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盛名之下 反思也难——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

 123-ih 2012-10-07

 

 
 

       近两天,女儿跟团去贵州旅游,电话告诉我,他们要去遵义、黄果树等地。这让我想到了我在贵州一年多的时间。因为身在宜化,顶着一顶“外派”的帽子,就从湖南到了贵州。应该说,我在宜化的这段经历还是比较完整的。从老企业2007年6月21日被卖掉的那一刻起,我就和湖北宜化结下了一段姻缘。这段姻缘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因此,不管和宜化结缘多长时间,最终都有离开的那天。说“姻缘”不平等,不是说宜化怎么样,而是说国有企业的那一场悲剧,数千干部职工就在那一刻“被下岗”了,“身份”被置换了。至今也没个“说法”,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为什么一定要把数千人从自己的“家园”里赶出来。湖北宜化进来了,他们是“占领者”。其实,造成我们这样结局的,并不是湖北宜化。可没办法,老百姓“朴素地”认为,你买下了,就是“占领者”。历来,“亡国奴”是没有尊严的,同样,失去了家园的数千干部职工,也是没有尊严可言的。不管“外来者”如何做,很难说会如何去重视本土人,即便是做了一点什么,“作秀”的成分也居多。虽然因为那一声拍卖锤落锤的声音把本来毫不相干的人捏在了一起,但永远也改变不了我们是被卖的人,而他们却是老板。我的绝大多数同事至今还是这么认为。因此说“姻缘”不平等也是可以。这点,我经历了,外派一年多的我,在贵州也看到了。但是,很少有人去反思。今天开始,我想陆续写点东西,对自己的经历进行一番反思。
       
