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军老师《故乡》教学实录及董鹏的评价: 无痕引导 相机点拨

 清风空间 2012-09-27

陈军老师《故乡》教学实录

【设计简说】

  小说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图景描绘,在鲜明的对照与比较中,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作家以深沉的笔触,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通过闰土生活的变化以及他与“我”之间的“隔膜”的描写,表达了改革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揭示了极为深刻的主题。

  教学这篇作品,要着力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对旧社会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创造新生活的渴望的感情,教育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爱。学生阅读这篇小说,要着重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学习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方法。重点是肖像刻画、对比描写和精辟句段的研究。

  教师运用点拨教学法,选取比较分析的角度,突出重点,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先引导学生从情节发展入手,纵向把握文章的叙事结构;再抓住人物刻画与景物描写两个重点,运用形象对照的分析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其生活内涵与社会意义;再扣紧结尾的重点句段,点拨学生深挖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把听读说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语文能力。

  课时:三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录音机和课文朗读磁带,第一节课在课堂上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目的是让学生较快地熟悉课文,也为课文练习“朗读全文”的要求提供示范。

  学生准备带《新华字典》,以便在阅读课文时自己查找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快速扫除阅读障碍,提高自读效率,为分析课文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本学期我们学过一篇鲁迅小说,是哪篇?它写在什么时候?

生:《一件小事》。写在 19207月。

师:那篇小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多处运用对比方法表现中心思想。

师:今天,我们再学一篇,也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并且也运用了对比写法的鲁迅小说,这就是19211月写的《故乡》。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因为它们写作上有类似点。以旧导新,先入为主,加深印象。]

师:1919 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接母亲去京,沿途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生活的凄苦,心情沉重而又悲愤。一年后,他以这次回乡的所闻所见所感作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写成了这篇小说。因为它是小说,作品中的“我”并不是鲁迅,这与《一件小事》相同。既然是小说,就有它的情节发展过程,有一定的写作顺序。下面先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同学们注意: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情节是如何发展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听读之后,要能简要地进行复述。

[导入新课之后,提出初步学习要求,让学生边听边记,进入课文。](学生听、记认真、仔细。)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自读一遍课文,遇有生字难词,自己查阅《新华字典》,注明音义。例如下边的字、词就得注意(教师板书):

楞  胯  鹁  颧  伶仃  潺潺

认真读完之后,给课文划分段落,编写课文段落提纲,并准备课堂复述课文。

(生自读课文,查注字词,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归纳提纲内容,分条板书。)

[以上为第一课时。教师导入课文,学生自听自读,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情节发展,把握文章结构,为进一步分析打好基础。]

二、点拨·讨论

之一:人物——“小英雄”与“木偶人”

师:小说主要是写人的。《故乡》的主人公是谁?是“我”还是闰土?

生:是“我”。

师:为什么?

生:“我”的活动贯穿全篇:《故乡》里的环境、人物、情节都是通过“我”在回故乡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表现出来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有。我的意思是:《故乡》的主人公是闰土而不是“我”。

师:理由呢?

生:理由是:闰土是小说描写的中心人物,他处在情节矛盾的中心,作品主要是通过他的生活变化来反映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农民生活的痛苦的,他处于矛盾冲突的主要方面,是小说主题思想的主要体现者。因此,主人公应当是闰土,“我”只是一个陪衬人物。

师:大家的意见呢?

(有争论,多数人支持学生后一种意见,气氛热烈。)

师:我赞成主人公是闰土。判断谁是小说的主人公,不能简单取决于出场次数或占有的篇幅多少,而要看他是否在小说的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占中心地位。闰土在《故乡》中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此,他是主人公。

[以理服人,教给学生以分析人物的能力与方法。]

师:鲁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童年的闰土和中年的闰土有什么不同?

生:童年的闰土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闰土会装弓捕鸟,会月夜刺猹,会管西瓜,认识各种鸟、各种贝壳,还认识“鬼见怕”和“观音手”,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师:这个闰土,的确是一个“小英雄”!

