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旅游实景演出动辄几亿 能否留客且收回投资?

 智慧旅游519 2012-10-04
[摘要]
      近日,又一台“大制作”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在河北承德公演。据媒体报道,这台演出以皇家文化为主题,演绎康熙大帝传奇经历,整个天然山地舞台面积达9000平方米,仅中心舞台就占地2000平方米,并安装了世界上体量最大的舞台机械设备和升降转台,移形换位行云流水,而整场演职人员近千,光是战马就进口了200匹……

  

旅游实景演出动辄几亿能否留客且收回投资?
陈恒制表

  近日,又一台“大制作”实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在河北承德公演。据媒体报道,这台演出以皇家文化为主题,演绎康熙大帝传奇经历,整个天然山地舞台面积达9000平方米,仅中心舞台就占地2000平方米,并安装了世界上体量最大的舞台机械设备和升降转台,移形换位行云流水,而整场演职人员近千,光是战马就进口了200匹……

  尽管这台实景演出的总投资为2亿元,不及《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3亿元投资,但仍在宣传中号称“全球实景演出最大的投资项目”,以“大投资”为卖点,仿佛投资越大,节目越好,就越能吸引游客。

  其实,业界为承德的这台“大制作”实景演出“捏一把汗”:北方天气冷,演出季节短,如此大投资、高成本的演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收回投资?北京距离承德200公里,京承高速通车后,虽然承德的游客多了23%,但大多数北京游客都是早出晚归,并不在承德留宿,这台演出能否成为游客留下的理由?

  刚开演的承德实景演出还难以断定是成是败,但这场演出却不得不让人们再次审视当今中国旅游演出“大制作”的喜忧“百态”和未来走向。

  1 大制作放射大效应: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场景

  距少林寺7公里的待仙沟,原本是一个荒凉、险峻的峡谷,投资3亿元,经过“实景演出之父”梅帅元的打造,如今变成了传统山水画般的“峡谷实景剧场”。每当夜幕降临,《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如约上演,观众座位被设计成蒲团,观众在蒲团上坐定,观看近600人演绎禅武,少林僧侣的现场唱颂,舞台春夏秋冬的景观变幻,直指心性的佛乐禅音,让观众感受清凉如水的禅意……

  五年前,到少林寺的游客都不会留下来过夜,参观完就匆匆离去,而自从2007年有了《禅宗少林》这场演出,游客开始留下来。最近两三年,周边的禅院、酒店等地产项目更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带动了附近两条沟的古镇保护与开发,形成了素斋馆、佛堂、修行区等一体化的禅宗文化产业链,人们震撼于一台演出带给这片荒沟的巨大变化和产业扩张。

  像《禅宗少林》一样,景区的夜晚不再寂寞,如此“化腐朽为神奇,让神奇更神奇”的实景演出,梅帅元以一年一个的速度在中国已推出了9个。从张家界的《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到都江堰的《道解都江堰》,从开封的《大宋·东京梦华》到泰安的《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每台投资均过亿元。同样,另一派实景演出的创作者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的《印象》系列,也已推出5个,每台都是过亿元的大制作。

  2003年的《印象·刘三姐》,首开“大投资、大制作、大导演、高科技”先河。近亿元的“大投资”在两年内就收回成本,现在一年的演出门票纯利润更是达到6000万元,靠这台演出,每年带给桂林旅游及相关产业4亿多元利润。

  “大制作”旅游演出的放大效应,让人羡慕又心动,成为投资者纷纷追捧的“大餐”。2005年杭州市每年有4000万游客,但许多客人都是游完西湖就离开,后来杭州市积极打造了《印象·西湖》、《宋城千古情》等旅游演出后,很多游客选择多住一晚。可别小看这“一个床板,两顿饭”,据专家估算,文化演出业对周边产业的带动是1:7。为此,杭州市完成了最初提出的“241工程”——让游客多留24小时,为全市多增加100亿元收入。

  正是看到旅游演出的这种“放大”功能,实景演出在全国各地被效仿,已成为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融合的一种新型经济增长模式。来自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的统计,全国投资百万元以上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演艺节目有200多个,几乎每一个著名景区都有自己的演艺团队。而最近新上的旅游演艺项目都投资巨大,均在千万元以上,不少地方同时上了几个超亿元的项目。

