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42手动头的一些知识

 无尾巴的老虎 2012-09-30


 

 大体来讲,m42一般可以分三个时间段,大概的时间段如下:

       一个是白头段,换句话说,是在镀膜技术发明之前的镜头,这类镜头层次感好,但是色散比较厉害,拍黑白不错,但不是很适合彩色照片,这类镜头中一般推荐德系镜头,日系基本还属于二鸟时代。

       第二个时代是单膜时代,这类镜头基本上都是单层镀膜或者三层镀膜,镜头的体积因为通光率的增加而变小(实际光圈孔径在光圈不变的情况下因为通光率增加而减小,导致整体镜头的减小),这类镜头属于m42里最好玩的一类镜头,价格也不高。


       其中日系主推pentax的super takuma,然后是mamiya的mamiya seko,实力非常不弱,vivtar的镜头则以强烈的旋转背景和浓烈的色彩表现突出(当时vivitar还不像现在是大狗头,vivitar是美国镜头,日本生产,其中生产编号决定了生产厂商,6是olympus,9是福冈光学,13是施耐德,有可能很便宜就能够找到好头),yashica dx系列则被称为m42时期可能最好的镜头,色彩很油润,画质优秀。


       德系当时也百花争艳,首推得当然是施耐德的镜头,以平衡性良好而著称,高光,暗部都有良好的表现,色彩还原及其准确,zeiss缺阵,所以由东德阵营加入,主要的品牌为carl zeiss jena和pentacon,因为曾经的一场官司,jena输掉了所有的招牌,所以当时输出西欧的镜头普遍标为aus jena,而其中著名的pancolor系列则就是西德的planar体系,画质异常优秀,暗部层次良好,高光稍弱,如果运气好也能够找到输掉官司前的 carl zeiss jena镜头,那个时候他就叫做biotar(planar的另外一种称呼,对称高斯结构),不过tessar这种古老的镜头就不必去尝试了,carl zeiss jena集团输出东德和苏联的镜头仍然叫做carl zeiss jena,据称素质略低于aus jena,除了高斯结构的镜头外,fleaktgon的广角头素质也非常优秀,其实就是西德的distagon结构,同时还有大名鼎鼎的135/3.5 sonnar镜头,也是一定要品位的,而在官司前,东德的多层镀膜和西德一样,也叫做T*,后来官司后被改为红色mc。


       弗伦达当时刚刚被zeiss收购,所以使用他经典的heliar结构来入m42阵营,不过后期也有被串了味的高斯结构镜头出现,不久福伦达就被zeiss卖给了rolllei,而这个时候rollei的镜头也出现在m42群里,其实也是福伦达生产。
同时高光强悍的beroflex(我最常用的镜头),明快蓝色的steinheil和现在都以顶级光学玻璃著称的肖特镜头(现在就生产光学玻璃),都可以尝试。


       到72 年,pentax率先发明了多层镀膜技术,首先把镀膜增加到了9层,而fujica则推出11层的ebc宣战,无论如何,眩光彻底被消除了,同时 vivtar发明了浮动光圈结构,使变焦镜头固定大光圈变成了可能性,并推出了第一个70-210/4镜头,使用的是vivitar发明的vmc镀膜,并称为s1结构(现在的series 1简直是臭名昭著,当时可是把nikon踩在脚下的金字招牌,不过m42时代就不推荐变焦镜头了)。


       这个时候日式阵营最优秀的无疑是pentax的super-mulit-coated镜头,(也就是后来的smc,原因是super-multi-coated触及了版权)和富士的fujica EBC镜头,而在德系里首推的就是czj的mc镜头。


       不过单膜镜头虽然抗眩光略差,但是层次感则要比当时的多层镀膜镜头要好,所以无需考虑买最好的。
       这些是个最最皮毛的肤浅解释,玩m42就是玩现代光学的发展史,每个时代最好都要经历到,才算玩透,而且当时的镜头则各有千秋,不能够说哪个更好,不像现在这么单调乏味。


       从标头结构来看,m42时代中发展了柯克结构(英国发明的经典结构,三片三组的meyer 50/2.9),tessar结构(四片三组的鹰眼,后来独立发展出了望远结构和微距结构,代表作carl zeiss jena 50/2.8),对称高斯结构(六片四组的高斯结构,后期所有的大光圈镜头都沿用这个设计,代表作pancolor 50/1.8),和复杂高斯结构(7片5组的对称结构,高斯的变种,代表作pancolor 55/1.4),以及无数的变种日式结构。


       光一个标头就有如此多的变化,而很多经典的照片则就是出自于这些经典的结构,比如著名的胜利之吻就是pentacon 50/1.8拍摄,可以考虑你在翻阅整个现代光学的进化史。


