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便面源出厦门

 易之复 2012-09-27
 

方便面源出厦门

 

 

 

人类记忆有一个特证,即对凡已融入日常生活的发明,往往认为是极简单之事,而对这些发明的灵感来源及最初时间不太在意,方便面的起源即是一例。

今天,人们公认方便面起源于日本。发明方便面的是一位名叫安藤百福的日本人,他是生在台湾嘉义县的一个孤儿。据说是在1933年,安藤回到日本,受寒风中人们早起排队等热面的情景触发,在1958年前后,安藤发明了方便面。办法是用油炸完面,等着泡水。面炸过后会出现许多细孔,这些孔能吸收热水,面很快变软,物理成因相当简单。方便面的雏形是鸡汤面,安藤夫人启发了丈夫,面油炸后能贮存;儿子喜欢鸡汤面,这使安藤下决心,让方便面从鸡汤味开始。

方便面的发明史大致如此,太平淡了,但这个平淡中体现了所有古老智慧,要将这种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适时结合起来,则需要另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可以说就是一种机遇。

人类最古老的智慧通常也是最高智慧。保存食物的动因源于防止意外灾害的生存直觉,而保存食物的原初智慧一是脱水,干;二是加盐,味。在现代防腐技术出现前,这是人类的共同智慧。方便面的存在和流行,思路建立在这两点上,食物不变坏而且还能有味道,办法是开水冲泡鸡汤。

如果就方便面的发明灵感和雏形判断,我能找出一个远早于安藤方便面的实例,这就是厦门早期的鸡蓉面。

2007年,我南来教书后,偶然在厦门旧书摊见到一册1931年谢云声等人合编的《厦门指南》(厦门新民书社发行,民国二十年)。我在这本书后看到这样一幅广告(见附图)。由这则广告知道,这种鸡蓉面的牌子是“冠德”。它的广告词是“鸡蓉面,旅行第一,滚水泡下,甘芳适口”,这个广告放在今天推广方便,也无不可。由同书另一广告可知,当时厦门有一家陶园商店,在它推销自制的食品名单中,我看见排在第一的即是“始创鸡蓉面。”其它地方有无类似的食品,我没有查考,但以中国人的聪明推断,想来不会是只有厦门一家吧?

1930年代的厦门生活,想来今天还有健在的人可以忆及,我没有去访问那些吃过鸡蓉面的老者,也想象不出那面的味道,但我感觉与今天的方便是一种灵感的结果。厦门离台湾最近,而当时来往频繁,说不定在台湾嘉义出生长大的安藤,儿时即有食鸡蓉面的经验,成年后这个记忆诱发了他的灵感。

方便面的发明权是确定的,这是安藤的幸运。我想说的是古老智慧,一定要与现代生活适时配合起来,才能产生另一种智慧。方便面的流行建立在社会成员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和工业化技术的普遍应用上,舍此,则古老智慧不能发生作用。从技术发明的灵感来源观察,我们可以将方便面发明的灵感和时间推前,甚至可以将这个灵感移到厦门来,但在缺乏快节奏生活和工业技术化的前提下,再超前的智慧,至多也只能产生一种类似点心那样的食物,而不可能产生一种广泛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

鸡蓉面的出现,可以说已具备了后来方便面的所有发明灵感,干,宜于保存;泡,吃起来是热的;鸡汤,有味道,但方便面还是没有在中国诞生,因为当时中国没有现代节奏的职场生活,自然也就没有这个巨大需求;没有相当的技术条件,即令有需求,也不可能大量生产来满足。在日本,也只是到了1960年前后,需求和生产技术才适时配合起来。

中国人从来不缺少智慧,但我们总是错过那个最佳时机,我们今天还在重复这种命运,但愿下一次伟大的发明是源于我们的智慧,而上天又给了我们最佳时机。

 

                                    2012525日于厦门大学

 

 (本文刊于2012年第7期《万象》杂志)

 

 

 

也谈方便面的起源

 

董立功

 

20127月号的《万象》杂志上,刊登了谢泳先生一篇题为《方便面源出厦门》的文章。因为社会生活史是我的学术兴趣点之一,所以谢泳先生的的这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