  ■专家点评

  李庚(中华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再好的旅游景点,白天的红火与夜空的清冷形成鲜明对比,对景点和游客都是损失。旅游演出作为“娱”的核心,把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补充完整了。艺术精品开发了夜资源,激活了夜经济,夜以继日,以夜延日。旅游与演出结合,提升了旅游的品质,不再只是吃喝玩乐,而与当地的人、事、历史故事交融,实现旅游的一个新境界——访问者与原住民的对话与交流,是旅游的延伸。

  2  大制作能否挣大钱:旅游演出投资有风险

  ■场景

  在海口的海胆剧场,“中国第一个以大海为实景,以大海为主题的演出”《印象·海南岛》经过短暂的绚丽后,便是长久的落寞。从2009年4月上演两个月后,就艰难维持,可容纳1600人的“印象剧场”常常接待不到200名的观众。面对这巨额亏损的现实,1.8亿元的投资也难以收回,在苦撑一年多后,《印象·海南岛》不得不把55%的股权低价转让给一家深圳的房地产公司。靠一台“大制作”的旅游演出来激活海口旅游,改变海南旅游“南重北轻”格局的如意算盘被彻底打破。

  “一开始,我们以为有了大投资的演出,开演后就像印钞票一样,有大把大把的收入。但事实上,我们错了。开演后并没有客人来,而且一个演艺团队运营成本高,一天要亏损8万元。”北京的一家演出公司道出了自己的苦衷,“我们还得每天演出,就相当于做广告,培育市场,拿整个集团的力量在支撑这台演出。”

  像这样苦苦坚持的演出并不鲜见,大制作的一些投资者也感到“文化产业并不好做”,这样的旅游演出投资像“鸡肋”,回收成本太慢,“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是烧钱的“无底洞”,还不能半途而废,让人进退两难。

  “旅游演出有个市场培育和品牌认知的过程,印象系列的演出一般都要一年后才盈利。”“印象”系列的品牌灵魂张艺谋说道。现在《印象·刘三姐》火了,可谁曾想到,当初全场也曾只有几十个人,演员比观众还多——就算是“大制作”的成功案例,也需要有个市场培育过程,才能成为拉动当地旅游文化的一道“大餐”。

  梅帅元认为,旅游演出投资回收有慢有快,抓好节目质量尤为关键。比如,张家界旅游条件和演出选址俱佳,《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开演当年就盈利,《井冈山》开演一年后便盈利,而《禅宗少林》是苦熬四年后才盈利的。”梅帅元向记者详细讲述了《禅宗少林》的市场培育:2007年他们制作人员很自信,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节目好,就是地方偏一点,也会有人来。但实际情况是,没想到河南登封待仙沟这条荒沟实在是太偏,没有基本配套,客人不乐意来。苦熬了4年,逐渐培育起禅宗文化产业链,靠强势旅游演出,形成了一个小的产业集群,现在才形成了稳定的客流量:一天的观众有2000多人,仅演出门票就超过25万元。

  ■专家点评

  李庚:旅游演出的性质是“准文化,半商演,要经受严酷的市场考验。”它区别于政府汇报演出,也区别于晚会。不好看,就留不住客人,即便有旅行社带游客来,但口碑不好,观众会越来越少。虽然旅游演出是给普通游客演出,其实它的要求非常高,既要有艺术享受,还要有娱乐的轻松,同时还要有好的营销。拉斯维加斯、红磨坊的旅游演出长年不衰,就做到了艺术性、娱乐性、商业性和演出节奏的完美结合,很不容易。

  3  大制作还需大营销:风物长宜放眼量

  ■场景

  中国旅游演艺第一股——宋城股份的《宋城千古情》创造了纪录,至今已经演出11000场,接待中外观众2800多万人次,是目前全球年演出场次最多、观众接待量最大的剧场演出。近日,宋城股份又斥资2亿元在杭州打造了《吴越千古情》。宋城股份董事长黄巧灵宣布,将在5年之内,用40亿资金在全国打造10个“千古情”,异地复制第一单将落户泰山,《泰山千古情》将在明年7月与观众见面。

