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学习

 联合参谋学院 2012-10-03

第一章:物流和物流系统

11物流概述

物流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最初起源于美国。

物流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正是借鉴运用了运筹学、技术工程学、系统工程、计算机和项目管理等学科的方法和技术成就,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它所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已大大超出了先前的内容。

111流通的概念

流通可以分为广义的流通和狭义的流通。

广义的流通指所有可以流动的要素的流动,如资金的流通、商品的流通、物品的流通、信息的流通、文化观念的流通等。

狭义的流通只包括商品的流通。

人类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其中流通是所有交换的总和,它处于生产与消费之间,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显然,流通主要是指商品的流通,而商品的流通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

物流不仅仅指商品实体在空间上的转移,还包括商品实体在时间上的暂时储备。

流通活动有组成:所有权间隔、场所间隔和时间间隔。

112商流与物流的关系

商流与物流的统一:在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间隔较小,可以直接接触,生产者在转让商品所有权的同时,也把商品实体转交给了消费者,此时,商流与物流是统一的,所谓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便是形象写照。

商流与物流的分离:商流与物流分离有其可能性。商流与物流分离的根本原因是,两者流通的实体——资金流与物资流有相对独立性。物资受到实物形态的限制,其运动形式、运行渠道与资金流有很大的不同。资金流可以由银行间的结算系统通过划账方式瞬时完成,从而完成了买卖交易,实现了所有权的转让。但相应的物资的转移还要经过运输、存储、配送等一系列漫长的过程来实现。

商流和物流分离的表现形式:

物流在前,商流在后。赊销、先发货后付款的的结算方式、分期付款。

商流在前,物流在后。预购、款到发货的结算方式。

113物流的概念

物流:物流是有形物品从产出源点到最终消费点的流动储存活动,具体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及信息处理,从职能上可以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及废弃物流五个职能。

12物流发展

121物流在各国的发展

物流在美国的发展,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物流观念的启蒙产生阶段(20世纪初—1945年)

2)物流部门的设立和实践阶段(1946年—1956年)

3)物流的迅速发展阶段(1957年—1978年)

4)物流理论的成熟与现代化阶段(1979年—1985年)

5)物流理论和物流实践的深化发展阶段(1986年至今)

物流在日本的发展:

1)物流概念的引进和实践阶段(1956年—1973年)

2)物流管理合理化阶段(1974年—1984年)

3)物流向纵深化发展时期(1985年至今)

物流在中国的发展

1)物流初期的发展阶段(1949年—1965年)

2)物流停滞阶段(1966年—1976年)

3)物流较快发展阶段(1978年—1992年)

4)现代物流起步阶段(1993年至今)

122物流的发展

1、物流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供应链管理

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物流活动已延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物流活动规模越来越大,物品以原材料的形式,经运输、加工、生产变成库存中的产成品,而后又经运输成为各个零售店中的商品,直至到最终消费者手中。物品运动的这一系列环节所经历的各个企业,形成一条链式结构,称为供应链。

供应链系统的目标是:降低客户的购买成本,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以获取竞争优势。供应链上的原材料厂商、制造厂商、批发站、零售店结成战略联盟,共生共荣,共御市场风险。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最优化所带来的效益,按照一定的原则,在各企业间进行分配,使每个企业都能分享供应链管理带来的好处。可经预见,未来市场上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2、物流运作方式的发展方向——第三方物流(TPL

第三方物流是指提供物流双方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

供应链管理与第三方物流(TPL)的区别: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间高效的物流管理模式,它着重于物流信息的管理,具体物流的运作还需要企业各自完成。然而,第三者物流作为物流服务的专业提供者,具有快捷、安全、服务水平高、成本低的特点,他可以整合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进行统一运营,降低整个物流系统的作业成本。供应链上的企业通过合同、契约的方式,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第三方物流经营者与供应链上的服务对象也需要建立长期合同关系。只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才能拥有稳定、高效的物流系统,从而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3、电子商务与物流

在电子商务中,配送速度是电子商务企业竞争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砝码。电子商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这对传统的物流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系统环节必须全面实现信息化,提供高效的物流信息处理和物流作业处理,方便管理人员和客户对货物的全程运输状态与仓储状态的跟踪,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真正、完整、具有现代物流特征、具备较强竞争力的电子商务企业。这需要一些先进的技术辅佐集成应用于物流信息系统之中。这些技术主要包括:条形码(BAR CODE)、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射频技术(RF)等。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电子商务下的物流,经营方式将以第三方物流为主导,管理方式采取供应链管理,物流技术全面先进,物流功能多样,物流服务品种繁多。物流系统的发展成果将成为比较国家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元素。

13物流系统

131系统与系统工程

1、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竞争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对于这个定义,需注意以下三点:第一,系统是由若干元素组成的;第二,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第三,由于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有以下特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适应性。

2、系统工程

3、系统工程方法概述:(1)时间维,三维结构中,时间表示从规划到更新,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系统工程全过程,分为六个阶段。规划阶段、方案阶段、研制阶段、生产阶段、运行阶段、更新阶段。(2)逻辑维,三维结构中,逻辑维是指每个阶段所要进行的工作步骤,这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应遵循的一般程序。明确问题,选择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方案优化、作出决策、付储实施。(3)知识维。三维结构中的知识维是指在完成上述各种步骤时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包括科学学、工程技术、经济学、法律、数学、管理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132物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目标

1、物流系统的概念

物流是处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之中,由若干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部分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所以物流是一个系统。

物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内部要素是不可分割的。系统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局部的最优不等于全局的最优。所以只有将物流系统内部各要素综合考虑,紧密配合,服务物流系统整体的功能和目的,才能使作为整体的物流系统达到最优。

2、物流系统的组成

物流系统由“物流作业系统”和支持物流信息流动的“物流信息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物流作业系统包括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诸多活动。

物流信息系统包括对物流作业系统中的各种活动下达命令、实时控制和反馈协调等信息活动;这一系统中,先进技术的应用有:计算机、网络、GPSGISRF等。

物流作业系统中各活动是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将影响整体物流作业的效益。只有通过物流信息系统,从整体上对各活动做统筹安排,实时控制,并根据反馈信息作出迅速调整,才能保证物流作业系统的高效、畅通和快捷。

3、物流系统的目标

当前,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地生根发芽。在这种网络化竞争的环境中,物流系统的目标也不仅仅是保证货物及时送抵客户手中,而必须作出调整,以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市场环境。以顾客为核心,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提出的现代物流系统目标。以“顾客为核心”将客户的服务分为基本服务和增值服务。基本服务的对象是所有存在业务关系的客户,对所有客户在特定层次上给予以同等对待,提供同等的服务;增值服务是针对特定的客户或特定的物流活动,是定制化的服务,它是超出基本服务范围之外的附加服务。实现这种目标可以给物流经营者和客户双方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绿色物流是指在运输、保管、包装、装御、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中,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物流设施,最大程度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出资源的高利用率。

133物流系统的分类

按照物流系统中物品运动方式、地域范围和研究对象,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物流系统进行分类。

1、物流系统按运动方式分类:流通业物流、制造业物流(采购业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

2、物流系统按地域范围分类:区域物流、国内物流、国际物流。

3、物流系统按研究对象分类;微观物流(企业物流,从内部可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和废弃物流。)宏观物流(社会物流)。

134物流系统工程概述

1、什么是物流系统工程:物流系统工程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优方案,以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粹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目的的综合性组织管理活动。

2、物流系统工程的发展

3、物流系统工程研究的内容

⑴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国际或国内)物流设施布局的最优化处理。如港口、码头的布局设施,工厂厂址的选择,作为物资储备或中转的大型仓库的布局设置等;对于企业物流,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是工厂、车间内部的设计与平面布置、设备的布局。⑵企业内部物流运输(或搬运)与储存的控制和管理使企业内部物流实现低成本、快速度、准确无误的作业过程,达到规划阶设定的目标。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研究:①生产批量最优化的研究;②工位储备与仓库储存的研究;③在制品的管理;④搬运车辆的计划与组织方法;⑤信息流的组织方法,信息流对物流的作用问题等。⑶运输与搬运设备、容器与包装的设计和管理:其中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仓库及仓库搬运设备的研究;②各种搬运车辆和设备的研究;③流动和搬运器具的研究。

4、“一切为客户服务”成为现代物流企业最重要的经济念。五个亮点(Right)服务,即把满意的产品(The right product),在规定的时间(At the right time)、规定的地点(In the rightplace)、以适当的数量(In the right quantity)、合适的价格(At the right price)提供给客户,已成为物流企业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

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学习:第二章物流管理基本原理

 

2、1物流战略

2—1—1物流战略的概念

物流战略是站在目标和远景的高度来指导某项行动的。

物流战略一般来讲由物流战略与制造、营销、财务战略共同构成所包括的三个目标:成本最小、投资最少和服务改善。成本最小是指降低可变成本,主要包括运输和仓储成本。投资最少是指对物流系统的直接硬件投资最小化从而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率。服务改善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2—1—2物流战略的内容

物流战略的基本内容:物流战略优势、物流战略态势以及物流战略措施和物流战略步骤。其中物流战略目标、物流战略优势和物流战略态势是物流战略设计的基本要点。

物流战略目标,是由整个物流系统的使命所引导的,可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的量化的目标。它为整体

物流系统设置了一个可见和可以达到的未来,为物流基本要点的设计和选择指明了努力方向,是物流战略规划中的各项策略制定的基本依据。

物流战略优势,是指某个物流系统能够在战略上形成的有利形势和地位,是其相对于其他物流系统的优势所在。物流系统战略可在很多方面形成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地理优势、技术优势、组织优势和管理优势。

对于道路运输企业来说,研究物流战略优势,关键是要在物流系统成功因素上形成差异优势或相对优势,这是取得物流战略优势经济有效的方式,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也要注意发掘潜在优势,关注未来优势的建立。

物流战略态势,是指物流系统的服务能力,营销能力、市场规模在当前市场上的有效方位沿战略逻辑过程的不断演变过程和推进趋势。

2—1—3物流环境的战略分析

制定战略计划,必须首先立足于其所处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既包括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也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建立物流系统时,除了要分析物流系统所处的宏观环境外,最重要的还要分析一下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它是物流企业必须研究的重要方面,因为它是直接影响物流经营的外部环境。它分析的内容包括:市场的规模与发展、竞争者的情况、技术经济支持情况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影响。市场的规模与发展状况决定了此行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对生产要素的分析从纵向出发,打破职能的界限,站在整体发展的高度研究各生产要素对企业的影响,以更适应企业总体战略的分析。

2—1—4物流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或目标,而是物流经营者在构建物流系统过程中,通过物流战略设计、战略实施、战略评价与控制等环节,调节物流资源、组织结构等,并且最终实现物流系统宗旨和战略目标等一系列动态过程的总和。

物流系统的设计不是照抄搬成功企业的经验,而是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过程。创新对于物流战略设计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只有通过创新,企业才能提供较高的现有行业的平均水平,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创新的内容可以包括:产品(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内容,其中技术创新是最核心的内容,包括新构思的产生与形成、研究与开发、应用与扩散三个紧密联系的基本环节。

2—1—5物流战略实施计划

根据所考虑时期长短不同可分为三个层面:战略层面、策略层面和执行层面。战备计划层面考虑长期的计划制订,时期在1年以上;策略计划层面考虑1年以内的实施计划;而招待计划层面考虑短期的活动,经常需要做了每天甚至每小时的决策。

 

物流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顾客服务水平、物流设施分布、库存和运输。应牢记这四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率、现金流和投资回报率。

