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前后,街头巷尾的桂花开始散发浓郁的馨香,迫不急待地向人们报告丰收的秋季来临,真是“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漫步在小道上,一阵阵秋风轻拂,迎鼻而至的就是桂花香,在花香的牵引下,脚步在靠近。驻足在桂花树下,深吸一口,心旷神怡,若想辨察仔细,必须屏住呼吸,否则还未来得及观察仔细,便已神魂颠倒。细细瞧去,金黄色的桂花四瓣张开,每一朵如张开的小嘴,轻轻吐出淡香,积少成多,一串串竟是如此浓郁强烈。同在一片土地,独有她香飘数里,造物主也真是厚此薄彼啊!一场秋雨过后,桂花树下坠落许多星星点点,
“零落成泥香如故,化作春泥更护花。”或许这就是桂花的生存理念,倾一年之物力,只为这一刻怒放纷芳。 看到桂花,脑中竟然浮现出小学课本《桂花雨》中的情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八月十五桂花香”,在我的老家虽然没有桂花香,但有糍粑的香味。说起糍粑,脑海中不免浮现出母亲的模样来。母亲将糯米浸泡几天,赶在半夜就起来蒸糯米饭,就是为了赶清早打糍粑,因为起得越早也就代表来年丰收越大。用木饭甑蒸出来的糯米饭特别香甜,把糯米饭倒入辗房的石臼中舂,男人踩石臼,女人做糍粑。石臼就像如今的跷跷板,小孩坐在上面,听着臼声,上上下下,再瞌睡的小孩也能开心地笑起来。大人要用力踩,才能把二三十斤重的臼头踩起来,母亲拿着杵杖不停地把臼窝中的糯米搅动捣碎。再加入少许糯米粉,揉搓成团,压成大饼,这样做出来的糍粑可蒸可煎,据说秦汉时期在长江一带就开始流传,也称作月饼,在我的记忆中秋时家家户户都是必做的。现在农村石臼石磨都少见了,这种土法打糍粑就少见了。如今,各种馅料的月饼再也尝不到这种味儿,倒是常见的年糕还有点这种味道,可能是添加糯米的缘故吧。每当在餐馆吃饭,儿子最喜欢吃的就是桂花年糕。只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可能无法把桂花、糍粑、中秋甚至团圆之意所联系起来。 趁桂花未谢时,摇一场“桂花雨”,做一盘桂花年糕,与家人共度中秋佳节吧。 此文于2012年9月25日漫步于瑞昌街头有感而记,已发在《瑞昌报》9月27日副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