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动

 金卡罗 2012-10-28

苦或不快乐的原因是什么?是谁制造了这一切问题?且让我们看一看《法句经》:从贪爱引生忧愁,从贪爱引生恐惧。当心中再无贪爱,既无忧又有何惧?

看,这就是罪魁祸首!祸首已被发现了。是谁制造了这世间的一切问题?那是谁?是我们的贪爱。我们的私心,制造了这世间的一切问题。

忧虑,是由我们自己的贪爱制造出来的。如果我们心中没有贪爱,我们就不需要忧虑。

忧虑、恐惧或紧张,会出现在心中,都是因为自己的贪爱。所以根据你自己的体验,你能够明白它。

为什么我们要恐惧?人们说他(她)们害怕。害怕什么?他们怕鬼、怕魔、精灵、动物或其它东西。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恐惧?那不就是因为我们贪爱某些东西吗?当心中再无贪爱,既无忧又有何惧?贪爱就是恐惧的原因。

我们可以举出千万个原因,但最终都回到同一个答案:贪爱。

诸佛与阿罗汉的心,永远都不会有恐惧,因为他们已经把贪爱灭尽无余,再也没有产生恐惧的原因,所以它不曾出现在他们心中。

我们的无明,蒙蔽了我们的心。我们被束缚于这世俗的生活,需要遭遇痛苦,这也都是因为无明。

因此,当你培育这样的了知,彻悟了四圣谛,心中就再也没有愚痴、迷惑或私心,你就能达到完全自在。

现在,你可以明白为什么佛陀说,只有那些证悟了四圣谛的人,才拥有坚强清净的心,没有人能够动摇这样的心。

心,因为获得观智而不受动摇。这里的观智,是指了知四圣谛的智慧。圣典也特别提到,观照无常的观智,导致心不受世间法的动摇:  

          
“诸比丘,此八世间法导致世间不停地转,而世间就围挠着此八世间法在转。是哪八个?得与失、誉与毁、赞与贬、乐与苦。   

诸比丘,无闻凡夫会遭遇这八世间法,多闻的圣弟子也会遭遇它们。那么,圣弟子与无闻凡夫之间有什么差别?”

那时,比丘们回答:“尊者,世尊是此教法的来源与领导,我们以世尊为依归。敬请世尊解释它的含义。听闻了世尊的解说,我们将谨记于心。”

世尊说:“那么,诸比丘!细心聆听,我将说。诸比丘,无闻凡夫遭遇得时,他没有如此思惟:我有此得,它是无常、苦、会变化的,他没有如实知见它。   

诸比丘,无闻凡夫遭遇失…誉…毁…赞…贬…乐…苦时,他没有如此思惟:我有此苦,它是无常、苦、会变化的,他没有如实知见它。    


该得,完全占据其心不走。对于失、誉、毁、赞、贬、乐、苦,也是一样。他喜欢得,讨厌失。他喜欢誉,讨厌毁。

 

他喜欢赞,讨厌贬。他喜欢乐,讨厌苦。如此卷入喜恶之中,他无法解脱生、老、病、死、愁、悲、苦、忧、恼。我说他不能解脱苦。

      

诸比丘,多闻圣弟子遭遇得…失…誉…毁…赞…贬…乐…苦时,他如此思惟:我有此得…失…誉…毁…赞…贬…乐…苦;它是无常、苦、会变化的,他如实知见它。    

该得,不能占据其心。对于失、誉、毁、赞、贬、乐、苦,也是一样。他不会喜欢得、讨厌失;他不会喜欢誉、讨厌毁;他不会喜欢赞、讨厌贬;他不会喜欢乐、讨厌苦。

如此,他舍弃了喜与恶,他解脱了生、老、病、死、愁、悲、苦、忧、恼。我说他解脱了苦。如此,诸比丘,这就是圣弟子与无闻凡夫之间的差别。”

在另一部经里,当苏那尊者向佛陀说,他证悟了阿罗汉道果时,他说到观无常的观智,使得他的心稳固不动摇。

苏那尊者向世尊说:“尊者,对于心如此正确地解脱的比丘,即使眼所识知的诸色,强烈地撞击其眼,它们也不能控制其心;

他的心不受干扰,他的心稳固不动摇,他观照它们的坏灭。即使耳所识知的诸声…即使鼻所识知的诸香…

即使舌所识知的诸味…即使身所识知的诸触…即使意所识知的诸法,强烈地撞击其心,它们也不能控制其心,他的心不受干扰,他的心稳固不动摇,他观照它们的坏灭。  

尊者,假设有一座由一大块坚硬的石头形成的石山,又假设从东、南、西、北四方有暴风雨吹打过来,该石山也不会颤抖或动摇。

同样的,即使是非常强的感官目标,也不能控制正确解脱的比丘之心,他的心不受干扰,他的心稳固不动摇,他观照它们的坏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