改善物流系统是物流计划的重要问题,可以从五个方面考虑:市场需求、顾客服务水平、产品特性、物流成本和定价方法。

2—1—6以时间为基础的物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一般从“延迟”和“集运”两个概念上实现物流时间的缩短。延迟”和“集运”实现物流时间上的缩短,以减少库存、缩短库存周期成为可能。⑴“延迟”是一种减少预测风险的高明策略。它是在保证生产和物流准确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延迟可分为生产延迟和物流延迟。生产延迟的基本原理是准时化,不过早的生产,而是严格的按照定单生产;物流延迟是地理上的延迟,不考虑过早地在消费地点存放物品,而是用直送的方式将物品送到用户的手中。⑵“集运”即集中运输策略,从操作形式上看,有三种基本的集中运输方式:区域化集中运输、预定送货和第三方联营送货。

2—2物流成本

所谓物流成本,就是用金额评价物流活动的实际情况。在计算物流成本时,必须首先明确计算条件,如果无视计算条件,物流成本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物流成本计算的条件是指:物流范围、物流功能范围和会计科目范围。物流范围指的是物流的起点和终点的长短;物流功能范围是指在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信息管理等众多的物流功能中,把哪种物流功能作为计算对象;成本计算科目的范围所指的是在会计科目中,把其中的那些科目列入计算对象的问题,在科目中,有运费开支、保管开支这类企业外部的开支,也有人工费、折旧费、修缮费、燃料费等企业内部的支出。这些开支项目,把哪些列入成本对象中,对物流成本的大小影响颇大。

生产企业管理狭义上的物流成本包括:⑴最狭义上的物流成本包括:支付运费、支付仓储费、包装材料费、其他向企业外支出的物流费用。⑵本企业内部运费,⑶本企业内部仓储费,⑷包装间接费,⑸其他企业内消耗的物流费用。

以活动为基础确定物流成本的方法的原则是一切以增值活动本身为着眼点,将消耗所有的有关费用与增值活动的完成联系起来。将物流成本归类为三大项:直接成本、间接费用和日常费用。⑴直接成本是那些为完成物流工作而引起的费用;⑵间接费用一般在每件平均成本的基础上分配间接费用;⑶日常费用一种方法是直接将总的企业日常费用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分配到所有的运作单位上去,另一种方法是以直接劳动费用为基础的分摊方法。直接成本是那些为完成物流工作而引起的费用,如运输、仓储、原材料管理以及订货处理及库存的某些方面的直接费用是能从传统的成本中提取出来的。间接费用是较难分离的,因为与间接因素有关的费用往往涉及固定资本的分摊。

2—2—5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

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是指改变系统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的改变。

1、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的效益背反

一般说来,提高物流服务,物流成本即上升,它们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

(1)保持物流服务水平不变,尽量降低物流成本。

不改变物流服务水平,通过改进物流系统来降低物流成本,这种尽量降低成本来维持一定服务水平的方法称为追求效益法。

(2)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不惜增加物流成本。这是许多企业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做法,是企业面对特定顾客或其特定商品面临竞争时所采取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做法。

(3)保持成本不变,提高服务水平。这是一种积极的物流成本对策,是一种追求效益的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利用物流成本性能的方法。

(4)用较低的物流成本,实现较高的物流服务。这是一种增加销售、增加效益、具有战略意义的方法。只有要求企业合理运用自身的资源,才能获得这样的成果。

物流系统就是以成本为核心,按最低成本的要求,使整个物流系统化。它调整的是调整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成本变为最小,以追求和实现部门的最佳效益。

2—2—6影响企业物流成本的因素

最主要有3个:竞争性因素、产品因素和空间因素。

竞争性因素:订货周期、库存水平、运输

产品因素:产品价格、产品密度、易损性、特殊搬运

空间因素

2—2—7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1、物流合理化,就是使一切物流活动和物流设施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好的物流服务。

2、物流质量,也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只有不断提高物流质量,才能不断减少和消灭各种差错事故,降低各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降低物流过程的消耗,从而保持良好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客户,形成规模化的集约经营,提高物流效率,从根本上降低物流成本。

3、物流速度。提高物流速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物流周期,降低储存费用,从而节省物流成本。

4、物流人才。

2—3物流质量

物流质量管理是指以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物流过程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计划、控制,使物流质量不断得以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2—3—1物流质量的定义

物流质量内涵丰富,主要内容大致包括:

商品质量,是指商品运送过程中对商品原有质量(数量、形状、性能等)的保证,尽量避免破损,而且现代物流由于采用流通加工等手段,可以改善和提高商品质量。

物流服务质量,是指物流企业对用户提供服务,使用户满意的程度。

物流工作质量,是指物流服务各环节、各工种、各岗位具体的工作质量。

物流工程质量,是指把物流质量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影响物流质量的诸要素进行分析、计划,并进行有效控制。这些因素主要有:人的因素、体制因素、设备因素、工艺方法因素、计量与测试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

物流质量管理与一般商品质量管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一方面要满足生产者的要求,使其产品能及时准确地转移给用户;另一方面要满足用户的要求,即按用户要求将其所需的商品送交,并使两者在经济效益上求得一致。

 

2—3—2物流质量的衡量

物流质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衡量:物流时间、物流成本和物流效率。

由于物流的重要目标是保证商品送交的及时,因此时境成为衡量物流质量的重要要素。物流成本的降低不公是企业获得利润的源泉,也是节约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物流效率对于企业来说,指的是物流系统能否在一定的服务水平下满足客户的要求,也是指物流系统的整体构建。

2—3—3物流质量指标体系

物流服务目标质量指标,包括物流工作质量指标和物流系统质量指标两个系列。

服务水平指标,服务水平越高,企业满足订单的次数与总服务次数之比就越高。满足程度指标,即企业能够满足的订货数量与总的订单的订货数量之比。交货水平指标,它是指按期交货次数与总交货次数的比率。交货期质量指标,它衡量的是满足交货的时间因素的程度,即实际交货与规定交货期相差的日数或时数。商品完好率指标,保持商品的完好对于客户来说是很重要的,即交货时完好商品量或缺损商品量与总交货商品量的比率(%)。物流吨费用指标,物流吨费用指标即单位物流量的费用的(元/吨)这一指标比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低,说明运送相同吨位货物费用较低,则此公司拥有更高的物流效率,其物流质量较高。

2—4物流服务

2—3—1物流服务的重要性

2—4—2物流服务分类

物流服务可分为基本物流服务和增值服务。

基本物流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运输功能,物流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满足客户在时间和地点两个条件下对一定货物的要求,时间的变换和地点的转移是实现物流价值的基本因素。保管功能,在运输路线和仓库组成的物流网络中,库存处于结点的位置。配送功能,目的是要做到收发货经济,运输过程更为完善,保持合理库存,为客户提供方便,可以降低缺货的危险,减少订发货费用。装卸功能,这是为了加快商品的流通速度必须具备的功能,第三方物流公司更加专业化的装载、卸载、提升、运送等装卸搬运机械,以提高装卸搬运作业效率,降低订货周期OCT(order cycle time),减少作业对商品造成的破损。包装功能是通过对销售包装进行组合、拼配、加固,形成适于物流和配送的组合包装单元。流通加工功能,流通加工的主要目的是方便生产销售,专业化的物流中心常常与固定的制造商或分销商进行长期合作,为制造商或分销商完成一定的加工作业。信息处理功能,可以将物流各个环节及各种物流作业的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传递,并向货主提供各种作业明细信息及咨询信息。

增值服务是为满足首选客户的要求,向这些客户提供完美订货的承诺。增值服务表现在为了完成完美订货而提供的各种可选方案上,它是企业的闪光点。主要在以下四个领域是完成,1、以顾客为核心的增值服务,是由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以满足买卖双方对于配送产品的要求为目的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式。2、以促销为核心的增值服务是为刺激销售而独特配置的销售点展销台及其他各种服务。3、以制造为核心有增值服务是通过独特的产品分类和递送来支持制造活动的物流服务。4、以时间为核心的增值服务涉及使用专业人员在递送以前对存货进行分类、组合和排序。一种流行形式就是准时化(JIT)。

2—4—3物流服务水平的衡量

基本的物流服务水平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衡量:存货可得性,是指顾客下订单时所拥有的库存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指标来衡量,缺货率,是指缺货发生的概率。供应比率(fill rate),是指衡量需求满足的程度。

2、物流任务的完成

速度,完成周期的速度是指从订货起到货物装运再至实际抵达时的这段时间。一致性,是指厂商面对众多的完成周期而能按时递送的能力,是履行递送承诺的能力。灵活性,是指处理异常顾客服务需求的能力。故障与修复能力是指厂商有参力预测服务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故障或服务中断,并有适当的应急计划来完成恢复任务。

3、服务可靠性。

2—5物流标准化

2—5—1物流标准化的定义

物流标准化是指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保管、流通加工、资源回收及住处管理等环节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各类标准,达到协调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物流标准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1、从物流系统的整体出发,制定其各子系统的设施、设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以及业务工作标准。2、研究各子系统技术标准和业务工作标准的配合性,按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体物流系统的标准。3、研究物流系统与相关其他系统的配合性,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

2—5—2物流标准化的困难

2—5—3物流标准化的形式

制定物流标准化要通过以下的形式:1、简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缩减物流标准化对象的类型数目,使之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般需要。2、统一化,是指把同类事物的若干表现形式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内。3、系统化,是指按照用途和结构把同类型产品归并在一起,使产品品种典型化;又把同类型的产品的主要参数、尽寸,按优先数理论合理分级,以协调同类产品和配套产品及包装之间的关系。4、通用化,是指在互相独立的系统中,选择与确定具有功能互换性或尽寸互换性的子系统或功能单元的标准化形式,互换性是通用化的前提。5、组合化是按照标准化原则,设计制造若干组通用性较强的单元,再根据需要进行合拼的标准化形式。

2—5—5国际通用的物流标准举例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国际化的物流系统的标准作了规定。1、物流模数,物流模数是指为了物流的合理化和标准化,而以数值表示的物流系统各种因素的尺寸的标准尺度。2、物流托盘化。3、EDI标准,即电子交换数据系统,就是能够做到结构合理化、标准化的使用计算机处理的商务文件,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直观地进行信息交流,企业之间可用这种方法实施含物流在内的低成本,简单迅速地相互交易。

2—5—6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性

1、物流标准化是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2、物流标准化是物流产品的质量保证。3、物流标准化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的有效措施。4、物流标准化是我国物流企业进军国际物流市场的通行证。5、物流标准化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保障。

2—6物流效益

2—6—1物流效益衡量的内容

有效地衡量物流效益是为了达到对物流运作的有效的监督、控制和激励。物流效益的衡量包括监督衡量、控制衡量和激励衡量。监督衡量是相对于以往的物流系统而言的,指追踪掌握以往物流系统的效益,并向管理者和客户进行报告。其指标有服务水平和物流成本。控制衡量是相对于当前物流系统而言的,指掌握当前物流系统的运行绩效,目的是提供改进当前系统的依据,如对运输中破损的追踪。激励衡量是指对物流工作人员进行激励。施行有效的物流激励衡量机制,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角度不同,有不同的效益衡量方法,通常来说,物流效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衡量:内部效益衡量和外部效益衡量。

内部效益衡量,可以分为:成本、客户服务、生产率、资产和质量。

外部效益衡量,可分为客户感觉衡量和标杆法。

2—6—2综合供应链衡量

它是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衡量的:客户满意度、时间、成本和资产。客户满意度的指标是衡量厂商所能提供的总的客户满意度的能力。时间衡量指标是衡量厂商对客户要求的反应能力。成本是衡量供应链效益的第三要素。最后的度量是资产利用。由于物流管理控制着包括库存、设施以及设备等大量的资产,所以对其总资产进行衡量是非常重要的。