生:中年的闰土是:“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生:“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们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生:“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师:如今,他的确成了一个“木偶人”了!从“小英雄”到“木偶人”,这是多么大的变化!鲁迅为什么要写这些变化?又是怎样写这些变化的?大家先概括一下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再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特点的,在描写中渗透了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少年闰土健康、活泼、能干、热情,和“我”之间没有任何隔膜,是一个机灵、勇敢、天真、朴实的劳动人民子弟的形象。作品是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行动的描写,显示出“小英雄”的影像,字里行间,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爱。

生:中年闰土却变得衰弱、迟钝、自卑、麻木,而且和“我”之间已经隔了一堵墙。这是一个饱经压迫、备受摧残的贫苦农民的形象。作品也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他的“木偶人”的特征的。在这些描写中,表达了鲁迅对现实的极度愤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

师:大家说得很好。课文正是通过从“小英雄”到“木偶人”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在鲜明的对比描写中,揭露和控诉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恶,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那么,是什么使闰土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生: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师:说到了要害。这就充分地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榨,是使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劳动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生集体朗读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肖像的句段,加深对比的印象。)

师:作品对闰土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生:它启示我们: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童年闰土的天真、活泼,就是通过“头戴小毡帽”“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叉”等富有特征性的外貌、衣着和言行描写表现出来的。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肿得通红的眼睛”“浑身瑟索着”,说明他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折磨,并由此而变得迟钝和衰弱;“破毡帽”“极薄的棉衣”表明他经济上穷困;“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的手,证明他的辛勤和劳苦。所有这些描写,都是细致、具体而又富有特征性的,反映了人物的生活遭遇和性格变化,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对广大农民从政治到经济、从精神到肉体上的迫害和摧残,深刻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师:分析具体、深刻。我们写记人的文章也应当努力学习这种写法。同学们写人,往往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没有个性特色。我们应克服这些缺点。

[集中分析闰土的形象,略去杨二嫂和“我”的分析,内容集中,重点突出,效果较好。]

之二:景物——“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

师: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次?

生:三次。

师:哪三次?能否把描写的原文朗读一下?

生:一是“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荒村”;二是“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三是“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学生分段集体朗读这三段景物描写的课文。)

师:这三段描写,一在开头,一在中间,一在结尾。“神异的图画”是过去,“萧索的荒村”是现在,“朦胧中”的想象是将来。从“神异的图画”到“萧索的荒村”走过了近三十年的道路。作品为什么有这样三次描写?它又是怎样描写的?生:写“神异的图画”是为了对比“萧索的荒村”。写“神异的图画”时,“沙地”是“碧绿的”,“天空”是“深蓝的”,又“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师:这是一个奇丽而美好的境界!

生:写“萧索的荒村”,又是“深冬”,又是“阴晦”,又是“冷风”,天是“苍黄”的,村庄是“萧索”的,到处“没有一些活气”。

师:这是一个多么阴暗而凄凉的现实!两相对照和比较,又反映了什么?

生:从“神异的图画”到“萧索的荒村”,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图景。那“萧索的荒村”就是在“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蹂躏下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和写照。这“荒村”的“萧索”景象,生动而有力地烘托了中国广大农民在反动统治下的贫穷、悲惨的生活。

师:写“萧索的荒村”是为了反映中国农村的破产和现实世界的黑暗,也反映了“我”现在的“悲凉”的心情。那么,写“神异的图画”又是为了什么呢?这是否意味着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农村就是一个美好的天堂呢?

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鲁迅之所以写“神异的图画”,一是以此来对比“萧索的荒村”,突出“萧索的荒村”;二是衬托少年闰土的形象,也反衬和突出中年闰土的变化。“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的那些美丽的景物,是由回忆少年闰土而引起的联想,这是一种文学笔法,目的是借以衬托和对比现实中的故乡,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

师:见解高明。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一本分析《故乡》的书上见到的。

生:好,应该课外自己看点有关的书。现在我再问:写了“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小说的结尾处为什么还要写那“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重复“神异的图画”的描写?

(无人回答,四座寂然。)

师:我来讲讲个人的看法,这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故乡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有一个较为光明的世界,亦即小说中所说的“希望”。这段描写,既与开头的“萧索的荒村”形成鲜明的对照,也与记忆中的“神异的图画”相融合,从而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和鼓舞的力量。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生再朗读一次三处景物描写的文句。)

师:《故乡》的这些景物描写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大家能谈谈体会吗?

