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漠之狐---隆美尔

 tjhx0526 2012-09-27
但北非毕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战区,原则上隆美尔要接受意大利的非洲战区总司令
的指挥,但他根本就没把意大利人放在自己的眼里,而是直接听命于柏林。由于希特勒
全力倾注于苏联方面的情况,不太在意北非这个“次要”的战场,所以隆美尔幸运地得
到了比其他德国将领更多的行动自由,得以在大沙漠里搅动昏天黑地的风暴。
  1941年3月底,隆美尔指挥部队攻占利比亚北部重要港口卜雷加;两天后,隆美尔又
乘胜攻占了利比亚北部重镇阿杰达比亚。英军连续的后撤,使隆美尔的进攻念头有增无
减,他不顾来自柏林和意大利方面停止大规模进攻的指令,继续大举挥兵东进。4月8日
,德军攻占利比亚北部城市迈基利。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里,隆美尔以其猛烈的攻势,
扭转了北非不利的战局。但是,造成隆美尔连战连胜的一个原因连他本人至死也没有料
想到:隆美尔同柏林的往来电报均被英国人破译,英国人自以为掌握了德军的动向,但
隆美尔却屡屡不遵行原定的计划,而是斗胆超出计划之外行事,于是打得英军措手不及
。例如柏林命令隆美尔固守班加西,但他却大举进攻别处。隆美尔胆大妄为的行动不仅
愚弄了敌人,而且无意间愚弄了现代军事科技,更为他自己创造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的胜利条件。但是,胜利也冲昏了他的头脑,他又将目光指向了利比亚北部港城托卜鲁
克;而驻守此城的英军司令官则命令官兵们不得放弃,也不许撤退。因为一旦丢掉托卜
鲁克,英军就难以抵挡德军进军埃及,其后果不堪设想。
  4月12日,隆美尔命令德军进攻,遭到守军的顽强抵抗,战斗没有进展。英军获得增
援,隆美尔也请求柏林增兵。一反对进攻的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认为隆美尔的所作
所为和他的任务毫不相干,北非战区的过火行动将严重干扰即将实施的入侵苏联的“巴
巴罗沙计划”;哈尔德认为隆美尔简直是一个没有丝毫战略头脑的武夫。因此,哈尔德
特地派自己的副手保卢斯中将(此人就是后来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围投降的德军司令
官)飞赴北非去制止隆美尔。由于隆美尔的竭力说服,陆军总部勉强同意了他的进攻计
划。但在进攻中,德意军队损失惨重,进展甚微。英国海、空军在地中海以绝对的优势
切断了德意军队的海上补给线;隆美尔的部队越向前推进,其后勤补给就越困难,他的
兵锋不得不停滞在托卜鲁克要塞面前。隆美尔此次进攻之失败,主要就在于他热衷于长
途奔袭而又对沙漠地区作战极度倚重于后勤补给线的特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941年5、6月间,英军对改取守势的隆美尔发动了两次大规模进攻;隆美尔展现了
他在攻击专长之外的防御才华,在机动作战中顿挫了英军的锋芒。从此,两军在沙漠地
区展开了一场拉锯战。希特勒认为在打败苏联之前无法向北非增兵;而英国首相丘吉尔
却将北非看得几乎同英国本土一样重要,不断向这里增派援兵。隆美尔面临的局势不容
乐观。5月15日,英军发动了代号为“短促行动”的进攻,被隆美尔的部队击退。
  丘吉尔一心想在北非取得一场决定全局的胜利,消灭隆美尔的部队。于是,英军在
6月15日凌晨发动了代号为“战斧”的大规模进攻;时值德军闪击苏联前一个星期,北非
顿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交战首日,双方互有胜负,轴心国军队守住了哈勒法亚隘
口。次日,隆美尔发起反击,两军撕杀于沙漠灼热的高温尘雾之中。一天后,英军以惨
重的损失收场。隆美尔采用了有效的机动防御战术,灵活地将战防炮(及反坦克炮)和
坦克结合使用,以及他对战局的正确判断和近乎冒险的大胆反击行动。此两次防御作战
的胜利,使隆美尔的声誉再次崛起,成为德国人民心中的英雄。1941年6月22日,德军大
举入侵苏联。希特勒任命隆美尔出任新编成的非洲装甲兵团司令,并晋升他为陆军二级
装甲兵上将。
  在当时的德国军队里,年仅49岁的隆美尔就成为上将,这大大激怒了德国三军中与
他资历相当的高级军官们。而正在兴头上的隆美尔似乎对此熟视无睹,他满心欢喜地给
夫人写信说:“这么年轻我就被提拔到了如此高的地位,这太令人高兴了·。然而,如
果可能的话,我将在自己的肩章上再添上更多的星。”
  沙漠战场的猛虎
  1941年8月15日,希特勒组建非洲装甲兵团;隆美尔出任司令官,指挥兵团下辖的2
个装甲师和1个轻型装甲师。但由于英军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和制空权,因此北非战区
德意部队的补给问题仍未得到解决。1941年11月18日至1942年1月中旬,由蒙哥马利指挥
的英国第8集团军以7个师900辆坦克的兵力向隆美尔的3个德国师和7个意大利师的450辆
坦克发起代号为“十字军”的进攻,交战双方在利比亚边境、托卜鲁克等地展开了激烈
在撕杀。起初,隆美尔正在制订进攻托卜鲁克的计划,他不相信下属关于英军发动进攻
的预测报告。11月18日,英军的进攻将围困托卜鲁克英军要塞的德军部队反包围起来;
隆美尔亲自在前敌阵地指挥作战。由于精确的战术运用和接二连三的幸运,隆美尔的部
队很快就稳住了阵脚。11月23日恰逢星期日,是德国人对阵亡者的传统纪念日——“死
者星期日”,这天双方进行了一场惨烈的坦克战,德军歼灭了英军第7装甲师残部以及第
1南非师的大部。
  隆美尔指挥的非洲装甲兵团的兵力情况如下:第21装甲师下辖有第5坦克团,第104
装甲输送车团,第3侦察营,第104自行火炮团,第200摩托化步兵营;第15装甲师下辖有
第8坦克团,第115装甲输送车团,第33侦察营,第33自行火炮团,第33摩托化步兵营;
第90轻型装甲师下辖有第36步兵团,第155步兵团,第200步兵团,第5 80侦察营,第90
0摩托化步兵营。
  而英国蒙哥马利将军指挥的第8集团军,主要兵力情况是:第30军下辖有第7装甲师
,南非第1步兵师,第22近卫旅;第13军下辖有新西兰第2步兵师,印度第4步兵师,第1
步兵坦克旅;托卜鲁克守军有第7步兵师,波兰第1步兵旅,第32步兵坦克旅;后备部队
