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墓葬形式所反映的哲学

 茶香飘万里 2012-10-08

前言

在墓葬过程中被掩埋的是死者,处理墓葬过程的是活人,它的一切细节都反映了活人的意识。所有墓葬过程的细节如何安排和处理,是活人的思想受到社会条件、传统观念、宗教教义、社会意识等方面制约的总体表现。

 

历代墓葬的结构简介

 

商代

商王陵墓,有“亚字形墓”和“中字形墓”。亚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亚字形墓的椁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其馀各种类型的墓,椁室平面呈长方形。敛尸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椁室正中。

秦汉

 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在秦和西汉前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竖穴式土坑墓,墓中设木椁。大约在西汉中晚期,在中原和关中一带开始出现用小型砖建筑的墓,一般称为“砖室墓” 。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墓葬制度,大体上承袭汉代。但经过汉末的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统治阶级的厚葬之风不得不有所改变。贵族官僚的墓,一般都是砖室墓,有时设石门。和汉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简化,面积减小。但是,在墓室的细部结构和设施方面却有一些新的发展。有的墓中有角柱与斗拱,南京东晋墓中有直棂窗。到了北魏,有的墓在隧道的顶部开天井,直通地面。北朝后期,有些大墓的隧道长达20米,天井有三、四个之多。这是出於对现实生活中的住宅的模仿。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当时贵族官僚的大墓,都是采用斜坡式的墓道,包括一段很长的隧道;隧道顶部开天井,两壁设龛。懿德太子墓有天井7个、壁龛8个,章怀太子墓有天井4个、壁龛6个,正三品司刑太常伯李爽墓有天井3个、壁龛2个,天井和壁龛的多寡基本上与墓主人的官品爵位相一致。隋代流行以土洞为墓室,高级官僚的大墓亦不例外。入唐以后,则多采用砖室。二品以上的大官,除主室以外,有时还设简单的前室。唐代帝陵除少数是“积土为陵”的以外,大多数都是“依山为陵”。五代地下的玄宫分前、中、后3室,各室两侧又多设壁龛或耳室,这可能是承袭唐陵的制度。唐陵的地下玄宫虽都未经发掘,但从各方面的情形推测,亦应设有前、中、后3室。

宋至明

北宋初年,墓室内的仿木结构还很简单。到北宋中期,才达到成熟的程度,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砖室墓。从这以后,墓室的平面又从方形或圆形演变为等边多角形,仿木结构则从简单的“一斗三升”托替木或“把头绞项造”演变为五铺作重栱,从版门直棂窗演变为雕花格子门。一般多为单室墓,后期较大的墓则分前后两室。还流行圆形的。一般多为单室墓,但身份较高的贵族墓也有设前后两室的。赤峰的辽驸马墓和北京的齐王赵德钧墓,都有前、中、后3室,并多设耳室,显示了“多室”的特点。

金代的墓葬。

主要是单室砖墓,平面多为方形或八角形,也有圆形的,从墓门到墓室内大量使用仿木建筑结构。

明代的帝陵,

与汉唐以来的帝陵相比,明陵最大的特点是坟丘不成方形而成圆形,周围砌砖墙,称为宝城,其位置不在陵域的中部而居全陵的最后。宝城之前设明楼,楼上树石碑,上刻皇帝的谥号,这也是明陵的新创。玄宫在宝城之下,其形制亦系模仿宫殿。以已经发掘的明定陵为例,玄宫可分前殿、中殿和后殿,中殿的左右两侧又各通一配殿。皇帝和皇后的棺椁放置在后殿的棺床上。

 

反应的哲学思想

 

(一)母性崇拜死亡即回归母体

从古就有了“人是由土而生”或“人是土中来”的观念,因此便有了以为人死後的归属应是重新归回土中的观念,“尘归尘土归土”或“入土为安”也就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观念。我们可以说,墓葬文化及支持这一文化出现“入土为安”主张,在潜意识上是一种对土地的母性崇拜。人是从大自然造化的母体中出生,就要回到大自然的母体中去。风水的专用词也变得儒宗化,结穴的山峦叫做“父母山”,父母山的来脉叫做“祖宗山”(少祖山),而众山所由而出的山,则称之为“太祖山”;但是,观其最根本的父母山的结穴造墓,其形状正如大腹母亲孕著孩子。死者埋入土中,就仿似回到了大地母亲的子宫。

(二)视死如生以另一形式过活

墓葬之所以涉及宗教说法及注重陪葬品的安排方式,其实正表现了人们对死者是“视死如生”。视死如生的观念的根源源自一种灵魂未灭的说法,以为人的肉体与灵魂是两个部份,肉体死了,灵魂尚存;死者不再在人间生存,但他原有的生命并不曾完全“消失”,而是转化成另一种“生命形式”,在另一不可见也不可知的世界过活。

基於人们视死如生的观念,我们可以发现到,最基本的坟墓造形,其实可以视为生前住所的延伸和继续,而人们也通俗上把坟墓讳称为“大唐”坟墓的营造,可以和屋子作比较∶一般墓形几乎都以墓碑为中轴,砖砌或石板框护墓碑,形成“墓面”;“墓面”後内放置棺柩的纵穴,犹如房屋的正厅後的内厢。“墓面”外两侧,建有点油灯或蜡烛避风之用的两箱小窟窿,又或者是砖墙形成的墓袖,犹如两排横屋或厢房。

