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历朝青花瓷器的基本特征(四)

 ftzm1969 2012-10-25
 

耿宝昌谈《陶瓷鉴定小常识》(三)
鉴定古陶瓷除了要掌握有丰富的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历史的相关知识外,还要有长期“摸爬滚打”出来的“眼力”。简单说,鉴定古陶瓷,要从造型、纹饰、胎质、釉色、款识五方面下手:
一看造型。造型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出该件古陶瓷器物所作时代的社会审美需求和技术工艺水平、官窑器还能反映出皇帝的个人喜好。这些特点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固定的,在掌握了各时代陶瓷器的品种类别和时代风貌的同时,要研究造型的古朴、华丽、秀美、敦实等风格,掌握其中的变化规律,就可以分辨真伪了。观察造型时,要细致认真,从器口、颈、腹、底、足、耳、柄、流到器内壁,器物各部分的比例大小等知识熟记,则对鉴定大有裨益。
二看纹饰。纹饰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如成化斗彩纹饰中“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衣纹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着单衣。这些细部微妙的纹饰的特征,往往被仿者忽视,成为鉴别真伪的证据。施彩上,时代特征更是鲜明。用黑彩勾轮廓线始于明正德,粉彩出现于清康熙中晚期,明代绿彩多发黄绿色,清晚期彩瓷出现雪青色等等。纹饰的笔法上,明永乐时期的纤细,明晚期的勾勒填涂,清康熙有披麻皴法绘出的重峦叠嶂、远近疏密,雍正时的笔触纤柔,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三看胎质。先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陶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序。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呈肉红色,而清代民国的仿品则发青白色。康熙器胎质的纯净,细腻和坚硬,清末民国仿品也很难做出。体轻质软的浆胎也是清初才开始盛行的。元明以来胎体足部所呈现出的火石红,年代越早越凝重,到了乾隆初年基本就消失了。
四看釉色。釉是陶瓷器的外衣,观察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注、疏密程度等数据,都要牢记于心。如明宣德桔皮釉与清雍正、晚清、民国后仿器的小波浪纹釉面之间的差别,清早期釉面上的蛤蜊光、彩晕和民国新仿品釉面火光之间的差别等等。这些不自然的旧光泽绝无古瓷陈年日久而成的“酥光”现象。而各时代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与疏松及浓缩或者积釉等现象的出现,比如宣德釉面的棕眼、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集等都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
五看款识。首先要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真品反复琢磨字体结构、排列形式、落款位置以及款字色泽等,从中得出规律。
总之,在鉴定陶瓷器时,以上五点缺一不可,需相互结合。如孙瀛洲先生讲“耳、目、手三者并用”,即用眼来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用手摩挲别其粗细,手指轻叩听其声响。不能只满足于局部特征的符合而不计其它,或只看器表不看器里,或只观釉色不问胎质,都是很片面的。所以,在鉴定中,造型、纹饰、胎质、釉色及至款识都要同时观察应用,才能收到全面一致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