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秀容书院漫步

 黑老赵 2012-10-03

  新闻来源:忻州广播电视网 日期:2012-7-18
        忻州文化圣地秀容书院,历经风雨战乱磨砾,仍执着地坚守着百年树人的精神,今天我们走进秀容书院,去感受那独具特色的建筑和典雅安谧的治学环境。
  忻州历史文化悠久。据史料记载,忻州城建立至今已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历代多为郡、州治所 ,险关要塞,人杰地灵,商贾往来,兵家必争,故有“晋北锁钥”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忻州文化有了深厚的积淀,传统艺术源远流长。
  文化的传承源于教育,中国的文化教育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在官学私学更替中,书院逐渐成为儒家文化的标志,是儒家人文精神的象征。书院教育是我国教育史上极具特色的一种制度,它萌芽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在明清时普及。书院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推动历史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素有忻州教育鼻祖之称的秀容书院就座落在忻州城西南九龙岗上,是忻州城的制高点,地势险峻,气象恢宏。仰观其上呈虎藏于深山,龙腾于云天之势,俯瞻其下闹市田园尽收眼底,院内屋舍错落有致,绿树成荫。
  忻州秀容书院是忻州儒学的基础上发展建立的,忻州的儒学是从(五代)天福二年开始的,忻州儒学的地址一直在九龙岗上,到了明朝嘉靖十一年,忻州儒学中就已经有了书院的萌芽,乾隆四十年时为了加强汉满联系,国家号召在全国各地普遍发展书院,从那时起书院就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当时忻州知州鲁潢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就选择在忻州西门坡九龙岗上建立了秀容书院。
  秀容书院建成以后, 在秀容书院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当时的秀容书院成了培养文化人才的摇篮。秀容书院从乾隆40年到光绪28年在这个期间培养出来的进士17人,举人80人,贡生100多人,综合起来书院培养了有420多人。总的来说忻州秀容书院在忻州教育史上它是一个里程碑。对忻州的教育事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书院领导人称山长,专管本院教学工作。兴院之初,聘请当时忻州学界名流、乾隆恩科进士崔     为首任山长,老师由山长选择,多为有名望者担任。书院的经费,靠捐款外贷所生的利息。每年农历二月,书院开课,日子由官府预定;讲师、童生都评定等级,月课另有奖赏。这样,秀容书院也就成了全忻州教育的鼻祖。历任山长有崔    、薛河东、赵宗先、董宇炜、郝椿龄、米毓瑞等六人。
  秀容书院经几番扩建增修渐成规模,随着求学人数的增多,不再像儒学时期那样,对学额限制严格,当时书院人才荟萃,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中心。秀容书院既是教学机关也是学术研究机构,强调人才培养,主张独立的人文精神,提倡学术创新,创造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有力的推动了忻州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忻州文化的开发和繁荣树立了一道里程碑。
  自1895年甲午战败后,废科举、兴学校越来越成为我国有识之士的共识。光绪27年(1901年),清政府鉴于军事上屡遭失败,不得不对传统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各地纷纷创办新学,很多旧式书院改为新式学堂,当时的忻州知州顺应历史潮流,便在光绪28年即1902年,把秀容书院改建为新兴学堂,这就是最早的忻县中学,也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兴办的中学之一。
  书院改为学堂,其最大的变化是教学内容的变化,也就是学生所学课程的变化,特别是增设了数、理、化等自然科学课程,一改过去只是读经讲经,学做八股文,以预备科举考试的那一套学习内容。这是一种划时代的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合乎世界潮流的一大进步。从此以后,在忻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才开始有了近代意义上的学校。