生:它启示我们,写景要配合人物,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师:说得好。同学们的作文常常是为写景而写景,往往堆砌一大堆“蓝天”“白云”之类的漂亮辞藻,却不知表现什么思想感情,景物游离于人物描写和作品主题思想之外,不能很好地反映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是应当避免的。

[结合指导写作,实际,有效。]

[以上为第二课时。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师生共同分析小说里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揭示这些描写的深刻含义与写作方法,深入浅出,简洁明快。]

三、突出训练

师:现在我们来研读《故乡》的结尾。先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课文末尾的三个自然段,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揣摩语句的深刻含义。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练习。

(一)认真阅读末尾三段文章,选择正确答案。

1.三段文章在生活内容上主要是写“我”离开故乡时的(  )

1)所见所闻 (2)心情感受 (3)留恋之情 (4)离愁别绪

2.贯穿这三段文章的一条思想红线是(  )

1)对与闰土隔绝的感叹 (2)对过去的生活的失望与不满

3)希望创造新的生活 (4)对偶像的批判

3.文章的表达方式上主要是运用大段的(  )

1)描写 (2)叙事 (3)议论 (4)抒情独白

(二)三段文章以“希望”为中心,从不同方面表达了“我”的思想感情,请将有关思想内容的序号填入相应自然段后的括号内。

 自然段      思想内容

1.(   )   (1)写实现希望的办法(走“路”)

2.(   )   (2)写“我”的希望(新的生活)

3.(   )   (3)写“害怕”希望的原因(“茫远”)

(三)文章中的三个“辛苦”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分别表达了不完全相同的含义,试将三种不同含义的序号填入相应词语后面的括号内:

    词语      含义

1.辛苦(  )展转   (1)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2.辛苦(  )麻木   (2)奔波、劳碌

3.辛苦(  )恣睢   (3)辛勤、劳苦

(四)“我”所希望的新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为什么害怕?这说明了什么?

(六)“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

1.“手制的偶像”在内容上是(  )

1)指香炉和烛台  (2)比喻主观的臆想

3)指新的生活   (4)指切近的愿望   (5)指茫远的愿望

2.“手制的偶像”在表达上是(  )

1)拟物  (2)借喻  (3)拟人  (4)明喻  (5)夸张

6)暗喻  (7)借代

(七)“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切近”和“茫远”是一对反义词,它们在文章中表达了很深刻的社会内容。

1.“切近”的原因是(  )

1)闰土的愿望是要香炉和烛台。

2)闰土的愿望只是想让自己眼前的生活好些。

3)闰土的愿望是崇拜偶像。

2.“茫远”的原因是(  )

1)“我”的愿望是自己手制偶像。

2)“我”的愿望是消除“隔膜”。

3)“我”的愿望是让后一代人过“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八)“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已经成了鲁迅作品的名言,含有深刻的哲理。下面的几种理解,哪种正确?请作出选择。

1.“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意思是(  )

1)希望并不重要,可有可无。

2)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

3)希望是一件大事。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的含义是(  )

1)实指地上的路  (2)喻指人生的路  (3)泛指新的生活

3、作者写这段话的意思是(  )

1)号召人们不要害怕走路。

2)号召人们努力去创造新的生活。

3)号召有更多的人走路。

(九)“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句话中的“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是(  )

1)谓语  (2)宾语  (3)后置定语  (4)补语  (5)主语倒装

(十)这三段文章集中地表达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

[以练带读,读练结合,相得益彰。练,也是一种点拨,一种钻研。]

师:同学们校正练习答案之后,再听一遍课文朗读录音。听的同时,自己也跟随录音练习朗读课文,完成“练习”五。

[此为第三课时。深入理解《故乡》的结尾,体会重点句段的精辟含义,使人受到启迪和鼓舞。写人的作文另行安排。]

【板书设计】

1.情节结构(提纲)

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思想

1)渐近故乡(萧索·悲凉)

2)故乡见闻(人物变化)

<1>和母亲的谈话

<2>回忆少年闰土(插叙)

<3>杨二嫂要木器(间有插叙)

<4>会见中年闰土(对比)

3)离开故乡(感慨、希望)

