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捻起珊瑚枝上叶---暮雨旧文拾遗

 兴安书馆 2012-10-18

捻起珊瑚枝上叶---暮雨旧文拾遗

(2011-10-09 19:14:28)
标签:

杂谈

分类: 拳艺杂谈

暮雨注:予早年间随兴涂鸦关乎拳术几个字,大都不复存,今偶失而复得之,手札集于博文,权作往昔随师学拳之记忆,其名曰:捻起珊瑚枝上叶,光明炯炯照无穷

 

昔日褚桂亭先生在南京打擂台,只一个崩拳就功克之,使对手致残失去还手能力。继而虎目藐视群敌,而使众人胆寒无人应战,此无他,力不克功也。

    现在人迷信于武侠小说的武打胡诌,认为武术散打应该是你来我往的一顿胡乱泼妇厮打。

    其实拳家技击能者,只一下,就够你喝一壶的,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真正的功打,是一,绝没有二!有了二、三下子,便不是真功。

    再说这“力与意的关系”,其实一经点破很简单的理儿。

    力者,一切生灵随着生长而随长之。

    学拳术得其妙用者,一经明家点破,则逐渐以心意引导拳术之招式,使后天之力经心意引导灌注周身,提炼为金刚之内劲,内外相合而得其意打之功用矣。

    所谓意之功打,则是在内劲灌注于拳招,娴熟之后的随意运用。

    继而拳无拳意无意之功打,素日演练使拳与人相契合无间,拳之招式练出的功,自然与己不二,则若应敌,不假思索,信手拈来,敌莫能侵,此所谓不打而自还击之。

    以心意导引灌注提炼力量,使之成为内劲之功打,不仅仅在于内劲之用,更有甚者,可使拳家二目炯炯有神,神目如电,虎威不可视也。

    愚尝闻先生云某技击拳家目光如炬,敌未与之角而心自胆颤,此无他,乃精气神合一耳。

    力与意之妙用,大概如此。

 

    杨家所传的太极拳并非只有慢拳,尚有快拳等技法!太极慢拳的练习,首要在于松柔沉稳,家师林炳尧先生有太极拳十三字详述备焉!慢拳之练习,须得练习以心意导引拳架收敛入骨之功夫,如此大松大柔地练习,练得周身协调灵敏,练得骨髓充溢而沉重,日久自然得拳架之精义,若庄周梦蝶人蝶不分,此所谓延年益寿不老春是也。



太极慢拳的练习,尚可以某单式单独提炼出来操手练习,此以明白者口耳相传,以身示范,才可得单式之技击精义,乃至单式应敌变化之千变万幻精义,皆从慢拳之拳架可得耳。是故内家太极拳者,操练内劲至关重要,技巧只是雕虫小技,如此而已。



一如太极二人盘手不能等同于太极散手一样的道理,太极慢拳体用之功用,仅仅可做太极功夫之基础,尚须习练太极快拳架之闪展腾挪等诡异手眼身步法,先师每每授予快拳之拳架某式,都会详述其式技击之千变万化,若千手观音极尽其用也,非先师明家不可尽其奥妙!

 

 

啥叫拔背?记得以前我们初学太极拳之际也常如此傻问先师,先师不言语,只手一划,当时在场的一些练拳者(非特指我们这些随师习武者),皆沾上先师之身而不能稳固重心,更不能近先师左右,先师缓缓道:这就是拔背!

拳术,是要为师者以身示范之,而后才使后学者切身感受,有很多都是不能用语言或文字可以尽意表述的......

 

 

太极拳隶属内家拳范畴。

    关于太极拳之“意”。林公炳尧先生尝云“太极拳是以意行气练意不练力的内功拳。意就是心意、意识。意到哪里,手足就运行到哪里;心里怎么想,四肢百骸就怎么动,这动是愈轻灵愈好,而决不是凭着力气驱使手足运动。用意则轻灵自如,用力则僵硬迟滞。”
    由此可见,炳尧先生是秉承微明先生“专气致柔”之心灯。
    专气者,行之丹田,复与心意相守之,则致柔指日可成。
    能如是,则周身日日以心意行拳灌注之,方可得真正之内劲也。
    且不论养年益寿与变化成儒雅气质等等效用,就技击之功用而言,久久习之则神足,神足则双目如炬,内劲充沛矣。
    神足者,可领气血与内劲而行,不复运心意行之。此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也。
    内家关于“意”之功用,皆难出其右矣。信乎?

 

 

杨氏其他各枝太极拳习练之法,愚不敢断言。然微明先生所传之太极拳术,愚或可为汝试释之。

  炳尧先生所传承微明公之太极拳术,唯以“松”为其首要之下手功夫。

  夫太极拳之“松”者,乃指以意念提起全副之精神,行拳之际使周身内外节节放松,虚空粉碎若无有状,动作轻缓灵敏而不著丝毫笨拙之力。能松净,则可臻沉稳之功。

  炳尧先生尝以松树傲然挺立之松针为喻,若轻著外力于松针,虽压迫其下垂,然卸去其外力,松针依然傲立矣。此喻说足见太极拳松之三昧也,君当细察意会之,幸甚!

  又太极拳之“柔”者,乃是在沉稳之基础上,以日日心意灌注周身而得之真正内劲运在拳式技击演练中,久之则可将松散而得之内劲越练越刚,此拳论所谓“积柔成刚”者是。

  能得其“柔”者,则周身松净而互不牵扯连带,技击之际亦能周身节节贯串一鼓作气而放劲之。此微明公所曰“节节贯串,节节虚空”是也。

  此刚劲者,非僵硬之力,乃柔之功用。柔之目的乃是化僵硬为周身轻灵协调,进而达到至刚。此所谓“极柔而至刚,万法而归一”矣。

  “松”与“柔”之区别,大概如是,仅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