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陵
永安陵是北宋七帝八陵的首陵,陵主赵弘殷,宋太祖赵匡胤生父,谥号宣祖。原为后唐飞捷指挥使,永安陵最初的位置在北宋东京城东南,即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乾德二年(964)年迁至河南府巩县。永安陵也是北宋唯一一座帝后合葬陵,埋葬有宋宣祖赵弘殷及其妻子,也就是宋太祖和宋太宗的生母昭献杜太后。昭献杜太后死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十月与宣祖合葬。也就是说,在昭献太后合葬三年以后,宋皇室将永安陵迁至河南府巩县。
永安陵按照有关史料,位于河南府巩县南呰乡长俸村里,今天长俸村已经改名为常封村,有长期供奉山陵之意。永安陵位于常封村西500米处,在巩义西村公路西侧400米处。永安陵目前的地面遗迹还存有陵台,部分陵墙遗迹,陪葬永安陵的宋太祖孝惠贺皇后陵和宋太宗淑德尹皇后陵两座后陵。按照宋朝史料记载,陪葬永安陵者,有四位皇后,除了上面两位之外。还应该有宋太祖孝明王皇后和宋太宗懿德符皇后,现两座后陵已无任何痕迹。同时,在北宋景德四年(1007)的时候,永安陵已陪葬皇子,皇孙,公主之未出阁者,诸王夫人早亡者120人。橙子在现场勘查以后有两点发现,第一,宋太宗淑德尹皇后陵已经基本与宋太祖永昌陵处以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安陵和昌陵的距离很近,很难想象如此近的距离内能安排120座以上的陪葬墓,也许是史料记载有误,也许是语言理解能力的问题。第二,在安陵陪葬后陵西北部,我没有发现任何陪葬墓的痕迹。

(宋宣祖永安陵)
永安陵在历史上曾经遭遇过多次盗掘破坏,仅史料明确记载的,就有两处,一处是伪齐四京留守孟邦雄盗掘永安陵。“许清臣烧景灵宫,孟邦雄发永安陵.”,一处为南宋绍兴年间,南宋使臣在谒陵后向南宋政府报告中,说安陵的陵台因为盗掘被损坏。今天橙子看到的安陵陵台十分矮小,大约高7米,东西南北长宽都在20米左右,是北宋帝后陵墓中最小的一座。
陵墓的四周底部都被削成陡壁,可能是人为破坏所至。表面没有发现明显盗洞痕迹,关于安陵地宫,宋朝史料中曾有记载,皇堂下深五十七尺,高三十九尺,正方形,下层每年长九十尺,可见安陵地宫在北宋时代还有一定规模。
根据郭湖生先生和其他相关资料记载,永安陵应该还遗存有神道石刻四件,驯马人一件,石羊一件以及石虎一件,但是橙子在现场没有发现任何石刻,听前辈说已经转移至永定陵宋陵文管所统一收藏,在定陵的时候也没有发现。谨慎相信石刻已经被相关部门统一保护了吧。
在永安陵的东南部,我发现了陵墙的遗迹,突兀在农田之中,十分明显。
在安陵西北部,有两座皇后陵遗迹,分别为宋太祖孝惠贺皇后陵和宋太祖淑德尹皇后陵,两位皇后宋史记载比较简单。目前陵墓遗存也非常少,孝惠皇后陵仅存陵台,几乎和当地民坟差不多高,不仔细找很难发现。淑德皇后陵现存陵台和南门神道望柱一根,已深埋地下,只露出头来。
(宋太祖孝惠贺皇后陵)

