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淡化诺奖”只是一种“酸葡萄”心理

 都市生活台 2012-10-27

昨日开始,瑞典将陆续颁出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其中诺贝尔文学奖预计在本月11日颁出。而奖未颁出,莫言先热,皆因法新社此前报道,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将很可能在中国作家莫言和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中产生,并指出海外著名博彩公司Ladbrokes和Unibet均开出文学奖赌盘,公布了本届诺贝尔文学奖预测获奖名单的赔率,而莫言和村上春树分别占据了头两名的位置。然而在围绕着两位作家或褒或贬争议四起中,也传出了“莫言给诺贝尔文学奖资深评委、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很多好处费”的声音。


然而作为当事人的莫言,在“被诺奖”的激烈争论种,电话却一直处在无人接听或无法接通状态。偶尔有记者拨通他电话后,他也称“信号不好”不愿做出回应,继而惹得有些评论人开始看不惯了这种无厘头的闹剧,甚而发出了“人家莫言还没拿奖呢,这边就吵成这样了,嘿,贵圈真乱!”“围观诺奖,还不如好好看本书――这比当文学愤青有意义多了。”


当然,议论声中也有人认定莫言是不可能拿到诺奖的。他们认为诺贝尔奖只是欧洲人的游戏,所要体现的只是西方人的趣味和利益;不给中国人诺贝尔奖,其实是西方分化中国民众与政府关系的一种工具,是打击中国民族精神和自尊的一种手段。因而劝导国人“千万别把诺贝尔奖当回事”,“要淡化诺奖”,“不必跟着一个所谓的诺贝尔奖起哄”等等。


对于上述这些花样百出的言论,笔者不晓得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还是尴尬沮丧之下的另一种愤世嫉俗。但笔者可以肯定的是:诺贝尔奖是全球都在追逐的奖项,能获得诺奖对学者及其国家是莫大的荣誉。因而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想不参与诺贝尔奖的狂欢几乎是不可能的。诺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全世界共有近800人获得过该奖却始终不见中国人的身影,这就更进一步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诺奖情结,因而他们为诺奖纠结、耿耿于怀甚至魂牵梦萦,其实都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承认,因为诺奖,莫言被“黑”,这固然有点偏激和过分。但设若据此便认为国人热议诺奖就是一种愚昧,就劝导国人“千万别把诺贝尔奖当回事”,这更是一种偏激和过分。按照诺贝尔当年的遗嘱,诺奖是奖给在各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的。然而奋起的中国奥运举办了,航天员会在太空行走了,“嫦娥奔月”的梦想也实现了,经济实力已跻身世界第二了,唯独在科学和文学竞赛中,却唯独没有一个中国人以中国的名义获得过诺奖、成为“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请问,这是不是一种尴尬?算不算一种耻辱?


笔者是向来反对只去抱怨敌人的强大和怀疑敌人的动机,而忽视自身的不足与缺陷的。任何故作轻松的不屑都只能是聊以自慰的做作和妥协。试想,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没能获得世界顶级大奖,文学方面亦无缘于世界顶级大奖,能说明他已经具有了世界顶尖水准吗?不去剖析问题的症结与病因,不去鼓舞国人的士气与热情,反而只是“吃不到葡萄偏说葡萄酸”地强调什么“要淡化诺奖”,这就是中国人的骨气、中国人的性格吗?


诺贝尔奖之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痛楚,更是一种目标。设若我们有这样的实力,就堂堂正正地抱回一个诺贝尔奖来;设若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就应当从根本上入手解套,心平气和加上奋起直追才是上策。如此一味地对诺奖说三道四、打击国人热情,实在是有损大国形象,也不利于国民自尊自强!


李吉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