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子三进士,兄弟二丞相。

 jackandtom 2019-01-10

宣州吴氏的始祖是姑苏平江府的吴竦,据《临安泥马渡吴氏谱》记载,吴竦登唐大历三年(768年)进士,后隐居浙江于潜。七传至仁寿公,宋太祖时为南容州水陆支度转运使,吴仁寿从于潜迁居宣州宁国县云梯。吴仁寿生三子:长子吴佐徙宣州白马山,次子吴中俨留居云梯,三子吴季侃复迁平江。

吴佐,字孟修,为宣州吴氏始迁祖。八传至吴洙,由白马山徙居宣州城南。吴洙次子吴丕承入赘溧水,生子吴柔立、吴柔胜。吴柔胜以溧水籍考中进士,后从朱熹学习理学,致仕后归居宣州“南门荡”,为宣州“南门吴”之祖。

吴柔胜生四子:长子吴源,赠迪功郎;次子吴泳,入太学三载,以荫授安吉州武康县主簿,定居高淳。三子吴渊,参知政事,封金陵侯,后从宁国徙居宣州。宝祐五年(1257年)正月,吴渊拜参知政事,位列宰相,但很快就病逝了,死后谥为“少师”。吴渊是宋末政坛有名的“能臣干吏”。他三次救荒,安置流民,受惠的群众有一百八十七万之多;构建长江中上游坚固的军事防线,并亲自与蒙古军交战,延缓了南宋的灭亡;芮智多识,深谋远虑,才能卓越,做事果敢,每任职一地,就做规划,办实事,都能取得很大成就;还崇尚教育,支持官府和私人办学校;礼贤下士,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但他也主张“乱世施重典”,对较小的过失,往往也施以重典,不免令一些人家蒙冤;他自己也三次被弹劾落职。对此弟弟吴潜多次劝告他,但吴渊仍我行我素。吴渊著有《易解》、《退庵文集》、《庄敏奏议》等。四子吴潜,左丞相,封许国公,始修于天禧年间的《宣城吴氏宗谱》,为吴潜作跋。吴潜在任沿江制置时,成为了中华民族最早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吴潜还是著名的水利专家,吴潜上任浙东制置使时,恰遇“秋潦”,就是秋雨连绵,河水暴涨,他发明了我国最早的水文观测站。吴潜更是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他的词风激昂凄劲,题材广泛,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吴潜刚正不阿,无论是在地方任职,还是权掌六部,他都以正直无私、忧国忧民、忠义爱国而闻名。当蒙古军兵分三路进犯南宋京城临安时,主政的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似道荒唐地主张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海)。吴潜面见理宗,极力谏阻。理宗权衡利弊,最后听从吴潜谏言,暂时保存了南宋半壁江山。1262年,壬午,景定三年。刘宗申投毒吴潜所居贡院井中。潜预知死期,语人曰:“吾将逝也,夜必雷风大做。”果如所料。临终前写有《谢世诗》三首,以及《谢世颂》三首。五月十二日,吴潜暴卒循州。诏许归葬。循州百姓闻此恶耗,无不失声痛哭,哀声动天。他从政过的地方,百姓为其建祠纪念。家乡宁国府建有“状元坊”、“三贤祠”,与其父吴柔胜、兄吴渊同享千秋祭祀,万古流芳。

源、泳、渊、潜,四兄弟后人分“忠”、“孝”、“勤”、“俭”四派,代有闻人。以“勤”、“俭”二派名人最多。元末南门吴氏遭长枪军之乱,房屋被毁,人口流离,陶辛镇胡湾村口天吴自然村就是元末迁过去的。明代吴氏以理学传家,科举兴盛;入清,吴氏复遭变乱。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南下,盗匪蜂起,兵火连天,吴肃公(明末清初江南遗民作家群中一位重要的学者、文史家、散文家和诗人)举家避乱于水东白马山中。同年七月,吴肃公的舅舅麻三衡抗清战败,被杀于南京,头悬于城门上示众。吴肃公和父亲吴焕多次潜入南京,重金贿赂守城军吏,在除夕雪夜人少之时,求回麻三衡悬挂半年腐烂不堪的头颅,就在吴焕父子回返之时,吴肃公族兄吴汉超率军攻克宣州,但仅数日就遭失败。清军都督胡茂祯、参军王家梁合谋剿灭吴族。吴焕得知,以为等死亦死,不如挺身而出,自进清军兵营亲求斩首,后因人说和,吴氏家族才幸免于难,从此南门荡吴家败落。吴肃公及吴汉超的民族大义的气节留名青史。南门荡败落后不久,南门荡吴氏二十七世孙吴国钦于康熙年间迁居现芜湖县红杨镇七甲吴(旧时属宣州)。芜湖县红杨镇三胜村沈家(大部分吴姓)、芜湖县红杨镇三胜村袁家坦(大部分吴姓)、芜湖县红杨镇和平村吴村傍、芜湖县红杨镇万福村陡门口、芜湖县红杨镇万福村背后吴、芜湖县陶辛镇胡湾村口天吴等皆与七甲吴同支,为南门荡吴家后裔自然村。现芜湖县吴渊、吴潜后裔自然村是皖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吴渊、吴潜后裔村。

本文作者为土生土长的七甲吴人,对家族文化特别热爱,为理清七甲吴世系联系上了宣州历史文化研究学会的文史专家石巍先生,石巍先生对南门荡吴家的学术研究由来已久,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版《宣州观鉴》由石巍先生执笔,该书大篇幅讲述了“气节昭然南门吴”,本文写作的相关历史史实也参考了石巍先生对吴家的学术研究。与石巍先生聊天过程中,石巍先生说:“吴家名人辈出,谱牒延续不下来的话很可惜,再不重修谱,世系就断了,期待红杨和陶辛的吴氏家族能把家族文化发扬光大。”合肥工业大学皖南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夏建圩教授最近有研究吴氏人物的研究项目,七甲吴现存一本有收藏印章的清雍正年间的手抄草谱,夏建圩教授希望来七甲吴拜读这份清朝草谱,作者考虑到路程不便的因素便提供了一份电子版的给夏建圩教授。夏建圩教授说:“七甲吴的谱肯定有价值,宣城南门吴不仅父子三进士,更是学术、气节,凭这点就很有意义。学界关于吴潜、吴渊研究较多,明代后,由仕宦家族转向文化家族,一个家族的背后是时代大背景,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吴氏有代表性。”

山水古镇,乐活红杨,具有历史底蕴的红杨镇吴氏家族以及红杨镇的土话吴语充分体现了芜湖地区与长三角大区地域相近、人缘相亲。传承人文精神,崇尚优良家风,讲好村落故事是新时代赋予我们农村人的使命和责任,让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道德文化风尚,造就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