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大精深的《琴论》理念

 雪山飞鸿居士 2012-10-02

博大精深的《琴论》理念

《琴论》的主要观点:    

1.提出得意为主的主张,认为琴曲内容的表达是琴的表演艺术的主要任务。    

2.技巧是完美表达内容的基础,演奏者在得意后还必须能应之于手。    

3.演奏者在学习技巧时必须下苦功,要有僧人参禅的恒心并要不断思考,悟出技巧的要领。    

4.演奏者必须善于学习其他琴派的长处,习百家之长。    

5.演奏者在艺术上要有所成就,必须达到合与规矩而又出于规矩的境界。    

6.强调演奏者的综合修养。  

   《琴论》的作者是北宋琴家成玉礀,是对中国古琴学习方法的总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琴论》的理念无论是在古琴曲的结构与内容,演奏者技巧与情感,都有较为详实与科学的方法和步骤。 

    《琴论》的理念在数百年后的今天依旧具有实用价值,它对抚琴这门学问所做的透彻剖析,在今日看来是如此的科学。或许当今没人可以做出超越成玉礀的总结.

  今日中国所谓的琴,非昔日中国所谓的琴,今日的琴有:钢琴,提琴,古琴,胡琴......昔日的琴,却唯独指向古琴,随时间的流逝,它的指代对象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可是无论手中的乐器出现何样的丰富,《琴论》依旧存在启示的价值,它的六大观点依旧适用。  

1.得意为主。  

无论是演奏贝多芬的《命运》,还是演奏潮州筝曲《寒鸦戏水》,乐曲的主题是乐曲的灵魂,只要把握乐曲的中心思想,绝不会将贝多芬刚健的《命运》理解为忧虑伤感的风格,也绝不会将清丽淡雅的《寒鸦戏水》理解为热情洋溢的京韵大鼓。 

2.技巧是完美表达内容的基础。  

   无论乐曲是何样的优雅抒情,是何样的激情刚阳,是何样的豪迈倾畅,这一切都驾驭在娴熟的技巧上,这也许是乐器演奏的一大特点,乐器的音色没声乐低扬婉转,但它没有人声的束缚,确是那样空灵自然。钢琴的琶音,波音,倚音......提琴的震音,颤音......胡琴的滑音......古筝的大撮,小撮,滑音,花指......古琴的揉,吟,按,滑......乐曲可以说是技巧的叠加。只有将技巧应熟于心,才能驾驭完美的乐曲,扎实的功底是天衣无缝演奏乐曲的基础。  

3.学习技巧时必须下苦功,要有僧人参禅的恒心。

    无论是西洋琴还是中国琴,技巧的练习都是枯燥的,一个指法的不断反复,一个节奏型的不断练习,一条音阶的不断循环,都需要毅力与恒心去凝结。只有这样,才能换来殷厚的果实。  

   4.习各家琴派的长处   

   派别的纷争在中国名族乐坛上有着显著的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琴家各派门户林立,好似武侠电影中武林各派的分立与对峙。师傅的口传心授,徒弟的墨守成规,代代相传,各门派之间相互独立,相互斗争,若徒弟偷学了其他门派的技艺,或许有被师傅逐出师门的可能,千百年来,各家门派保留自己的手法与风格,不敢有过多的突破与创新,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文化上的一大特色,今日的民族乐坛存在封建化的残留,这会给研习琴艺带来许多弊端,若打破门派的芥蒂,那学琴的视野将具有崭新的拓展与开阔,习百家之长意味着吸收新的观念与养分。只有消除门派的芥蒂,才能实现别样的艺术,个性的艺术。  

   5.合于规矩而又出于规矩  

   在今日乐坛上,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演奏者比比皆是,或许使他们缺少对艺术进行再创造,而只局限于进行乐谱上的完善,艺术作品的演奏不是被动和消极的活动,而是主动积极,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演奏者应对艺术成品——乐谱,进行本身意义的超越,将自我的个性融入音乐作品中,演奏者演奏的作品应带有自我的元素。  

   6.演奏者的综合修养   

   琴中巧拙,在于用功,至于风韵,则出人气宇音乐是一样具有灵性的艺术,它的灵感来自于人的顿悟,它的气质是人风韵的再现,是人知识与涵养的映射,只有充实的气宇才能衬托优美的乐音,古往今来,优秀的古琴家往往能写出一首好诗,满腹经纶的诗人往往也弹得一手好琴。综合素养与文化底蕴是操之琴艺风韵的基石。 

综述  

   《琴论》的六大观点在当今乐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千百年来朝代更替,物是人非,物转星移,可是《琴论》的价值依旧存在,并未随岁月的更替而断章,沦为毫无实用价值的古董装饰中华文坛,《琴论》的理念博大精深,延用万代,对今日音乐学子学琴适用依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