  秀容书院在民国时候,是忻县中学的所在地,它在清代光绪28年(公元1902年),是我们山西省书院改学堂创为首例,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有重要的一笔,也是我们山西忻州人在对新生事物的认识上,对教育程度的重视上是可见一斑的。
  秀容书院占地约十六亩,依山就势营造,因地制宜布局。西高东低,时起时伏、蜿蜒跌宕,房上有房,院中有院,八字门、月亮门门门相扣,迂回曲折、错落有致,散而不乱,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独具匠心。是个读书育人的极好地方。书院整体布局由下中上三院组成,因历史原因除下院难见昔日自然风貌外,书院本身布局构架保存完好,是现在少有的保存完好的书院之一。
  中院是书院的主体部分,又由北面柏树院,中间枣树院,南面槐树院三院组成。这三个院落建筑时古人别具匠心,槐树院是希望学子胸怀天下,具有远大抱负,济世救民,枣树院就是希望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是这个讲义。柏树院则是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为本,人才是国家之大计。这三个院落后边那个大殿是原来的文昌祠大殿,前院部分是一个戏台,就是供学子们读书有成以后,学校里边的山长讲师们在一起庆典活动的场所。千年古柏,挺拔参天。古柏与古祠使得这个院落洋溢着悠远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院中东西配房和大殿前面的两排正房,原为任教先生和书院工作人员起居所在;前后并列三排教室,南北两面开窗。那些门窗内的寂静神秘悠远,和风般将岁月拢在手中。身处书院环顾四周,仿佛一切景观还是宛若当年,一股怀古幽思沁上心头。
  古朴典雅的校园,就是一曲旋律飘动的音乐,如清泉拨动着你的心弦。当年这里轻风徐至,时时可闻从忻州先贤元遗山、傅山心头飘出的诗风。 是他们高屋建瓴,率先启动了尊师重教、百年树人的宏伟工程,将博学多思、勤劳奋进根植于历代忻州人的骨髓,让经史哲论启迪了童生的智慧,用诗风琴韵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灵,教会了忻州弟子守信义纵横天下、重仁爱豪情万丈,激发了莘莘学子放眼九州,走遍四海、精忠报国的浩然正气。如今我们只能从破旧的牌楼,斑驳的台阶,端肃的教室和文字的驿站中想像着俯拾皆事的绝美诗歌和高远理想了。
  顺台阶向西拾级而上,步步登高,就是上院部分了,上院面积不大,但上院是秀容书院标志建筑所在。过牌楼沿坡而上,就是书院的制高点,这个位置一线三亭,正中四平八稳的四角亭处世低调,静观忻州的沧桑风雨,北面的六角亭直插云端,为忻州古城的制高点,南面的八角亭富有轻巧、翘曲神韵,与六角亭互为犄角之势。许多九龙岗诗作都是在这里吟赋而成。
  原六角亭前有一砖拱门,称为天之衢,意取书院读书人,通过天之衢,登上寥天阁,飞黄腾达。六角亭旧称寥天阁,在三亭中最高,每边长约3米,亭高约9米,是典型的北方亭台楼阁建筑,它既有北方民族的敦厚风格,同时又兼有南方那种玲珑剔透,几百年来虽经风雨沧桑,六角亭安然无恙,基本保持原貌不变,见证了秀容书院历史沧桑。站在六角亭上,忻州全景尽收眼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那浅显而深邃的哲理浮在心间。
  八角亭的高度略低于六角亭,又叫望萱阁,传说当时知州邱鸣泰是个大孝子,公务之余思念故乡老母,故而择高地以筑亭,常登高远望以解思念母亲之情。有感于知州的孝心,时人将此亭命名为“望萱”,旧以“堂”代指母亲的居室,亦指母亲,所以“望萱阁”即“望母阁”只是不如用“萱”字文雅而已。
  200余年来秀容书院历经风雨战乱磨砾,犹存当年气象,经过几番扩建增修成今日规模。从最初大清的秀容书院,到民国的忻县中学,再到共和国的忻县师范、忻县三中,忻州市第一职业中学,秀容书院蕴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可谓是星光灿烂,为后世的文风蔚然种下了向学的种子和好学的精神。
  秀容书院在发展史上为我们培养了不少的文人志士和文化名人就包括:近代的农业部部长霍士廉,电子工业部部长张挺等都是在这个学校走出来的。从这里走出的英才,数以万计,这些奋斗在各界的精英,都曾沐浴着秀容书院的光华。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如今古老的秀容书院虽然已经完成了它历史使命,但是仍在执着得坚守着,以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现代文化一脉相承, 会更加枝繁叶茂,诗意盎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