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兴衰》----宋

 七紫 2012-09-29
中国美术的辉煌,要说到一千年前的宋朝。

那个时候的中国创造了地球上最巅峰的文化①,当时省长,市长,搞国防的,乃至总理、总统,都能提笔写一手好书法,你无法想象那是一帮写起歌词来,都强于今天林夕、方文山十倍、一百倍的人,来统治领导的中国。所以宋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审美很高品位的时代。


                                     (图:宋徽宗 赵佶 瘦金体书法 《秾芳诗》 局部)

先来了解其中一位国家领导人——宋徽宗。
在当时国家有个部门叫画院,专门养一批画家帮皇家宫廷画画,这帮画画的人呢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录取,就跟咱们今天的考公务员差不多。


                             (图:宋朝画院 跟今天考试一样 考取为宫廷画画的画家)

说到考试自然会有很多应付考试的问题,跟我们今天美术高考一样,考石膏,考人头像,然后报个补习班苦画这几个东西一段时间,应付完考试,就金榜题名了,这种人对石膏、人头像以外的知识、审美了解不多。


                                             (图:今天美术高考 人头像写生)

这种情况在宋朝也是,画院考试一般就考画个亭台楼阁啊、孔雀啊,画得像的就录取了。宋徽宗当皇帝后,就改革了这种方式。


                                     (图:宋朝画院考试 也考写生 比如画孔雀一类)

说考试那一天,很多考生等着考官抱孔雀来,准备把自己补习班练习的孔雀画完,好交卷,等了老半天,考官发下来一张纸,上面写的考题是:“野渡无人舟自横”,说,今儿就画这个!

那些背了几年画孔雀的同学瞬间石化!弱爆了!有木有?


“野渡无人舟自横”,大概讲的就是在郊外的河边渡口,只有一条小船停在那里,一个人都没有,很安静的感觉。

很多人画了一条河,河边上再画了条船就交卷了。


                            (图:很多考生卷子 示例 本座乱涂的 随便看个意思 嗯 )

其中有一张卷子很得宋徽宗表扬,他在船边上画了一只休憩的鸟,因为鸟怕人,一只鸟停在船上,说明已经很长时间都没有人了,考题里那种安静的情形,一下就被描述得很生动,也很有意境。


                                          (图:河边一条船+一只鸟=100分)
                             注意人家原作是很有意境的,不要被本座的Q版说明图 误导!!!


在比如有一年题目是“山中藏古寺”,
很多人画大山树林里露出一座寺庙的屋檐。


                                               (图:很多考生卷子 示例 )

第一名的卷子是并没有画寺庙,而是画了在树林中,走来一个要去挑水的小和尚。
有和尚,这个深山必然有古寺嘛!!


                                          (图:树林+小和尚=100分)


宋徽宗的这种方式叫“诗题取士”,用一句诗来作为公务员考试的题目。

这种改革,让画家们深刻领悟到了“没文化真可怕“这个道理,
让他们不再是去死描死背的去画画,而要去读诗,读书,从中去锻炼诗意的想象空间,从更高的层次去理解绘画。
SO宋徽宗这招高明极!

好现在我们来讲宋朝的画

宋朝画画的人有一个追求叫——“格物”,这个是宋朝人画画的一种精神。

比如画鸟,你要去研究鸟身上的羽毛哪些粗,哪些细,哪些硬,哪些软,如何用毛笔去表现出来, 去研究画画对象的道理,这个叫“格物”。

比如宋徽宗就曾经要求画院那帮公务员,让他们连孔雀要飞起来的时候,先抬左脚还是右脚,这个都要搞清楚。


                                        (图:格物 表现在细致入微去观察细节)


这种格物精神,出现很多写实的画。
好现在我们现在来看宋徽宗的《山禽腊梅图》


                                               (图:宋徽宗 《山禽腊梅图》)

这张画是迄今最早一张,自己作的诗,自己创作的书法,写在自己画上的作品。
这种方式直接影响了后来对到传统绘画的理解,一说到中国画,就必须是“诗、书、画”的元素。

这种在画上去写书法,写诗歌,从中去表现画面形式之外的人文情感,去提升画的精神追求,是世界上其他美术形式都没有的。


山禽腊梅图中画的是两只白头翁,蹲在一直刚开的腊梅花上。傍边用宋徽宗原创的“瘦金体”书法题的诗:“山禽矜逸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图:宋徽宗 《山禽腊梅图》题诗 )

头两句写画里的内容,两只白头翁的姿态,腊梅花初初开放,淡淡的颜色比较轻柔。

后两句头写画外的感情,也是宋徽宗的一个心里诉求。
说自己前世今生就跟画画是有约定的,就像画里的白头翁一样,到头发白了都不会改变,即使是一千年一万年,我也是这种形象。

可见这位国家领导人对美术的那种虔诚。

好我们来看一张他的另外一张《桃鸠图》



                                            (图:宋徽宗 《桃鸠图》 及其 局部 )

很工整,有木有?很秀气,有木有?细节刻画很精致,有木有?颜色很淡雅,有木有?


