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老师原创:“形式”系列讲座之写作手法——对比

 河之彼岸 2012-10-04
  对比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因此,在记叙文阅读中经常设题考试。针对对比,一般设题者让学生完成的任务是:(1)能够判定作者运用的手法是对比手法;(2)能够明确指出什么与什么对比;(3)能够结合语境回答对比的目的(作用)是什么。
    一.对比的种类
    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所谓的横向对比,就是将几个不同的人、事、物进行对比。例如将黄瓜、丝瓜、苦瓜进行对比,将张三、李四、王五进行对 比。所谓的纵向比,就是将一个(类)人、事、物不同时间点所呈现出来的物象、特征、行为等进行对比——是一个或一类事物自身的比较。例如一个孩子,三岁什 么样、五岁什么样、十岁又什么样,这个孩子没有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而是自己不同年龄段长相的对比。这里的说的“纵向”就是指“沿着时间顺序排列”。
    二.对比的五种功能(作用)
    在写作中,为了实现以下目的时,必须使用对比这种技法。
    (一)突出不同点。既包括一个(类) 事物与另一个(类)事物之间的差异,也包括一个事物不同时间点表现出来的差异。表现、突出不同事物间的差异,运用横向对比。例如:张三本次考试总成绩 215分,李四422分,这样一对比,张三和李四的差异——成绩高低,就明显的表现出来了——突出了张三成绩低,李四成绩高。表现或突出同一事物不同时间 点的差异,用纵向对比。例如,这个孩子三岁时0.8米,五岁时1.25米,二者一对比,孩子的身高的差异就凸显出来了。
    (二)突出相同点。既包括一个(类) 事物与另一个(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也包括一个事物不同时间点表现出来的共同点。表现、突出不同事物间的共同点,运用横向对比。例如:张三体重187 斤,李四188斤。二者一对比,他们二人身体肥胖的共同点就体现出来了。表现或突出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点的共性,用纵向对比。例如,这个孩子三岁能进行加减 乘除混合运算,五岁时能流利读报,二者一对比,孩子天资聪慧的共同特点就凸显出来了。
    (三)突出对比项中某个事物的某个特点。对 比是把双刃剑,将甲乙进行比较,在突出甲高的同时,必然突出乙低。然而在写作过程中,记叙文总有主要人物(小说成为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之分,文 章侧重表现的是核心人或核心事物,因此我们分析时,面对同时突出甲高、乙低时,要明白,作者要凸显的是表现的核心,如果一篇文章几种表现的是甲,我们回答 对比的作用时,就只谈突出了甲身材高,而不回答突出乙身材矮小,因为乙的引入与甲构成对比,是为表现甲服务的。要准确判定表现的核心。例如,一次开家长 会,老师对着甲的家长,指着甲说,这次考试你儿子考了728分,而他的同座,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习时间,才考了400来分。在这个语境中,甲和他老对对 比,既能突出甲的成绩高,又能突出甲同座的成绩低,但因为老师此时是跟甲的家长在说话,显然要表现的核心对象是甲,因此这一组对比的作用就只有——突出甲 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了。
    (四)突出事物的发展变化。纵 向对比是表现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写作手法。要表现一个事物的发展变化,必然要沿着时间先后顺序,采用一个时间点一描述的方法,将事物不同时间点的表现 依次呈现出来,这个事物在不同时间点表现出来的特征、特点自然就带着彼此比较的属性,也正因为这种比较的存在,我们就能非常明显地看到一个事物是否发生了 变化。例如:文字最初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叫做甲骨文;后来又为了雕刻使用方便,刻在竹片或木片上,叫竹简或木简,接着,为了携带方便,又把文字写在绢 纱丝绸之上,叫帛书;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之后,出现了雕版印刷纸书,后来毕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才出现了今天市场上流行的图书。通过不同时期的图书的对 比,我们发现图书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五)突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或趋势。运用纵向对比,我们能发现事物是否发生了变化,同时也能明显看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以上面图书的变化历程为例,我们在对比中看到的了图书的变化历程,也发现了图书的发展变化规律:技术越来越先进,使用越来越便捷。
    三、对比在记叙文中存在的形式
    (一)从位置上看,有并列对比、间隔对比之分。并 列对比,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将两个词、两个句子、两个层次、两个部分并列书写,进行对比,中间不插入其他内容,读者一读就能发现作者在运用对比手法。这 种形式有时对比的项不限定在两个,也可以是多个对比项。这种类型非常常见,这里就不再举例说明。所谓的间隔对比,就是先描述对比的一项,然后叙述其他内 容,接着再叙述对比当中的另一项。这种形式的对比往往因为中间夹杂着其他内容,常常被我们忽略。例如鲁迅的《故乡》对闰土的描写,初回故乡时,在母亲提到 闰土时,引出了作者的回忆——描绘少年闰土;然后又写了接下来发生的很多事,之后闰土来了,再描绘现实中的闰土,二者就是典型的间隔对比。
    (二)从虚实上看,有实实对比和虚实对比之分。有 的对比,是眼前事物与眼前事物的对比,是实写与实写的对比。例如上车写让座的过程,详细描述甲是如何做的,乙是如何做的,这些做法都是此时此刻正在发生, 正在呈现的。有的对比,其中一项是眼前的现实,对比的另一项是通过人物对话、讲故事、引传说、作者回忆、联想、想象引入的,是另一个时空发生的或将要发生 的事实,这就是虚实对比。如《故乡》中见到的闰土是实写,回忆中的闰土是虚写,这就是一组虚实对比。