文化是双刃剑”,这句话我是在宜化的一本文化读本《话说宜化》上看到的,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观点。这里说的“文化”,指的就是“企业文化”。当时觉得不好理解,现在我知道,这个观点并非宜化的独创。国内大力推进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许多企业老总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观点。完整的说法是,文化是一把双刃剑,爱的越深伤得越重。       
       前身为湖南三大氮肥企业的湖南资江氮肥厂,是一家有着将近四十年的国有企业,曾经为湖南的农业、工业化进程做出过很大的贡献。改革开放后,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从厂长经营负责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组建企业集团、债转股改制为湖南金信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这么一路走来,最终在几个“少壮派”的手上给断送了。本来好好的是省里做大做强企业里一员,居然在某种利益驱使下,硬是要往改制搞活名单里去挤。结果,弄成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遭到干部职工的强烈反对,上访、游行、静坐,一下子成了各级政府嘴里的一包“老鼠药”。在改制的最后阶段,这帮“末代皇帝”最终被政府给“抛弃”,尽数撤职,换了一个领导,将企业给“卖掉”了事。2007年6月21日,在资产出让公告20天后,湖南金信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终于走到了尽头,湖北宜化和广西柳化一番激烈拼杀后,湖北宜化最终以5.3个亿高出标价2.1个亿的价格,将湖南金信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收入囊中。后来得知,湖北宜化其实在参与竞标前三天就组建了湖南宜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配备了领导班子。其出价的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广西柳化+100万”。意在志在必得,同时也显露出一种“霸气”,一种财大气粗的“霸气”。我当时作为宣传部一名新闻宣传人员参加了这场把自己给“卖掉”的拍卖会。我的镜头记录了这个历史时刻。当时,有数十名职工代表也在拍卖现场,他们流着眼泪,要求广西柳化坚持下去,将我公司买下。无奈实力不济,败给了湖北宜化。6月23日,湖北宜化进驻企业,6月25日中午12点正式接管。就这样,一家老国有企业“死了”,一家完全按照民营企业运作机制运作的新的国有控股企业,就此诞生了。
       新公司的领头人是个三十五六岁的大小伙子,平头,大圆脸。不管是在老企业的那些领导人眼里,还是在留下来的干部职工眼里,绝对是毛头小伙一个。他能带好一个企业?在大规模技改展开的同时,这位领导人也开始了新的企业文化的灌输和洗脑。客观地说,或者回过头去看,他提出来的“共享楚文化,湘鄂一家亲”、“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样的口号,化解了不少的敌意。7月5日开始陆续将中层干部、群团干部、班组长送到湖北宜化集团所在地宜昌去参观学习,也让很大一批干部职工打消了不少的疑虑,并开始接受被称为“宜化文化”的企业文化。我长期在老企业的党委宣传部工作,也曾参加企业文化的创立,现在要转过来接受新的企业文化,确实要换一种思维方式。我不是那么古板的,我对新的东西都有很强烈的兴趣。对宜化文化也是如此,至少你要先去接触和认识。宜化的企业文化确实与众不同,甚至可以说有些标新立异,或者说“另类”。我们初始接触,感觉很新鲜。比如会前的团名团呼团歌的展示,比如一些很有创意的的文化口号,如:管事必先管人,管人必先管思想。不为薪水而工作,薪水自然会提高。“三个等于零”,即:学习不考试等于零,制度不执行等于零,考核不扣钱等于零。等等。一接触,就感觉与老企业的不一样。我们长期在山沟里,不管哪方面都很闭塞和落后。其实,那些什么团名团呼团歌,有创意的一些口号,在很多企业里都有,只是我们孤陋寡闻,所以,初一听,很有些兴奋劲。湖南宜化成立后的第一场竞聘会,是8月初举行的仓库保管员竞聘。大家第一次见识了这种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聘,当场打分,当场公布结果,当场确定谁是仓库保管员,当场通知第二天到仓库报到上班。一些抱着试试看的的倒班女职工,就此成为第一批“胜利者”,可以不用倒班了,可以上长白班了。这样的改变,在老企业,如果没有门路,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以此为契机,各种竞聘会相继举办,一大批原来最基层的普通职工脱颖而出,迅速填补了企业改制近半数干部职工离开企业后形成的管理空间。人们原来预料的大的混乱没有出现。这中间,我自始至终参与的文化宣贯起了很大的作用。用一些人的话讲,我是“叛徒”,背叛了原来的企业和文化。我又是一个“吹鼓手”,大力宣扬宜化文化。这些年里,写下的文章有四五十篇,许多还是重要的评论员文章,在保留下来的企业报上,占据着显眼的位置。在某种意义上,我成了一种“标杆”——一个在老国有企业里面工作了三十年的老职工,居然成了新的企业文化最得力的宣传者。虽然,宜化并不重用“老”职工,我甚至有一大半时间没有和宜化签订任何用工合同,但我仍然努力地工作着,目的只有一个,改变大家的观念,认同新的企业和新的文化。毕竟,我希望我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这块热土能够安定下来,不要再折腾了。确实,这这些工作还是有成效的,许多老同志慢慢认同了企业和文化。但是,仍然有相当多的职工家属并不认同,不管你如何做工作,如何宣传,如何做出“亲善”的行为,抵触情绪一直持续到了今天。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来“喧闹”和“聚会”。为什么会这样?关键的一点,“外地人”水土不服。加之文化宣贯“作秀”成分居多,时间一长,“审美疲劳”,反生反感。最初被调动起来的激情,很快就退了下去,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着那近似“宗教般”的口号之中。那本文化读本《话说宜化》,虽然不断修订和增加内容,透露出的并不是“文化”的丰富,而是企业“问题”频现的真实写照。因为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有真实的案例。虽然观点提炼出来了,却并不意味着类似的案例不再发生,反而越来越频发。

 

 职工抗议将企业变卖。

 

 企业被卖掉的前一天,无可奈何的职工对《职工分流安置方案》进行投票。

 

 在娄底拍卖现场。拍卖结束后,娄底市副秘书长代表政府表态,支持湖北宜化并购湖南金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