  同样,由张艺谋领衔的“印象”创作团队也加强资本运作,参股《印象·大红袍》40%的股份,组成利益共同体,拟在未来三年将公司运作上市。

  而梅帅元的身份早已不仅仅是导演,而且还是制作出品人,还参与组织投资和运营。他的公司合作投资近1亿元推出《新刘海砍樵》的同时,还投资3亿元建设与演出相配套的演出基地和集娱乐业、饮食业、旅馆业为一体的“天堂乐园”等项目。梅帅元说他们要做的,就是要找到当地的文化内核,释放为一种演出形态和商业形态。

  大多数旅游演出在短期内不能靠门票收回投资,运营者们的思路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大制作”的演出像一个药引子,带来人气,用土地和周边房地产增值,来填补演出的亏空,为培育市场赢得时间和资金。

  承德《鼎盛王朝·康熙大典》的投资方,就并不指望演出门票收入来收回投资,其独特的盈利模式是依靠强大的资金优势,建立一个“21世纪的避暑山庄”,靠20亿元投资的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通过五星级商旅酒店、影视基地建设等更多领域,打造承德休闲旅游产业的新平台。

  ■专家点评

  梅帅元(中国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创始人):大制作或大投资,并不是静止地看投资数量的大小,而是要看市场本身的容量和未来发展。“大制作”只要不是政府投资,而是民营资本投资,就无可厚非,也应该鼓励。而且“大制作”的概念是相对的,在实景演出的投资中包含了土地、剧场、舞台设备、音响、运营宣传费用、演职人员成本等多种费用。最后,还要看到“大制作”,并不是“挣一把”就走,而是要长期经营这个地方,所以现在看上去的“大投资”其实还包含了未来的投资,这样说来,大制作或大投资也并不“大”了。

  4 大制作更要大视野:深掘中华文化资源的价值

  ■场景

  炮声隆隆、硝烟阵阵,再现了80年前井冈山上血与火的岁月,作为我国唯一的红色经典实景演出,《井冈山》在座位安排上也别具特色,按区域分为军部、师部、团部,进场就让观众佩袖章、戴军帽,使游客身临其境,尤其是孩子们很开心也很容易进入“角色”,仿佛是当年的儿童团。场上600多名演员,大都是“红军最后撤离地”拿山乡的农民,他们白天干活、晚上演戏,放下锄头、走入剧场,其中有300多名演员是当年红军的后代。最感人的是,散场后观众出门时,身着当时军装的演职员列队依依不舍地欢送,又重现了当年“十送红军”的感人场面,让观众心灵激荡着历史的气息。

  红色经典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受,是一道昂扬向上的精神“大餐”。但全国的旅游演出中,有许多是模仿和复制,内容雷同。观众的眼光和口味在提高,旅游演出的节目内容也要不断创新。只有声光电的感官刺激,没有内容、质量不高的旅游演出,对游客来说如同“鸡肋”,“不去看遗憾,看后更遗憾”。

  “文化和旅游市场的完美结合,要掌握一些基本规律和思路。”李庚如是说。比如,创作者中要有文化学者,既熟悉当地的文化,又要有国家和世界的大视野,还要有现代的时尚元素,使演出具有原创性、吸引力,让观众想看、爱看。《大宋·东京梦华》,让观众通过八首宋词,沉浸在一个王朝的兴衰悲欢中;《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一台演出跨越2000年,通过五个朝代帝王的封禅祈福,讲述五个朝代的历史气象、文化意韵……

  ■专家点评

  梅帅元:旅游演出要通过艺术表达,与当地的人脉、文脉、地脉相结合,打造文化精品。实景演出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寄情山水”是一脉相承的。泰山、少林寺、井冈山这些地方有文化的内核,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创作者要有一种大视野和大胸怀,将艺术“融”入山水,与当地文化本源、自然生态环境、周边产业链形态融合,关系民生和当地百姓生活,形成综合产业链,这样的旅游演出才有生命力,才能有长远发展,才能让中华文化资源展现应有的魅力和价值。(本报记者 张玉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