    (三)从语言呈现形式上看,有词语词的对比、短语与短语的对比、句与句的对比、层与层的对比、段与段的对比、部分与部分的对比。例如“红与黑”、“追求进步和自甘堕落”、“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等等。
     四.对比与其他相近写作手法的区别
     对比手法,与正衬、反衬、抑扬法、设置悬念四种写法存在着区别和联系。比对与衬托的差别在于,对比中的各项是并列关系,衬托中的陪衬部分和被 衬托的对象有明显的主次关系,陪衬为表现核心服务;抑扬法描绘的主体是一个对象,在先扬后抑中,“扬”为“抑”服务,在先抑后扬中,“抑”为“扬”服务。 设置悬念中,特例与寻常对比法设置悬念(前面已讲),是一种设置悬念形式,这种形式必然要运用对比,因为没有对比,就不会生成悬念,答题时两者全部表述出 来,对比是根,而设置悬念是目的。 
     五.主要考试题型呈现形式
     1.作者将...、...与...放到一起写,有何用意?
     2.作者在第几段插入回忆(故事、某人的话、作者的想象联想)有何作用?
     3.存在间隔对比关系的段落(层次、句子),是否多余,删除行不行,为什么?
     4.第某段运用了什么写法,其作用或好处是什么?
    六.实践演练
     阅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答后面提出的问题。
       (1)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2)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3)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 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4)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5)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 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 的怪物,能唤人名,倘若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 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 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6)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7)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8)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 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 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 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9)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 的父亲便是小半天就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10)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吧),也许是因为将 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德语,再见的意思,可 读作a dei),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1)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12)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13)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14)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15)“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16)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17)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18)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19)“人都到哪里去了!” 
       (20)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21) “读书!” 
      (22)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23)“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24)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回答问题:

1.全文最宏观的一处对比,是什么与什么的对比,作者为什么要将二者进行对比?

2.全文多处运用对比,竭尽所能,看你能找出几处来,并列出你找出每组对比。

3.文中写学生上课,偷偷跑到后园去玩,有何用意?

4.文章(13)——(16)自然段,写“我”要求老师给“我”讲昆虫“怪哉”的故事,惹老师震怒,是否多余,能够删去,为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