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們需要我”——記楊國慶南口抗日戰場尋跡

 易文 2012-10-25



“他們需要我”——記楊國慶南口抗日戰場尋跡 [复制链接]







題記:戰場尋跡比我想像中困難的多,很多地方是陡峭的懸崖,是密不透風的灌木叢,是無處落腳的亂石崗,是野獸出沒的地方。很多時候手腳並用才能鉆過去,經常摔倒、磕碰,我的臉和手被划了無數的口子。但你能想像嗎?鏡頭裏面的男人,背著金屬探測器和工具,一個人在這茫茫大山裏面穿行了五年,風雨無阻。孤獨,恐懼,幸酸,誤解……他曾經把他的妻子和女兒都帶上來了,我想家人的溫暖和理解是他最大的動力。


图片31.jpg

图片32.jpg
图片33.jpg
图片34.jpg




十一期間我和昌平楊國慶大哥相約去南口抗日戰場,尋找戰場遺跡,研究南口抗戰地形。一直想為南口抗戰寫點東西,由於資料收集的艱難以及自身功底的有限,我想只能用我的雙腳去注解南口抗戰,所以我會花大量時間去南口抗戰的實地去考察研究。我希望在半年時間內,走遍南口抗戰的每一個戰場。因為楊國慶大哥在南口群山中考察了5年,熟悉每一次戰鬥的過程,每一個戰場的環境,特別是周邊村裏他都走訪遍了,走訪了很多老人,得到了很多寶貴鮮活的資料。有他我是何其幸運。 我們在高樓宿營一個晚上,匆匆兩天行程給我感觸良多,又是一次心靈震撼的過程。
那天廣軍是婦女團團長,帶著他的婦女老鄉去看長城,順帶把我帶到了南口。路上我們偶遇了一群遊客,他認出了楊國慶大哥。和我們攀談起南口抗戰,從楊大哥的臉上讀出了一點小小的幸福感覺。
图片1.jpg
图片2.jpg
图片3.jpg


图片4.jpg
图片5.jpg
1.jpg
這是上山的路,回程的時候老楊告訴我,山下面有幾個村子,在1937年南口戰役期間被日軍屠殺,發生了慘絕人寰的西山慘案
19378月,日本侵略军在进攻昌平南口的战役中,对沿途村庄进行了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症策。816日至18日,日军在鳌鱼村和溜石港村,对无辜村民进行了血腥屠杀,未进山躲藏者几乎全部被害。819日,在马刨泉村和老峪沟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820日,又以残忍手段血洗了禾子涧村。仅四天时间,日军在这五个村就杀害无辜百姓109人,烧毁房屋五百多间,制造了昌平西山惨案。




图片6.jpg
图片7.jpg
图片9.jpg
图片8.jpg


這裡是南口橫嶺城。37年在這裡發生了激烈的戰鬥。因為對南口戰役的情感以及對楊大哥的敬佩,很想自不量力寫一部南口抗戰的影視劇本。本想從十月中旬開始搬到這個地方住上三個月,和戰鬥與此的將士一起完成這個劇本。不管成功與否拍攝與否我都希望用我的方式完成對這些英雄的祭奠。楊大哥告訴我如果你真的來,他可以安排我在橫嶺城找個農家住下。但是很遺憾,公司不讓我辭職,還有為了一份所謂的擔當,我不得不放棄這個計畫。但是我會把我這一年的大部分業餘時間放到南口群山中。


815日,敌军攻入黄老院阵地,炮火的猛密,与攻南口一样的战法,并且逐步向右翼缺口夺进,情况非常严重,师长王万龄也到横岭城坐镇。出发时把他的物件,一针之微,都嘱勤务兵收拾带走,准备不再回来。他说:要是把日本打跑了,当跟踪追击,不幸而失败,则以横岭城为坟墓。



不论机关枪怎样准确向我军扫射,奋勇的十三军战士,没有一个想到枪弹会打进血肉来,短兵相接时,手榴弹是唯一可以对大炮报复一下的东西,掷手榴弹的战士,虽然一批一批的倒下来,第二批马上又跳出战壕去抵抗。



