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色》感悟

 王兆善 2012-10-28
 《紫色》感悟
  
  
  
  一、亲情、乐观、宽容
  
   整部影片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亲情的元素。影片一开始,无垠的稻田中只听到来自两个小女孩玩击掌游戏念儿歌的声音,喜利和娜提的相亲相爱从一而终。
  
   喜利和娜提的被迫分开注定她们彼此一生的等待,当亚博特将孱弱的娜提抱起,赶出他的家门的那一幕,任何人都不会不为之动容的,两人声嘶力竭地哭喊,她们像联体婴般紧紧拥抱被拆散,至亲至纯的姊妹情被渲染到及至。之前娜提教喜利认字,教喜利念书的那段美好时光成为了她们童年乃至整个人生当中最无忧无虑的最快乐的时光了。
  
  “我会一直写信给你,除非我死了!”
  
   这样的“生死”承诺,不像是从刚刚懂事的十岁孩子口中说出的话。娜提离喜利越走越远,她依旧还玩着她们儿时的击掌游戏,但此刻的游戏并非是真实意义上的游戏了,其中的深远的意义,观众到此刻应该是感受得很是清晰了。娜提就一直哭一直不舍地走,口中因为哭泣已变地含混不清的歌谣,成了她们儿时最后的记忆。三十多后的重逢的画面不像当初被分开时的黄沙漫漫,更多的是温暖的金色布满了整个画面,还是那些稻田,还是那些向日葵,但已物尽人非,重逢的拥吻搀杂了太多其他的辛酸,悲喜交加,喜极而泣再好不过地证明了当时的情景。
  
   在喜利失去了娜提的那三十多年的生活中,导演没有忘记娜提,他时不时地让观众想起娜提的存在,不管她的生死状态怎样,他都让我们为喜利揪着一颗未定的心。
  
   整个影片的高潮来自于歌女夏葛把亚博特私藏了多年娜提寄给喜利的信找出了那一瞬间,观众的心也更着一起激动了起来,而到此导演给给了我们很完满的关于娜提寄给喜利的信去向何方的答案。谜底揭开了,电影的整个感情的高潮也在次得到了完全的释放与宣泄。看着那一封封的信被顺着日期一一排好,喜利多年来被压抑的感情终于忍不住在此刻迸发了出来,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不管做什么都在看多年来这些迟到的来自于亲妹妹的亲笔书信。观众的疑问在这里也得到了解答,“喜利没收到娜提的信是为什么?”娜提没有遵守承诺?娜提死了?还了像大多数乐观的观众们猜测的那样:是亚博特把信藏了起来。因为他从来不让喜利碰自己家的邮箱。此时快节奏的音乐响起,伴着喜利急切地翻信地动作,影片将故事主人公的毕生疑问推向了高潮。喜利购物的时候,做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都在看娜提的信,她像一个对文字如饥似渴人儿,随时都在看在想象。根据娜提所写的内容想象娜体那么多年的经历,她想把自己融如其中,感受娜提的感受,体会娜提的体味。我看到这里有的是无尽的安慰和释然,并且相信他们终有一天会再次相遇的,亲情可以战胜一切的不平等与伪善!
  
   喜利被带到亚博特家时她看到的是混乱和无尽生活苦难和压力,但自小养成的坚强的性格使她并未屈服,镜头一转换使我们看到了一焕然一新的家,那个刚刚还一片狼籍的家被收拾的井井有条,物品已被摆放的相当整齐,我不得不佩服喜利的能干。她以后的日子了是微笑着面对一切的苦难的。到中年的时候,我们从她脸上看到了漠然,与其说是她麻木了还不如说她是在一直地乐观下去,那样的生活不能避免给人带来外表的侵蚀,但我依旧可以感受到喜利的乐观向上。宽容最明显的地方在片子的最后部分得以展现,喜利透过自己商店的橱窗看站在窗外看对她施暴多年的亚博特时,眼中流露出的是怜悯和宽恕,她想看他第二眼的时候,他已了无踪影,亚博特此时的内心或许怀着深深的自责和忏悔吧。
  
   喜利对以亚博特的情妇为名的夏葛的照顾更了显示了她的宽容,为她做饭,帮她擦背,喜利是善良的。当她得知自己的丈夫是为了去见情人时,还依然必恭必敬地将丈夫遗漏的东西递上的时候,我看到了些许的懦弱和安于现状,但看到她是笑着把亚博特的袜子、领带、纽扣等准备好递上的时候,我看到了美丽的笑容,哦,原来她是宽容的。
  
   在末尾,夏葛给予父亲深深的拥抱,父亲把手最后也慢慢拥住了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原谅的女儿时他们彼此也互互相宽容了对方,几十年的郁结最后也冰释前嫌,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亲情的温暖。画面上的暖的调足以说明了各位的回归,本位的回归。
  
