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预告 《绿皮书》一连斩获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等众多大奖,在中国上映后豆瓣评分也高达8.9分。 一名黑人钢琴家,为前往当时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南方地区巡演,找了一个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机。在一路开车南下的过程里,截然不同的两人矛盾不断,引发了不少争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一起共渡难关。行程临近结束,两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见,他们通过磨合渐渐产生友情甚至是亲情,而电影就讲述的是这样一个奇妙的过程。 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影片的两位主角在现实中,都有原型。这本如今看来荒诞无比的《绿皮书》本身也在历史上存在过。 而在看电影之前,你需要补充这样一段历史知识。或许你能更加深刻地了解这电影所表达的内涵。 绿皮书,是一本专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 1936年,纽约黑人区,一位名为维克多·格林的邮递员出版了第一本黑人旅行指南,名为《黑人旅游绿皮书》,上面列举了愿意为黑人提供服务的酒店、商场和餐厅。 在前言中,格林写道:在不久的将来,这套书将不会再出版。到这本书停止发行的那天,我们的好日子就到了。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必再受如今被尴尬歧视之苦。 直到30年后的1964年,《民权法案》颁布,敲响种族隔离制度的丧钟后,《绿皮书》才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显然,这本书见证了那个畸形的年代。 一部奥斯卡获奖影片,一部好看的电影,不在于剧情有多起伏,而在于人物有多真实。 细数其中的种种细节,你会不由得感叹,《绿皮书》能获奖,未必只是沾了所谓的“政治正确”的光。 由人物细节说起,谈谈电影中的一些细节。 托尼,典型的街头混混,仿佛一位暮日的牛仔,臃肿的身躯,但又显得特别壮实,他的嘴唇上有一条不太明细的刀痕,也许是之前在底层摸爬滚打时留下的;他举止随便、不拘小节,爱吃快餐类食品,而且常常用手直接抓着吃,连抽烟都是歪刁着;贪图便宜,在应聘时只考虑自己利益最大化,宁愿失去工作也不肯让自己吃亏。 而雪利博士正好是他的对立面,无比考究的服装以及随身携带的小摊子;他第一次吃炸鸡时的动作完全符合作为一位上流人物的姿态:仅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炸鸡的两端,咧开嘴,露出牙齿,轻轻咬下一口,这些仅仅是为了避免食材弄脏自己的身体,哪怕是嘴唇;谈吐优雅,修养极高,他严厉制止了托尼的一次偷窃行为,也劝阻他不要再做街头赌博的事儿。 不过,托尼虽然粗鄙,但也有行侠仗义的一面;雪利虽然高尚,但也有傲慢不逊的一面。人是立体而非脸谱化的形象,所以这也为二人在之后的旅程产生的笑料以及剧情的转折做好铺垫。 当我们在关注二人在南下演出过程中为黑人受到的不公而抗争时,也不要忽视了二人性格上发生的变化:托尼从雪利身上学会了克制情绪,优雅地解决问题,以及放下贪欲,积极面对人生;雪利也从托尼身上学到了生活中的随性、放下一些繁文缛节,以及学会了不再一味迎合他人。 托尼感受到了雪利如同导师那般的谆谆教诲,包括与妻子写信时该如何保持浪漫;雪利感受到托尼为人处世的豪爽及兄弟般情谊,更重要地是给了他这个孤冷的人家庭般温暖。 所以我们在为雪利博士最终严辞拒绝演出而感到欣慰时,也不要忘记为二人在两个月的旅程中相互弥补自己性格中的缺陷而欣喜,我们也确实应该感到欣喜,因为我们很难在一段旅程中能真正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并对自己的狭隘和自傲进行修正。 最后在说说电影中最发人深省的一句话吧:“如果我不够黑人,也不够白人,又或不够男人,那请你告诉我,托尼,那我到底算是什么人?!” 如果我是托尼,我可能会回答,恭喜你,你是全片最政治正确的人,你浑身都透露着美国社会主旋律的理念。 玩笑归玩笑,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雪利博士的尴尬处境: 想做好黑人,他早已脱离了传统黑人圈子,连自己同胞的歌曲都没听过,也不会和黑人一起打球; 想做好白人,肤色的隔阂即使能让他享受到上流社会的养尊处优,但骨子里不会被白人接纳; 想做好男人,他软弱受人欺负,去同性恋场所被抓进警察局…… 我们可以从这句话听出太多的苦涩与无奈,也许有人会觉得是性格使然,雪利这种软弱的性格无法与强硬的托尼相比,但我们要知道,雪利博士为了改变人们种族歧视的心理,放弃在北部的高薪前往凶险的南部,在受尽侮辱的同时依然选择继续演出。 托尼只是小勇,而雪利则是大勇。小勇可以为雪利博士遭遇不测而打抱不平,但大勇却是要一直面对重重困难。处在现在的我们可能无法感受忍受这样的羞辱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气。现在的我们,早已忘记了宽容与理解,习惯性地宽于律己,严于律人。 丰富的人物性格塑造才能使一部电影变得“有血有肉”,二人“针尖对麦芒”的性格使该片极富有感染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