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学经之五:脾经(2010-01-19 18:57:33)![]() 脾经21穴 一、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 二、本人编制的记忆 殷都太公孙,商丘擅阴交,漏鼓帝阴铃,血即冲门射。 妇急打横夫,(哀求),十斗天溪饷脓包。 解释:商朝也叫殷朝。 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三、流注线: 此一经起于隐白,终于大包。 1.起于大指,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会于脐,属脾络胃,上膈,散布胸中(肺),侠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太阴经筋,会聚于阴器) 2.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四、主治:
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多由脾虚、中气不足发展而来,也可由久泄久痢或过度劳损所致。症见头晕目眩、语音低怯、气短乏力、自汗食少、腹胀腹坠、便意频数、脱肛、子宫或其他脏器下垂等。
脾失健运,脾阳虚则运化失职,轻则出现腹胀纳呆、肠鸣、泄泻,久则面黄肌瘦、四肢无力;若水湿困阻则四肢倦怠、浮肿,或成痰饮。
五、穴位介绍 隐白:大趾内甲角,通常用艾灸的方法。治疗肺气不足,鼻出血,月经不调,痛经。有止血的疗效。井穴(木)。 大都:节前陷中,荥穴(火)。 太白:节后陷中。俞穴(土),原穴,土生金。通过脾来补肺,健脾去湿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要经常揉。
公孙:脚侧中点,络穴,通冲脉。公孙是黄帝的姓氏,有土德,居中而统领四方,主治脾胃、肝肾、神志。
1. 2. 3. 4. 5. 商丘:经穴(金)1.伤心的地方,故治神志病,如善太息,心悲气逆,情场不舒,身倦嗜卧,癫痫,多梦。(脾经注心) 2.脾土生金,故可治肺病,如喘咳,(同名经肺经),也可治肠胃病,如腹胀、肠鸣、便闭。 3本经所过所主,如所过痛证,生殖、疝气、妇女不孕。 4.健脾利湿,如身寒。5.痔疮。 三阴交:上三寸。经穴(火)。主治消化、泌尿生殖、神志等。回阳九针之一。有补脾胃,助运化,利水湿,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益肾平肝的作用。
漏谷:上六寸。本穴善治泄泻痢疾。健脾化湿,理气宣痹,主治脾胃、肝肾、少腹。后1寸是筑宾,前1寸是中都。在漏谷的位置,肝经在前,脾经在中,向上则脾经在前。如阴陵泉(脾)后一寸是膝关。 地机:上9下5,郄穴。阴陵泉下3。(阴陵下面的山,是帝王的基业,龙脉也)。理血行水,主治脾胃、肝肾、少腹。 阴陵泉:下2寸,合穴(水)。脾主运化,本穴为水,运化水湿的能力更强。 1. 2. 3. 4. 血海:上2寸。把掌心放膝盖上大拇指的位置,敏感的点。气血聚集的地方。治血症:出血、贫血、血淤症。与血有关的:血热则动为风:如搔痒,湿疹,女子崩漏,阴部搔痒疼痛,疮;血冷则凝,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少则贫血,气力不足,人易疲乏。 冲门:乳头直下与曲骨平交点。入腹。曲骨,横骨,气冲,冲门。
府舍,腹结,大横(直脐,直乳),腹哀(便脓血,建里,石关,关门,腹哀)。
食窦,天溪(乳外),胸乡,周荣(中府穴下1.6寸)。大包。 大包:脾经最末一穴,在渊腋下3寸,当腋窝与章门连线的中点。脾之大络。 主治:中气不和,胸胁中痛,哮喘,实则一身尽痛,虚则百切皆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