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语文第136期】口水莫言问鼎诺奖, PH值为何小于7

 相约归渡头 2012-10-10


第136期
10月,中国文坛例行的痛经季

据说,今年诺贝尔文学诺在莫言与村上春树间之间角逐,文学界出人意料地掀起了另一场"中日对决",预测显示莫言希望蛮大的。莫言若得今年摘得诺奖,将是继高行健后华人得诺奖之第二人,本土作家第一人,我们应予叫好,这是对他文学成就的莫大肯定。但是,估计国内将是口水泛滥,民间会称好、媒体会热火、宣宣会低调、"主旋律"及某些作家会泛酸,卷起舌底波澜!
  虽然我支持莫言问鼎诺奖,但是他得不得,在我看来并不那么重要,因为人们热切期盼的思想新时代并没有到来,况且即便今年没有成功,将来中国也迟早会出现一个或几个诺奖得主。
中国作家莫言问鼎诺贝尔?
一、口水里的PH值
一场国外博彩引起的中国口水
  莫言可能问鼎诺奖,消息传来,兴奋少有,相反质疑之声却不绝于耳。人们目光所聚倒不是莫言作品本身,而更多地是着陆于其人品。
  至于人品的问题,无非就是莫言手抄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倒认为,莫言无论获与不获,总有滔滔之口水来袭:如果获了,会有人说那是文学的胜利;如果没获,会有人说那是政治的失败……说辞永远不会缺少,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如此!中国么众口难调,满腹酸液使然。
  我倒提醒一下:有些作家啊,就是这副臭德性,名气不大,脾气老大,一听说莫言可能要问鼎诺奖了,口水的HP值便直线降低,小于7了。
  有经验的鳖农都知道:潭子里的王八如果多了,这些王八们会互相拉扯,谁也爬不出去。爬不出倒也罢,而且一起掺进这潭浑水里,互相撕咬,谁最有资格爬出去的,大家都围绕着撕咬。最近几天疯传莫言有可能问鼎诺奖,反对的声音充塞坊间和网络,仔细一看,果然大部分都是作家身份,不乏一些"软脚鳖"的80后作家,声称若他得了,"我去裸奔"云者,"修辞手法"言者,不一而足。说来也是的,大家都在这潭浑水里呆得好好的,你莫言怎么能爬出去呢?拽都要把你拽回这潭浑水里来!
  这批抹黑莫言的所谓的作家,依我看来,并不比莫言高明多少,偏偏要来一场政治清算,主动替诺奖评委会分忧的样子,说莫言作品是文人丧失底线后长出的恶之花。诅咒何用?吃不葡萄说葡萄酸,徒徒分泌酸液,反增中国文学的饥饿感。
  我的意见倒是想让大家放宽心:《讲话》抄了就抄了呗,不就是一个抄么,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像男人嫖个妓吧,是一种纯生理需求,是明显低俗了一回,但不能排除这个人追求柏拉图式爱情,有纯精神上的需求。有些男人啊,在众多女人身上找到一个女人的影子;有些男人,则是在一个女人身上找到众多女人的影子一般——你能说前一种男人就是花心了?况且,莫言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在抄讲话之前完成的,这样做倒显得文学被绑架政治了。
  我甚至认为:抄个讲话,何伤大雅?体制这玩意儿,本身就是个硬壳,只要身在其中,谁都概莫能外。作为一个正常人,当然渴望正常的生活,混口饭饱当先,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其后。只要你还葆有良知,也不乏为一种生存技巧,无奈屈从也罢,柔性反抗也罢,只要无违良知,不要像秋雨含泪、兆山羡鬼之流主动为主分忧也就无可厚非了。我想,在中国这种体制之下,谁没有无权站在道德高地,然后要求别人做个勇士烈士,去实施血淋淋的"玉碎法则"。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人是需要做一些屈伸式的舒展运动的!
  多一些包容吧,我们这民族需要气质,而最缺乏的气质就是宽容!但愿口水归之于口水,就像泥土归之于泥土,毕竟莫言可能问鼎诺奖,绝对值得我们大家期待,请大家少分泌些酸液!

二、莫言配不配诺奖
就莫言作品成色而言堪配诺奖
  我是搞过文学评论的,特别是中西方文学评论的,凭心而论,我看莫言的作品无多,印象难深,但基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这里,我就谈谈为何莫言配得上文学诺奖。

   1、纯写作群里的"翘楚者"
  有文学青年曾问我,当代中国作家中你最喜欢谁?对于这个问题,我总觉得一言难尽,或难以表达,没有最喜欢的,只能说有几个吧,就"纯写作"的作家而言,莫言应该算其中一个,其作品《红高梁》、《丰乳肥臀》和《檀香刑》都有印象,粗略扫过(承认《蛙》没看过)。从作品本身而言,莫言是一个认真书写灵魂的人,充满对生命的思想和对时代的反思,当然,最值得称道自然是他的笔法和遣词,应该说相当娴熟,堪谓汉语语言大师。
  其实,于我印象最深的作家和作品,除了莫言,我更要推荐的是无外乎陈忠实和《白鹿原》、余华和《活着》、贾平凹和《废都》,觉得这些是我们这个时代少有的作家和精品……但是,即便如此,我还是认为,莫言确实可以代表中国作家的水平,配得上问鼎诺奖,因为就作品本身而言,莫言比陈忠实同学政治正确;比贾平凹同学技艺精深;比余华同学叙述宏大,另外,莫言是个汉语大师,驾驭文字的能力绝对在这三人之上。