这样的冲锋,接连3次以后,机枪连仅剩一个战斗兵、一个传令兵、一个伙夫了。战斗兵、传令兵把住两挺机枪,伙夫在中间向左右输送子弹,继续对2000敌众强烈反抗。



太阳照临着整个山谷,这3位作殊死战的英雄,最后含着光荣的微笑,躺在阳光中!
以上引文见秋江:《南口迂回线上》载193710月《国闻周报》第14卷第39









這個地方還保有很原始的生活方式,一個老伯正在用驢和騾子背水,楊大哥也在這裡取了水。他說這裡的山泉水非常好,後來我們在山上就是用這個水煮方便麵和茶。這裡的水確實很甘甜。
我們還問了老人知道這裡打過仗沒,老人說知道,他在老虎頭還看到過累累的白骨。我跟楊大哥說,下次我們一定要去老虎頭。
图片10.jpg
图片11.jpg





這也是一個原生態的村子,村子裏面已經沒有年輕人了,都是老人留守。楊大哥告訴我這裡還很窮,沒有什麼收入,年輕人都出去了。因為宿營沒什麼經驗,我連喝的水都沒有準備齊備,我就到村裏面找一戶人家去買水。遇到一個老奶奶,問她多大年齡,她反問我:你覺得我多大。我說50吧。老人敞開嘴笑著說:我今年64啦。嘿嘿,很可愛的老奶奶。問她知道這裡打過仗嗎?他說知道,從小家人就告訴她打過仗,是國民黨的部隊和日本部隊。
图片12.jpg 图片13.jpg


图片14.jpg
看到那滿樹的海棠果籽,我非常的不淡定。還有來的時候是廣軍開車送我來的,他的閨女盡然不要我抱,想想清明來南口的時候一直是我抱著,更是不淡定。






图片15.jpg
图片16.jpg
楊大哥整裝待發。這裡荒草叢生,這裡青山埋骨。走進這座山就有無限的感概,我問楊大哥,您今年是第幾次來這裡,他說這個山頭是第四次。這裡的群山就記不清是多少次了。
我們往前一直往前,我一直跟在後面,看著他的背影,我又想起了那句話:孤獨的個人在哀送沉寂的歷史,我們都是廣袤之大中的伶仃之小。



北方的山巒難得這樣漂亮!十月金秋,紅葉把南口群山浸染的萬分妖艷,對於一個出生在南方山區的人來說,它有如異域的女子,讓我充滿無數的遐想。 我從小就和山結下不解之緣,小時候每年寒暑假都在山裏面砍柴、打野豬;長大了又在山裏面尋找安身立命的所在。16歲那年(此處省略1000字)
图片18.jpg
图片17.jpg
图片19.jpg
图片20.jpg





又到了這個熟悉的地方,我盡然忘記了照張相片。這個地方現在被走出了兩條到,上山和下山的很多人都會到這個墓碑前致敬。我們也遇到了好幾批遊客,我都跟他們介紹,這個碑就是楊大哥立的。我告訴他們這裡發生了偉大的抗日戰役,他們都對楊大哥充滿了敬意。我告訴楊大哥,其實我們並不孤獨。


图片22.jpg

图片21.jpg (42.43 KB, 下载次数: 3)

图片21.jpg



終於爬到了高樓,這裡海拔戰史上標注1390高地,是整個戰場的制高點。碉樓上槍眼歷歷在目,清晰可辨,楊大哥在此挖到很多戰爭遺跡。楊大哥告訴我這裡發生了激烈的戰鬥,高樓碉堡曾被日軍突破佔領,但國軍將士並沒有放棄,一直反復爭奪到戰役結束。關於這裡發生的具體戰役我手頭上的資料有限,等找到了具體的作戰部隊以及詳細戰報在來補充。 图片23.jpg
图片24.jpg


图片25.jpg
图片26.jpg
坐在600年的明長城上,我總在想為何對日戰爭前期我們會如此的一敗塗地,是300年滿清王朝的腐敗,還是30年軍閥混戰的離亂,還是兄弟鬩牆的掣肘,抑或是這個民族本身的不怒不爭?我沒有答案。但我從楊國慶的背影上讀出:如果戰死在這群山當中的2萬多將士的英靈得不到祭奠、靈魂得不到安息,這個民族的未來並不可期許。



頹敗的長城上,戰火的毀滅,自然的銷蝕,人為的破壞歷歷在目,我在想地球上再沒有一個物種有如我們能夠將強大的創造力和巨大的毀滅力完美的統一。圓形的烽火臺是長城上為數不多的圓形建築,雖然破敗但雄偉依舊。那個方形的烽火臺是方圓100里以後保存最為完好的烽火臺,裏面現在還可以看到八個城門洞。老楊說這些烽火臺大部分是某次運動中人為拆毀的。這讓我想起了八達嶺那人造的肌肉,我們向世界展示人造的肌肉力量並要以此來要求被尊重,我們是緣木求魚還是……图片29.jpg 图片28.jpg 图片27.jpg 图片30.jpg