有南非第2步兵师,印度第29步兵旅。
  11月24日上午,隆美尔指挥部队以急速奔向利比亚埃及边境地区,实施大规模反击
。此时发生了一段插曲:隆美尔上将和参谋长高斯将军亲自驾车深入埃及境内去察看敌
情,天黑后却无法找到返回利比亚的铁丝网缺口,只得熄火停车睡觉;而英军的卡车则
不时从他们身边驶过。隆美尔的座车是一辆缴获的英军军车(在北非战场上这种情形并
不罕见),他们才未被英军认出而当俘虏。直到天亮之后他们才找到返回之路。这场黑
色喜剧也充分显现出隆美尔的大胆。由于补给无力,隆美尔被迫于12月上旬忍痛放弃了
对托卜鲁克长达242天的包围,转而全线撤退。最后,隆美尔在进入北非近一周年时,又
退回到他的出发地阿盖拉一带。
  1942年初,德国海、空军在地中海加强出击行动,使隆美尔获得比较充足的物资;
而英军的补给能力却受到削弱。1月21日,希特勒发来两份电令:一是将隆美尔的非洲装
甲兵团升格为非洲装甲集团军;二是授予他一把佩剑和一枚加缀有橡树叶的“骑士十字
勋章”。隆美尔立即又发布了进攻的命令;英军第1装甲师在第一次交锋中就损失了半数
的坦克。隆美尔得意地说:“我们的对手像是被塔兰图拉毒蜘蛛蛰了似地一败涂地。”
但意大利高层却坚决反对隆美尔的擅自进攻行动。2 9日,隆美尔的部队攻占班加西,缴
获了包括1300辆卡车在内的大批战利品。
  而在同一天深夜,德国广播电台中断正常节目,播出了隆美尔在北非的最新胜利;
希特勒发表了广播演讲,并晋升隆美尔为一级上将。隆美尔的大幅照片被刊登在德国报
刊的显著位置,他的胜利再次引发德国上下的狂热情绪。隆美尔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为元首、为民族贡献我的微薄之力,使我感到十分荣幸。”
  经过包括飞返德国面见元首希特勒在内的多方努力,隆美尔终于又被获准对托卜鲁
克实施新的进攻。1942年5月 26日,隆美尔下达了攻击的命令。进攻行动立即演化成一
场激烈的鏖战,从而使北非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自6月1日起,隆美尔一改猛冲猛
打的常态,改以稳扎稳打的战术,决心一个一个攻克英军的阵地。到6月17日,隆美尔的
部队经过层层推进,牢牢地箍住了英军的防地。20日凌晨,德军发起强大攻势:首先是
上百架德军俯冲轰炸机的攻击,继之以,猛烈的炮火轰击,随后是坦克的进攻。经过一
整天的激战,英军残部三万多人投降;德军终于攻占了托卜鲁克,隆美尔兴奋得彻夜难
眠。
托卜鲁克的失陷在埃及和英国本土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军沿海岸公路拼命溃逃向埃
及。丘吉尔在《回忆录》中称:“ 这是我在战争中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不仅军事上令
人难以接受,而且严重损害了英军的声誉。”隆美尔的胜利,再次在德国刮起一场旋风
,广播电台又播放了胜利乐曲。6月22日,德国一座新落成的大桥以隆美尔的名字命名。
当天深夜,在距柏林 2800公里的北非沙漠里,睡在指挥车上的隆美尔被参谋们的欢呼声
吵醒,他听到了播音员的声音:“元首宣布:于次日起晋升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官隆美
尔上将为陆军元帅。”这使隆美尔成为德国陆军在大战中被册封的第13位元帅,也是最
年轻的一位元帅。隆美尔在写给妻子的信中承认:“对我来说,当上元帅真像做梦一样
。”
  自1941年1月底以来,隆美尔两度先发制人进攻,并取得了胜利。他的胜利在于他敢
于大胆冒险,在战斗中亲临前线掌握战场动态,随情况之变化及时调整兵力部署,充分
发挥了机动作战的特长。而保守的英军将领们却未能发挥出摩托化和装甲化部队的特长
,所以尽管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但却在沙漠战中接连失败。对于此种情形,隆美尔做了
颇有见地的剖析: “当一个国家的军官团发展到一定程度并形成悠久的传统之后,就容
易流于不肯再接受新的思想和发明。有许多军人的头脑已经僵化了,缺乏对现实的应变
能力。从军事伦理学方面看,一个光荣的传统不管如何重要,但对军事指挥来说却是一
个极大的包袱。所以现代指挥官一定要了解新的军事技术,根据现实现地的条件,及时
改变其战略战术。”
  阿拉曼的下坡路
  按照柏林和罗马方面的原定计划,在北非的德意军队要等到拿下马尔他岛这一地中
海中的补给中转站之后,向埃及方向发动攻进攻。但隆美尔竭尽全力说服了希特勒和墨
索里尼,急不可待地于1942年6月22日就挥兵越过埃及边境。25 日,德军进至埃及北部
港城马特鲁一带,英军在此设置了防御阵地。经过三天激战,德军击溃了英军,并乘胜
追击至阿拉曼以西20公里处;此时,隆美尔的部队因连日急进而几乎达到其能量的极点
,可以说是强弩之末了。但这位新晋升的元帅却醉心于一鼓作气挥兵开罗城,把英国人
赶出北非。事实上这时和他一样乐观的大有人在;墨索里尼甚至已经预备了一匹大白马
,准备骑着它宛如古罗马英雄般地进入开罗。而英军在开罗的机构已经在焚烧档案文件
了。
  英军在阿拉曼设置了一道无法迂回的防线。丘吉尔要求第8集团军司令官奥金莱克(
后被蒙哥马利接替)“不惜一切代价阻止隆美尔”。英国皇家空军频频出动飞机对隆美
尔的部队实施狂轰滥炸;英军后备部队则源源不断地开赴阿拉曼防线。虽然部队损失惨
重且疲惫不堪,但隆美尔仍决心继续进攻,不给英军以喘息之机;而隆美尔眼下的关键
是要打破英国的阿拉曼防线。7月1日,德意部队向阿拉曼防线发起进攻,遭到守军的顽
强抵抗。两天后,隆美尔的部队不仅没能突破英军的阿拉曼防线,而且败下阵来。英军
兵力得到不断的补充,德意部队的每个师仅剩下1200至1500人,得不到补给。隆美尔终
于明白继续进攻是徒劳的。7月4日,他致信妻子说:“可惜形势的发展不能如愿。英军
抵抗太强,而我们的力量已经消耗殆尽,我相当累,疲乏极了。”
  隆美尔的兵锋终于被顿挫在阿拉曼防线。隆美尔想依靠部队胜利后的旺盛士气和精
神作用来克服物质因素的赌博失败了。其部队严重减员,官兵体力消耗达到极点:坦克
也几乎损失殆尽,得不到有力的空中支援;特别是后勤补给线又延长了5 00多公里。这
一切都表明隆美尔的部队在此时此地已成为强弩之末。
  此后,双方在阿拉曼防线上互有攻守,往来拼杀,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和消