   2、飞向域外文坛的"领头雁"
  莫言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在域外的知名度还是相当高的,在版权输送上位居中国作家第一,他的小说外文译本有46种,远超苏童和余华的19种。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被国外读者广泛接受,这跟张艺谋将他的《红高梁家族》改编电影不无关系,但绝对与他的作品质量有关。域外对莫言的好评并不是没有,相反不少人认为他是中国作家中最有希望得诺奖的。
  世界上最大的图书盛会法兰克福书展总裁于尔根.布斯2009年在香港书展中曾经表示:"我知道莫言,在很多西方评论家眼里,他是有希望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另外,与莫言和村上春树都打过交道的,是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他曾经有言:"如果继我之后还有亚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我看好莫言。"

   3、中国文坛太需要"开门炮"
  有人云"中国文学已死",又有人曰"中国无文学大师",更有人说"文革之后中国无文人矣",既然中国文学已死寂了这么多年,是该复苏了,是该重生了,何不让莫言作个良好的开端,让中国文学尝试着走向世界文坛,即使步履蹒跚,那又何妨,毕竟我们在前行,向人类共同精神靠近,而不是倒退,走入纯娱乐化、纯快餐化的死胡同里,使我们这个民族越来越显得没有文化、低俗!
  莫言若是问鼎,那绝对是"开门炮",作为一个曾经搞过文学评论的我,其实期待已久,高行健是华人第一,我心有感动了,但国籍易色,莫言若是如愿,那么大陆作家第一。我这个有诺奖情结,自然会认为要大声叫好!

  因此,配拿诺奖的莫言,若是最后能名至实归,那绝对是个好事,那是对中国文学界"纯写作"的一批人,是莫大的鼓舞!我倒希望莫言能够得到陈忠实、余华、贾平凹等人的祝福,因为在我看来,他们具有某种"同质"性,至少莫言可以代表了他们这一群。

三、诺奖情结难诉
鲁迅曾拒绝诺奖提名,称还欠努力
  说到文学诺奖,国人望眼欲穿,每年的10月,中国文坛都要经历一次"痛经"。众所周知,大师级人物——鲁迅、老舍、沈从文,因种种原因,都失之交臂,我们肚子酸了好一阵子,如今千盼万盼,盼到莫言如此接近诺奖,却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情绪。其实,这种情绪理性分析,也不算坏事,毕竟有人开始深思中国作家到底配不配得诺奖?
  其实,中国文学与诺奖早有过一次遭遇,不过不是很和谐,在2000年华人作家高行健问鼎文学诺奖,官方极力排斥,认为"被用于别有用心的政治目的,不值一评"。官方嘴上硬,但"酸葡萄"心理相当浓重,特别是本土作家,都想破天荒地打响"头门炮",甚至不惜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评奖路线,试图潜规则诺奖。
  这不,去年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接受采访时称:"一位山东的文化干部在两年之内给我写过18封信,其中说他本人很阔,奖金我可以留下,名誉归他。每封信中都有书画作品赠我……我没理他以后,今年春天他开始给瑞典学院诺贝尔奖小组主席写信了!"
  这位山东人真有心,他是谁?众说纷纭,有人深度怀疑是莫言,开始大肆炒作。在此,我不妨来顺水推舟:首先"山东的文化干部"的身份说明,莫言是山东籍的中国作协副主席,至少是个厅级的文化干部——身份符合;其次"每封信中都有书画作画赠我"的暗示语,据我所知,莫言是喜欢搞点书法的,特别喜欢赠送给外国友人的——行为符合;最后,在中国文坛能觊觎文学诺奖者,当有自知之明,决非泛泛之辈,况且有不少人传莫言可以拿诺奖,不能完全排除他会走上特殊路线——意愿符合。因此,怀疑莫言成为怀疑的重点对象,也不无道理。
  可惜的是,只要马悦然不松口,这位"有心人"自然永远成谜。但是,即便如此,我们根本不能咬定是莫言,何况马悦然已经把此事公布于众,若"有心人"是莫言,整个评委都已心知肚明,岂能让该诺奖蒙尘,因此,莫言将无法进入诺奖的法眼。千万不要认为令世界瞩目的诺贝尔奖就像国产的中华脊梁奖、孔子和平奖等野鸡奖,纯粹由评委会的几个人玩玩的自慰式游戏。
  曾记得鲁迅先生说过:"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如果按照鲁迅的标准,大多数中国作家确实不配,至少当代作家们统统不配,那么莫言也只能望洋兴叹的份。但问题是,配不配拿诺奖并不是我们中国人说了算,也不是我们这些真伪难辨的文学爱好者说了算,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人员自有一套标准和逻辑,不需要我们过多置喙。
  中国文化需要世界的认可。文化是软实力更是发展的硬实力,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其实就是文化的强大。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和时代的气质,中国文学必须融入到世界文坛中去,成为"有声部",就应该理直气壮地以拿诺贝尔文学奖的目标。诚然,鲁迅、老舍、沈从文是没有拿到,我们已经深感遗憾,但不能因为由于他们的遗憾,顺延为中国文坛永远的遗憾吧?更何况,高行健能够拿得,为什么偏偏莫言不能拿?
  如今离揭晓的时间无多,不妨让我们拭目以待,静候佳音。如果最终结果花落它家,也无须叫屈,那就继续努力呗,继续努力又不丢脸,这不,连鲁迅都说"还欠努力"呢!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体制改革"还欠努力",中国太需要释放,能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倒是最真的,只有这样才是良好的适合诞生大师的土壤!


  无可否认的是,与世界上的学术大国和文化大国相比仍然差距太大了,只有在思想英雄大量涌现的新时代,获得诺奖才是瓜熟蒂落般的平常事!
  中国文坛还在等待戈多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