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德比知识更重要·释中庆

 释中庆 2012-10-28
 品德比知识更重要

            释中庆 

             《一》

     无愧无怍是不朽的人生价值;

 

孟子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崇高的人生品德,并以亚圣的智慧德性。激发了廉洁者的崇拜。林则徐的十无益格言中说;‘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林则徐劝诫世间学者,必须注重德性的修养。以道德准则来鞭笞规范自身的行为。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以儒家八德来规范一生的行为。劝诫学者要以德端正自己品格的重要性。

【尚书】云;“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必须认识品德与知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品德者,首先具有奥博的知识,然后,以智慧的明理而开发天赋,发扬人的善良本性,美德也。当智者启发善良本性而运用深化时,就是智者良机的发现。可以说,智者拥有两次生命。一次是色身的诞生,一次是良机的发现。而良机的发现将造就一个人的慧命。

【大学】云;“学之道,在明明德。”

之所以,古今中外的所有明人大德都注重道德修养。从而培养浩然正气。而知识只是处于可正可邪的不确定因素。

   品德高尚者,毕身以道德规范自己一生的行为造作。从而发挥了学识丰富的博奥而运用之。可以断言,唯有善用知识,知识才能显现自己的正真价值。

【荀子】云;“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德者,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以高尚的真善美所行为的身教而移风易俗,以劝诫世人断恶修善的言教,教化世人向善意识,倡导向善的社会风尚。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具有高尚品德者,荷担着济世泽天下的神圣使命。也将毕生为人类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为己任,为天职。于是,就有忧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患意识。所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意识。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以教化世人,必须以仁慈博爱处世待人。

【周易】云;“君子以厚德载物。”

德者以无私的克己利人而施舍自己的财智。

【荀子】云;“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

一个高尚品德的人对自己是有很严格的要求。

【危辞】云;“君子有五耻而不能富贵不与焉。行不择义,君子耻之;言不成文,君子耻之;学不闻道,君子耻之;仕不得君,君子耻之;泽不及民,君子耻之。”

品德者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世人以金银财宝为富,德者则不然。

【七修类稿】云:“贵莫贵于为圣贤,富莫富于蓄道德;贫莫贫于未闻道,贱莫贱于不知耻。”

   殊知,当道德的推动力促进并激化知识的广泛发挥使用时,知识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严肃地说,唯有善用知识,知识被人所运用,使知识为人类社会尽其所能,渊博的知识才能显现出渊博的价值。而不再是书架上摆设的陈列品。

  世界上,唯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品德者,才能有资格称之为不朽人生。也唯有不朽人生才能具有真正的人生价值。而这种价值不是心灵以外的身外之物,博识与巨富之所能相提并论的。这种伟大而崇高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任何财物所不能及的。

                             《二》

                        善用知识为贵

  所谓知识,就今人而言,多数来之于书本上的理论逻辑。几乎没有足够的实践経验。有着能说不能做的弊病。

【孔子家语】云;“知而弗为,莫如弗知。”

拥有知识若不能善用知识于实践,那么,知而不行,等同不知。如此的知识就成了书架上的静物。被抑制而不能发挥的知识等同虚设,豪无价值可言。

【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云;“多闻识者,犹广储药物也,知所用为贵。”

  就当今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供过于求,技工学校的学生供不应求,二者相比较,不难发现。社会所需要的

不仅仅是理论的知识,更需要知识与实践経验的能力者。避开古人学问不说,且说中国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个个真才实学,不仅是百里挑一的尖子,而且,德能服其众,智能胜其用。德智兼之。

  【庄子,德充符】云:“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时下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却没有忘应该忘的身外之物,却把不该忘的真善美,善良本性,德性忘尽了。如此真忘使人有一种以沦丧道德为代价的惨痛之悲。

【论语,突问】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何以故?为什么?

  古人读书是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育养提高自己的人格,扩展自己的德性,从而泽天下为己任。

今之学者,只是为了装饰点缀自己,为文凭而读书。因为物质的诱惑与功利的驱使,使学者弃德性而追逐功利搜求财物,一味受物鞭笞,见利忘义而忘乎所以。

概括之,学者本应的品德被功利取而代之。于是,知识也随着人的意愿所转移。

譬如,网络知识,如果生产家与使用者,皆能善用网络知识,通过网络丰富的知识内涵来进修真善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那么,网络知识所发挥出来的必定全盘正法的善知识,一定以道德准则为軸心主体,而教化使用者润德的崇高意识。从而构建文明与和谐的社会。换言之,如果制造商一味経济化,不沾润道德,那么,不言而喻,必然会引用种种诱惑来迷惑一切使用者。只为了达到自己的経济目的,不讲职业道德,不负社会责任,不管危害青少年后代的身心建康。唯利是图。如此丧失天良的人,网络知识就成了危害社会的恶知识。严肃地说,网络知识是可操纵性的。可正,可邪,可善,可恶。殊知,电脑只是一台被操纵的工具而已。

  在此,有必要倡仪以法制严管网络的整个程序。使网络成了真善美的智慧宝藏。

果不然,网络知识就成了有负社会的后患,将危害无数青少年的身心建康,致使走向犯罪,危害社会后患无穷。

又譬如,渎职者,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服务社会大众,回馈社会,为民谋幸福。相反的,把知识用来欺上瞒下,阳奉阴违,贪财昌赌,虚伪狡诈,以权谋私。心术不正,最终是连人与知识走向审判台而监禁于狱中。在功利的驱使下,道德与法则彻底地崩溃,道德与功利将失去了平衡,致使崇尚的倒错而沦丧道德。因此,见利忘义。使某些人的某些知识变得糊涂。

【四书集注,论语,子罕】云:“计利则害义。此乃时弊也。”

如果把知识比似大道,那么,道德就是斑马线,任何人在运用任何知识的同时,都不能违越道德的底线,否则,必有闯红灯的祸殃。之所以,在拥有知识的同时,必须遵循道德的准则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一生。使知识真正地为人类的和谐所应用。  

        此文摘自中国文社2008年出版《共和国60年重大获奖理论成果汇编》论文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