(宋太宗淑德尹皇后陵)
永昌陵
永昌陵是北宋帝王陵区第二座皇陵,也是实际的首陵。陵主赵匡胤,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宋太祖,北宋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祖籍河北涿郡,后唐天成二年(927)生于洛阳夹马营,后周显德七年(960)黄袍加身,策划陈桥驿病变,消灭后周,建立北宋王朝。开宝七年(974)灭南唐,基本统一中国汉族聚居区。开宝九年(976)暴死于东京万岁殿,享年五十岁。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四月,葬于河南府巩县永昌陵。
宋太祖永昌陵位于北宋西村陵区,在其父母永安陵的西北侧600米,位于今巩义西村公路东侧路旁,永昌陵所在区域在北宋时代称为龙洼,是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今天乘坐巩义到西村的巴士,仍有一站叫陵洼,下车前行不远就可以到达永昌陵。交通便利。永昌陵现存遗迹有四门神墙,阙台遗迹,乳台,鹊台遗迹,南门神道石刻39件,其他三门及下宫石狮8件,陵台,以及陪葬后陵两座,即宋太祖孝章宋皇后陵和宋真宗章怀潘皇后保泰陵。陪葬区橙子还发现陪葬墓封土一座,墓主不明。
永昌陵是北宋王朝唯一一座由皇帝亲自选定的陵墓。根据北宋野史文莹和尚所修《玉壶清话》以及南宋史学家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开宝九年,也就是宋太祖死前几个月,宋太祖西巡西京洛阳,回程路过巩县,拜谒了父母葬地永安陵,登上安陵西北角楼,对大臣说,人生如白驹过隙,终有终点,随后拿出一支响箭,朝西北方向射去,在箭落处埋石马一件,对大臣说,此即朕之皇堂也,朕自名为永昌。这就是永昌陵的来源。
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因,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千古之谜。橙子结合相关史料,尤其关于宋太祖自选永昌陵的一些记载发现,宋太祖似乎很早就预感到自己的死,或者说直白一些,预感到有人要威胁自己的生命。在《玉壶清话》中,有记载说宋太祖在朝拜安陵时,曾哭着对父母灵位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此生再不得朝于此也。”这一年宋太祖年方50,尚未到年老之时。如果太祖有兴趣有时间,哪怕只能再活五年,也是有机会再来朝拜安陵的。为什么宋太祖会预言,这是他人生最后一次朝拜安陵呢?而且巧合的是,就在几个月后,宋太祖就暴死万岁殿。这是巧合,还是后人对历史的演义不得而知。玉壶清话一书在宋朝时禁书,因为其间记载了很多宋朝不为人知的史实,尤其是宫闱之事。如果这段记载属实,那几乎可以认定宋太祖是被人谋杀,而凶手正是其弟宋太宗,结合所谓金匮之盟和太宗对待太祖子孙的表现,宋太祖被太宗谋杀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永昌陵)
永昌陵上宫保存状况良好,鹊台,乳台基址仍然高大突兀,四门阙台虽然高低不一,但仍然保持了原有风貌。昌陵石刻群,是北宋石刻制度确立的标志,尽管从艺术角度说依然保存了五代晚唐风格,但是仍然有很多看点,譬如宋陵唯一一个羊首的瑞禽石刻(其他均为马首),石刻依仗马,马的雕刻艺术是永昌陵的代表作,马的形象高瞻远瞩,神采飞扬。武士石刻,面部饱满,而且角度合适,给人一种栩栩如生虎虎生风之感,是宋朝早期陵墓石刻的代表作。
(永昌陵陵台)
永昌陵的陵台比安陵显著高大,高约二十米左右,四周同样做陡壁状,尽管没有明显盗洞痕迹,但根据相关史料,昌陵在绍兴十一年以前就遭到金兵洗劫,在金末,还曾经遭到民间盗贼朱漆脸的破坏盗掘,所以昌陵的命运也和其主人宋太祖一样,历经风雨。
和上宫比,永昌陵的下宫地面遗址不明。仅存下宫南门狮一对,因南门狮北就是宋太宗永熙陵所在的滹沱村,也许因为村子建设的原因,橙子没有发现昌陵下宫的墙壁遗址。
(永昌陵下宫石狮)
根据史料记载,陪葬永昌陵的有宋太祖孝章宋皇后和宋真宗章怀潘皇后两座后陵,同时在宋真宗景德四年,昌陵已经修建有十五座陪葬墓,在永昌陵北门西侧不远,即有后陵一座,墓主为宋太祖孝章宋皇后,出于心虚或者其他原因,当年宋皇后的葬礼宋太宗没有以后陵的规格为她下葬,宋皇后陵目前没有任何石刻遗存,可能是由于宋太宗捣乱所至。宋真宗章怀潘皇后,是宋真宗为太子时的爱妻,夫妻感情深厚。宋真宗即位以后,时常怀念这位太子时代的莒国夫人,所以提高了潘夫人的地位,追谥为章怀皇后,这也不够,章怀皇后的陵被封为保泰陵,这是北宋所有十九座后陵之中,唯一一座被命名的后陵。保泰陵位于滹沱村北部,与宋太宗永熙陵相隔不远。目前尚存石刻十五件左右,及陵台,陵台有盗洞痕迹。据说保泰陵的石刻有的是中空的,以表达真宗对潘后的特殊情感。因时间所限,遗迹文管所规定的原因,橙子没有对石刻进行仔细考察,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敲敲看。在保泰陵南部偏东,橙子发现了一座陪葬墓的陵台。根据宋朝制度,陪葬墓应该位于陪葬后陵西北部,橙子认为该墓有可能是两位皇后未葬时修筑的。孝章宋皇后和章怀潘皇后均埋葬于宋太宗至道三年正月。
(宋太祖孝章宋皇后陵)

(宋真宗章怀潘皇后保泰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