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楠: 想念刀鱼

 文鉴君 2020-10-09

作者简介 

     石楠,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安徽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安徽散文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庆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庆师院兼职教授、铜陵学院客座教授。

     主要著作有:长篇传记文学《画魂·潘玉良传》(包括外文版在内共16个不同版本)《美神·刘苇传》《寒柳·柳如是传》《舒绣文传》《从尼姑庵走上红地毯》《刘海粟传》《亚明传》《陈圆圆·红颜恨》《不想说的故事》《张恨水传》《百年风流·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友情和爱情》《另类才女苏雪林》《海粟大传》《中国的女凡高-杨光素传》《中国第一女兵-谢冰莹全传》《潘玉良画传》等;长篇小说《真相》《生为女人》《漂亮妹妹》《一边奋斗一边爱》;中篇小说集《弃妇》《晚晴》;文集:《石楠女性传记小说选》《石楠文集》(14卷);散文集《爱之歌》《寻芳集》《心海漫游》等。曾获省级以上文学奖10余项。2005年被评为“当代十大优秀传记文学作家”之一。

想 

      一缕特有的鱼香飘进我的梦境,紧接是一团银光,闪烁得晃眼,我认出了,那团银光是从江水中起捞的一网鱼。刀鱼!我孩子般欢呼跳跃起来,猛地醒了。那缕刀鱼特有的芳香没有了,满满的一网刀鱼没有了踪迹,心里不由漫上了淡淡的忧伤和思念。

      我想,这个梦是由一条电视新闻引发的,镜头对准的地方是长江口宽阔的江面,无数条紧挨在一起的渔船张着细密的丝网,仿佛张开的无数张血盆大口,组成了一条长长的拦江堤坝,等待着从外海进入长江产卵的刀鱼。这景观发生在初春时节。这个画面久久徘徊在我的心头,就是挥之不去。

     刀鱼是一种洄游鱼类,学名刀鲚。每当春季,它们成群结队从长江口外的深海游来,溯江而上,到长江中游和它的支流河汊,以及与江水相连的湖泊中繁殖后代,最远它们可游达洞庭湖。产完卵又洄游到大海,形成鱼汛。

     农谚有“春潮迷雾出刀鱼”,它是春季最早的时鲜鱼类。刀鱼因为体形狭长侧薄,犹似尖刀而得名,它色泽银白,肉质细嫩,又多细毛状骨刺。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宋人刘宰有诗称赞:“肩耸乍惊雷,腮红新出水,佐以姜桂椒,未熟香浮鼻。”它与河豚、鲥鱼并称“长江三鲜”。

      在我不太遥远的记忆里,当“春风又绿江南岸”,江水绿如蓝的时候,街头巷尾就会传来鱼贩挑着沉甸甸鱼筐铿锵的步履,伴之是“刀鱼啊!新鲜的刀鱼啊!”带着黄梅调特有好听的吆喝声音,水产市场的摊位上,最打眼的也是那用细柳丝或新鲜竹丝穿就的串串刀鱼,银光闪亮。主妇的菜篮里,很少没有刀鱼;因为它特便宜,也就普通小鲫鱼的价位,谁都吃得起,它是我们江边小城百姓餐桌上的一道寻常菜肴。

      刀鱼的特点是肥厚鲜嫩,细的毛刺很多,我喜欢拖上浆粉炸着吃,外酥内嫩,所有的细刺和鳍进嘴就化成了鲜美的汁水,美不可言。这是我们长江中下流人的口福,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典。可我们却未能留住这个福祉,在不知不觉中,刀鱼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如今不但听不到鱼贩那好听的吆喝声,在市场上也看不到它的身影。刀鱼虽然还没绝种,但它已是天价,听说二两重的刀鱼卖到3000元一斤,已不是普通百姓能消费得起的。这才有了长江口那道让人触目惊心的“风景”线吧。前些年,还能偶尔在酒席上尝到,近几年,我已和它无缘再会了。

     科学家认为,鱼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动物,因而推断人类有可能是由鱼衍化而来的。不久前,科学家在加拿大页岩层中发现生活在5.05亿年前的一种外形似鳗鱼的动物化石,被视为最为古老的人类祖先。

      这样说来,我们和鱼的关系很特别。是先有了鱼,再有了人类,江河湖海本是鱼们生活了数亿万年的家园,我们人类却无视它们的生存,在江河上引江截流,还将污水排进本来绿如蓝的江河,贪得无厌的捕捞,致使鱼类的家族在快速减少,一些珍贵的品种濒临灭绝。鲥鱼早就难以一见了,刀鱼还能重返百姓的餐桌么?

      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的,也是所有生物的,地球上的物种越多,人类的生存空间就会越宽阔,我们人类应该自省,善待自然,在开拓我们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得想到人类的朋友和邻居,不能再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了!过度的开发和利用,无止境的索取,会遭大自然惩罚的。

     美味的刀鱼,我想念你,希望有一天,你淡出我的梦境,回到我们的餐桌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