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氏南溪一草堂

 情系故乡 2012-10-07
 时 间:2012-07-23 10:03:19  来 源:新民晚报
 
昔日肇嘉浜

明代中晚期,上海的文人墨客在踏青时节,都喜欢到城外的南溪草堂游览。这座具有我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著名私家园林,不仅曾是“以文会友”的雅集之所,还孕育了当地一个名门望族。

壹 顾英衣锦还乡建园林

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出身于上海县乡绅之家的顾英中举,这位刚25岁的才俊旋赴外省做地方官。他在任延安同知时,关心百姓疾苦,遇天灾敢于担责开仓赈济;在任广南知府时,曾不顾自己安危,深入险境平定内乱。他因廉洁奉公,颇有政绩,后来被加授“中大夫”。顾英衣锦还乡后,“邑里立中大夫坊”(今黄浦区有条小街叫大夫坊,即得名于此牌坊)。他修缮了坐落于城内的旧宅,并卖掉原籍.已划归青浦县境0的良田十余顷建义庄赡养族人。不久,他又在城外肇嘉浜.也称肇溪0南岸兴建南溪草堂,赋诗自娱,颐养天年,75岁时去世,有《草堂集》藏于家。南溪草堂可算上海较早的大型私家园林,里面河流蜿蜒纵横,绿树翠竹成片,建筑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风光宜人。到万历年间,经历百年风雨的南溪草堂已破败,顾英的玄孙顾九锡对它作了整修。王穉登撰写的《南溪草堂记》云:“顾氏南溪草堂,当黄浦之西,肇溪之南。广南公(按即顾英)为诸生时,诛茅于此,后子若孙,相继以儒术起家,供奉天子不得临,草堂半圮。九锡鬻青浦田若干亩,鸠工尼材,复还旧观。”文徽明之侄文伯仁游览修葺后的南溪草堂,绘了着色的《南溪草堂图》.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0,画面上水道交错、木船漂行,庙宇、茅庐、竹林、树丛、小桥散布;虽有农田、药圃,却无农夫艰辛劳作之情形,展现了江南文人泛舟读书的闲适生活。张悦置身南溪草堂时,吟出《草堂诗》,生动描述了这里的佳景,其中有“半层东枕白鸥波”“窗涵水影摇书幌”“门过潮声杂棹歌”之佳句。在南溪草堂,顾英的子孙繁衍和兴盛,出现过不少有社会影响者。至清代,这个大家族衰落,传承数代的私家园林也逐渐荒废。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侵华日军狂轰滥炸,使南溪草堂旧迹变得难辨。

1948年9月8日,在沪出版的《中央日报》“上海通”副刊发表顾景炎的《南溪草堂访问记》,其中说:“我们就在斜土路朝北,打浦路朝东,穿进了一条曲折的小路,两面都是些村落,秃树矮篱,还剩着些旧时的街道。前面靠路北,在东西平岸上宽阔,东面有半个桥身尚还整齐,西首的桥足却有些倾圮了,朝下望去,竟然没有半滴水,整个石桥桩完全埋没在泥土里面。我们就走下岸去,穿过桥洞,在桥中靠北的石板上,刻着‘草堂桥’三个大字。”“桥南有一所新盖的厂房,竹篱外面有一个残废的池塘。”“我便动问这老浜头的来历,都说年代很是悠久,从前池内还有石柱石基,那厂房的地址,都是一起的。我就明白,这一个荒废的池苑,也许就是湮没数百年来的南溪草堂故址。”据调查,今卢湾区打浦路、瞿溪路、鲁班路一带,早先的俗名就叫“草堂”;另外,该地段还发现过顾氏家族墓葬,由此昔日南溪草堂的大致方位就可判定了。

 
顾氏家族墓葬发掘现场

贰 顾定芳术精歧黄成御医

顾定芳为顾英之孙,他幼时体弱多病,但从小勤奋好学,聪明能干。他年轻时希望通过科举取得功名,但屡试未中,遂认真研究中医,并精心翻刻宋版医书《医说》《痘疹论》等。而且,他还长期在南溪草堂的河岸边种植各种草药,免费为乡民看病。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年),49岁的顾定芳获得机会参加京师太医院的御医选拔,他因既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百里挑一被录用,当上了宫廷御医。在供职“圣济殿”御药房的14年里,他一直主张把医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敢于不断创新。有次顾定芳大胆探索,治愈了一位朝廷要员的顽疾。嘉靖皇帝朱厚熜得知,在殿内召见顾定芳询问“用药之理”,他马上回答:“用药如用人”;接着,朱厚熜又询问“养生之道”,他立刻回答:“清心寡欲。”顾定芳的陈述虽简单,却是经典的总结,“圣上”听了连连点头。顾定芳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更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曾指出:官场中竞争激烈,不少人心理压力过大,影响身体气血的运行,导致“热中”即火气积压于腹部,很容易造成中风、抽搐等,有时足以“伐命沉生”;因而,他强调“上治治心,中治治形,其下则不论于理矣”,就是认为要消除此病必须从心理治疗入手。