2—6—3增加物流效益的方法

对于第三方物流公司来说,由于其所承担的是多家企业的物流业务,其物流规模扩大了,规模效益是其效益的主要来源。规模的扩大,可以使公司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还可以采用专用的设备和设施,利用高科技来提高工作效率。另外,系统协调是第三方物流的第二个利润源泉。系统协调是指第三方在自己的客户群之间互相协调。比如打破各个客户之间的界限,实现统一协调运输,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车辆,还可以实现客户之间的统一配送,这样将比原来的各个公司自己配送更全家在实施这些协调时,还可以进行统一批量作业,如统一报关、订货、质检、报审等,这些都为公司争取了更大的效益。专业化是第三方物流的另一个利润源泉。由于第三方物流具有规模效益,所以它可以利用更加专业化的手段和工作人员来对物流进行管理,例如运输、仓储、搬运、包装和信息处理等都可以实现专业化的管理方法,专业化必然带来科学化,从而物流效益可以提高。

2—7物流网络规划

2—7—1物流网络化的背景

这主要是由于:1、运输的迅速扩张和成长。运输质量的提高,使其到达时间变得可以预测,使物流规划成为可能。2、物流与商流的处理一体化。以往的物流处于生产和销售之后的从属地位,而现在它已经与商流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3、物流产业化时代的到来也决定了物流走向网络化。同时零售业、制造业也对物流网络化提出了更高的期望。4、运输、信息技术和库存的经济性都倾向于使用更少的而非更大数目的分销仓库来为同一地理区域的客户服务。

2—7—2物流网络规划的内容

物流网络规划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定产品从原材料起点到市场终点的整个流通渠道的结构。它包括物流设施的类型、数目与位置,设施所服务的顾客群体与产品类别,以及产品在设施之间的运输方式。网络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因素。空间方面是指工厂、仓库、零售点等设施选址;时间问题是指保持产品的可得性以迎合顾客服务目标,涉及库存政策与运输管理。

一般较为直观的方式是将物流网络看成是一个由多个点与线组成的网络结构。网络中的线是指物品在不同储存地点的移动路线。点即物品的储存地点,包括零售点、仓库、工厂、供应商。在两点之间可能存在多条线,代表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运输方式、不同的运输路线和运输不同的产品。其中在线路上进行的活动主要是运输,都是在结点上完成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物流结点是物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实际上,物流线路上的活动也是靠结点组织和联系的,如果离开了结点,物流线路上的运输必然陷入瘫痪。

物流结点在物流网络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衔接功能,物流结点利用各种的、管理的办法,可以有效地起到衔接作用,将中断转化为通畅。2、信息功能。在现代物流系统中,每一个结点都是信息的一个点,若干个这种类型的住处点和物流系统中心结合起来,便成了指挥、管理、调度整体物流系统的信息网络,这是一个物流系统建立的前提条件。3、管理功能。物流结点大多是集管理、指挥、调度、信息、衔接及货物处理为一体的物流综合设施。

2—7—3物流网络规划的分析步骤

1、数据的收集

2、模型的选择:图表模型、模拟模型、优化模型、启发式模型、专家系统模型。

3、物流网络设计

网络设计,即设计良好的物流网络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确定配送中心、工厂以及其他结点的数量、选址与运行能力(容量或产量)。设定各结点的库存水平,确定顾客服务水平。网络设计所需的数据为总量数据与长期预测,该项工作的间隔期通常在1年以上。

审计顾客服务水平。物流网络设计的第一步是进行顾客服务水平审计。

组织和开展研究。网络设计第一阶段的工作通常包括定义项目的范围和目标,研究队伍的组建,确定所需信息的可得性和收集信息的步骤。目的是确定在特定情况下开展战略性研究的可能性,确定研究队伍的人员构成,以及得到有价值的研究结果的可能性。1)物流审计,即考察物流运作的现状以确定成本、顾客服务水平和物流管理绩效,为物流系统的评估提供基础数据。2)对关键部门的管理人员及项目小组的所有成员进行访谈,明确管理层的目标,为研究工作缔造适宜的环境。

物流网络设计准备阶段

3)确定目标基准。以企业当前的管理政策、物流运作模式与绩效作为参照,即设定目标基准。4)网络构架。5)渠道设计。

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学习:第三章  流通业物流管理

 

3、1运输管理

3、1、1运输的职能

运输实现两种职能:产品移动、短时产品库存。

3、1、2运输的原则

运输管理有两条基本原则:规模经济和距离经济。

3—1—3运输决策的参与者

运输服务的买方和卖方是主要参与者。此外,与大多数商品买卖不同,因为运输和环境密切相关,所以运输决策也常受到公众的影响。概括地说,运输交易往往受五方的影响,他们是;托运人、收货人、承运人、政府和公众。

3—1—4运输方式及服务方式

1、五种基本的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管理运输、航空运输。

2、服务方式种类:

运输服务提供者,1)单一方式承运人。最基本的承运人类型是单一方式承运人,他们仅利用一种运输方式提供服务。2)小件承运人。一些提供专门化服务的企业进入了小批量装运服务市场或包裹递送服务市场。3)多式联运经营人。多式联运经营人使用多种运输方式以期望能在最低的成本条件下提供综合性服务。两种或多种运输方式的连接不仅具有经济潜力,而且增加了系统中的可选方案。多式联运的优势体现在:一次定价,有利于改善价格策略;重复成本减少,多种运输方式的合并体现了横向的规模经济;多式联运被一个承运人控制后,有利于改进运输服务,节约成本。2、第三方物流。

3—1—5运输规章

运输规章:1、经济规章,通常是通过控制市场准入、运输费率和服务规范来实施的。1)准入规章。是控制承运人进入市场,以及向市场提供的服务。与准入规章相对应的是退出限制。2、运输费率。具体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费率制订、费率变化、费率补贴以及实际费率。3、服务规范。主要是指承运人提供运输所应遵守的一些要求,比如一些行业基本服务条款、保险措施以及货物缺失的惩罚措施等。安全和社会规章。

放松管制:一般是因为政策制定者认为规章管制的成本超过了收益,或是因为最初制订规章的原因已不复存在。

3—1—6成本与定价

1、影响运输成本的因素

承运人制订运输费率时,必须对距离、装载量、产品密度、空间利用率、搬运的难易、责任以及市场等七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1)距离是影响运输成本的主要因素,因为它直接对劳动力、燃料和维修保养等变动成本发生作用。2)装载量。大多数物流活动中存在着规模经济,装载量的大小也会影响运输成本。3)产品密度是指产品的质量和体积之比,它把重量和空间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考虑。4)空间利用率是指产品的具体尺寸及其对运输工具的空间利用程度的影响。5)搬运的难易。同质的产品或用通用设备搬运的产品比较容易搬运。6)责任。7)市场。

2、运输成本结构

1)变动成本。是与每一次运送直接相关的运送费用,包括劳动成本、燃料费用、维修保养费用等。2)固定成本。是指在短期内虽不发生变化,但又必须得到补偿的那些费用。3)联合成本是指决定提供某种特定的运输服务而产生的中可避免的费用。4)公共成本是承运人代表所有的托运人或某个分市场的托运人支付的费用。

3、定价策略和费率的制订

向托运人定价时,承运人可以采用按服务成本定价或按运输价值定价两种策略。前者是从承运人角度出发,后者则是从托运人角度出发的。单一定价策略简单易行,综合定价策略则可以对承运人的服务成本和托运人得到的价值进行权衡考虑,制订一个更合理的价格。

1)定价策略。按服务成本定价。按服务成本定价是一种“累积”的方法,承运人根据提供这类服务的成本加上毛利润来确定运输费率。这种服务成本方法代表了基本或最低的运输收费,是对低价值货物或在高度竞争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定价方法。

按运输价值定价。是根据托运人所能感觉到的服务价值,而不是实际提供这种服务的成本来收取运费的。对于高价值货物,承运人趋向于使用运输价值定价,这样可以收取高的运输费用。

综合定价策略是在最低的服务成本和最大的运输(服务)价值之间来确定某种中间水平的运价。物流经理必须要了解运价浮动的范围和可供选择的策略,以便在谈判时有所根据。

2)费率的制订

分类费率,费率是指特定的产品在两占之间运输时,单位重量产品的运输价格。承运人为了定价的方便,通常将产品进行分类定价。制订分类费率,第一步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运输的产品进行分类,第二步是基于产品的分类和起点站及终点站的位置来确定精确的费率。

特殊费率是分类费率的例外,承运人有时向托运人索要一个比通用的分类费率要高或低的费率。

合同费率,在很多情况下,承运人和托运人是以合同的方式合作的,此时,他们之间可能会采用特殊的费率,合同费率的优先级一般高于分类费率。

3—1—7运输决策与管理

1、运输决策:委托运输还是自行运输

企业之所以会自行运输,最主要的原因是考虑到承运人不一定能达到自己所需要的服务水平,通常而言,企业有自己的车队的原因是;服务的可靠性;定货提前期较短;意外事件反应能力强;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委托运输减轻了企业的压力,可以使企业集中精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和产品的生产。但是,另一方面,委托运输需要处理与企业外部的承运商之间的关系,增加了交易成本,也增加了对运输控制的难度。

服务的选择:质量和成本的最佳结合点

客户服务是物流管理的重要目标,物流管理的每个活动对客户服务水平都有影响,服务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服务特性:可靠性;运送时间;市场覆盖程度—提供到户服务的能力;柔性——处理多种产品及满足托运人的特殊需求;运输货物的损耗。

各种服务特性的重要程度不同,其中成本、速度和可靠性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服务成本、平均运送时间(速度)、运送时间的变化幅度(可靠性)是运输服务水平决策的基础,决策时必须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成本之间进行权衡。

运输方式及承运人选择决策

承运人—托运人合同

运输协议的协商

车辆路线计划

运输方式及承运人选择决策

经济和资源的限制、竞争压力、客户需求都要求企业做出最有效的运输方式和承运人选择。可分为四步:问题识别、承运人分析、选择决策、选择后评价。

承运人——托运人合同

有效的物流网络要求托运人和承运人在战略和操作方面都保持良好的关系。

运输协议的协商

承运人的价格策略越来越灵活,这使得托运人有比较大的余地通过与承运人的协商来降低成本。

车辆路线计划

运输设备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运作中成本也很高,因此,在企业可接受的利润率和客户服务水平限制下开发最合理车辆路线计划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单一出发点和单一目的地;二是多起点、多终点问题;三是起点与终点为同一地点。

3—2保管管理

3、2、1仓库的概念

仓库在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流通过程中担负着存储物品的职能,并提供有关存储物品的信息经供管理决策之用。

3、2、2仓库的分类

仓库形式多样,从保管的产品种类来看,可以划分为原材料仓库、半成品仓库和产成品仓库;从仓库所有权的角度来看,可以划分为公共仓库、自有仓库和合同仓库。

1、自有仓库是指由企业自己拥有并管理的仓库。拥有自有仓库可获得以下利益:较强的控制能力;低成本优势;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税收和无形资产方面的优势。缺点:缺乏柔性化;财务方面的限制;投资回报率较低。

2、公共仓库指专门向客户提供相对标准的仓库服务,例如保管、搬运和运输等,因而又被称为“第三方仓库”。好处:节省资金投入;缓解存储压力;减少投资风险;较高的柔性化水平。缺点:沟通方面的难题;缺少个性化服务。

3、合同仓库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一定的合同约束,使用仓库内一定的设备、空间和服务。