耗战。与此同时,丘吉尔任命亚历山大将军为英中东驻军部队总司令;任命蒙哥马利将
军为第8集团军司令官。这位被隆美尔视为“危险人物”的蒙哥马利很清楚自己拥有的物
资优势和其敌人在运动战方面的天才,决心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打阵地战的办法迫使隆
美尔进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到8月中下旬,阿拉曼地区双方的兵力对比是:英军7个师
、坦克480辆、装甲运兵车230辆、火炮700门(其中反坦克炮400门);隆美尔有4个德军
师和8个意大利师、坦克510辆(其中半数以上是性能极差的意大利坦克)。英军有空中
优势,补给线较短;隆美尔的补给问题十分严重(未先攻占马耳他岛,现在证明是一大
失策)。
  8月下旬,在获得汽油补给的许诺之后,隆美尔决心再组织一次进攻。但是,隆美尔
与德国最高统帅部之间联络的密码电报却被英军截获并破译了;蒙哥马利后来回忆说“
隆美尔选择进攻的时间、方向和兵力,我们是相当清楚的”。8月30 日,隆美尔在发布
进攻命令之时似乎感觉到有些不妙,他对部下说:“今天发起的进攻是我有生以来最难
作出的一项决定。不是我们到达苏伊士运河,同时在苏联的我军也成功占领格罗兹尼(
今高加索境内),就是我们的全盘失败。”当天深夜,德军发动进攻,但立即受到重创
。原先许诺的6000吨汽油不知在何处,隆美尔陷入困境。8月31日夜,德军猛攻由英军第
2 2装甲旅坚守的阿拉姆哈勒法岭,遭受重创。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隆美尔被迫下令撤
退。此战双方损失均重,但英军可获得迅速的补充,而隆美尔则无以为继。连续的苦战
,拖垮了隆美尔的身体;9月下旬,隆美尔卸任回国治病。
  1942年10月初,希特勒命令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而英国人正积极在阿拉曼准备转
守为攻。10月23日夜,英军在阿拉曼地区向德意部队发起强大攻势,一千多门大炮向敌
军阵地发射出如雨点般的炮弹。由于接替隆美尔出任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官一职的施登
姆上将死于突发心脏病;隆美尔元帅奉命星夜飞返北非应付危局。到27日,德军坦克只
剩下30辆,而英军拥有600辆之多。隆美尔下决心要撤兵,但希特勒却发来电令:“坚守
阵地,绝不后退一步,把每一把枪和每一名士兵都投入战斗,除此别无出路。”经过多
次请示,希特勒终于同意撤退;阿拉曼会战也终于结束了。隆美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阿拉曼会战结束后,隆美尔开始踏上一条漫长的下坡路。他原想在阿拉曼以西不远
的富卡建立一道防线,但很快就放弃了这一念头,相继放弃了马特鲁、萨卢姆、托卜鲁
克、班加西、卜雷加等地,一直退入突尼斯境内。此时,隆美尔与希特勒之间的分歧也
开始越来越大:隆美尔认为轴心国很难赢得战争的胜利,因此他主张放弃非洲以保全力
量固守德国本土;而寸土必争的希特勒则坚持死守北非,以防意大利人陷入绝望后投向
同盟国的怀抱,因此就经常干涉隆美尔部队的撤退行动。隆美尔从这个时刻逐渐开始产
生了悲观情绪。
  1942年11月上旬,由艾森豪威尔指挥的“火炬”行动顺利实施,大批美英部队在摩
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海滩登陆,使德意部队在北非面临被东西夹击的危险。隆美尔清楚
地认识到北非已经势不可挽,只有撤出之一条路了。11月底,隆美尔飞返德国晋见元首
,面求撤退;遭到希特勒的一顿臭骂。此事使隆美尔对元首的信仰产生了动摇,他在日
记中写道:“我开始认识到希特勒根本不愿意了解实际形势,凭他的智慧,他一定知道
什么是正确的,但他在感情上不能接受。”此外,他也和许多德国军官一样,渐渐发现
纳粹的诸多暴行,在使他们在良心上产生负担。
  隆美尔于1943年1月下旬率部退入突尼斯,在不到三个月时间里退兵2500公里;昔日
的“沙漠之狐”已变成 “沙漠之兔”,多次侥幸逃脱被全歼的命运,保住了部队(这往
往要“拜谢”蒙哥马利过度谨慎的个性)。2月19日,隆美尔在突尼斯中西部进行了一次
攻击行动,重创美国第2军;艾森豪威尔任命巴顿中将接任第2军军长才挽回危局。2月2
3日,隆美尔被任命为非洲集团军群司令官,但是这却已无补于将颓之大势。3月中旬,
疾病缠身的隆美尔在医生陪同下飞返国内治病。两个月后的5月13日,25万德意部队走进
了盟军的战俘营(其中半数是德军)。
  兵 败 如 山 倒
  1943年7月10日,英美盟军在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登陆;7月15日,希特勒任命隆美
尔负责在意大利中部组织部队实施抵抗。几天后,隆美尔又奉命指挥希腊方面的作战。
尚未就任,他又因墨索里尼被意大利国王囚禁而又被召回希特勒的元首大本营。7月28日
,隆美尔带着元首关于入侵意大利的绝密指令前往慕尼黑的司令部。为保守秘密,隆美
尔及其高级随从人员均不公开露面。为阻止意大利倒向盟国方面,隆美尔于8月1日指挥
部队进入意大利境内,他下令:任何对德军行动的抵抗都将用武力粉碎;意大利军官,
特别是军级的指挥官及其参谋们均应加以逮捕。
9月3日,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8集团军渡过墨西拿海峡,在亚平宁半岛南端的“靴
尖”上登陆。8日,意大利向盟国投降,并将枪口转向德国。隆美尔立即命令驻意德军部
队就近解除意军的武装。此时盟军部队向北发起强劲攻势,隆美尔建议完全放弃意大利
的南部和中部,而在波河流域设置坚固防线,但未获采纳。
  1943年11月5日,希特勒任命隆美尔元帅赴法国彻底检查和加强大西洋的海岸防御工
事;如果西线开战,可能派他担任指挥官。同绝大多数德军将领一样,隆美尔很担心盟
军部队在西欧成功开辟第二战场,他指出:“我们应该采取内线作战方针。在东线,应
尽快撤到一条可长期据守的防线。但我们的主要努力应用来击败西方盟军建立第二战场
的任何企图,这是我们的防御重点。如果我们能挫败这个企图,那么前途就会显出一点
光明来。”12月18日,隆美尔抵达法国。经过几个星期的巡视,隆美尔发现希特勒吹嘘
