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老师原创:“形式”系列讲座之写作手法——借物咏怀

 河之彼岸 2012-10-04

  借物咏怀,我们经常把它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混为一谈。其实它们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之所以大家把它们弄混,是因为它们都是一种“曲表”形 式,都借助外物来达到表达目的。它们之间的不同点是:(1)托物言志,作者借物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志”——兴趣、爱好、追求等,强调的是志趣,其他的不 包含在内;(2)借景抒情,作者借景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爱、恨、情、仇等,强调情感、心境和情绪;(3)借物喻人,借物的目的是借助事物与人的相 似性,以刻画事物为手段,实现对核心人物的褒或贬;(4)借物咏怀,关键点是一个“怀”字,它有六个基本含义,这里应取“胸中意”这个含义,即作者自己的 思想、观点、态度、看法、感受等,不包括兴趣、爱好、志向。否则就成了托物言志了。

    另有一说是:借物咏怀包括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把“志”和“情”一同纳入“怀”的内涵,认为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都是借物咏怀的一种形式。现在很多评论性文字,依据这种认识,给文章的写法定性,也有一定道理,我习惯将这几个概念严格分开。

    一、借物咏怀的前提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境遇。受自己的境遇影响,面对古物及其附带的故事,人便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经历和前人结合起来,生成不同于前人的思想、认识和评价。一般情况下,运用这种写法来创作都是受古物、古人、古事的触动,有感而发。

    二、借物咏怀范例解析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者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 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 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

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

    作者借赤壁一截折戟,联想当年,赤壁之战,周瑜巧借东风,火烧曹军的故事,以大胆的假设——东风不便周郎,推得结论——赤壁之战的结果必然是东吴灭亡,以此表达自己空有安邦定国之才,却不被朝廷重用,国家必然在不久的将来走向灭亡的结局的慨叹。

    作者借物只是手段,目的是借古讽今,表达自己思想观念——借物咏怀,从字面上看,写的都是旧物、旧人、旧事,实际都是反映现实的作品,表达作者对现实的认识与评价。

    三、运用借物咏怀带来的艺术效果

    (一)使作者的思想认识得以委婉表达,在表达上富有艺术性,更容易让人接受。

    (二)以具体事物、人、故事为依据,内容充实,思想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将历史和现实、思想与事物、作者与古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