏之族始散蔓于天下矣,但世系遼远,难以诠次,《传》曰: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况同所自出乎?敬跋之,而归诸谱。”
此文在宣城的吴氏家谱记载中,多有引用,如宛陵吴氏谱“好问”记作“待问”,待问有迁往江西临川有记载,而“洪”“瑞阳”是宋朝地名。有记载称吴潜的高祖吴奭,字知问,其长兄吴丞,字好问,二兄吴定,字能问,三兄吴舆,字待问。这种不一致,不影响本文的分析考证。
文中,吴潜指出最重要的一点,本支吴氏称“来苏吴氏”;二是先祖吴佐徙郡城东南边的白马山,未提及宣城许多家谱所称的始迁一世祖“孟修公”;三是厘清了来苏吴氏与左台吴氏、姥山吴氏、瑞阳吴氏,姑苏时期属同源,而非一支;四是吴潜作本《跋》之前,借阅了与家族可能有关的吴氏诸谱。
吴潜是宣城来苏吴氏后人,没有疑议。吴潜本人参与修谱,也是事实。
关于宋朝的吴潜,再不能混淆视听了(之一)X

(宣城市泾县石匮吴氏谱展开图)
笔者通过多方联系,了解到,自称宣城来苏吴氏后人仍然有生活在这一片地域,并称是吴姓始祖吴泰伯110世左右的后代,此支称在此生活42代以上,但寻访古谱的工作,一直无果。
幸运的是,我们找到宣城市范围内泾县的一支吴氏宗谱,以地为名,称“石匮吴氏”,他们家族于清朝道光二十八年修谱,是来苏吴氏的一个分支、吴潜家族后人。《石匮吴氏宗谱》的序言中记载,卷首《吴氏宗谱旧编·宋许国公复修源流世谱》是吴潜、吴璞父子亲修家谱的手抄副本。经对比,此谱对吴潜之前的世系记载比较完整,相比同宗的吴府吴氏、白马山、宣城城南、水东镇、茭笋塘吴氏各谱,因其独特性,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吴潜《跋》文与其他作品被记入《四库》,理应是后世的官方或权威收集,吴潜被害时,家资物品全部被没收了,吴潜的晚年及其下一代生活的时代,处于战乱时期,没有印制的家谱出现,明清时期的家谱,出现此《跋》,多数是抄录,不可能是吴潜家人收藏的原稿。石匮《宋许国公复修源流世谱》前有吴潜所写的序文,后有《四库》收集的《跋》文,直接证实了吴潜公亲自参与修谱的事实,同时文末记载归还各家吴氏诸谱,就是调查了周边各支吴氏,阅读了诸谱,理清了关系。《石匮吴氏宗谱》没有收集《跋》文,谱、跋分开,恰恰从侧面说明吴潜修《宋许国公复修源流世谱》的真实性,也是本谱没有在世面流传的原因。
下文中,我们将对其进行对照分析,简单讨论,并找出世系线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