的“大西洋壁垒”根本就是徒有其表,他立刻要求加以改进。1944年1月1日,希特勒任
命隆美尔担任B集团军群司令官,负责荷兰至法国西海岸中部卢瓦尔河之间的海岸防御(
防御纵深为20公里);隶属西线德军总司令伦斯德元帅的指挥。
  隆美尔努力加强“大西洋壁垒”的防御工事,他安排设置了三道障碍物:第一道是
用于阻敌舰船靠岸的海底障碍物;第二道是用于阻敌登陆部队前进的地雷带;第三道是
用于对付敌空降滑翔机的防空障碍物。为督促格集团军加紧建筑防御设施,隆美尔马不
停蹄地四处巡视。据《B集团军群日志》记载:“截至1944年5月13日为止,海峡防线上
共已构筑517 00处海底障碍物,其中31000处布有地雷。”由于盟军飞机对铁路和公路的
大规模轰炸及时间短促等原因,加莱地段的防御设施进展较快,而诺曼底地段则成效较
差。
  6月4日凌晨,隆美尔请假返回德国,他此行一是为晋见元首,二是为夫人祝贺生日
。但是,6月6日中午,隆美尔在家中接到前线打来的电话:盟军在诺曼底登陆。隆美尔
立即穿上军服驱车驰赴前线。在北非阿拉曼战役之后,这是隆美尔第二次为时过晚地赶
去挽救一场战役。在路上,隆美尔一语不发,他为自己不在战场而悔恨不已。
  1944年6月初,西线德军共有59个师,其中32个是装备训练均差的海防师和空军野战
师,战斗力很弱;17 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500架飞机;为数不多的舰船。盟军在欧
洲共有86个师,其中62个美国师、17个英国和加拿大师、7个法国师,这86个师中有25个
装甲师和4个空降师;战斗机5049架,运输机和滑翔机4907架;舰船6 500多艘;直接参
加登陆的陆海空三军部队总兵力达2876439人。从双方兵力对比来看,盟军显然占据上风
,特别是海空军占有绝对优势。对德军特别不利的是,西线德军的指挥体制混乱不堪:
西线德军总司令伦斯德元帅仅能管辖陆军;海军和空军分别听命于其各自的总司令;驻
法国最强的3个装甲师和1个摩托化师归西线总部下的装甲集团军指挥;集中在巴黎以西
距大西洋沿岸100至200公里的7个装甲师由最高统帅部掌握。隆美尔无权调动海、空军和
装甲兵,而他与伦斯德元帅在装甲部队的部署上有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意见:正统派的伦
斯德主张将装甲师部署于内陆,认为这样才有足够的反应时间与防御纵深,等到敌军登
陆后再出发反击;隆美尔则基于北非的痛苦经验,认为盟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德军增
援部队在赶往登陆区的途中就会被歼灭殆尽,因此主张装甲师应部署在第一线步兵师的
后方,届时可立刻出动将敌军赶下海去。隆美尔宣称:“ 高潮线就是决战线,盟军登陆
的当天就会决定战役的胜败,那将是最长的一日。”由于双方都言之成理,希特勒也无
法裁决,最后妥协的结果是大家都不满意。再加上登陆时正值清晨,没人敢去打扰希特
勒的睡眠(以隆美尔的独断专行的个性,他可能会要求直接向元首报告,或擅自命令出
动装甲师,但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他却没能在场指挥部队)。总之,西线德军根本就没
有一位名副其实的最高司令官,也没有一套完整的防御战略。
  当隆美尔还在前往司令部的公路上飞车急驰时,从诺曼底进攻的盟军已将“大西洋
壁垒”撕开了一条长37公里的裂口,7个师攻上了滩头;另有4个空降师在卡昂和瑟堡着
陆。6月6日深夜,隆美尔终于赶回B集团军群司令部,迅速组织德军实施反击;而盟军已
在诺曼底海岸近150平方公里的一连串桥头堡阵地上布下155000部队,“大西洋壁垒”已
无可挽回地被盟军突破了。到6月12日,盟军经过6天的激战,已把326000名官兵、5400
0辆车辆和104000吨作战物资送上了陆地。
  盟军部队大规模在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了第二战场,两线作战成为无情的现实。
面对无法打赢的战争,隆美尔和希特勒之间产生了严重的战略分歧。隆美尔坚决主张利
用英美同苏联的矛盾,先在西线争取和平,以便集中兵力对付东线的苏联军队,以免共
产党的势力席卷德国;而希特勒则发誓,战争打败了,就让德意志民族同他本人一同毁
灭,这种说法使隆美尔大为震骇。6月17日,隆美尔当面向元首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希特
勒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并教训说:“你不用为战争的未来操心,还是为你自己受到进
攻的防线操操心吧。”6月29日,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的一个豪华山庄里召见伦斯德和
隆美尔。两位元帅一致认为西线已无法再战,隆美尔试图说服元首谈论政治情势,但被
希特勒厉声阻止。隆美尔只能作罢;这是隆美尔最后一次见到他曾经崇拜的元首。
  刺 魔 不 成
  在此期间,德国国防军中的反希特勒密谋也在日益加剧,他们想推举拥有绝高声望
的隆美尔来领导西线战场的停战行动。而隆美尔也在秘密考虑在西线与盟军达成停战;
但7月17日隆美尔在行车途中遭到盟军飞机的轰炸,因头部重伤而住进了医院,无法配合
7月20日以炸弹谋刺希特勒的行动宣布停火。不久,盟军终于突破德军的防线,开始向法
国腹地大举进攻。而侥幸不死的希特勒开始对反叛人士展开严格的追捕和屠杀。
  8月8日,隆美尔被送回故乡养伤;但此时他不仅失去了元首的信任,而且受到严密
的监视。因为在对谋反组织人员的审讯中,希特勒越来越加深了对隆美尔的怀疑;尽管
隆美尔于10月1日给元首写了一封效忠信(这封信的直接目的是希望拯救被捕的集团军群
参谋长史佩德将军),但也没有改变元首的怀疑态度。10月14日,布格多夫将军奉希特
勒之命,来到隆美尔的家中。在书房里,布格多夫将军指控隆美尔是谋害元首的同犯。
他表示:如果隆美尔自杀,元首将对他的叛国罪严加保密,并将为他举行国葬,而且绝
不追究其家人。片刻之后,隆美尔与家人、副官道别,坐上车到附近的森林里服下了布
格多夫将军带来的毒药,结束了自己的性命,年仅53岁。除了隆美尔之外,冯·魏兹里
本元帅被处以绞刑,冯·克鲁格元帅自杀。总计有案可查的被害者即已近5000人,实际
上杀了多少人则是一个谜团了;此外还有超过10000人被送进集中营,多半是有去无回。

