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诺贝尔奖中的文学

 让爱随风飘 2012-10-18
前两天上网偶然看到潘石屹主持的“老友记”其中谈到了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事,为什么韩寒不能获得?对于莫言获此殊荣,我是很高兴的,本着小国民意识的自豪感,毕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只是我很惭愧,莫言的作品我之前着实没有拜读过,尽管此前也知道有这么一位作家。所以对他的作品更是没有权利评头论足了。只是我对节目中的一个观点感到很好奇,说诺贝尔奖的评判有一条很重要的规则,就是你的作品不能太火了,也就是不能太流行了,说太大众的东西难免有低俗感,不能上升到文学的高度。好吧,这样我算是对文学清楚了一点点,文学就是给所谓的行内的那帮老家伙们构筑的奢侈品。那甲骨文够高度,够专业吧?改明让我们的作家全改行研究甲骨文得了。
此前呼声同样高的村上春树最终没能获奖,我想知道的是这个日本人如果知道自己没能获奖的最终原因仅仅是自己的作品太火了会做何感想?后悔自己没能创造出几个晦涩难懂而能让那些专家研究一年半载的词句?还是没有走极少数人的高端路线?那么韩寒、王小波呢?
对于这个观点我还是很不赞同的。海明威就在1953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并且在此之前他的作品已经很流行了,这说明这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韩寒和王小波的作品我大都已经读过了,也非常喜欢。对于韩寒不能获奖我还是能够理解的。首先他的作品没能翻译成外文,他自己也曾说过不会授权一家国外版权,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作品的封闭性,其次它早期的小说作品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缺少严谨娴熟的叙事手法,同时在人物矛盾的冲突方面也过于简单。当然他后来的杂文还是有很高的文学水平的。相比之下,王小波就有些遗憾了,他的英年早逝不仅给业内造成了震惊,也给广大的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他的作品独特,构思大胆,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他们的作品确实很大众,但并不代表低俗。文章本来讲究人与自然的结合,用最简练的语言解释最深奥的道理。海明威、朱自清、季羡林他们晚期的作品也都追求朴实无华、返璞归真,自然才是大道。
不过无论怎么说诺贝尔奖让本国人拿到还是很振奋人心的。诺贝尔文学奖只是文学的一角,并不是文学的最高成就,请不要把事物本身的艰难当成最高理念去传播,这是很不科学的,也是不专业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