谢泳先生在《方便面源出厦门》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大胆而有趣的假设:以往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日本人安藤百福(19102007)发明的方便面,其实起源于中国的厦门。谢泳先生根据他在厦门旧书摊上看到的一册1931年版的《厦门指南》中刊登的一则“鸡蓉面”广告,认为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厦门,已经出现了与日本在20世纪五十年代才出现的方便面类似的产品。所谓鸡蓉,就是鸡肉切成的碎末。将鸡蓉放入面中冲泡,所起的作用无非是调味,使面条口感更好。由《厦门指南》中另一广告可知,当时厦门有一家陶园商店,在它推销自制的食品名单中,排在第一的即是“始创鸡蓉面”。

看过谢泳先生的文章后,我带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查阅了一些资料,结果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申报》上找到了与此问题相关的几则新材料。

第一则材料来自19201128日的《申报》。在当天的《申报》第三张(即今日之第三版,下同)上,有一则广告(参见图一),标题为《面点中之新出品》。因广告文字不长,全文照录如下:

陶园主人,厦门产也。近发明一种全蛋鸡蓉面,该面食法,只用滚水冲泡,不须烹煮,亦毋须油酱,自觉适口,可谓点食中之一种佳品。无论居家旅行,均甚便利。兹已在沪畅销,经理者为北四川路祥顺里口之利兴号。近日门市批发已应接不暇云。

这则材料不仅证实了谢泳先生在1931年版《厦门指南》中看到的鸡蓉面确实产自厦门,出自陶园,而且表明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初,鸡蓉面已在厦门被发明出来,并远销上海。不过,当时在上海代售鸡蓉面的商店,仅有一家,即广告中提到的利兴号。

第二则材料来自19221210日的《申报》。在当天的《申报》第五版上,有一则广告(参见图二),标题为《陶园设立分销处》。因广告文字不长,全文照录如下:

厦门陶园主人,鉴于点食一道,日新月异,故悉心研究,创制一种鸡蓉面,制法精良、食用便利、有数特点如下:(一)食时只用滚水冲泡,不烦烹煮油酱;(二)面质纯洁柔嫩,爽滑适口;(三)味美而清香扑鼻;(四)装置美丽、储带便利。此面自发行以来,有口皆碑。然因来自厦门,每以船期误时,致使货不应市,令主顾徒劳往返。现为便利起见,特在上海设总批发处,天潼路广陶园、南京路泰丰公司、北四川路利兴号,其余各南货铺,均有代售。每日销数约在千包以上云。

这则材料不仅详细介绍了鸡蓉面的特点,而且说明了厦门陶园商店在上海设立分销处处的缘由。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鸡蓉面因制作精良、食用方便非常受上海市民的欢迎,以致经常断货。厦门陶园商店看到商机后,决定在上海设立总批发处。代售商店也随之增多,除了此前的的利兴号外,广陶园、泰丰公司等商号也纷纷加入。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鸡蓉面每日销量已突破千包。

截至1922年底,厦门陶园商店设在上海的鸡蓉面分销处至少已有利兴号、广陶园、泰丰公司三家。借助这三家,陶园商店鸡蓉面的销量可谓与日俱增。第三则材料是1923317日的《申报》第五版的一则广告(参见图三),这则广告标题为《陶园设支号后之销面总数》,因广告文字不长,全文照录如下:

厦门陶园,发明鸡蓉面行来,向由本埠之北四川路祥顺里口利兴号独家经理。然由厦门运沪销售后,因供不应求,故陶园特在上海设立支号,设厂制造。在本埠各南货铺以及泰丰公司等,均有代售,已略志本报。兹悉该面每日总共销数在数千包以上。因其无论居家旅行食用储带,均尚便利,故销数能如此云。

由此可见,从192212月上旬三家分销处设立,到1923317日,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鸡蓉面在上海的销量已从当初的“千包以上”发展到“数千包以上”,发展速度可谓迅猛。

    鸡蓉面之所以畅销,除了商店大力推广、百姓有此需求等因素外,适中的价格应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 192385《申报》上刊登的一则广告显示,当时鸡蓉面的价格为“每碗小洋角半”(即一角五分之意),与当时一杯冰冻柠檬茶、一瓶冰冻汽水的价格相当,而一个冰淇淋筒只要“小洋一角”。可见当时鸡蓉面的价格并不贵。