3、2、3仓库的功能

一般来说,仓库具有三个基本的功能:保管、移动以及信息传递功能。

3、2、4入库管理

仓库作业过程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验货收货、物品入库,它是物品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上的短暂停留,而准确的验货和及时的收货能够加强此环节的效率。入库主要有以下几个具体步骤:核对入库凭证;入库验收;记账登录。

3、2、5在库管理

仓库作业过程的第二个步骤是存货保管,物品时入仓库时行保管,需要安全地、经济地保持好物品原有的质量水平和使用价值,防止由于不合理的保管措施所引起的物品磨损和变质或流失等现象。具体步骤如下:堆码;养护、盘点。

3、2、6出库管理

仓库作业管理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发货出库,仓库管理员根据提货清单,在保证物品原先的质量和价值的情况下,进行物品的搬运和简易包装,然后发货。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核对出为凭证;配货出库;记账清点。

3、2、7保管管理现代化

保管思想现代化,保管组织现代化;保管技术的现代化;保管方法的科学化;管理人员的现代化。

3—3包装管理

3、3、1包装的类型

包装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促进市场销售而包装,称职为商业包装;另一类是为了物流运输而包装,称为工业包装。

3、3、2包装的作用

包装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保护货物;便于处理、促进销售。

3、3、3包装的流通环境

物流环境是指货物在整个流动过程中所处的条件,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政策法规),物质的又有人造系统和自然系统环境。

作业环境是指物料处理与运输作业有关的人造系统环境。货物受损常起因于运输、保管以及所选择的服务方式。

自然环境主要有温度、湿度等因素,外部自然环境主要与包装物品的稳定性和易变质性有关。

3、3、4包装材料

用于物流包装的材料很多,从传统的纤维纸板到最新的记忆性塑料带,可谓应有尽有,按不同用途包装材料可分为以下几类:容器材料,用于制作箱子、瓶子、罐子,可有纸制品、塑料、木料、玻璃、陶瓷、各类金属等;内包装材料,用于隔断物品和防震,可有纸制品、泡沫塑料、防震用毛等;包装用辅助材料,如各类接合剂、捆绑用细绳等。

3、3、5包装技术

包装技术可分为销售包装技术和物流包装技术。物流包装技术又分为包括容器设计和标记技术的外包装技术,以及包括防震、防潮、防锈、防虫等技术的内包装技术。

3、3、6包装设计

包装设计基本上决定了货物的保护程度。

包装设计要点,保护性、装卸性、作业性、便利性、标志性、经济性。

保护设计,包装保护功能是第一位的。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流通中的各种损害因素。一般为堆码负荷、震动、冲击、温湿度、虫害、发霉等。

成组化包装设计对于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是物流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3、4搬运管理

装卸搬运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进行的、以改变货物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物流活动。改变货物存放状态的活动称为“装卸”,改变空间位置的活动则称为“搬运”。本章统称为搬运。

搬运是物流各环节(运输、保管)之间相互转换的桥梁。

3、4、2搬运的指导原则

1、消除无效搬运。2、注意重力的影响和作用。3、提高搬运活性。4、利用搬运设备。5、保持物流的均衡顺畅。6、集装化原则。7、系统化原则。

3、4、3搬运的原则

1、提高仓储设施的利用能力。2、减少货物的搬运次数。3、提高后勤服务水平。4、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3、4、4搬运设备的选择

1、设备配置的基本要求。2、常见的机械搬运设备。叉车,电瓶车、牵引车、挂车、输送机、回转货架。

3、4、5搬运的设备系统

半自动化系统。物料处理的半自动化系统是指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在局部关键的作业面上采用自动化设备,以提高作业效率,一般在分拣、运输环节实现自动化。比较常用的自动化设备有计算机分拣设备、自动引导的搬运系统、机器人、活动货架等。

自动化系统。当库区的物料处理的全部功能都实现自动作业并且各作业环节相互联成一体,从入库到出库在整体上实现自动控制时,这样的物料处理系统称为自动化系统。

3、4、6搬运的设备投资分析

在物流系统中,大量的设备投资在物料处理系统中,真正的目的仍然是物流系统的目的,即以最小成本达到最好的服务质量。具体实施到物料处理设备的选择,要考虑五个效果六个要素。

1、五效果六要素

(1)五效果。即服务性、速送性、空间的有效利用、规模适当化、库存控制。空间的有效利用问题不仅仅是仓库空间的合理安排问题,还有一个土地费用与设备投资的效益替换问题。规模适当化需要考虑的是,物流设施的集中与分散是否适当;领先引进机械化或自动化提高处理能力,虽扩大了规模,但是否经济;引进信息技术的可行性,信息技术的引进只有当具备一定的规模时才会显示出经济效益。库存控制指在物流量变动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库存量的控制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不轻易扩大场所。

(2)六要素。为了发挥以上五个效果,在对物料处理作系统化考虑时,要紧紧抓住物流的特点,这些特点可由以下六方面反映出来:货物种类、货物数量、货物流向、服务标准、季节特点、物流成本。设备投资的经济特性曲线。

3—5     流通加工管理

3、5、1流通加工的概念

流通加工是在物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流动的过程中,为促进销售、维护产品的质量和提高物流效率,对物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

流通加工和一般的生产型加工在加工方法、加工组织、生产管理方面并无显著区别,但在加工对象、加工程度方面差别较大。其差别的要点为:流通加工的对象是进入流通过程的商品,具有商品的属性。流通加工大多是简单加工,而不是复杂加工。从价值观点看,生产加工的目的在于创造价值及使用价值,而流通加工的目的则在于完善其使用价值,并在不作大的改变情况下提高价值。流通加工的组织者是从事流通工作的人员,能密切结合流通的需要进行加工活动。流通加工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消费所进行的加工,这一点与商品生产有共同之处。

3、5、3流通加工的类型

1、以保存产品为主要目的,目的是使产品的使用价值得到妥善的保存,延长产品在生产和使用期间的寿命。

2、为适应多样化的需要。为了满足用户对产品多样化的需要,同时又要保证高效率的大生产,将生产出来的单一化产品进行多样化的改制加工。

3、为了消费方便省力,根据下游生产的需要将商品加工成生产直接可用的状态,如将水泥拌成混凝土混合料。

4、为提高产品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利用加工者为不同使用者加工,可以提高物资的利用率,集中加工可以减少原料消耗,提高加工质量。

5、为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损失。由于商品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极易受损,因此需要进行适当的流通加工以弥补,如自行车需要使用地装配等。

6、为了实施配送,配送中心为了实现配送活动,满足客户的需要而对物资进行的加工。

3、5、3流通加工的地位和作用

1、流通加工在物流中的地位,一是流通加工有效地完善了流通;二是流通加工是物流业的重要利润来源;三是流通加工在国民经济中也是重要的产业形态。

2、流通加工的作用。一是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二是进行初级加工,方便用户。三是提高加工效率及设备利用率。

3、5、4流通加工的投资管理

设置流通加工点,从事流通加工业务,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内容如下:1、设置流通加工点的必要性;2、设置流通加工环节的经济性;3、投资决策和经济效果评价。

3、5、5流通加工的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

流通加工的生产管理是指对流通加工生产全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包括生产计划的制定,生产任务的下达,人力、物力的组织与协调、生产进度的控制等。在生产管理中特别要加强生产的计划管理,提高生产的均衡性和连续性,充分发挥生产能力,提高生产效率。

流通加工的质量管理,应是全员参加的、对流通加工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它包括对加工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管理。

3、5、6流通加工的合理化

1、不合理流通加工的若干形式

流通加工地点设置的不合理。一般而言,为衔接单品种大批量生产与多样化需求的流通加工,加工地设置在需求地区,才能实现大批量的干线运输与多品种未端配送的物流优势。

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流通加工方式包括流通加工对象、流通加工工艺、流通加工技术、流通加工程度等。一般而言,如果工艺复杂,技术装备要求较高,或加工可以由生产过程延续或较易解决者都不宜设置流通加工,尤其宜与生产过程争夺技术要求较高、效益较高的最终生产环节。

流通加工作用不大,形成多余环节。

流通加工成本过高,效益不好。

2、流通加工合理化

加工和配送结合。将流通加工设置在配送点,一方面按配送的需要进行加工,另一方面加工又是配送业务流程中一一环。

加工和配套结合。对配套要求较高的流通中,配套的主体来自各个生产单位,但完全配套有时无法全部依靠现有的生产单位,进行适当地流通加工,可以有效促成配套,大大提高流通的桥梁和纽带的能力。

加工和运输结合。

加工和商流结合。

加工和节约结合。

3、6配送管理

3、6、1配送的概念

配送是以现代化送货形式实现资源的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

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配送是资源配置的一部分,是最终配置,因而是接近顾客的配置。配送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送货。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是处于接近用户的那一段流通领域。

从配送的实施形态角度,按用户定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结点进行货物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用户。配送的实质是送货。配送是一种“中转”形式。配送是“配”和“送”有机结合的形式。配送以用户要求为出发点,配送企业的地位是服务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

3、6、2配送的功能

1、推行配送有益于物流运动实现合理化。

2、推行配送制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

3、推行配送制有利于开发和应用新技术。

4、推行配送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生产快速发展。

5、推行配送能够充分发挥专业流通组织的综合优势,有效地解决交通问题。

3、6、3配送的组织与管理

要搞好配送服务,就必须根据配送的特点,加强对这项业务的组织与管理,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它。

1、充分了解用户的情况。要深入了解用户群体,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各物流企业加工、设备维修和基础设施等情况;另外,对用户所需原材料和各种配件的品种、规格、型号、数量、接受价格和供应周期等情况要充分掌握,并进行科学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建立配送档案,随时掌握经营进度,了解用户需要,迅速传递信息,保证按需组织配送。

2、建立稳定的上下游客户关系。是否稳定的资源基地,是配送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要有供应链的思想,一方面通过与资源单位密切联系,建立一批稳定的资源基地,为配送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还要与用户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无论是物流企业的经营活动,还是用户的消费需求,都要求保持相对稳定。如通过签订配送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把供需关系相对稳定下来。

3、加强配送的计划管理。在掌握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发展配送的总目标的分阶段目标,以及实施步骤和措施,做到有计划分期地订货和采购,确定合理的库存储备。

4、建立合理的配送体系。应通盘考虑建立合理的配送体系,逐步在一些中心城市建立和改造一批购销、储运、加工、配送一体化的配送中心,按照具体情况确定配送中心的规模、网点分布、配送半径。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前提下,加快配送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行并逐步实现配送的现代化、自动化。

5、科学高效地组织配送。要按经济区域来规划配送的半径和范围,在保证按用户要求及时准确地组织配送的前提下,根据商品流通合理化的要求,科学地确定配送路线和批量。在具体作业中,要科学地安排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比例关系,衔接好各环节的作业活动,合理调度各要素的运动,使整个配送业务过程进行得高效有序。

6、争取各方面的协作和支持。配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资源单位、用户和运输部门等相关部门,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做好这项工作。物流单位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争取他们的协作,共同搞好配送活动。为使配送正常运行和发展,有关政府管理部门还要研究和制定确保高效配送的法律法规,使配送的具体做法如价格、结算办法和利益分配等逐步规范化。

3、6、4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是从事货物配备(集货、加工、分货、拣选、配货)并组织对用户的送货,以高水平实现销售和供应服务的现代流通设施。

从不同角度,配送中心有不同的分类。

1、按配送中心的拥有者进行分类:制造商型配送中心;零售商型配送中心;批发商型配送中心;专业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有);货运转运型配送中心。

