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三个字牵扯出来的林林总总已热闹了一段时间,圈绿地、徒弟打记者、交恶北京台、音像作品下架、官网被黑。“剧情”跌宕起伏,绝无冷场。郭德纲无理辩三分,把自己带入墙倒众人推的绝境,连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姜昆都公开批评他“三俗”。

正所谓“艺亦有道”,艺人能获得万众瞩目、风光无限的好处,也须以比普通百姓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虚心听取接受观众的批评。从这点来说,郭德纲跟他的师爷侯宝林差远了。

侯宝林23岁那年和郭启儒,应燕乐戏园邀请搭档来到天津,那一年是1940年。他俩首日登台是在端午节前的6月7日,白天的节目是《空城计》,晚上是《改行》。一出台,观众就“好”声不断,一下子,许多的天津人都知道从北京新来了一场相声。

几天后,有数家报纸发表文章,称赞二人为“幽默隽材”。大部分的文章都是既肯定他们的优点又指出不足:“侯宝林、郭启儒在燕乐登台以来,人缘极佳。使活时口齿清晰,抖出的包袱没有不响的,令人捧腹。评戏大鼓等学来惟妙惟肖,诚可谓多才多艺,惟二人面上时带笑容是其小疵。”

对于各种表扬和批评,侯宝林和郭先生都能以审慎谦和的态度欣然接受。侯宝林自幼是个孤儿,师父们对其管教甚严,尤其是教京戏的颜泽甫师父,打骂乃平常事。如今,刚一到天津,就得到如此众多听众的厚爱,侯宝林内心对严厉的师父们充满感激之情。
不久,侯宝林发现有人在报上连续发表措辞严厉的文章,批评相声艺人在台上使用“我是你爸爸你是我儿子、儿子孙子兔崽子”一类的调笑语;对这种“爸爸妈妈”式的谩骂以及用扇子敲击对方光头的噱头表示极大的愤慨。还有人抨击相声艺人使用脏口,说他们“满嘴喷粪信口胡云”,是“下三滥的玩意儿”等等。

侯宝林心中很难过,他明白,说相声的之所以社会地位低下,遭人鄙视,正缘于此。因此暗下决心,一定不能犯同样的错误。然而,两个月后,立秋的前几天,他还是遇到了他来天津后的第一个“黑色星期五”。这天,他在台上学大姑娘要女婿,突然,台下一位女观众高呼:“损根子,积点德吧!”第二天8月3日,此事见报,众说纷纭。这是侯宝林在天津第一次受挫。

这种情形在相声场子里原本并不稀奇,说相声的嘴损,似乎是不争的事实。有人甚至认为,说相声的晚景凄凉,就是造了“口孽”、遭了报应。有心人还将不少相声前辈艺人的“下场”公之于众。在报上列举相声大王“万人迷”,“八德”之一的卢伯三(卢德俊),父亲的师父常宝臣、师叔焦少海等十多位相声艺人的不幸辞世,用以佐证因果关系之说,看了叫人不寒而栗。

相声前辈们的“身后萧条”完全是件令人同情的事情。但它却让侯宝林从中悟出了另一个道理:不说“荤口”、“脏口”,仅仅是相声艺德的底限。他应该而且必须有更高的追求。

侯宝林曾说,他在天津这五年,就是边演边学,边学边改,是一个自学的过程。这五年,他从开场第六,一直成长到“大轴”(最后一个节目)。还被观众冠以“相声革命家”的称号。侯宝林非常重视“舆论的监督”,对于善意的批评和建设性的意见,侯宝林都会认真采纳。(凤凰网历史) 

相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