好我们来看下其他宋时期“格物”精神下的花鸟画:


                                              (图:宋 林椿 《果熟来禽图》 )


原作在北京故宫有展过,颜色比这个要暗。



                                                    (图:宋 林椿 《局部》 )


这个时候的花鸟画已经很成熟,我们看画中那些细节,果子熟后那种微微泛红的感觉,叶子被虫吃后的刻画,还有小鸟的神态,好像马上就要一蹬腿儿,扑翅膀飞起来的样子,活灵活现的。




——————





好简单说完花鸟,我们来看下宋朝的山水画:

山水画也是在宋朝走向成熟开始发扬光大的。


先来看一张巨然的《秋山问道》图。巨然是北宋初的画家,他的画对后世影响很大。

以前古代人,画山水岩石,都喜欢用比较干的毛笔,去刻画出石头的纹理,这种纹理像皮肤干燥时裂纹的“皴”一样,这个画法在山水画中也叫“皴法”


                                              (图:宋 巨然 《秋山问道图》 )


巨然这张画用的叫“披麻皴法”,就像一条一条的麻线披在石头上。用比较干的毛笔一条一条的去拖、去勾出来的纹理,表现那种圆圆的石头质感。


                                                           (图:披麻皴 )


再来看一张被后人表扬为““宋画第一”的大画家——范宽,画的《溪山行旅图》。
后人总结看宋画的方法要“远观其势,近观其质”,站远处去看画总体的气势,近处看画中细节石头、杂树的质感。
我们先远看这张画:


                                                (图: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


这张画差不多两米多高,原作在台湾,很珍贵的缘故,已经很少展出,我在北京看过一张二玄社②原比例复制品,这张画跟我们平时意义上的山水画构图很不一样,一般的都喜欢做什么S型啊什么,去布局什么的,这张不玩这些,就是正中间立一座大山,堂堂正正的感觉,派头十足啊有木有?气场强大啊有木有?


然后我们走进看这张画的细节,这是山顶上岩石的局部,范宽用毛笔,细细的小点小点的,点出岩石坚硬的质感,因为这种密密麻麻的点很像下雨样子,所以这种画法就叫“雨点皴”。



                                                        (图:雨点皴》 )



然后我们来看另一张,宋朝大山水画家 郭熙画的《秋山行旅图》。
这张画09年在首博展过,我专程跑去看,据说这张画是在一个美国人家的地下室里翻出来的,诧异!



                                              (图:宋 郭熙《秋山行旅图》 )


这张画画的是一幅秋天的山的情景,我们看郭熙画秋天的山,跟前面巨然画的秋天的山,很不一样吧,郭熙这张画的岩石有种流动的感觉,像一朵一朵的云一样,这个技法就叫“卷云皴“。


                                                         (图:卷云皴)


郭熙不但是个大画家,他还总结了好多画画的方法,让后人学习。他写了一本书叫《林泉高致》,
 
书里总结了三种,中国山水画取景构图的方法。

一、平远法:左右拉长的视线,去画出平铺的山。


                                            (图:平远法 郭熙《窠石平远图》)

二、高远法:上下抬头的视线看山、画出耸立的高山。(前面,范宽画《溪山行旅》就是)

三、深远法:用纵深的视线,表现山的前后、里外的层次画法。(前面,巨然《《秋山问道》就是)

这三种方法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X 、Y 、Z,三维立体空间。


书里面说画家去画山水,要画出山的“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意思是说画家要去大山里观察,写生,从画中画出山的远、近、早上、晚上、刮风、下雨时候等等,各种情况下的不同。

这个比西方印象派画家们把画架搬出去写生,研究大自然光的变化早了900多年。
900年后的法国的莫奈,就专门研究了一座教堂不同时间段光色的变化,用很快的油画笔记录了下来。




                      (图:法国 莫奈 油画《鲁昂大教堂》 写生教堂在不同时间 光色的变化)


西方的印象派是从科学的光学角度去画。画的是事物表象的东西。

郭熙提出的“ 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则是把山拟人化,春天的山像笑着一样,秋天的山像画过妆一样端庄,用理解美女的方法去理解画山水画,去把山水画活,画感人,去追求画的气质和韵味,这种人文的方法是跟西方印象派的科学研究大不一样的,也正是中国画讲神韵可贵的地方。



                              (图: 春山如笑 中国画讲求神韵气质 友情出演 广末凉子)


再来看一张北宋末期的画家 李唐的一张《万壑松风图》


                                               (图: 宋 李唐《万壑松风图》 )


宋朝画山水的,因为格物的精神,都跑去大山里研究石头,琢磨出自己石头的画法。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画山石的方法,就像斧头劈过的一样,这种方法就叫“斧劈皴”。


                                                        (图: 斧劈皴 )


北宋的四个大家都用自己的毛笔,去研究不同岩石,表现出各自的“皴法”,也各自显了各自的气势,这些都是北宋山水画伟大的成就。






好我们看完北宋,现在来看南宋的两位画家。——马远和夏珪(音:规)
还记得刚才说过他们那时候的广告语就是“格物!无处不在!”