   索非亚对他丈夫在酒吧中充满意味深长的对望,在喜利裤装店的对话,也是对彼此误解的化解的表现场景。
  
  
  
  二、尊严、独立、平等、被爱、信念、觉醒
  
  
  
   尊严是喜利、索非亚、夏葛、娜提和其他黑人身上都没有消失,他们尽管贫穷,尽管受着种族歧视的制约,但影片中的没个细微地方都没有 忘记对他们表现的对获取尊严的抗争。索非亚不对白人说的:“不!”坚决而果敢,没有一丝失去尊严的表现和作为黑人的白人所认为的“低人一等”。
  
   在有索非亚的那场家庭聚会的餐桌上的喜利的那番慷慨激昂的说辞,鼓舞了索非亚、鼓舞了在酒吧的那个女招待,同时也鼓舞了我们。在此影片又一次到了高潮的地方。女性对男权的抗争,对一直以来地位的不平等的呼声在这里一一呈现在了各位的眼线,喜利多年来积压的愤愤不平和对命运的阐释在小小的餐桌上得到尽情的发泄和释放,而索非亚也因为被喜利一番发自肺腑的言论也开始放肆的大笑,笑走了七年牢狱之苦,笑走了对生活的无望,同时也看清了自己将来该走的路。接下来她对喜利欲杀亚博特行为的阻止,是她觉醒的最好证明。在这里,喜利内心的灵魂在行动上也真正的觉醒了。还好。我在这里庆幸,喜利听从了理智,听从了好友们的诚挚劝告,没对亚博特下手。而这样惊险的部分之前出现在了喜利第二次为亚博特刮胡的场景,紧张的情节,加上夏葛的飞奔,再配上快节奏的音乐将喜利的杀机推向了白热化地步,如果说此时的杀念是冲动的话那么在餐桌上的杀念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不过,还好,喜利都没下手。多年来的苦难并未将她的理智摧毁,是想与娜提的再相会的意念支持她,一直没做出过激的行为。
  
   喜利也是渴望被爱的,她很珍惜与对她好的人的没次相遇。而这样的珍惜也使夏葛找到了一位陪伴其度过余生的好友,她让喜利穿上她火红色的演出服,让喜利走到镜前,给喜利自信,让喜利露出别人不以为然的微笑,这时给喜利的不仅仅是微笑的自信也是给喜利生活的自信和勇气,喜利再乐观,再勇敢,没人支持她,她也是撑地很累的,夏葛给喜利来自与同性的吻是出于善意的,而喜利的回吻也表现了她对夏葛深深的喜爱和发自内心如同对娜提般亲情的爱。看到这里我没有觉得她们的吻是突兀的,不清不楚的。影片中的红色预示着喜利新的生命的开始,她有了除了娜提以外对她好,对她充满善意的朋友了。
  
  
  
  三、抗争、制度、种族、女性、男权、罪
  
  
  
   抗争从开始娜提被带离就开始了,索非亚抗争了,对白人的反对,和对他们不敬的回敬,对种族歧视的抗争,似乎在索非亚身上抗争在她七年牢狱生活后消失了,是消失了,在行为上消失了,但精神上依然存在,她知道他这样一个种族歧视相当严重的国家里,那样卤莽的抗争只会之自己或同族人受伤,这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在行为上她屈从了,她才刚刚见到日月思念的孩子后又不得不跟着才学会开车就出来乱显摆的市长夫人回去了。制度在索非亚身上发挥到了极至,白人对黑人不平等、不公平的制度,黑人对白人不敬,白种人们马上群起而攻之。
  
   在视觉方面很能体现男权的地方是,喜利怯声怯地问亚博特娜提是否能住在他家的时候,镜头只显出了两个小女孩不安和胆怯的眼神,给亚博特的镜头只打了他的的下半身和一双穿着靴子的大脚,视觉从下而上,显出了男人的权威和极度不平等的权利。女性在此刻是凌弱的,微小的,不值一提的。
  
   因为罪,喜利的父亲和她生下了两个孩子,这就是人类的一个原罪;白人关押了无辜的索非亚,这也是他们的罪;亚博特一直在犯罪,他殴打喜利,当着喜利的面和情人亲热……
  
   整部影片呈现出了史诗般的波澜壮阔。片子本身很长,表达的内涵生动浑厚,人物多,其之间的关系密切,还有点庞杂,给人有深层的启示意义,给人类也有相当的启示价值。反映的事件不仅仅是一喜利和妹妹的分别到重逢,更展示了更多的关于人类命运的问题。
  
   紫色在外国人的习俗中有着不一般的含义,而影片从开始的紫色化到结尾时的紫色花综贯始终和正个画面,美丽之余也完全遵照了作者的初衷。
  
   Ps:这花也是我自己比较喜爱的花,在我的家乡,我们叫她茴香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