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4月17日17:26,无锡至南京的5060次列车,捎走了最后的14位客人后,这位经历了百年风雨的老人就此画上了句号。据说101岁的洛社火车站的“葬礼”仅用了17分钟!。还没让人落泪他就匆匆消失了!
第2幅 CANON(佳能) CANON(佳能) EOS 350D DIGITAL 查看完整的EXIF 第4幅 CANON(佳能) CANON(佳能) EOS 350D DIGITAL 查看完整的EXIF 第5幅 CANON(佳能) CANON(佳能) EOS 350D DIGITAL 查看完整的EXIF ![]() 售票窗口以前买票还要排队。曾经最繁忙的洛社站 以前停靠的客运列车有17趟,多是沪宁区间车。那时候,去无锡3角,去上海2.5元。 当时的无锡还是个县,下辖36公社和1个镇,洛社就是这唯一的镇。县里许多国有企业,比如柴油机厂、造纸厂,都设在洛社,大部分客流是这些固定上下班的工人们。而在改革开放后,最早下放洛社的城里知青第一拨办起了乡镇企业,于是夹着玻璃杯和公文包的采购员,又成了客流的主力军。 小站每天500-600人的稳定客流量,节假日翻番。更夸张的说法是,“最后一个旅客下车的时候,第一个已经到洛社大桥了”。洛社大桥正对火车站的候车室大门,少说也有200米距离。人们记得,当时镇政府还特把火车站当回事。铁路和京杭运河,是镇里招商引资时最倚重的招牌。小站承接的货运零担业务,又因为比京杭运河的水运更便捷,且成本低廉,一度是小镇的产品走出去的首选途径。另外当地总有一批学生在长三角读大学,几乎每周都会往返。还有洛社配套开发区里的打工仔,河南、安徽的居多,跑到无锡买票得花时间,候车排队得花时间。”而这里,许多人都是临开车半小时了,才搭着摩的突突而来,现买了票现走,就像公共汽车。 这是洛社站最辉煌的时期。
第6幅 CANON(佳能) CANON(佳能) EOS 350D DIGITAL 查看完整的EXIF 第8幅 CANON(佳能) CANON(佳能) EOS 350D DIGITAL 查看完整的EX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