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训家规 | 吴氏家训:造福后人,世代为百姓称颂

 徐徐见之 2022-04-01

Image




家训原文




家庭乐事,首重天伦。古之圣人以忠孝之道教天下,薄海同风,自缙绅先生以及士林氓庶罔不纯然,有水源木本之思。读清朝上谕十六条,以孝悌弁其首,盖示人以百行之原也。我祖世驾孝友,其行与实固已载之谱矣。而近世子孙颇有一二合于先人之行者,则揭入特书之例,以示奖劝焉。曾子曰:“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参直养者也,夫孝诚不易言。”凡我子孙果能各供子职,斯菽水可以承欢,风木之恨吾知免矣。

尝闻古人云,名门巨族,莫不由祖宗忠孝勤俭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坠覆之。吾吴氏自宋以来,历代祖宗皆有家范家训以遗子孙。而为子孙者,尤以恪守旧规。今特公同商议爰拟数条开列于左,并于规条后书立名字,于名字下书押。俾吾族子孙遂一遵循而无失,如有违者即照规条处治。

摘自《宣城城南吴府绥禄堂规条》




家训解读



  天伦之乐,为天下最大的乐事。古代圣人以忠孝之道教育天下人,海内广大地区风气莫不相同。读康熙皇帝颁布的十六条训导,以孝悌为卷首、前言,是要教育人们以孝悌为行为之根本。祖宗世笃孝友,将上谕十六条载于谱,以便子孙学习、遵循。而近世子孙中有道德礼仪符合先人之规训者,故录于谱牒,以示奖励,亦起规劝后人之功效。曾子说:“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从内心深处尊敬父母,使父母从心底感到高兴;其次是为父母争光,不使父母蒙受耻辱;仅仅让父母吃饱穿暖,那是最低的层次,也是最起码的要求。我吴氏子孙都应该各供子职,身虽贫寒而尽心孝养父母,博取父母的欢心,父母亡故的悲伤则可以免矣。

  古人常说,名门望族的形成,是历代祖宗依靠忠孝处世、勤俭持家而得来的;而一个家族的衰退败落,是子孙愚顽、轻率、奢侈、骄傲所造成的。吴氏,自宋代以来,历代祖宗皆制定家规家训以教育子孙。为子孙者,务必遵守。

家族传承


  据《宁国云梯吴氏宗谱》《宣州水东镇吴氏宗谱》《宁国茭笋塘吴氏宗谱》《宁国南极吴氏宗谱》《宁国小东乡吴氏宗谱》记载,吴氏祖籍在平江府(今苏州市姑苏区三让乡梅里村),吴氏八十世孙竦公由江苏平江隐于浙江于潜,竦公生琳、嵩,嵩传敬忠,敬忠传景和,景和传君宠,俱有功于当代。君宠传六世,至熙宁年间以功授水陆支度转运使吴仁寿。

  吴仁寿宦游宣州、宁国,为此地胜境吸引,遂定居该地,世代繁衍。吴仁寿生三子:长子孟修徙宣州白马山,次子中俨留居宁国云梯墙里,三子季侃复迁平江。故宁国、宣城吴氏为一家,吴仁寿为宁国、宣城吴氏一世祖。

  吴氏十世祖吴丕承生二子,长子柔立(解元,太师、魏国公),次子柔胜。柔胜以高淳籍登进士,后来因水患携其子归宗宁国,居宁国城里西门内(今老市委大院东侧)。柔胜在宁国城里购置了许多房产,东营街、西营街大部分店铺都是吴家的,巫山岭也是吴家的,时称“吴山”。柔胜晚年徙居宣州,卒,葬于宣州长安乡宋山石冈之原(今宣州区新田镇境内小劳山)。柔胜生四子:长子源,赠迪功郎;次子泳,以荫授安吉州武康县主簿,定居高淳;三子渊,参知政事,封金陵侯,后从宁国徙居宣州;四子潜,嘉定十年(1217年)状元,左丞相,许国公,后随父亲从宁国徙居宣州。

  吴氏传承于今,子孙后代遍布宣城市宣州区、宁国市,以及浙江省临安市、安吉县、德清县,江苏省溧水县、高淳县等地,为江南名门望族。

Image

吴潜

*文章来源:中华善德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