2、按配送中心的功能分类:储存型配送中心;流通型配送中心;加工型配送中心。

3、按配送货物种类分类:食品配送中心、日用品配送中心。

3、6、5配送业务新思路

1、加强配送中心的发展建设。随着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连锁商业的快速发展,建设和发展商品物流中心已成为整体商品流通的一个重要问题。做好流通企业的资产重组,完善销售代理和商品配送基本功能,充分发挥现有仓库、货场等物流设施以及现有的渠道等有利条件,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着手进行技术改造,兴建现代化的物流设施,以实现向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的转变。

2、配送制要与代理制、连锁经营紧密结合。在商品流通领域里,代理配送制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促进了生产资料流通的发展,现在仍需大力推广。在连锁商业中也要发展规范的连锁商业配送中心。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实力较弱的企业可以利用社会化的物流中心,也可以通过与不同连锁企业合资等形式建立共同配送中心;相反实力较强的企业除了自建配送中心,还可为社会承担一部分配送服务。

3、加强配送业务的硬件建设。在硬件配置上,针对目前的薄弱环节,加强仓储设施改造。

4、灵活多样的配送形式。针对实际情况,配送可灵活多样的业务流通和作业形式:

1、定配送。即定点、定时、定量配送给用户。

2、零库存配送。即物流企业或用户不设仓库,由配送中心按照需要及时配送。

3、加工配送。根据用户需要进行粗加工或深加工后再配送给用户。

4、共同配送。生产、批发同零售、连锁企业共同参与,由一家配送中心承担它们的配送作业。

5、社会化配送。共同配送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专业性社会化配送中心,即配送功能的专业化、社会化。

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学习:第四章 制造业物流管理

 

制造业物流主要包括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

4、1采购物流管理

4、1、1采购物流管理概述

采购是企业向供应商获取商品的一种商业行为,企业经营活动所需要的物资绝大多数是通过采购获得的,采购是企业物流管理的起始点。采购物流管理的目标是以正确的价格、在正确的时间、从正确的供应商处购买到正确数量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

1、采购的重要性。

采购的资金量大。在制造业中,企业的采购资金占最终产品销售额的40%—60%,这意味着采购成本的降低将对企业利润的增加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增加利润的效果要远远大于在其他方面采取的措施。

满足制造产品需求。企业生产部门对采购物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数量方面,还有质量、性能与时间等方面的要求。现代物流管理要求做到准时化采购,即JIT采购。JIT采购是JIT生产采购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它的基本原理是按照生产部门或客户要需求数量和时间,及时安排采购计划,对于采购数量与采购时间,尽量做到既不要过量又不要提前,能够准确及时地满足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物资的库存水平。

采购的战略角色。中国企业采购环节改进空间巨大。

2、采购的一般流程。采购管理要实现科学化,首先需要规范采购作业的行为模式。

采购流程通常由以下七个步骤组成:采购申请、选择供应商、价格谈判、签发采购订单、跟踪订单、接受货物、确认供应商的支付发票。

4、1、2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管理是企业保证物资供应、确保采购质量和节约采购资金的重要环节。

1、供应商评估与选择。

供应商评估与选择的一般步骤,1)成立供应商评估和选择小组。2)确定全部的供应商名单。3)列出评估指标并确定权重。4)逐项评估每个供应商的履约能力。5)综合评分并确定供应商。

供应商选择的评估要素。1)技术水平;2)产品质量;3)供应能力;4)价格;5)地理位置;6)可靠性;7)售后服务;8)提前期;9)交货准确率;10)快速响应能力。

评估与选择方法。供应商的评估与选择是一个多对象多因素(指标)的综合评价问题,先对各个评估指标确定权重,权重可用数字1—10之间的某个数值表示,可以是小数,然后对每个评估指标打分,也可用不1—10之间的一个数表示;再对所得分乘以该指标的权重,进行综合处理后得到一个总分,最后根据每个供应商的总得分进行排序、比较和选择。

 

 

2、供应商关系管理

供应商管理目标及战略。供应商管理的具体目标有五个:获得符合企业质量和数量要求的产品或服务;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或服务;确保供应商能提供最优的服务和及时的选择;发展和维持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开发潜在的供应商。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可以大致分成五种,即短期目标型、长期目标型、渗透型、联盟型、纵向集成型。

短期目标型,主要特征是双方之间的关系是交易关系,双方所做的努力只停留在短期的交易合同上。

长期目标型,特征是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双方的工作重点是从长远利益出发,相互配合,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共同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

渗透型。其管理思想是把对方企业看成为自己企业的延伸,是自己的一部分,因此,对对方的关心程度大大提高。为了能够参加与对方的业务活动,有时会在产权关系上采取适当的措施,如互相投资、参股等,以保证双方利益的共享与一致性。

联盟型,它的特点是从更长的纵向链条上管理成员之间的关系来考虑问题,难度提高了,要求也更高。由于成员增加,往往需要一个处于供应链上核心地位的企业出面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个企业被称为主导者。

纵向集成型,即把供应链上的成员整合起来,像一个企业一样,但各成员是完全独立的企业,决策权属于自己。在这种关系中,要求每个企业在充分了解供应链的目标、要求,以及充分掌握信息的条件下,能自觉作出有利于供应链整体利益的决策。

4、1、3企业采购物流管理经验

鄂城钢厂的三多三少原则,即多从生产厂采购,少从流通领域采购;多从大企业采购,少从小企业采购;多从近处采购,少从远处采购。

亚星的购销比质比价管理。

邯郸钢铁公司的供应商关系管理,供大于求类型,供不应求类型;供需平衡类型。

4、2销售物流管理

4、2、1销售物流与分销渠道概述

当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大量“交换”需求时,社会中就产生了“分销渠道”。分销渠道可以被看作是销售物流的“运动场”,承担着产品和服务所有权的交换。

发展分销渠道的原因。分销渠道减少了市场中交易的次数;专业化的分销渠道设置使分销成本最小化,交易规范化。分销渠道为买卖双方搜索市场资源提供了便利。

分销渠道关系管理。从系统角度来看,分销渠道可以被看作是参与产品和服务买卖过程中的企业构成的系统。所谓关系是指成员之间的联系方式和地位,从商业活动一开始,管理者们就开始关心渠道中顾客和供应商关系的发展和定位问题。从长期看,每一个渠道成员都享受渠道成功的回报或承担失败的风险。只有通过渠道范围内的合作,将分销渠道中的主要参与者联系在一起,营销和物流配送等经营活动才能高效顺利进行。

分销渠道结构设计。1)影响渠道结构的因素:市场覆盖率目标;产品特征;客户服务目标;利润。

渠道设计的步骤:一般企业在初步设计好渠道结构后,如果企业有新产品问世,或现有的分销渠道不能很好地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如顾客需求的变化、竞争态势的改变、产品系列的更换等),无法实现其整体目标时,企业就需要重新考虑设计其渠道结构,一般分如下步骤:建立渠道目标;形成渠道战略;确定渠道结构的备选方案;评估渠道结构和各备选方案;选择渠道结构;确定各渠道成员的候选组织或机构;评估并选择渠道成员;测量评定渠道绩效;如果渠道目标未能实现,或是出现了有创意的新渠道设计方案时,重新评估渠道备选方案,并重复4-8步骤。

4、2、2分销需求计划(DRP)

分销需求计划(简称DRP)是指应用物料需求计划(MRP)的原则,在配送环境下从数量和提前期等方面确定物料配送需求的一种动态方法。在逻辑上DRP是MRP的扩展,但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根本的差异:MRP通常在一种相关需的情况下运作的,由企业制定和控制的生产计划所确定;而DRP是在一种独立的环境下运作的,由不确定的顾客需求直接确定存货需求。

1、综合的DRP/MRP系统

实际运用中,通常将DRP与MRP结合起来,形成DRP/MRP联合系统,从而综合了原材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的计划安排,总体协调存货水平,计划存货运输。综合的DRP/MRP系统功能模型图所示:

 

综合的DRP/MRP系统功能模型图

2、DRP的优点

DRP系统为管理部门提供了一系列的好处,主要表现在营销和物流方面。在营销方面,DRP的优点表现在:改善了服务水准,保证了准时递送,减少了顾客的抱怨;更有效地改善了促销计划和新产品引入计划;提高了预计短缺的能力,使营销努力不花费在低储备的产品上;改善了与其他企业的协调功能,因为DRP有助于共用一套计划数字;提高了向顾客提供存货管理服务的能力。

在物流方面,DRP优点表现在:由于实行了协调装运,降低了配送中心的运输费用;能准确确定何时需要何种产品,降低了存货水平和仓库空间需求;减少了延迟供货现象,降低了顾客的运输成本;改善了物流与制造之间的存货可视性和协调性;能有效地模拟存货和运输需求,提高了企业的预算能力。

4、2、3企业销售物流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1、企业销售物流管理面临的转变

对企业分销渠道中的物流、信息流进行高效协调和集成是非曲直销售物流管理成功的关键。

从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传统的管理将分销渠道中的采购、制造、市场营销、配送等功能活动分割开来独立运作,而这些功能都具有各自独立的目标和计划,这些目标和计划经常冲突。现代管理就是将分销渠道中的物流活动有效集成,实现以提高顾客服务水平以及顾客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面向过程的管理。不仅在企业内部要向过程管理过渡,在企业外部,管理供应链上游、下游的各个合作伙伴的业务活动,也需要从功能管理向过程管理过渡。

从利润管理向赢利性管理转变。传统管理将利润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但现代管理认为利润管理还是很粗放,因为利润只是一个绝对指标,并不具有可比性;应该用相对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而赢利性就是一个相对指标。所以,国外企业界现在强调要进行赢利性管理。这种赢利性是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只有分销渠道中的各方均具有较好的赢利性,企业自身的赢利性才有可能得到保证。

从产品管理向顾客管理转变。在买方市场上,顾客主导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因此顾客是核心,顾客是主要的市场驱动力。而分销渠道上非常关键的一环就是顾客。在买方市场上,销售物流管理的中心是由生产者向消费者倾斜的,顾客管理就成为销售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

从交易管理向关系管理转变。传统的分销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交易关系,所考虑的主要是眼前的既得利益,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渠道成员之间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可以找到一种途径,能同时增加分销渠道各方的利益,就是要协调分销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交易,以使分销渠道整体的交易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从库存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企业对待库存的心理一直都十分矛盾,在分销渠道成员之间,一会排斥库存,一会囤积库存,造成巨大浪费。可以用信息代替库存。企业持有的是“虚拟库存”而不是实物库存,只有到分销渠道的最后一个环节才交付实物库存,从而可以大大降低企业持有库存的风险。

以上这些转变,发生在一个企业内部,作用于所有的相关企业,现代管理转变产生效应将影响到整个分销渠道。

2、企业实施销售物流管理的原则和步骤

七项原则:根据客户所需的服务特性来划分客户群;根据客户需求和企业可获利情况,设计企业的物流网络;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及时发现需求变化的早期警报,并据此安排和调整计划;实施“延迟”策略;与渠道成员建立双赢的合作策略;在整个分销渠道领域构筑高效的信息平台;建立整个销售物流的绩效考核准则,销售物流管理的最终验收标准是客户的满意程度。

企业可以采取如下主要步骤来提高销售物流管理的水平:1)明确自己在分销渠道中的定位。分销渠道由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与配送商及消费者组成。富于竞争力的分销渠道中起到怎样的作用,都应该发挥各自的相对优势。分销渠道中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具备分销渠道的所有功能,它必须根据自己的相对优势来确定其在分销渠道中的位置,并且依据在渠道中的地位与作用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比如对自己的业务活动进行调整和取舍,对有些业务进行外包,着重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等。2)建立物流网络、配送网络。企业的产品能否通过分销渠道快速地分销到目标企业上,实现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活动在渠道中高效的运作,其物质基础主要取决于分销渠道中物流、配送网络的构建。物流、配送网络是分销渠道依存的物质基础,组建物流、配送网络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上闲置的物流资源,并考虑同专业物流公司的合作实现物流基础低成本快速的扩展。3)广泛采用信息技术。