       说起来,现代镜头几乎就是在原地踏步,只是进化了变焦结构,现代的50/1.4毫无意外的使用了高斯结构,很多镜头的结构几乎没有变化,而且由于af系统和对光学矫正的要求,镜片越来越多,造成反差和色彩的损失。

宾得太苦马的历史:
1952年太苦马诞生,但是,是M37罗口的
1957年M42罗口的太苦马上市
1958年出现带光圈顶针的太苦马M42镜头,自动收缩光圈成为可能。
1960年Super Takumar 上市
1971年Super Multi Coated Takumar 上市
1972年SMC Takumar上市
1975年以后,推出了K口的Takumar,不带SMC镀膜的廉价镜头。这类镜头除了Takumar的名字外和以前M42口的Takumar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以下是常见的m42口的资料,包含了德系、日系等常用资料(个人比较喜欢pentax的做工和手感,成像上面和其他应该也是各有特色,每个人胃口可能不同吧)

 

m42口的资料 - scmax007 - 胡杨种子←㊣m42口的资料 - scmax007 - 胡杨种子←㊣m42口的资料 - scmax007 - 胡杨种子←㊣m42口的资料 - scmax007 - 胡杨种子←㊣m42口的资料 - scmax007 - 胡杨种子←㊣m42口的资料 - scmax007 - 胡杨种子←㊣

1.Pentacon(潘太康),这是最物美价廉的德头,东德品牌。

2.Carl Zeiss Jena(简称“CZJ”),是现在保有量最大,但已经不再生产,将来最容易升值,且价格合理,能出一流照片的镜头,东德品牌。

3.Meyer(梅耶),是出片特别细腻,高光层次保留得最好,色彩清淡,很接近西德风格的一类镜头。东德早期名品,后来被Pentacon收购,早已停产,现在已经在涨价。

4.Contax(康泰时,或被译作康泰克斯),被人们认为最纯正的蔡司头,其实应该说是最纯正的西蔡头。镜头上打印着Carl Zeiss T*的标志,确实是西蔡正统,出片锐度高,色彩纯正且有着很高的饱和度,焦外过渡自然,用料足,加工精,远胜日系镜头的产品。西德名品,日本也有制造,且量还很大。

5.Shneider(施耐德),带有传奇色彩的镜头。常常被人们誉为“真水无香”,锐度相当高,最多的产品为M42口的,此外还加工QBM口与莱卡M口,色调偏于真实还原一路,有着不可言说的妙味,但初学未必能真切体会得出。在做工上,只能超出康泰时而绝对不会在康泰时之下,是目前超值而日后升值可能最高的镜头。

6.Rollei(禄莱),原产德国,本来是相机品牌,但相机得有镜头,禄莱自己不生产镜头,由蔡司加工,蔡司为其设计出后来名赞天下的HFT镀膜(高保真镀膜),所以其品质更在康泰时之上,以生产双反相机为最有名,也生产单反相机。后来在新加坡建厂,因为德国本土的真空镀膜炉发生大爆炸,所以后来的HFT镀膜镜头一般都为新加坡产。

7.Voigtlander(福伦达),产地最为复杂。本来是西德名镜,因为市场策略失误,后来收归禄莱麾下,早期多为雷丁娜卡口,最近对焦距离变态地远,所以不太实用,但其成像品质一流,不在禄莱之下。禄莱在新加坡建厂后,此镜头也常常见到新加坡出产的,现在日本玛米亚与确善能多有代工或仿造。其镀膜为红色字的Color(真彩镀膜),但我怀疑其实就是HFT镀膜,其产品与禄莱几乎一样,镜片组设计,机构结构与外型都不变,只是品牌不同而已,但相对于禄莱价格要低,是用家的首选。

8.Leica(莱卡,或徕卡),顶机相机,顶机镜头,西德产品,世界顶级的标志。

9.ENNA,西德镜头,产量不多,不太了解。

10.ISCO,西德镜头,据说是施耐德分厂,不知真假,镜头产量不多,不太了解。

11.ZF、ZA,是日本确善能打上了Carl Zeiss T*标志而专门为尼康与索尼相机加工的蔡司镜头。镜片结构与镀膜工艺不差,层次也好,但比照着康泰时还是差的是味道,且价格不低,当然还是远超纯日本产的尼康佳能一类的镜头的(人人观点)。

12.斯坦海尔:一种怪异的品牌,但据说里面大量使用非环保的稀土元素加工镜片,因此出片的味道有相当特别的味道,但此头的镜片多数都有脱膜现象,不影响正常使用。能弄到好品相的可为收藏品,应该是一种毒物。市场保有量很小。

13.肖特:很有名的西德品牌,但本人接触不多,没有发言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