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謇·沈寿与《雪宦绣谱》

 苏迷 2012-10-07

“嗟夫!莽莽中国,独缺工艺之书耳!”
               ——张謇
    一个是中国近代极负盛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一个是享有“神针”美誉的中国近代著名刺绣艺术家,共同的理想、历史的责任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一个倾刺绣大师毕生实践之所有精华,一个以状元之学识与文笔如实记录,提炼升华,共同编撰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刺绣艺术经验的专著——《雪宦绣谱》。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 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辛亥革命后曾任实业部长、农商总长等职,著名的资产阶级实业家。 1910年,南京举行南洋劝业会,农工商部聘张謇任展品审查长。在众多送展的绣品中,张春一下子被一幅精致秀美的意大利皇后像所吸引,赞其“精绝为世所未有”。通过这件绣品,张謇认识了沈寿,认识了沈寿超人的技艺。
沈寿(1874——1921),原名云芝,字雪君,晚号雪宦,江苏苏州人。她生于一个富有艺术品收藏的家庭,自幼受艺术气氛的熏陶,喜爱字画与刺绣,童年就在刺绣艺术上显露出过人的才智,十四、五岁已成为绣艺 精巧的闺阁名手。
    1904年,慈禧70寿辰,云芝精绣《人仙 上寿图》进呈宫中,图中人物顾盼传神,景物远近有致,使宫中收藏的绣品相形失色。慈禧惊为绝世珍品,遂亲书“寿”、“福”两字分赐云芝及其丈夫,从此,云芝更名为寿。同年11月,清廷农工商部派沈寿夫妇赴日察,她成为中国刺绣史上第一个出国考察的刺绣艺人。次年2月,沈寿回国后,在刺绣中将西洋绘画注重光线、透视、追求色光变 化的特点与中国传统刺绣的用针、设色技巧熔于一炉,创造了以“求光”、“肖神”为基本特点的"仿真绣飞把我国的传统刺绣推向了一个划时代的新阶段,开拓了我国刺绣艺术的新领域。
    辛亥革命以后,沈寿任教的京师绣工科停办,她到天津设绣工传习所,力图自给,艰 难度日。张謇“恐其艺之不果传也”,于1914 年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内附设绣工科(后改为女红传习所) ,聘沈寿来通任教,从此,沈寿的刺绣艺术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14年7月,沈寿随张謇来到南通,任 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张春对沈寿的刺绣技 艺十分推崇,沈寿亦对张春的为人十分敬重, 她"强病治事",尽心尽力以报张春的知遇之 恩。她曾对其姐表示u啬公知我,以绣托我, 知己之感,吾心尽我力以为报。“ 在通期间,沈寿呕心沥血地研究技艺,含辛茹苦地培养人才,她身体力行,刻意创新, 创作了《耶稣像》、《美伶倍克像》等杰出绣品。 1915年,《耶稣像》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一等奖。《倍克像》也在美国展出,美国名演员倍克前去观看后赞赏不已,欲购作永久纪念。张謇获悉后,立即写信指出此系国宝,只展览不出售,表现了这位著名实业家的远见卓识与爱国情怀。后来,他又派专人赴美将这两幅绣品运回祖国,珍藏在他所创办的 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内。
    沈寿为发展我国的刺绣事业,殚精竭虑, 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张春“益惧其艺之不传而事之无终也”,他认为“一人绝艺, 死便休息而泯焉无传者,岂不以是?……岂非生人之大憾,而世之所谓至不幸。”因此, 张春在沈寿“病而剧的情况下”愈发感到抢救其“绝艺”之迫切。为此,张春“借以宅俾以养病,病稍间则时时叩所谓法”。 张謇与沈寿的频繁接触,增加了他们的互相了解与心灵的沟通。沈寿告诉张謇“我针法非有所受也,少而学焉,长而习焉,旧法而已。既悟绣之象物,物自有真,当放真既见欧人铅泊之画,本于摄影,影生于光,光有阴阳,当辨阴阳,潜神凝虑,以新意运旧法,渐有得既又一游日本,观其美术之绣, 归益有得。久而久之,遂觉天壤之间,千形万态,但入吾目,无不可入吾针,既无不可入吾绣。”张謇闻此一番言语,颇有感慨,想不到刺绣虽是女子之艺事,竟有如此精辟的道理,更钦佩沈寿在刺绣艺术实践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张謇深知沈寿文化水平不高,“识字不逾千”要她将自己的刺绣经验、心得体会上升到理论高度系统地整理出来,的确是有困难的。于是,张謇决定亲自为沈寿撰写绣谱。