从历史的发展看,历代的墓葬与居宅,多能互相印证,说明墓葬是按照房屋的形式。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居於山洞或栖身树顶,也就有在树上或山洞安葬用者,如中国著名的山顶洞人原始人葬址,即是实行洞葬古人由穴居发展到半地穴建筑,死後也由巷竖坑墓而不坟,发展到墓而堆坟。南方潮湿,居宅多采用“干栏”式建筑,墓葬也多崖葬、木架葬,出土铜棺也是干栏式的,下边有柱脚。汉代出现的洞室墓,其规模形制显然是模仿房屋建筑。

(三)慎终追远──巩固宗法社会的孝道需求

人可以死去,可是坟墓说明他来过、活过,也让在他死时尚未出生的後人,可以祭拜。这种祭拜,推动了一个观念∶人活著,要对死去的“列祖列宗”负责,不能“辱没祖先”、“对不起祖宗”;人活著也不能不对未来未曾见面的子孙负责,不能“子孙蒙羞”。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种姓的繁殖是长程的,由此信仰即保障了宗族的延续和其制度,也使宗族中的个人可以有基本的生存、生育下一代的保障。

地广人稀的中国社会需要宗法制度结合人与人有秩序的关系,由此便形成了中国注重“孝道”的传统。“孝”有3个层次的涵义∶第一层,即最基本的一层,是延继父母与祖先的生物性生命。这一层孝道的实践是“传宗接代”--结婚、成家、生儿育女。第二层,是延继父母与祖先的精神生命(或称高级生命),即延续父母与祖先具有社会、道义等方面的生命。第三层,完成父母与祖先的特殊愿望。儒家把家庭情义延伸至社会文化意义,以家庭中培养的亲和感,进而为成为社会凝结的基础,宗法家族意识便得以形成。祖先父母长辈兄弟死而葬,葬而祭,孝养父母兄弟亲爱之心,随灵魂而达於幽冥之境,这就是超越现实的自我,对祖先敬如在之诚,上达於天,入於宗教境界。

从上述“孝”的三层涵义中看出,它表达的“慎终追远”就在於“祭”。“孝”就是延续父母与祖先的生物性生命,继承父母与祖先的德行,完成父母与祖先的愿望,以及做好他们做不好的一切,而这一切则又以祭祀死人的仪式提醒和强化。所谓“光宗耀祖吉谓祖先”经常都是伴以祭墓仪式。通过这种“孝道”,可确保晚辈对前辈的敬重,从而确保前後辈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为社会安定及生产经验之传承提供人际关系的条件。

当然,“孝道”的值得提倡,在於它实际上也是从纵向维系等级秩序的一个重要手段。

正因为“孝道”有著这两方面的作用,故而强化这种孝道的手段也就成了必不可少。强化孝道的手段之一,就是祭祀祖先神灵。一方面,通过祭祀是缅怀死者的恩德,由对死者的敬仰唤起对所有前辈的敬重;另一方面,这种祭祀再而三地不断提醒人们,冥冥之中正有一群亡灵注视著。他们每时每刻评判著生者,并根据生者的孝与不孝来决定生者的福或祸。历史上许多有关孝或不孝而遭受不同报应的墓葬与风水传说,正说明了这一点。

祭祀先人鬼神的活动,也就因此在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中生根,常常起著动员、组织,或增加某一血缘集团的凝聚力及平衡社会等多方面的作用。

(四)地人感应──死者的死亡带来生者的希望

当一个人死亡,并不代表著一切人间关系简简单单地写上休止符。死者至亲的亲人主观上希望死者的死亡通过另一种形态,作为他与生者之感应,为永别的遗憾带来弥补。他们希望,这种感应也能为死者的至亲者在未来带来死者的帮助。“没有了死者”的生活之中带来“死者的好影响”是一种对伤痛的幸福补赏。“以感应作为弥补”是种主观的希望,使华人的墓葬与风水观念得以结合。

中国人选择居宅和墓地的行为很早就出现在《仪礼》∶“筮宅·家人物土”。後人从这里可看到,这种作法主要还是当时人在葬下先人时,考虑到尸体的保存,也涉及到信仰的“筮”成份。阴宅选址,最初也许是为了死者魂灵安息为主;然而,迟至郭璞著《葬书》的时代,已出现一种地人感应说,以为祖先骨殖与子孙同一血气,能互相感应吉凶及造化。然而,这种求一个好地理安葬死者的意愿,毕竟不一定全等於所说的自私自利。

这是一种地理与人身相感应的说法。对华人来说,祖先与子孙是生命生生不息的一脉相传,风水习俗其实是祖先与在世的子孙共同谋求全家族及後人利益。找寻合适的风水墓地不只是子孙的责任;现实中,同时也有更多先人是主动在自己死前购买风水地,要把自己的骨头埋在好风水的地方。购地者以为,这样做了,假如子孙真发达,祖先也可以得到利益,可以保证出好儿孙,不会辱及他的名誉。在古代来说,他的子孙如得到功名,他自己也可以得到追赠诰封。现代来说,却还是为了後人著想。

总结

从前面介绍关於墓葬文化的种种描述当中已能看到,“鬼神”的世界很多时候也是人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投影。因而在墓葬文化界当中,现实人生的道德伦理及各种观念仍起著支配的作用。

总之,墓葬与祭鬼的存在有著它深刻的原因。然而,对於许多人来说,与其说他们是相信鬼魂神灵,宁说是他们希望鬼魂神灵的存在。这一点又恐怕仍是所有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