戰場尋跡比我想像中困難的多,很多地方是陡峭的懸崖,是密不透風的灌木叢,是無處落腳的亂石崗,是野獸出沒的地方。很多時候手腳並用才能鉆過去,經常摔倒、磕碰,我的臉和手被划了無數的口子。但你能想像嗎?鏡頭裏面的男人,背著金屬探測器和工具,一個人在這茫茫大山裏面穿行了五年,風雨無阻。孤獨,恐懼,幸酸,誤解……他曾經把他的妻子和女兒都帶上來了,我想家人的溫暖和理解是他最大的動力。
图片31.jpg
图片32.jpg
图片33.jpg
图片34.jpg



夕陽西下,楊大哥在安營紮寨,我在邊上手舞足蹈。楊大哥給我準備了豐盛的晚餐,用爐子給我煮了方便麵,在1400米的海拔上,就着秋天涼涼的山風,我吃上了世界上最好吃的方便麵。我們舉杯敬戰鬥在此的將士,我們談歷史,說人生。我問楊大哥你堅持的意義是什麼,他輕輕的告訴我:戰死在這裡的人需要我。 他比我年長21歲,可以當我的父親。從小單親家庭的我,好像從來沒有機會跟父親這個年齡段的人單獨呆這麼長時間。都是成年男人啦,情感的表達越趨於內斂,但那一刻我分明很感動。
图片35.jpg
图片36.jpg
图片37.jpg
图片38.jpg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夕陽漸漸落下,站在長城烽火臺下,想起了《擊鼓》這首詩。最近在個人微博上一直在讀詩,唯獨不敢碰《擊鼓》。這一刻似乎真正的讀懂了《擊鼓》中的蒼涼。我分明聽到了孟姜女的哭泣,將士的哀思。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思念丈夫的妻子,心酸落淚;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行役於外的丈夫思念妻子,思其舊盟,肝腸寸斷。只有在這蒼涼的背景中你的感觸更為深刻。
图片39.jpg




我是第一次宿營,山上的風很大,冷的夠嗆,還出現了幻覺。下次要買一個更厚實的睡袋。我不敢出帳篷,雖然外面的星空非常美,我在城市呆了快10年,第一次看清楚銀河系,原來有的地方的天空還是我小時候看到的天空。楊大哥一個人在外面大聲背誦秋江的戰地文學,激動處我分明聽到了眼淚的婆娑聲。
一夜無話,跟寒冷對抗了一個晚上,早上太陽出來的時候是睡得最舒坦的時候。我7點多才爬出帳篷。群山清秋,晨起看山,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吃罷早餐,繼續幹活。


文化人就是不同啊。叙事都说着这么有诗意和文采。。。言辞苦涩的我,真是不敢多言了。。。还是认真观帖。。。 发表于 2011-10-7 00:51




楊大哥說下面有一個山坡頭,有一帶開闊地,很可能發生大戰役,我們穿下去看看。那裡從來沒有人下去過,沒喲一點路,基本上是連滾帶爬下去的。我們在山的側面發現了一個特別大的戰壕,相隔20米就有一個機槍掩體。我們都非專業的戰史研究者,也不知道這個戰壕的用處。但是這麼大型的戰壕,楊大哥說在整個南口群山中都算是很大的很完備的,肯定發生過很大型的戰鬥。但是我們花了一兩個小時,一個戰爭遺物都沒有找到。我想是因為這個戰壕太大,在很陡的山側面,經年累月泥土埋得太深,而楊大哥的國產金屬探測器只能探測到20釐米,可能發現不了。下次帶個更好的儀器來試試。

图片40.jpg
图片41.jpg



這是戰利品,有子彈殼(兩種,一個較小沒有文字,大一點的後面有字母和數字。H 25,我判斷是不是民國25年漢陽造,但知識不夠,望知道者的告知),馬蹄鐵,國軍的皮帶扣(可能是晉綏軍的),日軍的罐頭蓋,大口徑炮彈片,小口徑的炮弹片。這是兩天的所獲,看上去很少,你想像楊大哥的地下室有3000多件,那得挖多長時間呀!
图片42.jpg
2011-10-6 23:28 上传
下载附件 (103.52 KB)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