     此时,张謇已是67岁的老人,他不顾年事已高,不顾“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伦理和外界的种种流言萤语,尽量排解纱厂、棉垦的繁忙事务,在沈寿的病榻边,“乃属其自绣之始迄于卒,一物、一事、一针、一法,审思详语,为类别而记之,日或一二条,或二三日而竟一条。次为程以疏其可传之法,别为题以括其不可传之意。语欲凡女子之易晓也,不务求深喜术欲凡学绣之有征也,不敢涉诞。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 且写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出,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
    真是难为了这位清末状元公了!想不到这位近代实业界巨头对一般人都不屑此道的刺绣技艺如此尽心尽责,他不仅对“一物、一 事、一针、一法”详加询问,还要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记录下来,让普通女子能够读懂,另外还要符合科学性,要言之有理,述之有据, 足见其用心之良苦矣!经过几个月的记录、整理,张蕃终于编写成这本内容比较完整,对实际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著作《雪宦绣谱》。
    1920年, 《雪宦绣谱》由南通翰墨林印书局出版。这本绣谱除序言外,分为绣备、绣引、 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8节,详记了刺绣所用的工具、刺绣的方法、刺绣时应注意的问题、刺绣的技法和艺术观点等,既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又有理性的分析。 全书最重要的是“针法”一节,这也是对沈寿毕生从事刺绣技艺的技术总结。在这一节中,张謇首次帮助沈寿将苏绣针法进行了科学分类并加以系统化,初步整理为18种, 其中协针、施针、旋针、散整针、虚实针等5种是沈寿独创“仿真绣”中的主要针法。此节不仅介绍了针法的线条组织形式,还介绍了刺绣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这在中国刺绣史上实属首创,对传授刺绣经验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沈寿的刺绣艺术,张謇运用渊博的学识进行提炼、概括,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备的刺绣理论。书中“绣要”与“绣通”两节就是主要论述刺绣理论的。 在“绣要”一节中,张謇将沈寿的仿真绣技法归纳为6个要素,即审势、配色、求 光、肖神、妙用、慎性,而“求光”与“肖神”是仿真绣的精髓,“妙用”则是一个刺绣艺术家之所以能有杰出成就的奥秘。关于 “妙用”,张謇作了精采的论述“色有定也, 色之用无定;针法有定也,针法之用无定。有定故常,无定故不可有常,微有常弗精,微无常弗妙,以有常求无常在勤,以无常运有常在悟。”这段话说得非常辩证而富有哲理,可说是《绣谱》中的神来之 笔。
    “绣通”一节,说的是绘画与刺绣的关系。 张謇在《绣谱》中倡导刺绣者必须把书画知识运用到刺绣中去,只有反复实践,融会贯通,才能使刺绣技艺不断进步。 《绣谱》中关于画绣关系的分析,以及绣者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告诚,既是对沈寿艺德艺风的肯定,也是对后世学绣者有益的启示。
    《雪宦绣谱》篇幅不长,字数不过万余, 但内容十分丰富,论述透彻深刻,是我国刺绣史上最完整、最全面、最实用的第一部工具书,并成为我国现代刺绣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诚如近代著名的织绣文物收藏家、评论家朱启近钤先生赞誉“其书集绣法之大成, 折衷中外,确有心得,可俾后人奉为圭泉,且开中国工艺专书之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