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日本海军的秘密武器

 tjhx0526 2012-10-14
在太平洋战场上,我们关注的最多的是日美两国的航母对决,但是日本其实最厉害兵器的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联合舰队,而且93式氧气鱼雷。
这种氧气鱼雷于1933年研制成功,1933年是日本神武纪年的2593年,因此被命名为93式鱼雷。

可能凭空说明大家对93式鱼雷没有形象的了解。我把二战主要海军国的主战鱼雷队战表列出
---------------------------------------------------------------------------------------
国别      型号    直径(毫米)  全长(米)  重量(千克)  装药量 (千克)      速度与射程(节/米)
日本    93式1型    610          9          2700        490            50/20000~36/40000
      93式3型    610          9          2800        780            50/15000~36/30000
      95式1型*  533        7.15      1665          405            51/9000~45/12000
英国    MK9      533          7.2        1693        330~367        41/10050~35/13700
美国    MK15      533          7.3        1742        374            45/5500~26.5/13700
      MK14*    533          6.2        1488        292            46/4100~31/8200
德国    G7a      533          7.2        1528        300            44/6000~30/14000
注:*表示潜艇用鱼雷
---------------------------------------------------------------------------------------我们一直认为德国的潜艇和战术在二战里是最厉害的,殊不知在鱼雷技术上差了日本一大截。
毫不夸张的说,日本鱼雷在性能方面领先当时世界20年以上。
为什么日本的鱼雷会这样厉害,甚至连美国都无法企及,一切都源于氧气,这种最常见的气体(我化学学的不好,只能这样形容)
要使鱼雷的射程更大,威力更强,必须携带更多的燃料和弹药,这势必会增大鱼雷自身的体积,但大型鱼类会给驱逐舰的大灾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影响到舰艇的灵活使用,反而发挥不出鱼雷的威力,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当鱼雷技术发展到20世纪初时,各国海军技术展家公认鱼类的性能已经达到极限了。
鱼雷最早是采用压缩空气作为动力,因为没有燃烧室,所以被称为“冷动力鱼雷”。
1905年又出现了“热动力鱼雷”,靠空气和燃料混合燃烧来产生动力推进。这种鱼雷是美国工程师莱维特与1904年发明的燃烧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热动力鱼雷”又分为“干式热动力鱼雷”和“湿式热动力鱼雷”,由于“湿式热动力鱼雷”比“干式热动力鱼雷”速度更好,射程更远,因此成为世界鱼雷发展的主要方向。日本的93式鱼雷就是通过“湿式热动力鱼雷”研究出来的。
同时因为《华盛顿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在海军规模只有美国海军的70%。所以日本海军决定走质量制胜的道路,也是为什么日本海军大力发展鱼雷的原因。因为在当时看来,通过鱼雷,可以以弱胜强。
而氧气鱼雷最大的问题在于作为推进动力的燃料和比例,用纯氧代替煤油(86%碳14%氢)理论上是很有效的。空气中对燃烧起强氧化作用的是氧气,但它只占空气的21%,其他79%是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氮和惰性气体,显然,只有那21%是最有用的。所以,空气构成的比例称为了研究的重点!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虽然氧气有这么多好处,但是问题也出在氧气本身的性质上。
急剧的氧化会引起大爆炸,这是所有研究氧气作为鱼雷推进动力国家所经历的。在损失了大量科学家以后,各国陆续都放弃了这个研究。
日本人坚韧的精神终于得到回报是在昭和6年(1931年)在横滨海上水上飞机航母“能登吕”号发生了汽油库爆炸事件,从事后调查的防爆剂研究出在纯氧中加入汽油作为抗爆剂会怎么样。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点燃汽油后再吹入纯氧,则不会发生爆炸。就这样,日本的纯氧鱼雷在付出了很大代价的情况下慢慢研制出来了。
随后,在日本奇袭珍珠港,荷属东印度的海战,瓜岛战役,所罗门群岛战役,93式鱼雷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无奈的是,氧气鱼雷依然是日本海军大舰巨炮主义的附属品,他们的计划始终是在敌战列舰火力圈之外发起进攻,而完全忽略了海军航空兵的作用。40000米的射程实际意义也不大,因为这个距离大大超出了双方的交战距离。
我认为在雷达方面的落后,使日本没有办法在不通过潜望镜用肉眼识别美军舰只后发射鱼雷。
不管怎么样,这个领先当时世界20年以上的兵器就像德国的喷气式飞机技术一样,只能扭转战斗的胜利,而不能改变整个战争,但它体现了人类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

*附:《华盛顿条约》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海军强国都设计了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上升到16至18英寸。由于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极其高昂,这种耗费高昂的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显然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五个海军强国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俗称:华盛顿海军条约、华盛顿条约),限制主力舰的吨位(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6英寸),并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例为10:10:6:3.5:3.5。此外还规定了缔约国航空母舰总吨位、标准排水量、火炮口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