由于顾定芳对心理疾病能“望而测之”,常采用促膝谈心的轻松形式治疗2 所以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文武大臣都乐意找他看病。当时,顾定芳的高超医术驰誉遐迩,多次受到嘉靖皇帝的嘉奖。顾定芳晚年因患“肺痿”辞职返回故里,继续在南溪草堂开辟药圃。相传,由于仰慕御医的盛名,各地前来求医的患者络绎不绝,他只要力所能及,都热忱给予诊治。他在3年后去世,享年66岁。在史籍中,查不到关于顾定芳的详细资料。1993年春,上海肇嘉浜路、打浦路附近的顾氏家族墓葬被发掘时,一个墓穴中出现“明故太医院御医东川顾君之柩”的锦罩,这就是顾定芳的棺木;墓内出土了不少文物,对研究他的身世颇有价值。顾定芳生前的著述现已极难寻觅,但这位御医曾整理或印行的古籍尚能看到:他根据宋版善本校勘的《黄帝内经》,迄今仍受重视;他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刻印的宋代张杲所撰《心印绀珠经》二卷,收藏于福建省图书馆,近年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顾从义曾收藏的《女史箴》图卷局部

叁 顾从礼为抗倭寇吁筑城

顾从礼为顾英的重孙,自幼酷爱读书,并在南溪草堂苦练书法。明代嘉靖十八年(1539年),顾从礼踏上了仕途。据王世贞为顾从礼撰写的墓志铭记载:嘉靖皇帝朱厚璁南巡时,顾从礼以“善书法”被推荐,授中书舍人,供职制敕房并兼翰林院典籍,参与编纂《承天大志》《玉牒》和摹抄《永乐大典》;而且,他还常侍经筵,在内廷讲书,后来官至太仆寺丞、光禄寺少卿,加四品服。顾从礼致仕返沪,正值倭寇频繁侵扰上海。上海在元代至元年间由镇升县后,因衙门经费紧缺,而大量船民又习惯于自由出入,所以260多年来一直没有修筑城墙。上海作为松江府的东北门户,街市囤积货物极多,这对倭寇有很强的吸引力。由于没有城墙,加之不出一里就是黄浦,倭寇可利用江潮顺流而至。仅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半年,倭寇便数次闯入街市,“杀歼兵民甚众,纵火焚庐舍及县署,邑里为墟”。顾从礼面对此情形,决定立即呼吁朝廷设立上海城防,他毅然上《奏请筑城疏》指出“今编户六百余里,殷实家率多在市”“盖贼自海入,乘潮劫掠,如取囊中,皆由无城之故”。朝廷虽赞成筑城,但要求自筹经费。松江知府方廉对筑城积极支持,下令征集捐赋,勘定基址,趁倭寇暂退之际赶筑城墙。顾从礼不仅为此四处奔忙,他还带头捐粟)4000石,助筑小南门。于是,大家纷纷响应,如官绅陆深遗孀梅氏捐田500亩、捐银2000两,拆屋数千楹,助筑小东门(故该门俗称“夫人门”)。

这年10月工程开始,广大民众踊跃担土运石,只用三个月便垒起周长九里的城墙。据潘恩的《筑城记》记载,初建的城墙辟有六个城门,即朝宗门(大东门)、宝带门(小东门)、跨龙门(大南门)、朝阳门(小南门)、仪凤门(西门);晏海门(北门)。嗣后,倭寇来犯只能望城兴叹。顾从礼晚年一直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曾出资在城内重建抚安桥,在城外筑五里桥(位于今五里桥路附近)等,又在南溪草堂前筑草堂桥(位于今打浦路(($ 弄)。他在74岁时去世,临终前犹嘱子孙“积善”,有《直庐日记》《蓬阁藁》藏于家。1993年春,上海肇嘉浜路、打浦路附近的顾氏家族墓葬被发掘时,一个墓穴出现带有“明故加四品服色光禄寺少卿顾”等字样的锦罩,此即顾从礼的灵柩;开棺后发现,他已变成干尸,而且保存完好。

[作者]:朱少伟 [选稿]: 貝樂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