4、3生产物流管理

4、3、1生产物流管理概述

1、生产物流管理的定义

现代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物料的采购、验收、供应、保管、发放、合理使用、节约代用和综合利用等一系列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活动的总称。

2、生产物流管理的重要性

生产物流管理是整个物流过程中十分关键一环。通过生产物流管理工作,能够按照企业生产、销售和科研的需要,制订生产物料供应的目标和实现方案,指导整个生产物流活动;能够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处理生产物料供需矛盾,保证生产顺利进行,能够降低企业产品成本,使企业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生产物流管理的目标

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目标主要在于:协调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从整个企业的角度控制生产活动中的物流,做到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以保证企业生产顺利进行。

4、生产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

主要发展趋势有:1)从专业部门管理发展到全面综合管理。2)从单纯的生产物料储备发展到生产物流JIT管理。JIT的核心思想在于“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费”,在生产物流管理的实践中尽力消除不增值的活动和不必要的环节,同时与少数渠道成员发展建立长期关系,从而“仅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获取所需要的生产物流”。3)从手工操作发展到机械化、自动化。企业物流的主要功能要至少是搬运装卸等活动。4)从简单的生产物流预测发展到科学的MRP系统。生产物流管理中的预测主要有三类:需求预测。预测企业目前及将来对生产物流的需求情况、库存状态及提前期等;同时还要考虑整个行业和产品最终使用者现在及将来的需求;供给预测。收集有关现有的生产物流供应商或生产商的数据,分析未来供应市场状况及可能影响供应的各种经济、政治和技术因素;价格预测。在上述供给和需求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提供对有关生产物流价格的短期、长期预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企业组织自身的成熟与完善,生产物流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4、3、2生产物流计划管理

生产物流计划是指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而编制的生产物流供应计划,是企业计划期内生产物流供应活动的行动纲领。它是和企业的物流能力、物料需求、制造需求、采购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企业生产物流计划的内容和意义

企业生产物流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确定企业计划期的生产物料需用量;确定生产物料的消耗定额;清查企业的库存资源,经过综合平衡,编制出物料需求计划,并组织实现。

一个科学合理的生产物流计划,对提高生产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具有以下几点意义:1)生产物流计划是订货和采购的依据。2)生产物流计划可以作为监督生产物流合理使用的标准。3)生产物流计划有助于存货控制和生产物流配送。

2、编制供应计划的准备工作

1)做好市场预测,掌握生产物流市场动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物料市场总是呈现波动状态,这就要求对所需要的生产物料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分析货源,调查了解现有的供应量,供货方的生产能力,今后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是否有相应的替代品,并联系本企业的生产计划确定某项生产物料的需求计划。2)收集企业内部的相关数据资料。生产物流计划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物资方面的综合反映,对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编制生产物流计划前需要掌握详尽的企业内部资料,这些资料包括:生产物料消耗定额、生产计划、在制品数量、产品设计更改单、物料供应与物料消耗规律分析、上期生产物流计划在执行中的总是在途中库存生产物料资源、预计计划期初资源等。

3、生产物流计划的编制和执行

企业生产物流计划按计划期的长短可分为年度生产物流计划、季度生产物流计划和月份生产物流计划。重点介绍年度生产物流计划的编制。1)审核数据计算指标。2)综合平衡。生产物流计划和其他计划,如生产计划、运输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库存计划等构成一个企业的计划管理体系,各计划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企业的生产物流计划与企业其他计划要进行综合平衡。3)编制计划。生产物流供应计划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生产物流核算表、待购生产物流表和文学说明。

4、3、3生产物流控制理论

1、生产物流控制概述

控制系统的组成要素;控制对象;控制目标;控制主体。

生产物流控制的方式;负反馈控制方式和前反馈控制方式。

2、生产物流控制的内容和程序

控制内容:进度控制;在制品管理;偏差的测定及处理。

完成上述控制内容的系统可以采取不同的结构和形式,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的要素。这些共同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制控制和弹性控制程度。即通过有关期量标准、严密监控等手段所进行的强制或自觉控制。目标控制和程序控制。即控制系统是核查生产实际结果还是对生产程序、生产方式进行核查。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管理控制的对象是全局,是指为使系统整体达到最佳效益而按照总体计划来调节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生产活动。作业控制的对象是对某项作业进行控制,是局部的,其目的是保证具体任务或目标的实现。有时不同作业控制的具体目标之间可能出现脱节或矛盾的情况,需要管理控制对此进行协调,以达到整体最优的效果。

控制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制定期量标准。制定计划。物流信息的收集、传送、处理。短期调整。长期调整。

3、生产物流控制原理

在生产物流系统中,物流协调和减少各个环节生产和库存水平的变化是很重要的。在这样的系统中,系统的稳定与所采用的控制原理有关。1)物流推进型控制原理。根据最终产品的需求结构,计算出各个生产工序的物料需求量,在考虑了各生产工序的生产提前期之后,向各工序发出物流指令(生产计划指令)。推进型控制的特点是集中控制,每个阶段物流活动都要服从集中控制指令。但各阶段没有考虑影响本阶段的局部库存因素,因此这种控制原理不能使各阶段的库存水平都保持在期望水平上,广泛应用的MRP系统控制实质上就是推进型控制。2)物流拉动型控制原理。根据最终产品的需求结构,计算出最后工序的物流需求量,根据最后工序的物流需求量,向前一工序提出物流供应要求。以此类推,各生产工序都接受后工序的物流需求。推进型控制的特点是分散控制,每个阶段的物流控制目标都是满足局部需求,通过这种控制方式,使局部生产达到最优要求。但各阶段的物流控制目标难以考虑系统的总体的控制目标,因此这种控制原理不能便总费用水平和库存水平保持在期望水平,广泛应用的“看板管理”系统控制实质上就是拉动型控制。

4、3、4物料需求计划(MRP)

1、物料需求计划的概念

MRP是根据主生产计划表上何时需要物料来决定订货和生产。

2、物料需求计划的原理。

MRP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需求和预测未来物料供应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方法。它提供了物料需求的准确时间和数据。

3、物料需求计划的作用

MRP是一种极好的计划与进度安排的工具,它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根据不可预见的意外情况重新安排计划和进度。MRP管理方法实质上是一个不断地平衡供需矛盾的过程。当工厂订单,制造订单增加,此时由MRP进行分配,使供需得到平衡。工作订单增加,利用MRP再进行分配,使供需再次平衡,那就是采购订单增加。

4、3、5及时系统(JIT)

1、及时系统的概念。及时系统的含义是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的产品(或者下道工序急需的物料),并且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经济性。它的基本思想是杜绝在生产等工、多余劳动、不必要搬运、加工不合理、库存及不良品返修等方面的浪费,以降低生产成本,达到零故障、零缺陷、零库存。它的原理是将需要的零件,在需要的时刻,按需要的数量(看板设定量)及时供给每道工序。

及时系统在生产组织控制上的具体手段中看板。所谓看板是一种生产、转移的指令,这种指令是通过卡片、标签或工票来表示的。它表明了看板编号、产品编号、件数、上道工序编号、交货时间等内容。及时系统所使用的看板卡有两种类型:生产卡、移动卡。

JIT系统生产节拍短,产量均衡,工艺路线固定,工装标准。生产方式流水线,设备维修是预防性的,人员是多面手,采用总装计划,领发料使用反冲法,物料移动是拉式的,没有库存余额,是一种标准化生产。

4、4退货与回收物流管理

4、4、1退货与回收物流管理概述

摆在物料管理人员面前的各种问题中,有三项是特别难办的,即废料、呆滞物料和陈旧物料的处理问题。废料是在现时条件下不能使用的物料。竞争废料可通过收集、分类、加工、供应等环节转化或新的产品,重新投入到生产或消费中,这一过程称为回收物流。另一部分是那些明显使用价值的废料,一般通过销毁、填理等方式予以处理,这一过程称为废弃物流。呆滞物料是指一段时间内未使用或现存量超出一段时间的需用量的物料。多余的存货由于无休止的储存成本而可能造成成本过高,其任何损失都要由收入来补偿。

1、废旧物料的产生。1)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旧物料。2)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料。3)由于精神损耗而产生的废旧物料。

2、合理组织回收物流的意义。1)使社会资源量相对增加。2)回收利用废旧物料比原始性开发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3)可以节约能源。4)减少废旧物料对环境的破坏污染。5)可以节约时间,加快工业发展速度。

4、4、2退货与回收物流的处理

1、废旧物料处理原则

退货与回收物流处理的基本原则在于“事前防范重于事后处理”。对废旧物料进行事后处理,如焚毁、埯埋、低价转让等,会有很大的经济损失。为尽量避免这类损失,在事前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和综合协调设计、生产、采购、销售等部门,统一规划,防止废旧物料的产生。

2、物料回收物流的组织方法

同物料产品物流相比,废旧物料的回收物流具有分散性、缓慢性、混杂性等特点,相应的组织方法如下:1)编制废旧物料回收计划。2)建立健全物料回收管理机构。3)制定废旧物料回收的技术经济政策。

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学习:第五章第三方物流管理

5、1第三方物流概念

第三方物流(TPL)就是通过物流管理的代理企业(物流企业)为供应方和需求方提供物料运输、仓库存储、产品配送等各项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处于流通的中间环节,它提供了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是中间流通企业。

企业采用以上种种外购物流来补充其自身能力的不足,企业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它们认识到每个企业都有其专长,有其特别强的竞争优势之处,但不可能精通所有业务,对于那些非优势竞争,可以让擅长的专业公司去管理。而这个专业公司就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此,要发展物流服务,建立第三方物流,以便叠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各方的优势,通过外购资源,使企业承担的风险分散,同时还可以从中降低成本。企业外购物流的方式可以采用临时外购方式,或者完全外购方式。外购范围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即外购国际第三方物流。

5、2第三方物流发展

5、2、1影响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因素

第三方物流从八十年代开始发展,随着市场对第三方物流需求的不断增加,物流业的地位也在不断地提升。而运输业规章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使约束放松,它为物流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广和及时系统JIT的零库存、零缺陷、零故障理念的应用,也为物流服务带来了新的生机。由于物流技术设施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而企业的物流部门却不可能保证有足够资源、先进的技能、充足的时间更新设备,相反,作为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却有可能更新设备,因此企业的物流部门愿意外购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当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给物流活动带来了新的转机,电子订货系统EO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新技术的出现,使物流信息传递加快,物流作业执行可靠,物流服务水平提高,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电子商务时代的快速到来,改变了物流模式,通过网络化使物流能实现跨区域、跨国界的活动,物流的功能更为强大。企业与运输公司之间的物流运输业务的协调,企业与仓储公司之间的物流保管业务的安排,企业与配货部门之间的物流配送计划的落实。这一系列的活动都会大大地加强。第三方物流能够使这些难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它能够提供物流总承包的服务,从运输、保管配送到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实现物流的合理化,减少中间环节,方便了客户,同时也降低了物流成本,为各种电子商务的网上商店提供了方便,促进了它们的发展。