  柏林方面为隆美尔安排了体面的后事。B集团军群新任司令官莫德尔元帅对外界宣布
说,隆美尔元帅因“7月17日受伤引发脑溢血”而身亡,并对“我国最伟大的指挥官之一
”的牺牲表示哀悼。希特勒给隆美尔夫人发来唁电称:“尊夫的死给您带来巨大的损失
,请接受我最诚挚的吊唁。元帅的英名将永远和非洲集团军英勇的战役连在一起。”德
国陆军资历最深的 “老人家”伦斯德元帅在隆美尔的葬礼上致悼词说:“隆美尔元帅的
心是属于元首的”。体面的葬礼掩盖了丑闻,希特勒不能让人民知道连他的头号宠将都
选择背叛了他。
  奇 特 的 悍 将
  在贵族占据德国军队高级职位的年代里,出身于平民之家又没有进入参谋总部的隆
美尔幸运地遇上出身卑微的元首希特勒,因此一帆风顺,平步青云,年纪不满50岁就获
得了二级上将的军衔;在接下来的两个半年里,又成为一级上将和元帅。以他自己的出
身和所受教育而言,隆美尔在注重军事贵族传统的德国,可算是创造了一个不小的奇迹

  隆美尔在战场上的表现,充分证明他是一个勇猛无畏的战将。隆美尔不仅具有凶、
狠、猛的指挥特色,而且在战役战斗中总是亲临前线,深入战斗最激烈的地区去了解敌
情,或是亲自搭乘飞机视察战斗进展。隆美尔是一位相当出色的战术家,在进攻中善于
集中兵力猛攻敌之一翼,突破后迅速断敌退路;在追击时善于交替利用机动部队和非机
动部队,并巧妙利用地形地物及人工障碍物来增强防御能力;在撤退当中作出回马枪式
的反击,也是他的拿手好戏。特别是在北非沙漠战场上,他更是将装甲部队的机动作战
性能发挥到了极致。也因为他的勇猛、以身作则的作风,使得他在部下心目中有着无比
的地位,能够激励他们完成许多艰困的任务。
  历史学家们对隆美尔的战略表现的评价就逊色得多。由于未接受过全面、系统和较
高曾面的军事教育,并未在高级参谋机构任过职,许多人觉得隆美尔始终未能具备与其
职务相匹配的战略素养。伦斯德元帅曾指出:“隆美尔只配当一名师长,不可能比这再
高了。”但是也有人为隆美尔说话,例如著名的战略大师利德尔·哈特在依据隆美尔留
下的手稿与家信编成《隆美尔战时文件》一书后,就表示:事实上隆美尔的战略素养未
必低于他的战术天分。但在希特勒大小事一把抓的作风之下,即使如公认的战略大师曼
斯坦因元帅也很难有太过出色的表现。
  隆美尔为人过于自负,自恃同元首的密切关系,很少将同僚和上司放在眼里。总参
谋部出身的贵族后裔军官瞧不起他,他也看不起他们;他在非洲时与意大利高层的关系
也很糟。隆美尔一遇到失败就立即产生悲观情绪,连希特勒也说:“他不是一个真正能
持之以恒的军人。”另外,隆美尔经常为了追逐战场上瞬息的机会而不顾后勤方面的苦
难,也是他常被批评的地方。
  当然,隆美尔的个性也有许多只得称道之处。他的参谋长高斯将军曾说:“他不仅
对别人,而且对自己都极为严格。他精力充沛,从不姑息自己。”隆美尔不好酒,也不
抽烟,特别只得称道的是:当他成名后身边美女如云,但他从不心动,而是对妻子一往
情深,无论战事如何紧张,每天也不忘给妻儿写上几句话。
  最奇特之处还在于隆美尔毕生的“媒体缘”:他生前屡建奇功而在德国大红大紫;
到了战后,由于德国反省过去盲从纳粹以至犯下滔天罪行的影响,当年将领们试图推翻
希特勒的行动被视为表现国防军良心的殉道行为,因而主张与英美合作对抗苏联西进的
隆美尔再度成为反共浪潮中的英雄。另外,由于隆美尔一直在北非与西欧作战,恰巧避
开了最血腥野蛮、最不人道的东线战场,使得他始终能在作战中保持相当的骑士精神,
即使被他打败、俘虏的盟军军官也对他多所称道。这一切使得隆美尔在先后两个截然不
同的政权中都成为民族英雄。
  我们还是不要以成败来品评英雄。我们不妨用西方公认的研究隆美尔的权威专家戴
维·欧文的一段评述来结束本文:
  “战斗中的士兵可不是一群傻瓜和白痴;他们能辨别伟大的指挥官和江湖骗子。隆
美尔的士兵,不论他们是由什么民族组成,都毫无例外地钦佩他们的指挥官。”
没有审判的死刑
埃尔温·隆美尔元帅生前已经是位传奇人物。有关这位“沙漠之狐”的书籍比任何一位德
国国防军将军都多。德国非洲军团的士兵把他们的首长称作“沙漠之狐”,他的座右铭是
:“隆美尔不论到哪儿都要走在最前面。”希特勒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把他塑造成
了“人民元帅”。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十分崇敬地评价隆美尔说:“他是冷静狡猾的
敌人,一位伟大的将军。”

