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北京之红星二锅头
干净、有劲的“平民茅台”
文汇报驻京记者 王乐 2012-10-05头版 |
北京人钟爱二锅头,无论贫富,不分场合;自斟自饮、朋友小酌,都首选这10元一瓶的52度低价白酒。在有些颇为正式、高档的宴会上,客人也会点名要二锅头,虽然那里备的,已被冠以“精品”名号而身价倍增。
中国的大牌白酒,大多入口绵软、余香悠长,惟二锅头以爽冽、直接、纯粹著称。北京人就喜欢它“干净、没杂味儿、有劲”。有人将二锅头称作“平民茅台”。
北京二锅头的酿造技艺萌始于元、明,定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前门外“源升号”酒坊的酿酒技师赵存仁等三兄弟为提高烧酒质量,发明了在蒸酒时“掐头、去尾、取中段”的做法。北京前门粮食店胡同40号,现仍保留着赵氏三兄弟创办的“源升号”酒坊原址,但几件简易单薄的家什陈设,无法再现这种平民名酒的制作过程,你得长途远行至离城区50公里开外的红星二锅头酿酒生产车间,方能探得究竟。
掐头、去尾、取中段
在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二锅头酿酒技艺第九代传人赵云龙告诉记者,中国的高度白酒是蒸馏酒,都是将酒糟加热使之汽化上升,遇到上面装着凉水、起冷却作用的锡锅(又称“天锅”),冷凝为酒液。所谓“二锅头”,是将“天锅”中第一锅凉水和第三锅凉水冷凝所得的酒都另作他用,惟取第二锅水所凝之酒液。他说,第一、第三锅水出的酒里杂质多,只有第二锅纯净,是质量最好的酒。
如今,二锅头酿造技艺已登上国家级非遗名录,也从第一代开创者传到了第九代,其“掐头、去尾、取中段”,也就是只取第二锅酒的做法从未改变。赵云龙说,“二锅头”原先一直被当作一种酿酒工艺的名称而流传,以这种工艺酿出的酒,老北京称为“烧刀子”、“白干”、“高粱酒”;直到1949年5月,二锅头酒才正式注册为商品名称。
眼看、鼻闻、手摸、脚踢
尽管红星酒厂已装备了现代化酿酒设备,但赵云龙说,酿出好酒始终少不了技师的手工操作,尤其在发酵阶段。
发酵在酿制二锅头的过程中是最重要的一环,主管发酵的酿酒师傅,被尊称为“大技师”。发酵前,精选高粱入缸,以80℃的水浸泡。缸口直径约1米,齐肩高,每缸可装粮250斤,全部埋入地下。整个发酵过程历时28天。大技师在最后几日须不时“眼看、鼻闻、手摸、脚踢”。按赵云龙的说法,大技师必须有非常丰富的感官经验,才能控制好发酵的程度。眼看,是看发酵后颜色是否纯正;鼻闻,是闻发酵后是否有纯正的二锅头酒香味;手摸,是为控制发酵温度和水分;脚踢,是测试发酵后酒醅的松散度,若脚踢不散,酿出的酒会发酸。发酵好的酒醅,在蒸馏出酒之后,可再加入曲子第二次发酵;二次蒸馏出酒后,算是物尽其用了。
一见酒气,便跑了二两酒
重要性仅次于发酵的环节是蒸酒。负责这道工序的酿酒师傅,被尊称为“二技师”。蒸缸口直径超过1米,近胸高,500斤容量。蒸缸下是庞大的蒸炉装置,不断炙热大缸。把发酵好的酒醅装进大缸,称为“装甑”。若一股脑儿把几百斤酒醅直接倒入蒸缸,既蒸不匀、也蒸不透;所以装甑工序讲究细细密密层层铺叠。一般两人配合把酒醅一层层撒进缸里,一人用铲子从甑桶边堆成小山的酒醅里挖出一铲,另一人拿着类似簸箕的容器拿取适量酒醅,均匀平整地往甑桶里铺一层;稍许,被高温加热的酒醅会渐次冒起酒气,这时要迅速再用酒醅压住;就这么依次一层层铺叠,直到填满甑桶。
经验丰富的老技师,能做到铺酒醅不见酒气,全凭眼睛和直觉判断哪里开始湿润、需要用酒醅压住。赵云龙说:“有句行话叫‘见气跑了二两酒’,说的是一旦明眼见到酒气,二两酒就没(挥发)了,所以干这活儿要求‘稳、准、细、净’,至少有个七八年磨练,才干得下来。”经验不够丰富的技师只能打下手——拿跑酒气作代价训练学徒工,成本太高。
待酒醅完全装入大缸,滑轮装置会将一旁的冷凝器吊运过来,覆盖住蒸腾着热气的酒醅;如今的冷凝器使用循环水冷却,已无须分锅操作。酒蒸气冷凝后变成酒液,从“天锅”边伸出的细小水龙头徐徐流出。摈弃初流出的酒液,留取中间这段,是为制作二锅头的原酒。经过窖藏、勾兑,三四年后方才最终成为北京人钟爱有加的红星二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