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迫症的标签别乱贴

 熊谷幽兰 2012-09-27

 

萨提亚模式的理论
1.改变总是可能的,即使没有外在改变,也会有内在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感受、观点和预期。
2.治疗会谈必须是体验式的,以引发第二层面的改变。这个改变不仅是行为或感受上的,还包括深层“自己”的改变。
3.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因此,治疗聚焦在改善一个人的应对方式上。而非仅仅解决他的问题。
4.感受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因此我们能学会改变感受、管理感受和享受感受。
5.治疗要设定积极正向的目标,解决负面经历造成的影响。
6.治疗是系统性的,包括个人的内在系统和人际互动的关系系统。
7.人们具备他们应对和成长所需的所有资源。治疗是启动这些资源帮助人们改变的工具。
8.大多数人会选择熟悉感而非舒适感,尤其是在压力下。                                                                                         ——约翰·贝曼《当我遇见一个人》

强迫症的标签别乱贴

强迫症病人重复出现并非自愿、明知不对而又无法控制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他们身不由己。……

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行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但程度不同。

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思维。做个小实验就知道了,现在请闭上眼睛,让你的注意力停留在一个数字或者文字上,比如“1”或“A”,除了它什么也不能想。

你能保持多久呢?事实上,没有谁能够在几秒钟之内控制住自己的一切思维内容,总有一些观念不由自主地飘进来。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控制自己的思想,那么大家到了晚上就可以倒头便睡,但谁不在睡前翻来覆去一会儿呢?

至于强迫意向,也就是只想想,永远不会去做的古怪念头也很普遍,大家都有那么两样。笔者就有一个强迫意向,做饭的时候,有时候会想象着把手机放进锅里煮一下。当然,我永远不会付诸实施,同时也不为这个强迫意向而烦恼。

至于强迫行为,也是人人都有。如果有某件事你不做就感觉很别扭,但从道理上讲又不是非那么做不可,它就属于强迫行为。比如,洗澡时一定要从某侧洗起,敲门一定要敲成双数,不停地清嗓子,重复无意义的口头语,这些都是极普遍的强迫行为。

可以说,每种心理疾病都对应着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只是在程度上有差距而已。如果你有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强迫行为,但不至于干扰你的生活和工作,那就不用把强迫症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

——摘自《新闻午报》,2006年11月1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