隆美尔在历史上的形象仍然熠熠发光。第三帝国初期,他还充满激情地赞扬希特勒的“旷
世奇功”,然而从1943年起,他就成了德国国防军中敢于就不断恶化的形势向元首直言的
少数高级军官之一。1944年6月6日,盟军攻入法国后,隆美尔成了希特勒最危险的反对者


1944年9月末,希特勒最信任的心腹马丁·博尔曼在从元首大本营发出的一份印有“帝国秘
密事务”字样的呈文中报告,隆美尔曾说“暗杀成功后他将领导新政府”。这份文件意味
着对希特勒最喜欢的隆美尔将军作了死刑判决,因为博尔曼出卖了那些试图在1944年7月2
0日用炸弹炸死那位独裁者的勇敢的将军们。

在博尔曼的报告发出几天后,两位将军来到隆美尔在黑尔林根的住所,并强迫这位被英国
战机炸成重伤的元帅吞服了毒药丸。

连希特勒也不敢像对待“7·20密谋者”那样到人民法院控告并绞死这位最高勇敢荣誉勋章
的获得者。

考虑到他的妻子露西和时年16岁的儿子曼弗雷德,隆美尔服从了——这也是他生命中的最
后一次服从。

希特勒虚伪地向隆美尔的遗孀表示哀悼,并为隆美尔安排了国葬。陆军元帅格尔德·冯·
伦德施泰特在悼词中高度评价道:“他的心属于元首。”

一生都在矛盾中纠缠

在这位元帅悲惨地死去大约半个世纪后,慕尼黑著名的纪录片制片人莫里斯·菲利普·雷
米在为其著作《隆美尔的神话》查找档案时,发现了长期保存在民主德国档案馆中的材料
。这些材料证明,隆美尔当时确实很接近反抗,比现在众所周知的还要接近。盟军在1944
年6月6日攻入法国后,隆美尔决定开放西线并想违背希特勒的意愿结束战争。