2.研读课文(重点)

1)人物——从“小英雄”到“木偶人”

2)景物——“萧索的荒村”与“神异的图画”

3)主题——“希望”与“路”

[板书(一)是帮助学生熟悉小说情节,把握文章结构,为分析打好基础;板书(二)是突出课文分析重点,抓住作品精髓作深入剖析,显示小说的思想灵魂。语言表达力求简洁、概括。]

【教学说明】

1、课文较长,但切近生活,中学生读来饶有兴趣。教师相机诱导,适时点拨,抓住形象对比,揭示社会意义,学生是会理解的,无需逐句逐段串讲,但应抓住人物变化作重点分析。2、结尾三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当扣紧语言,深入开掘,突出训练,让学生深入领会“我”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实现这个愿望的勇气和信心,并从中受到鼓舞,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3、课文中用了不少省略号和破折号,课堂上来不及逐一分析说明,可组织学生在课外研究讨论,以明确各自的表达作用。

4、课文练习要求“朗读全文”,教师可进一步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末尾三个自然段。

1983年执教。)

 

 

董 鹏 无痕引导 相机点拨

——研读陈军《故乡》教学案例

  《故乡》这篇小说借着“我”回故乡搬家这个话题,以见闻感受为线索,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中的,一个是理想中的。刻画了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破灭,心中无比悲哀。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的较为复杂的情感:儿时对故乡美好的记忆;回故乡后,眼前萧索的荒村,还有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给“我”带来的悲哀与无奈;对未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充满着希望和憧憬。这些复杂的情感,作者是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儿时故乡印象与眼前故乡景象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青年杨二嫂与中年杨二嫂的对比。

  这篇小说的主题理解可以是多元化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引导学生从揣摩作者的情感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本文对比的手法,从而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我觉得是引领学生解读这篇小说的一个很好的“抓手”。

  陈军老师的《故乡》一课是 1983年上的,我们应该站在那个年代的视角来看这一课,而且还要站在陈军老师的点拨教学法来评价这一课。

  首先来看教者对教材、教法、学法的理解与把握。教者在“设计简说”中这样给本课定位:

  教学这篇作品,要着力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对旧社会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创造新生活的渴望的感情,教育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爱。

  学生阅读这篇小说,要着重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学习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方法。重点是肖像刻画、对比描写和精辟句段的研究。

  教师运用点拨教学法,选取比较分析的角度,突出重点,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先引导学生从情节发展入手,纵向把握文章的叙事结构;再抓住人物刻画与景物描写两个重点,运用形象对照的分析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其生活内涵与社会意义;再扣紧结尾的重点句段,点拨学生深挖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把听说读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语文能力。

  陈老师的备课,既考虑了教材特点、教学方法,又考虑了学生学习的思路与方法。

  教师教授一篇文章,首先教者要做到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基本保证,教师对文本解读一方面要参考已有的资料,另一方面要调动以往的文化积累,同时也在构思将自己的解读方法如何教给学生,陈老师正是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我们再来看上课过程,有如下几大优点:

  一、引导学生围绕“对比法”这条明线、“小说三要素”这条暗线解读文本。

  二、教者总能适时恰当地运用点拨法,相机诱导,引学生深入下去。

  三、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贯穿始终。

  四、教师适时提醒学生在读中积累写的技法,将阅读收获向写作能力方面迁移。

  下面让我们分析上课过程中这些优点的具体体现:

  导入非常简单,直接入题,并且一下子引导学生抓住了学习重点:对比法。接着,教者始终围绕“对比法”这条明线、“小说三要素”这一暗线来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的。首先,听读课文理情节、明线索,练习复述。然后,展开主人公的讨论,讨论气氛热烈,当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老师适时点拨:我赞成主人公是闰土。判断谁是主人公,不能简单取决于出场次数或占有的篇幅多少,而要看他是否在小说的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占中心地位。闰土在《故乡》中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此,他是主人公。教师的点拨适时、准确、恰当。明确了主人公之后,教师自然将学生引入了对比法的探究与学习之中,学生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进行了对比,比较中自然发现了问题:闰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老师的点拨又是非常适时:说到了要害。这就充分地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榨,是使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劳动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师接着追问:作品对闰土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个追问将学生的视角引到真正的语文学习上来,引导学生将阅读收获向写作能力方面迁移。