5、2、2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现状

1、现代物流模式

传统的物流管理是指运输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管理逐步向新技术、新设施的硬件方向发展。在当前的新经济时代,物流管理由费用管理走向利润管理,由单一企业走向多企业供应链,具有软硬件配置,成为有效的物流系统,步入了后勤管理时代,引入了按指令,在指定时间,把指定物品送达指定地点,绝对保证需要的拉式管理。这种改变是一种战略策略的改变,它的核心是物流服务的内容迅速地由原来的单一服务功能开始向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功能发展,而这种发展又是超越了原来的物流服务要领的。这个全方位物流功能的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

 

企业向第三方物流外购运输、保管、配磅、装卸、包装物流服务,同时也通过第三方物流开展向客户收款,向供应商订货,以及安装产品,回收次品等项工作。此时,第三方物流的功能大大扩展了,成为一种现代物流模式,它是一种广义的物流活动。

现代物流的特点是具有现代流程设计和管理。它服务于企业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服务方式是多种类的,服务内容是全方位的。服务结果是高效率的。

2、现代物流是一个包括物流网络系统、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系统。

物流网络系统是一个以物流中心为核心的网络系统,而物流中心则是使物流各种服务功能连结在一起的枢纽。物流中心的出现,实现了商流与物流的分离,无形之中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准,使物流成本分散,也促进了商流效率的提高,减少了物流设施费用。

物流作业系统是具体实现物流活动的系统,它包含了物流硬件作业和软件作业两个方面。物流硬件作业是以物流作业硬件效率为目标的,通过物流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达到作业的高速度。物流软件作业是以提高物流作业软件效率为目标的,通过对物流作业时间的分配,以及物流作业人员等待时间的分析,实现作业计划化、交易标准化、管理集中化,做到物流作业的及时修改,达到物流作业的优化。

物流信息系统是对物流管理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集成的管理,它是现代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物流信息系统是以物流信息集成化为目标的,通过对物流数据进行分类、合并、抽出、更新、分配、生成等各种处理,输出物流管理中所需要的各类报表、账册、单据,以满足物流管理者的需要,并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

3、现代物流的目标

由物流网络系统、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所组成的现代物流能够达到低成本、高质量、快响应的目标。

低成本。由于开展了物流作业的分析,找出了作业的最佳线路,以及实现了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从而可以降低成本。物流运输功能可以通过挖掘降低运输费用的潜力来达到降低运输费用的目标。其措施有:缩短物流作业途径;运用批量化来减少运输次数;提高车辆装载效率;选择最佳运输工具等。物流保管功能可以通过减少或去除冗余库存,灵活掌握库存量等方法来达到降低保管费用的目的。物流包装功能可以通过选用低价包装材料,简化包装,以及包装作业机械化达到降低包装费用的目的。物流装卸功能可以通过减少装卸次数,导入集装箱等机械化方法来达到降低装卸费用的目的。

高质量。由于物流服务向多种类、全方位的方向发展,物流服务的差异化特点也就能体现出来。对于不同企业的不同外购物流的需求,第三方物流采用了不同的服务方式,并且努力做到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合作伙伴的关系,使企业感觉所外购的物流服务很稳定。同时也促使第三方物流自身感到需要不断地开发新的服务品种,改变服务方式,塑造新形象。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将会不断地提升,以达到服务高质量的目标。

快响应。由于互联网、条形码和EDI等出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保证了现代物流各项功能的实现,物流系统出现了准确、准时、正确的新面貌。

5、2、3第三方物流的效益

第三方物流的效益集中体现在发挥企业管理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服务质量、适应需求变化,不断更新技术等五个方面。

1、发挥企业管理优势。第三方物流最大的效益是使企业能够集中精力于自身擅长的管理业务。

2、降低生产成本。人们所熟悉的生产成本的要素是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制造费用成本。其中任何一个要素费用的降低,都会引起生产成本的下降。

3、提高服务质量。由于企业发挥了内部管理的优势,企业就有精力致力于生产管理,更好地关注产品质量以及服务质量。又由于降低了生产成本,企业有能力开发服务工作。

4、适应需求变化。由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迫使企业不得不采取各种灵活手段来应付多变的局面,以适应周围环境,求得生存。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也必须具有灵活性。主要表现在:当市场变化、订单增多,企业运输能力不足时,可以借助第三方物流的职能来补充或替代企业的运输工作;当实际需求加大时,要求在库存设置和空间上进行调整,此时,企业可以外购仓储保管能力,即借助第三方物流的保管功能来补充保管容量;当企业加工能力不足,希望减少流通加工的包装工序时,可以借助第三方物流的包装功能来实现。当企业没有精力进行配货时,也可以借助第三方物流的配送功能。

5、不断更新技术。物流技术是物品的运输、保管、配送、装卸、包装、信息管理过程中所应用的技术。

5、3第三方物流的原理

5、3、1双赢原则的确立

使用第三方物流,实际上是借用其他企业的各种物流管理资源来实现体企业的内部物流管理。

显而易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的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双方均有利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实现了双赢原则。双赢原则意味着合作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是一种对等的伙伴关系。

5、3、2战略联盟原理的应用

在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具有共同目标,共享风险与收益,为了共同的利益,双方结成了战友关系,摒弃了对立的立场,实现了物流战略联盟。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企业面临着的是资源及财力的缺乏。因此,寻找经济联盟合作伙伴的意识增强,企业间合作增多,这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客户和供应商都可以成为伙伴,形成一条供应链。而第三方物流恰恰是这条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建立战略联盟时,需要注意的是联盟各方首先要判断自身的优势在哪里,当然,优势并不等于占用物力、人力和财力资源最多之处。这些优势不能在战略联盟中被减弱,而是应该在战备联盟中大大地增强,企业外购物流部分也一定是非优势部分。

5、3、3第三方物流与虚拟企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实现使原本属于互相依赖、近邻关系,具有稳定空间和组织界限的企业结构开始改变,而相距遥远,不同时间,分散组织而共同工作的虚拟环境开始出现。在这种环境下,第三方物流的链结作用更易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一定需要具备许多大型装载设备,大面积仓库,以及齐全的运输工具,它可以是由具备装载设备、大面积仓库、齐全运输工具的若干合作伙伴的第四方物流企业所组成。这就要求有个组织,虚拟组织能为穿越时空的不同区域人员展开同步的活动创造条件,这种组织就是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是一个弹性的组织结构。它的很多活动中收虚拟组织中的重要成员及各种合作伙伴来完成的。通过确立目标,可以将虚拟企业中的各种人员连接起来。例如:将物流中的运输作业交给第三方物流的运输伙伴去完成,第三方物流可以在它的信息高速公路内部将不同的组织串联起来,组成环状的物流系统公司,提供全球性的运输服务公司,使它们成为虚拟组织中的一部分,通过电子邮件,合作伙伴共同分享信息。在虚拟企业中,部门间不再分等级,组织内等级已经被打倒,组织间的围墙也已被推倒。它没有更多的员工,而有的只是从外面寻找来的运输服务的合伙人,它可以与其他运输公司组成运输联盟。

5、4第三方物流管理

5、4、1第三方物流选择

选择第三方物流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1、成本因素。2、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长及资源。企业需要外购的物流功能必须与所选择的物流企业的物流功能相吻合,最好是该物流企业擅长的业务,这样的选择才是最理想的,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对物流管理的要求。2、第三方物流的服务水平。

5、4、2第三方物流管理内容

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合同管理、能力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

1、合同管理:无论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接的是运输项目,还是保管项目,或者是配送项目,首先必须要签订项目合同。因为这些项目均属于经济业务,所以购买物流资源与出售物流资源的双方应该签订经济合同。1)建立合同。在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经过协商后,签订一份购买物流服务与销售物流服务的合同,在双方认可的情况下,此合同作为正式文件。合同中应包含的内容有:购买物流服务方和销售物流服务方的公司名称。物流服务内容,物流服务时间(合同起止时间),涉及物品数量,服务收费,付费方法及时间,服务要求(质量要求、包装要求、验收方法等),服务方法(工具、交货方式),违约经济责任及处理方法。合同必须具有以上基本内容。2)合同修改与中止。合同签订后,在执行期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合同在可能需要修改或者中止,签约双方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及理由通过协商进行修改或中止。3)合同执行及跟踪。

2、能力管理。第三方物流必须对自身物流资源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衡量,以便能了解自身有多大的能力,可以承接多大的项目,完成多少订单。这个能力包括运输能力、保管能力、配送能力、装卸能力及设备能力等。

3、设备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另一项内容是物流设备管理。从用途上来看,可以分为装卸搬运设备、运输工具、保管设备、计量设备和安全设备。

4、安全管理。TPL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活动中,也不能忽视安全管理。因为当货主将货物托付给物流企业时,最起码的要求是:希望物流企业能保证其货物的安全。相对于这一点来说,别的要求则是次要的。因此,TPL企业会承担一定的风险,需要采取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

5、信息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活动也包括了对物流信息的管理。在合同、能力、设备、安全的管理,以及其他物流管理中,都涉及信息管理。每个物流企业都可以建立一个物流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可以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来建立,它所建立的将是一个集成的信息系统。

下面以物品信息管理为例说明物流信息系统是如何进行信息处理的。

在签订合同之后,物品经过运输到达物流企业,并进仓加以保管。这时,可以根据进仓单在计算机上建立物品进仓记录,记录的内容有:物品编码、物品名称、单位、数量、重量、货主、装卸次数、运输方式、运输编号、进仓单号、进仓日期、保管时间、仓位等。在物品经配送、包装、流通加工出仓时,根据出仓单,通过计算机建立物品出库记录,并在原来的物品档案上,追加出仓单号、出库日期、数量;包装材料、装卸次数,然后可以计算出保管的物品余额。物品数据库可供查询,查询的内容主要是物品的有关情况,同时也可以进行货物的跟踪,以及检查物流的管理状态。通过物品数据库中数据的汇总处理,还可以得到保管、合同、运输等各种汇总统计数据。

 

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学习:第六章  国际物流管理

 

6、1国际物流概述

6、1、1国际物流的概念

国际物流就是在不同国家之间展开的商务活动中,与商品移动相关的运输、配送、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及信息管理。

6、1、2国际物流的概念

1、花费成本较高。2、需要冒较大的风险。3、环境适应性要强。4、借助国际服务业帮助。5、获取信息手段要新。6、需要高层次国际物流管理人员。

6、1、3国际物流的发展

1、国际物流发展趋势。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

2、国际物流在各国的发展

6、2国际物流管理的内容

6、1、2国际商务

国际商务流程远比国内商务流程复杂,它除了与国内商务在意向洽谈、合同签订、合同履行等这些业务内容上相同之处,还需要有开信用证、商品检验、海关申报、投保、送货接货、结算、索赔等项业务。

开信用证是根据进口方的要求,由银行开给出口方的文件,这份文件规定了一定期限及一定的金额,它是一份承诺付款的文件。

商品检验是由专门的商品检验部门或公证部门,按签订的进出口合同所规定的商品数量多少、质量高低、包装方式、安全标准等检验要求,对交易商品进行检验,以确保买方利益。

海关申报业务是由进出口交易的收发货人,根据各国海关规定,向海关提交进出口货物报送单,进出口货物许可证,提货单(装货单或运单),发票、装箱单、减免税证明,商品检验证明书,交易的合同等单证,并如实申报,由海关进行货物验证,并在征收关税之后,签发放行。

投保。在国际商务交易过程中,由于随时都可能发生天灾人祸,所以也就无法预计意外可能受到损失。为了避免损失和尽量减少损失,可以借助国际保险的力量保障国际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

结算是国际商务中交易双方对于交易中所发生的款项进行的国家间货币收付工作。

索赔是根据商品检验部门或公证部门所出具的检验证明书,对于不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按照不同的责任者,进口方可以分别向供应商、运输方以及保险公司提出赔偿的要求。

