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追求的教学理想——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

 *Blacksmith* 2012-10-10
我追求的教学理想——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

每个人,在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一定都确立了自己的目标,而目标的背后,是我们远大的理想。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理想被赋予了更深的涵义,理想是效率,理想是气魄、胆识和智慧的显现,因为有了理想,才让我们为之不懈努力。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也努力追求着我的教学理想——学生快乐的学习着,我幸福的工作着。下面从两大方面谈谈我所追求的教学理想:

一、把学习中成功的快乐感觉带给学生

童年的生命之旅,应该是快乐的、健全的、灿烂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要把实施愉快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作为基本要求,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而往返。

1、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的作用在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共同研究者。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里,学生才能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促进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情形,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轻松但不失深邃,讲究与孩子心灵融会贯通,为儿童的生命成长而教,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

学习是快乐之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探索独特的教学手段与方式,采取快乐有效的评价方式等等,努力做到让学生乐学,促进他们快乐、和谐发展。

2、尊重学生,给每位学生创造学习成功的机会。

“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下众所皆知的潜台词。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同时要注意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传达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立不同的目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区别对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学习成功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信心、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

听了老师上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后,感触很深,真的,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都应该给每位学生创造学习成功的机会。片段:新课开始,老师举起一块大月饼,请一个同学从中间剪开,然后问:“这个同学是怎么分的月饼”?待同学们明确了“平均分”后,老师带同学们边比划边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同学之间互相讲述着自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同时与同桌交流。孩子们的指尖上跳动着智慧,他们用不同的折法表现着二分之一。此时一位同学喊了一声:“我折出了圆的四分之一”。同学们把惊奇的目光投了过去,此时,老师说:“你折出了圆的四分之一,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小朋友吗?”这位同学高高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四分之一。”你们还有别的折法吗?试试看!”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认真地折着,说着,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参与的快乐,创造的愉悦,体会着成功的那份快乐!

3、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通过学习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能够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因此,学习是儿童发自内心的一种愿望,有效学习的情感体验是快乐的。认识的愉悦感就是自己去体验、感受知识,一切被动的活动都是不快乐的。有效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听了老师上的《数的整除》一课后,顿悟到了把成功的快乐带给学生,那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下课的铃声快要响了,老师没有按部就班的给学生布置作业,而是从容地对全班40多名学生,一边出示卡片2,一边说:“请学号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先走。”学生走了一些,接着老师出示卡片0.5,让学号数是0.5的倍数的同学走,有3名学生站起来欲走,后来又坐下了。这时,老师提问:为什么大家都不走呢?让学生结合整除应具备的条件,说明理由。老师再出示卡片35,让学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走。最后还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学生。此老师不再出示卡片,而是问学生,老师出示哪一个数大家都可以走呢?学生略加思考,异口同声地说:“1”。10名学生在铃声中非常感动地离开课堂。

新颖有趣的“动脑筋离课堂”的设计,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效果,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举多得,灵活巧妙。此教学过程,学生已不仅仅停留于快乐思维的状态,而是进入真正思考的创造境界,同时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巧妙灵活地引导“探究”,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方法来学习数学。”教学的艺术不仅需要激发起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和需要,更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享受参与探究的快乐。

1、创设巧妙的感动儿童学习数学的情境

为了感动孩子学习数学,要善于巧妙的创设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情境。以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精神环境,吸引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

老师在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他结合教学内容,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王分饼”的故事:猴山上小猴子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猴1一块,猴2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猴2两块。猴3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12块,分给它三块。此时,老师提问:“小朋友,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吗?”通过师生分饼、观察、验证后得出结论:3只猴子分的饼一样多。这时,老师说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清楚了。然后就导入新课,揭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老师又引导学生讨论:猴王是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4块,猴王怎么分饼呢?如果要5块呢?学生饶有兴趣,踊跃回答问题,在愉悦的精神环境中,享受着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2、让学生积极体验、感觉学习的乐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让学生“玩中学,做中学”,化枯燥为神奇。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时,我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际的测量。我设计了“今天我当测量员”的角色情境,带领学生去来往车辆较少的公路,先进行目测,每人找到自己眼中的1千米;接下来进行步测,与自己眼中的1千米进行对比,看看有没有差距;最后进行实测,感觉1千米与前面的目测和步测是否接近,深刻感知1千米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的三种不同方法测量比较中,变成了实际的距离,学生体验之后,感觉很深刻。而且学生的学习非常的快乐和轻松。

小学数学是一种科学,同样也是一门艺术,当科学和艺术在教学中得到和谐统一的时候,我们教师的教学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当然要达到这一境界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回望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历程,觉得自己很充实,也很真实。我清晰的感觉到,自己在成长,自己在成熟,对于教学的理解,对于自己目标的定位,都变得更加实际,更加坚定。当然离我的教学理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后,我想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定会风雨兼程,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教学理想——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