作者雷米说:“说出‘我要开放西线’这样的话,需要很大的勇气。可能只有隆美尔才有
这样的威望。如果他成功的话,盟军将在3至5天内占领鲁尔区。这样战争也可能在1944年
8月结束。”

如果隆美尔的重伤没有妨碍他结束西线战事的话,可能还会有数百万人在战争结束后幸存
下来。到德国国防军1945年5月8日投降为止的战争最后10个月里,有270万德国士兵阵亡,
这相当于从1939年战争开始到1944年夏天这段时间里牺牲的德国士兵的总和。

在私人生活和职业生涯方面,隆美尔的一生都充满了矛盾和内心的彷徨。
埃尔温·隆美尔本想成为一名工程师,但是当教师的父亲却让他去参军。他服从了。“本
来我父亲是个幻想者,是个软弱的人,只是在军队里他才被锻炼得坚强了。”隆美尔的儿
子曼弗雷德说。作为年轻的步兵军官,埃尔温·隆美尔爱上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露西,但
有材料证明他还和另外一个女人生有一女,名叫格特鲁德。虽然隆美尔照顾她,却没有公
开同她的关系。他儿子曼弗雷德也是在战争结柬、隆美尔死去好几个月后才得知他的表姐
原来就是他同父异母的姐姐。“沙漠之狐”最优秀的传记作家雷米说,隆美尔在写给他女
儿的信上总是以“你的叔叔埃尔温”落款。

隆美尔在其军宫生涯中也表现出这种矛盾性: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个年轻的上尉就
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但是他也通过违反命令和不遵守纪律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德国军队曾
以“蓝色马克斯”勋章嘉奖占领阿尔卑斯山脉中马塔尤尔山峰的功臣,但攻克这座山峰的
隆美尔却一无所得,于是他便抱怨这个勋章的公正性。传记作家雷米说:“埃尔温·隆美
尔可能是惟一向这一勋章提出异议的军官。他一生都不能忍受这种委屈。但这也解释了他
为什么那么渴望得到承认。”

1933年当上帝国总理的希特勒觉察到隆美尔喜欢追求声望和荣誉后,便利用了他的这种心
理。1934年,希特勒和隆美尔在戈斯拉尔第一次会面,一部彩色电影显示了希特勒是如何
检阅一支仪仗队的。在希特勒身后是一位戴着钢盔的矮小、瘦弱的军宫(隆美尔),他把
希特勒衬托得特别高大。1939年,在德国国防军袭击波兰前不久,隆美尔被提拔为元首大
本营的指挥官,并且没有经过总参谋部的培训就被晋升为少将。“隆美尔从一开始就做了
让希特勒喜欢他的一切”,雷米评价道。

隆美尔在法国战场指挥的第七装甲师被对方士兵称为“幽灵师团”,因为它能出现在对方
意想不到的地方。隆美尔因此获得了骑士勋章。

直到1941年在北非战场上隆美尔才成为传奇人物。当时与德国结盟的意大利人在北非同英
军的作战中大败,希特勒命令组建非洲军团,帮助意大利人摆脱困境。到了北非战场后,
隆美尔命令建立伪装装甲部队,以迷惑敌方的侦察。当真正的德国装甲部队投入战场时,
他又命令战车必须绕居民区行驶,好让敌人摸不到自己的实力。

隆美尔虽然尊敬元首,但他还是拒绝执行希特勒下达的处决令。许多从德国逃出来的政治
犯到法国的外国军团中作战,希特勒曾命令隆美尔将非洲军团俘获的这些人就地枪决。但
是隆美尔却对这道命令置之不理。

尽管隆美尔并不服服贴贴,但希特勒还是在1942年9月将“沙漠之狐”提升为元帅。隆美尔
终于去了他一直想去的地方——最高决策层。宣传部长戈培尔称赞他是“一个传说里的形
象”。后来成为德国国防军总监的于尔里克·德迈齐埃批评道:“毫无疑问,隆美尔是被
希特勒利用了,但是他也乐于被希特勒利用。”

反抗希特勒

早在北非战场作战期间,隆美尔就预料到德国将会输掉这场战争。地中海上的补给线已不
再起作用,因为盟军破译了德国的密码并将德国军舰一艘艘地击沉。这时从柏林发来了一
道命令,让他们坚持下去。隆美尔没有听从,他骂希特勒:“简直是疯了!”隆美尔又冒
了一次险。他把非洲军团从几千公里以外撤回,这成了战争史上闪光的一页。

1943年3月初,隆美尔不得不离开非洲。希特勒授予他骑士勋章,但是“沙漠之狐”自己很
清楚:“我已经失宠了。”

1943年11月,隆美尔出任法国西线陆军“B”集团军司令并负责加强“大西洋壁垒”防御工
事。据说他还组织人员加固法国沿海的防务以阻止盟军可能的登陆。隆美尔已看出“败局
已定”。尽管如此,他还是以饱满的精力和热情执行新的任务。雷米确信:“对现实形势
的估计和对希特勒的忠诚,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折磨着隆美尔,使他内心里饱受煎熬。”

直到最后隆美尔还希望说服希特勒下台。这位元帅一直把一份列举了元首错误决定的备忘
录带在身边,直至他被迫服毒自杀的那天。
末路袅雄之死

“沙漠之狐”是纳粹分子还是抵抗运动的斗士?其传记作家雷米说:“埃尔温·隆美尔两
者兼具。”

1944年10月14日12点,盖世太保的刽子手把隆美尔在黑尔林根的住处包围起来。一辆大卡
车挡在路口。为了防止隆美尔外逃,慕尼黑和斯图加特之间的公路也被封锁了。

53岁的“沙漠之狐”隆美尔还有他生命的最后15分钟。

布格多夫将军和梅塞尔将军把黑色奔驰车开到门前。隆美尔穿上皮大衣,拿起他的元帅权
杖,戴上帽子,并习惯性地拿起了房门的备用钥匙。他犹豫了。然后他把钥匙放在儿子曼
弗雷德的手里:“也许今天晚上我就死了,这一劫已是在所难逃……”