有关术语:保税仓库是保存不需要缴纳关税的进口商品的仓库。关税。自由贸易区(保税区)是各国政府所指定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进口商品可以进行保管、重新包装工作而无须缴纳关税,当商品出口时方交税。出口许可证。口岸。理货。大陆桥运输。理赔,在进出口业务中违约方对受损方的索赔要求进行处理称为理赔。

6、2、2国际物流与国际商务

国际物流包含了国际运输、配送、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及信息管理内容。

6、2、3国际物流运输管理

国际运输是各国之间,或各国与地区之间的运输。国际运输的发展与国际商务的发展同步。随着世界各国贸易的不断扩大,运输业务量猛增,国际运输业快速发展,以适应要求。因此,运输工具不断更新,运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运输体制不断完善。

1、国际运输基本功能。2、国际运输管理职能。预计设备能力;决定收费标准;跟踪货物流向;熟悉规章制度;安排索赔处理。

6、2、4国际物流保管管理

国际物流保管管理是物品在流动过程中,由于不同国家的保管过程、时间和区域上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种停留状态。

1、国际保管管理职能。编制储存计划;签订保管合同;安排物品入库;做好保管工作;完成出库作业;处理保管事故。

2、国际保管的仓库分类。按仓库职能划分;按仓库储存物品划分;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仓库,那就是专门保管不需要缴纳关税的进口物品的仓库,即保税仓库。
  现代物流管理知识学习:第七章  物流信息管理

 

7、1物流信息

7、1、1物流信息的特点

信息是管理的基础,物流信息化是物流管理的必然要求。没有物流的信息化,就没有先进的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的收集,物流信息的处理,物流信息的传递和物流信息的存储都与先进技术设备有关。因此,条形码技术(BARCODE)、数据库技术(DATABASE)、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商务(E-CO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在我国的物流企业中将会得到进一步广泛的应用。物流信息除了具备一般信息的基本属性:事实性、等级性、可压缩性、扩散性、传输性、分享性、增值性、转换性以外,物流信息还具有以下特点;1、自动化。2、网络化。3、智能化。4、再生化。

7、1、2物流信息的内容

一般的工业企业物流系统包括的子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物流子系统,生产产品物流子系统,库存和运输物流子系统以及销售产品物流子系统。

在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物流子系统中常见的物流信息包括:

原材料或零部件的信息(名称、相关物理属性、数量、计量单位、价格、质量要求、存储要求)

供应商的信息(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电话、传真、规模、信誉度)

供应商交货信息(交货时间、交货数量、提货方式、支付方式、纠纷处理)

供应商接收信息(接货人工号、质量检验、合格情况)

在生产产品物流子系统中常见的物流信息包括:

零部件的信息(名称、相关物理属性、数量、计量单位、价格、质量要求、存储要求)

产品信息(名称、相关物理属性、数量、计量单位、价格、质量要求,存储要求、包装要求)

生产信息(生产工人工号、车间号、机器号、运行时间、机器状态、机器维修记录、机器折旧)

检验信息(检验员工号、质量要求、合格情况、合格率)

废料或回收物信息(名称、相关物理属性、数量、处理要求、处理费用、法规标准)

在库存和运输物流子系统中,常见的物流信息包括:

库存物品信息(名称、相关物理属性、数量、入库时间、出库时间、存储要求、存储库位、状态)

库存水平(库存容量、库位编号、库位状态、库存成本、安全库存、自然损耗)

运输物品信息(名称、相关物理属性、数量、目的地、搬运要求)

运输信息(发货时间、发货地点、到货时间、到货地点、运输工具、运输成本、运输人员、接收方、运输损耗)

在销售产品物流子系统中,常见的物流信息包括:

客户信息(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电子邮箱、电话、传真、规模、信誉度)

货物信息(名称、相关物理属性、计量单位、价格)

订货信息(订货方、所订货物编号、数量、交货时间、交货方式、支付方式、纠纷处理)

7、1、3物流信息管理的作用

1、配送中心仓储管理。使用仓储管理系统(WMS)管理仓库的收发、分拣、摆放、补货、过库等,同时WMS可以进行库存分析与财务系统集成。

2、运输与发货管理。使用运输管理系统(TMS)优化运输模式组合,如空运、陆运或水运等,寻求最佳的运输路线。TMS还可实现在途物品的跟踪,并在必要时调整运输模式,实现车队管理、运输计划、调度与跟踪、与运输商的电子数据交换(信息集成)。

3、劳动力资源管理

4、加快供应链的物流响应速度。

5、物流整合。多数物流信息系统内部决策采用最优化理论,将企业物流上的各个环节综合考虑,制定全局优化的物流策略或物流执行指令。

7、2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

物流信息系统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物流信息系统的雏形阶段,自动化设备的应用阶段,与其他信息系统的结合阶段以及电子商务下的物流信息阶段。

7、3物流信息的技术应用

7、3、1条形码的制作与扫描设备

1、条形码的制作。条形码简称条码,是由一组黑白相间、粗细不同的条状符号组成,条码隐含着数字信息、字母信息、标志信息、符号信息,主要用以表示商品的名称、产地、价格、种类等,是全世界通用的商品代码的表示方法。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和公认的物流条码制只有三种:ITF-14条码、UCC/EAN-128条码及EAN-13条码。

EAN条码是企业最常用的商品条码。它由13位数字组成,在较小的商品上采用8位数字码及其相应的条码符号。这13位条码包括:前缀码,由三位数字组成,是国家的代码,我国为690是国际物品编码会统一决定的;制造厂商代码,由四位数字组成,我国物品编码中心统一分配并统一注册,一厂一码;商品代码,由五位数组成,表示每个制造厂商的商品,由厂商确定,可标识10万种商品;校验码,由一位数字组成,用以校验前面各码的正误。

各种扫描设备都和后续的电光转换、信息信号放大及计算机联机形成完整的扫描阅读系统,完成了电子信息的采集。

2、条形码与扫描设备在物流中的应用

目前条形码和扫描技术在物流方面主要有两大应用。第一种应用于零售商店的销售点。物流扫描仪的第三种应用是针对物料搬运和跟踪的。通过扫描枪的使用,物料搬运人员能够跟踪产品的搬运、储存地点、装船和入库。

7、3、2电子数据交换(EDI)

1、EDI的含义及其在物流中的应用

电子数据交换简称EDI,它是按照同一规定的一套通用标准格式,将标准的经济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在贸易伙伴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

2、物流管理中EDI的构成

构成EDI系统的三个要素是EDI软件、硬件、通信网络以及数据标准化。一个部门若要实现EDI,首先必须有一套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其次,为使本企业内部数据比较容易地转换为EDI标准格式,须彩EDI标准;另外,通信环境的优劣也是关系到EDI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EDI是为了实现商业文件、单证的互通和自动处理,采用的是不同于人机对话方式的交互式处理,而是计算机之间的自动应答和自动处理。因此文件结构、格式、语法规则等方面的标准化是实现EDI的关键。世界各国开发EDI得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必须把EDI标准放在首要位置。EDI标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基础标准,代码标准、报文标准,单证标准,管理标准,应用标准,通信标准,安全保密标准。

3、物流管理中EDI一般流程

发送货物业主(如生产厂家)在接到订货后制定货物运送计划,并把运送货物的清单及运送时间安排等信息通过EDI发送给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如零售商),以便物流运输业主预先制定车辆调配计划和接收货物业主制定货物接收计划。

随后发送货物业主依据顾客订货的要求和货物运送计划下达发货指令,分拣配货、打印出物流条形码的货物标签并贴在货物包装箱上,同时把运送货物品种、数量、包装等信息通过EDI发送给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据此请示下达车辆调配指令。

然后物流运输业主在向发货货物业主取运货物时,利用车载扫描读数仪读取货物标签的物流条形码,并与先前收到的货物运输数据进行核对,确认运送货物。物流运输业主在物流中心对货物进行整理、集装,做成送货清单并通过EDI向收货业主发送发货信息,在货物运送的同时进行货物跟踪管理,并在货物交给收货业主之后,通过EDI向发货物业主发送完成运送业务信息和运费请示信息。

最后收货业主在货物到达时,利用扫描读数仪读取货物标签的物流条形码,并与先前收到的货物运输数据进行核对确认,开出收货发票,货物入库;同时通过EDI向物流运输业主和发送货物业主发送收货确认信息。

在物流管理中,运用EDI系统的优点在于供应链组成各方基于标准化的信息格式和处理方法,通过EDI共同分享信息,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7、3、3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由一系列卫星组成的,它们24小时提供高精度的世界范围的定位和导航信息。

7、3、4配送中心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配送中心的业务处理包含了收货、摆货、仓储、配货等内容,而配送中心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正是围绕这些功能进行设计的。

1、订货管理系统。无论是总部向供应商订货,还是连锁店向总部或配送中心订货,都可以根据订货簿或货架牌进行订货。不管采用哪种订货方式,订货管理系统都可以用条码扫描设备将订货簿或货架牌上的条码输入,然后通过主机,利用网络通告供货商或配送中心所要订的货名,数量。

2、收货管理系统。当配送中心收到从供应商处发来的商品时,接货员就会在商品包装箱上贴一个条码,作为该种商品对应仓库内相应货架的记录。同时,对商品外包装上的条码进行扫描,将信息传到后台的收货管理系统中,并使包装箱条码与商品条码形成一一对应。

3、入库管理系统。商品到货后,通过条码输入设备将商品基本信息输入计算机,告诉计算机系统哪种商品要入库,要入多少。入库管理系统根据预先确定的入库原则、商品库存数量,确定该种商品的存放位置,然后根据商品的数量发出条码标签,这种条码标签包含该种商品的存放位置信息,最后在货箱上贴上标签,并将其放到输送机上,输送机识别箱上的条码后,将货箱放在指定的库位区。

4、摆货管理系统。商品以托盘为单位入库时,把到货清单输入计算机的摆货管理系统,就会得到按照托盘数发出的条码标签。将条码贴于托盘面向叉车的一侧,叉车前面安装有激光扫描器,叉车将托盘提起,并将其放置于计算机所指引的位置上。在各个托盘货位上装有传感器和发射显示装置、红外线发光装置和表明货区的发光图形牌。叉车驾驶员将托盘放置好后,通过叉车上装有的终端装置,将作业完成的住处传送到主计算机的摆货管理系统。这样,商品的货址就存入了计算机。

5、配货管理系统。总部或配送中心在接受客户的订单后,将订货单汇总,并分批发出印有条码的拣货标签。分拣人员根据计算机打印出的拣货单,在仓库中进行拣货,并在商品上贴上拣货标签,将拣出的商品运到自动分类机,放置于感应输送机上。激光扫描器对商品上的两个条码自动识别,检验拣货有无差别。如无差错,将不同分店的商品装入不同的货箱中,并在货箱上贴上印有条码的送货地址卡,再将货箱送至自动分类机,在自动分类机的感应分类机上,激光扫描器对货箱上贴有的条码进行扫描,然后将货箱输送到不同的发货区。当发现拣货有错时,商品流入特定的滑槽内。

将配送中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整个物流管理中,大大提高了物流作业自动化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质量。

7、3、5电子商务

1、电子商务:对于电子商务的理解,一般人以为是网上购物或电子贸易,实质上,它只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形式,广义上的电子商务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企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和部门之间的交流,其次是供应链上商业伙伴之间的交易,最后才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

电子商务按照B(BUSINESS)和C(CUSTOMER)之间的不同组合可以分为多种模式:B-B模式,主要指供货商与代理商或销售商之间的商务往来;B-C模式,指企业对客户的在线销售;C-C模式的典型是网上拍卖;还有现在新潮的“集体议价”的C-B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