马远就高高兴兴的跑去研究水去了,《水图》,这个系列是马远专门去观察大江、大河、大风大浪、还有风平浪静时候等等水的不同,描绘记录下来的,这个系列在北京故宫也有展过。






                                   (图:宋 马远 《水图》系列 部分选 原作共十二张)


然后来看马远和另外一个画家夏珪的山水画。


                                                  (图:宋 马远 山水扇面)




                                                  (图:马远 《松涧梵香图》)




                                                  (图:宋 马远 《江亭望雁图》)




                                                  (图:宋 马远 《寒江独钓图》)




                                                   (图:宋 夏珪《云峰远眺图》)




                                                   (图:宋 夏珪《烟岫林居图)



                                                      (图:宋 夏珪松岩静课图 )



我们之前看了北宋几位大师的山水画,都是画得满满的,给人很强大震撼气势的感觉,南宋的马远和夏珪,就不画这种大满幅了,他们的画面留出了很多空白的地方。

马远、夏珪,最大化把画面留白 而给人以茫茫江水,悠悠天空,云山雾海的想象。

这种大面积的留白,是一种视觉上的放松,和一种无边无际、空远的想象的山水意境。就像音乐里说的“无声胜有声”。

北宋的画给你提供眼睛可看的地方很多,满满实实,南宋就给你提供心理感悟的更多。

北宋的画家们讲技法、讲气势,是一种视觉空间的铺呈,南宋的就讲意境,讲空灵,是一种心灵空间的拓展。③




——————





宋代还兴盛了一种画,叫文人画,

一帮文人,或者是做官的,前面说宋朝当官的诗、词、歌、赋和书法什么的都相当厉害的人,画画成为他们一种业余的兴趣。

所以他们不可能去像前面的“范宽”、“李唐”这类职业画家一样画出很高的技巧,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文化很好,书读的多,用画画更去表达更多的精神价值,画面之外的灵魂和内涵。


大才子苏东坡,还有个叫文与可的是文人画的代表。


                                            (图:宋 苏东坡《潇湘竹石图》)




                                            (图:宋 文与可《墨竹图》)




他们喜欢画竹子、兰花、梅花,有象征意义的东西。

一节一节的竹子,象征文人的节气。
兰花,长在深谷里,默默的开,淡淡的香。
梅花在大雪天的时候,也能顶着严寒独自开花,象征不怕恶劣条件,有种傲骨。
文人们觉得这些东西代表自己的品格。

后来的清代的画家 石涛 在自己画的一张竹子上题了首诗,其中有句是:

“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无心”,

意思说:
还未长成竹子的竹笋,在地里的时候也是一节节的,象征我们天生就是有“节气”的孩子。
等到我们长成很高很高的大竹子,跟天上云一样高(比喻)的时候,却不是那种急功近利的,满是心机的去抢、去夺得的这个高位置,因为竹子是空心的,也象征文人“无心去争”的态度。


                                          (清 石涛 墨竹 代表文人画风格)



再说一个,
明代的徐渭,在自己画的梅花上题诗是:

“从来不看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变成春。”

什么是“梅花谱”呢,就有点像今天给那些想成功的人士看的书——什么《拓展人脉速成法》、《管理的八个诀窍》这种书,“梅花谱”就是讲画梅花的“速成法”、“诀窍”,

徐渭说:哥从来不看你们写的这些,条条框框、影响本大爷发挥的破书,我随手画出的梅花,表现的是精神,你看哥画的有精神的梅花,都是活的,风一吹春天就来了。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不去照搬条条框框的画家,对自己能理解画画的精神的一种高度自信。


                                    (明 徐渭 《梅花》 不追求技巧 信手拈来 表现精神 )



这些文人画上的题诗,是他们画面之外的一种精神追求,高品格表现。竹子,梅花,这些象品格的题材,也是其他国家美术形式所没有的。


好的我们看了宋朝人用“格物”的态度,去研究描绘出来的精致的花鸟画,专心琢磨大自然的山石的大幅山水,南宋追求心灵留白意境的山水小品,还有追求精神格调的文人画,那么我们看接下来的元朝是如何把这些东西继续发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