之后,从1923113日至19271222日,在四年时间里,陶园商店鸡蓉面的广告一共在《申报》上出现了11次,且广告刊登的时间大多集中在春、秋、冬季,夏季则较少刊登。例如,1924年《申报》共有三则鸡蓉面广告,刊登日期分别为213日、103日和107日;1926年《申报》共有四则鸡蓉面广告,刊登日期分别为23日、27日、93日和916日。之所以如此,笔者猜测,主要因为鸡蓉面是一种用开水冲泡的食品,在炎炎夏季并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在当时,鸡蓉面不仅是百姓居家或旅行中一种便利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一种礼品。据曾在厦大中文系任教的陈梦韶(19031984)回忆,1927114,当时年仅24岁的厦门大学教育系学生陈梦韶得知鲁迅将于15日离开厦门前往广东后,便买了两盒鸡蓉面去为鲁迅送行。鲁迅刚开始坚决不接受,后来听说是“粗贱的东西”,这才收了去。(参见陈梦韶:《回忆鲁迅为〈绛洞花主〉剧本作〈小引〉的经过》,载巴金、冯至、黄源等编《鲁迅回忆录二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6月版,第130页)

1928年以后,鸡蓉面的广告仍不时出现在《申报》上,有两则材料值得一提。

第一则是19281216日的《申报》第四版上的一则新闻。内容抄录如下:

夏秋用品国货展览会给奖典礼

昨为夏秋用品国货展览会假座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大礼堂发给奖凭之期。计到菲岛来沪之远东商品展览会筹备委员薛敏老、李清秀、桂华山、李香草、林德尚,及本埠商界闻人冯少山、朱成章、林康侯、叶惠钧、陆凤竹、邬志豪、欧伟国、王晓籁、孙寿成、王介安、计建南、应季审、陈翊庭、江肇周、徐广华、杨卓茂、董杏生、黄瑞生、许万公、沈叔瑜、林质茂、王延松、陈万运、许建屏,工商部孔庸之部长、孔夫人宋蔼龄女士、国展会主席委员赵晋卿、总干事寿景伟,及参加夏秋用品展览会各厂商号代表数百人,下午三时,在大礼堂开会。由赵晋卿主席,向党旗、国旗、总理遗像,行礼如仪。首由赵主席委员报告经过情形,次冯少山致欢迎词,次孔部长王延松演说,末由孔夫人宋蔼龄女士给奖,叶惠钧、陆凤竹、陈翊庭、王汉强四君唱名分发。计最优等奖者三十三家,优等奖者四十九家,一等奖者四十家,二等奖者八家云。兹将演辞及得奖各厂号探录如下:

(下略)

从新闻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得奖的各厂号中,陶园商店的肉松和鸡蓉面均榜上有名,分获一、二等奖。通过这则新闻我们还可以确认,始创于厦门、畅销于上海的陶园鸡蓉面是地地道道的国货,这种将面用开水冲泡后食用的创意并非来自别国。

第二则是193516日《申报》刊登的一则消息,提到了鸡蓉面的原料、制作工艺、食用方法等。内容抄录如下:

兴华公司鸡蓉面畅销上海

上海昆明路华兴制面公司制造之鸡蓉伊府面,系用特制鸡蛋面配合鸡蓉等料,用上等猪油炸成,质料滋养、松脆可口(合内并附鸡松一包),食时开水冲食,不用烧煮,颇为便利,故极为各界所欢迎,月销达五万合以上。值兹冬令,各界采作家庭常备面点者,尤为踊跃。该面系用合装,装璜颇为美丽,定价每合一角五分。用作家庭面点,最为相宜。闻本埠先施、永安、新新、丽华、中国、冠生园各公司,各大食品店、南货店等,均有出售。

综合以上几则材料,我们可以确信:《申报》中提及的上海陶园商店,实际是谢泳先生在1931年版《厦门指南》中看到的厦门陶园商店的分销处(或称支店);厦门陶园商店创始的鸡蓉面,无论是在制作工艺上,还是在食用方法上,都与今日的方便面别无二致。当厦门陶园商店于1920年前后发明出鸡蓉面时,后来被人们称为“方便面之父”的安藤百福当时还仅仅是个十岁左右的孩童。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长沙,也出现了一种鸡蓉面,是游兰师傅等人在清乾隆年间进士伊秉绶发明的“伊府面”的基础上仿制而成的一种方便食品。它虽比厦门陶园商店的鸡蓉面晚了十年左右,但何尝不是中国人智慧的一种体现呢?

在今日的厦门,当年名噪一时的鸡蓉面早已不见了踪影,曾经的陶园商店也早已湮没在林立的高楼中,但这一段历史不应被遗忘。鸡蓉面的历史不仅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中国人的创造力,而且给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史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脚注。

 

 

                             (本文刊于2012年第9期《万象》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