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的教与学 ——道云龙

 聽雨軒sjh 2012-10-25

太极拳的教与学
           ——道云龙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一朵鲜艳的奇葩,她既有与其他拳种相同相通之处,又有自身显著的特点,其集道、武、医为一体。“道”即道家的修练思想与方法,“武”即中国武术中进攻防守的方法及战略战术,“医”即中华医学中健身、养身、强身的理论与方法。太极拳还蕴含着儒家、佛家的思想,以及人体力学等自然科学。以我几十年习武练功及教学的经历,深深地体会到练好太极不易,教好太极更难。

一、 要用心练好太极拳。

 

首先要有一颗诚敬之心。太极拳是数代武林前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祖先们留给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决不是我们三五年,或十年八年就能掌握的。所以我们必须倍加重视,并怀着对前辈们的敬意真诚地进行练习。古人云:“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意思说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越用力钻研越觉得深。我们只要怀有诚敬之心,才能按照老师的教学一步一步走下去。

 

其次要有一颗平静之心。练习太极拳心要清静,“清”即干净平淡,放下一切杂念,集中思想,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有心练功,无心成功。“静”即安静不浮澡。“静”要贯穿于练习太极拳的全过程。练拳之前要入静即无极生太极。练整套拳要入静即动中求静。练一辈子拳也要入静,平时生活中要入静,练功要常态化即将练习太极拳提升为修练太极之道。将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作为修身养性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其内涵及其丰富,决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到的。太极拳的动作要领特别多,要做好也不容易,决不能在浮浅地掌握了一些要领后就沾沾自喜,自满自足。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浮澡。有了清静之心,才能使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骄不燥,永远不断地前进,去攀登太极最高峰。宋代一位学者说过:“气质沉静,于受学为易”。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再次要有一颗坚韧之心。“坚”即坚强、坚持,“韧”即有张力,受外力作用可变形但不易折断。当今社会人类已步入信时代,大家都在点钞机那样快的节奏中生活,能抽出一点时间练习太极拳已算是一种觉悟,能做到持之以恒实属不易。学生学习任务重,走出校门找工作有压力,成家后有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就连退休后的老人也有扶助子女帮子女带孩子做家务的重任。在任何年龄段要想持之以恒地练习太极拳,必须认识练习太极拳的好处,要有自觉的兴趣并能享受练习太极拳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将练习太极拳与吃饭睡觉一样做为我们一天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这样有了坚韧之心才能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乃至将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作为我们一生的追求去探索太极之奥秘的过程。

 

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当做了一个有心人以后,我们就会按老师的要求,练习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逐渐提高大脑支配身体各部分运动的能力,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充盈我们的精气神,进一步学习揣摩并逐渐地领悟每个动作外在及内在的含义,不断地掌握动作要领及练习的方法,将太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心知而到身知,进而提高我们修练的水准。

 

二、 用心教好太极拳。

 

教好太极拳一是要有耐心,把一个门外汉领进太极的大门,要做太多的事,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犹如聚财,“日累月积,所蓄自富”。在教太极拳时我总是先将拳架套路教会学生,再在练习的过程中讲解太极的道理,即太极阴阳之理,并将太极拳练习的要领逐一讲述。如:立身中正,一动腰先动,以身带手,节节贯穿,虚实转换,开合呼吸,刚柔相济,内缠外绕等等,使学生对这些要领慢慢领悟逐步掌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教拳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意不用力,放松入门练太极,逐步掌握松、柔、圆、活,外柔内刚,连绵不断的练习方法。只要有耐心,方法得当就有可能教出有水准的学生。

二是要有宽容之心。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期望值往往是很高的,都希望收到悟性好、反应快,接受能力及模仿能力强,学习进步快的学生。但在现实中每个人的资质是不一样的,对于那些悟性低,进步慢,甚至钻牛角尖出不来的学生,老师除了有耐心之外还得有宽容之心,从思想上不放弃这些学生,对这些学生要多下功夫,多讲解,反复引导他们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称的上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有了耐心与宽容之心,就可能教出更多有水准的学生。

 

三是要有一颗行善之心。练拳心情要舒畅,教拳心情也要舒畅。人世间每个人的自然条件是不一样的,素质也不同,所以他们对老师的敬意也不一样。老师教学生是非常辛苦的,因此将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老师的付出都希望有所收获,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其实不然,一份耕耘不一定就有一份收获,但不耕耘肯定没有收获。作为一名好的老师,对自己的付出,希望得到的收获自然是看到学生成才,教学有成果。然而在当今社会,老师的付出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是无可厚有非的,那也是对老师教学的一种肯定和敬意。但我们不能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如遇到好学上进而经济不宽裕的学生,甚至有些悟性好,能吃苦,有练武天赋但经济很差的学生,老师都尽可能资助其生活,免除其学费,创造条件使学生走上习武之路。这是老师的行善之心。

 

总之,做一个好学生不易,做一个好老师更难。首先做一名好老师必须先做好学生。运动员与教练员是两个有联系而又不相同的专业。能做一名好学生,并不一定就能做一名好老师,这就要求教练在做好学生的基础上要不断地学习,对太极拳的理论要认真地研究,在练拳时要不断进步,并坚持不懈地磨炼自己的耐心,培养自己的宽容与行善之心。只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老师而不误人子弟。

 

三、亦教亦学,教学相长。

 

太极拳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我在三十多年前就协助老师教少林拳,后单独教少儿武术。在一九八六年南京市一千多名小学生参加的首届武术夏令营中我就被评为优秀辅导员。一九八九年因当时规定少年组运动员全能项目必须要有太极拳,也就是“综合太极拳四十二式”,这套拳是为北京亚运会的武术比赛而创编的规定套路。因教学的需要,我开始学习这套太极拳。后又开始学习传统太极拳,最终有缘拜在冯志强老师门下学习“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二OOO年我应邀在南京市武协开办“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培训班,二OO三年起因学生们的要求,在南京玄武湖台城长期教学至今。十几年太极拳教学的过程也是我认真练习太极拳的过程。要想教好太极拳我必须先练好太极拳并不断地完善自己。在教学中学生们经常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每个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都会存在各种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下一步前进的方向何在,这又要求我不断思考怎样正确练习太极拳,摸索练习太极拳的路径。因此,十几年来,每年“十一”、“五一”长假及每年的公休假,我都奔波在南京到北京向冯老师求学的路上。现在南京练习混元太极拳蔚然成风,无论冬夏,每到星期六上午几百人在一起练习混元太极拳已成为玄武湖公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冯老师到南京看到这样的场景感叹地说:“在北京也拉不出这样的队伍。”

 

《礼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十几年来,我在习拳的道路上,常常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遇到“困惑”。正是这些“不足”和“困惑”,促使我不断“自反”“自强”,尝到了“教学相长”的甜头。我将铭记恩师的教诲,在教与学的道路上与学员们同进步,共成长。

               二O一二年六月十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