  以上过程教者引导完成了小说三要素中的情节和人物的探究学习,接着教者将学生的探究视角引领到了景物描写这一要素上来。

  景物——“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

  教师要求学生分段集体朗读三段景物描写的原文。(教者选择景物描写的片段让学生诵读,抓住了朗读的训练。)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相对照和比较,又反映了什么?”生得出结论:从“神异的图画”到“萧索的荒村”,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图景。那“萧索的荒村”就是在“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蹂躏下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和写照。这“荒村”的“萧索”景象,生动而有力地烘托了中国广大农民在反动统治下的贫穷、悲惨的生活。

  师又适时点拨:写“萧索的荒村”是为了反映中国农村的破产和现实世界的黑暗,也反映了“我”现在的“悲凉”的心情。那么,写“神异的图画”又是为了什么呢?这是否意味着二十多年前的中国农村就是一个美好的天堂呢?

  生又得出结论:鲁迅之所以写“神异的图画”,一是以此来对比“萧索的荒村”,突出“萧索的荒村”;二是衬托少年闰土的形象,也反衬和突出中年闰土的变化。“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的那些美丽的景物,是由回忆少年闰土而引起的联想,这是一种文学笔法,目的是借以衬托和对比现实中的故乡,从而突出作品主题。

  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之后再问:写了“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小说的结尾处为什么还要写那“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重复“神异的图画”的描写?无人回答,四座寂然。此时,老师又适时地发挥了点拨的作用:我来讲讲个人的看法,这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故乡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有一个较为光明的世界,亦即小说中所说的“希望”。这段描写,既与开头的“萧索的荒村”形成鲜明的对照,也与记忆中“神异的图画”相融合,从而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和鼓舞的力量。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到此,教者又让学生再读三处景物描写的语句体会。此时在老师点拨之后,学生自然会进行品读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思考:《故乡》的这些景物描写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大家能谈谈体会吗?

  就这样,教师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不着痕迹地引领着学生浸入了文本之中,理清了情节,分析了结构,积累了技法,迁移了能力。可以说,陈老师的点拨法在本课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上这节课时,陈老师很年轻,教龄也很短,但是,课却上的很精彩,值得我们学习啊!

  如果今天来上这一课,我会这样设计: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这篇文章写于 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

  2.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3.小说中鲁迅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客观现实: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4.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使人与人隔膜起来。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二、速读课文,理清情节,整体把握

  教师引导:请大家速读课文,概述本文内容

  学生活动:

  1.读文,解决字词问题。

  2.读完后小组间概述情节。一人主讲,其他同学补充。

  3.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概述情节。 

  过渡:这篇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突出的手法来体现故乡的变化,这种手法是什么?(学生很容易发现是对比)

  三、跳读课文,寻找对比,体会情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寻找文中的对比点

  学生活动:

  1.跳读,圈点勾画

  2.说发现的对比点

  明确: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

     青年杨二嫂与中年杨二嫂

     儿时故乡与眼前故乡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思考:

  1.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有什么不同?字里行间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青年杨二嫂与中年杨二嫂有什么不同?字里行间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3.儿时故乡与眼前故乡有何不同?可以读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学生活动: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跳读课文,仔细体会

  2.鼓励引导学生交流体会

  可能出现问题:抓不同点比较容易,体会作者情感学生可能把握不准,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体会。

  教师引导:要正确把握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首先要善于从字里行间寻找信息,体会作者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思想情感。刚才的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就做到了这一点。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理解到的本文的主题思想。(鼓励依据文本的多元化理解)

  可能出现情况:这一环节自然就能涉及到本文关键句段的理解,老师注意引导。

  四、赏读文本,寻找美点,积累实践

  教师引导:本文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部分是非常精彩的,我们要善于发现美点,积累美点,用于实践。请同学们从这两部分内容中找出喜欢的部分,精读品味。

  学生活动:

  1.精读品味。

  2.欣赏美点:让学生说美点,大家共享(提示赏析写作技法)。

  3.实践:利用学到的方法,描写一处景物或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以上环节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进行一、二两个环节,第二课时进行三、四

两个环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