隆美尔坐在车后座的右边,车门被关上,奔驰车开动了。驶出500米后,他们停在一个有砾
石坑的小树林里。布格多夫将军要求梅塞尔将军和司机多泽离开,5分钟后再回来。

后来司机回忆说:“我看到隆美尔坐在汽车后座上,显然生命垂危。他毫无知觉地瘫倒,
抽噎着……”他的嘴里还残留着氰化钾。

传奇人物隆美尔就这么死了。为什么?因为隆美尔拒绝执行希特勒的命令!他希望和平!
但是他也说:“我热爱元首……”

在希特勒和隆美尔之间存在着一种“磁性”。元首和他的英雄,独裁者和他的元帅。

非洲丢失了。隆美尔从非洲回来之后,希特勒交给他两把元帅权杖。希特勒私下向隆美尔
描述一种新的“神奇武器”。它能把一个成年人从3公里之外的马上震下来!(希特勒还在
梦想着计划中的原子弹)

1943年3月,隆美尔对希特勒说:“这场战争我们打不赢!”希特勒生气地回答:“有我在
,任何人也别想媾和!”

盟军攻入法国后,隆美尔计划除掉希特勒以实现和平,“然后我就开放西线。”但他没有
直接参与7月20日刺杀希特勒的行动,他觉得“死希特勒可能比活希特勒更有危险。”刺杀
希特勒的前3天,隆美尔还乘坐敞篷车视察诺曼底前线。两架英国喷火式战斗机对他发动突
袭。隆美尔跳起来,紧紧抓住了挡风玻璃——就像在非洲一样。炸弹炸坏了隆美尔的汽车
,他从车上滚下来,鲜血直流。副官把这个失去知觉的人拖到担架上:他头颅破裂,面颊
骨粉碎。据说他的左眼永远不能再睁开。

7月21日,他在病床上得知刺杀希特勒的行动失败。“元首还活着!”隆美尔听到这个消息
后面如土色。

隆美尔的传记作家雷米对《图片报》说:“他一生的悲剧是:1.当英军袭击阿拉曼时,他
不在非洲;2.当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他在家庆祝妻子的生日;3.当7月20日刺杀希特勒
时,他躺在战地医院里。”

纳粹恶棍希特勒在格拉夫·施陶芬贝格7月20日的炸弹行刺中劫后余生。

约德尔将军对希特勒说:“隆美尔元帅的叛变对元首打击很深。但是他不想在德国人民面
前把一个曾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隆美尔推向法庭。”

1944年10月14日12点,隆美尔被迫服下了氰化钾。

隆美尔的儿子曼弗雷德如今已经73岁了,他担任斯图加特市市长22年之久。《图片报》问
他:“隆美尔元帅事先知道1944年7月20日对希特勒的刺杀吗?”曼弗雷德回答道:“他不
知道。把一切寄托在刺杀希特勒的成功上,这对我父亲来说太危险了。他认为死希特勒可
能比活希特勒还危险。”《图片报》又问:“你父亲留下了什么东西?”曼弗雷德回答道
:“英雄的光环、沙漠战争、骑士精神、对手的认可,在正义一方留下了悲剧性的结局。
沙漠之狐"隆美尔

 

埃尔温.隆美尔(1891-1944),纳粹德国陆军元帅,曾任驻北非的德国远征军总司令
、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是北非战役、诺曼底战役的著名指挥者,由于他在北非的
战绩,曾获得“沙漠之孤”的美誉。

1941年2月6日,隆美尔受到希特勒召见,被任命为驻利比亚德军总司令,2月12日中午,
在灼热的阳光下,隆美尔第一次踏上了北非的土地。隆美尔运用他在法国的攻击力和速度
,迅速扭转了这种局势,到3月4日前线已向东推进至离的黎波里480英里的地方。3月
19日,希特勒再次召
见隆美尔,授予他树叶勋章。 希特勒命令他守住现有防线,准备一次有限的进攻。隆美
尔却违背了这一命令,7月,隆美尔升任装甲集团军司令,并被授予装甲兵上将军衔。
1942年6月20日,
对托布鲁克的总攻击开始了,德军十万辆战斗车辆扬起了漫天的尘埃。德国上下托布鲁克
的攻克而欢腾,希特勒批准隆晋升为陆军元帅。

1942年12月25日夜,隆美尔再抵军的指挥下,已于23日夜发动强大反攻,这使赶到前线
的隆美尔目瞪口呆。他选择了退却。这是一场长达2000英里的“奥德赛”式的撤退。
他把20个月来争得的土地和荣誉全部留给了英军,尽管如此,这只沙漠狐狸仍然逃脱了英
军多次布下的罗网,由
于隆美尔在北非的大撤退和他在突尼斯的紧缩政策与希特勒的北非战略格格不入,隆美尔
被希特勒免职。
1943年6月28日晚,希特勒在他的伯格霍夫山庄召集西线高级将领会议, 隆美尔提出
要通过谈判政治解决问题,当即被希特勒赶出了会场。这是他最后   一次见到希特勒,
希特勒已不信任他了。
7月20日,德国爆发“施道芬堡”事件,密谋者用炸弹刺杀了隆美尔。 而处理这一案
件的德军要员们又大多和隆美尔有矛盾。种种因素促使希特勒作出了关系隆美尔命运的决
定:隆美尔要么被审判;要么“自然死亡”,受到国葬和全部陆军元帅的荣誉。隆美尔选
择了后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