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季养生

 f7319 2012-10-29

四   季   养   生  

(四、冬季养生)

冬季,是指我国农历10、11、12 月,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等6个节气。冬季养生总原则:“防寒健肾”。

冬季最大的特点是气候寒冷。人体中的血液“遇寒而凝”,易导致人体气机、血运不畅,引发中风脑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所以冬季要注意防寒;冬季,人体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皮肤致密,水湿不易从体表外泄,而经肾、膀胱排出体外,加重了肾脏的负担,易导致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疾病,所以,冬季要特别注意肾的养护。 

一、饮食调养

  冬季饮食的原则:滋阴潜阳、增加热量

1.增加热量的食物

常见的御寒肉类:狗肉、羊肉、牛肉、鹿肉等,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高,有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活血之效,达到御寒作用。而老年人,脂肪摄入量不能过多,以免诱发老年人的其它疾病,应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其制品等。

    2.冬季饮食养肾为先

  冬季,人体阳气内敛,生理活动变缓。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下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如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的适宜食物。 

    3.重点食物  

羊肉:羊肉性温,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适于冬季食用。 

  鹅肉:冬季咳嗽的人特别多。我国自古就流传着“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谚语。除防治咳嗽外,还能补益五脏。 

鸭肉:冬天还要注意养阴。鸭肉营养丰富,是滋阴妙品。尤其适于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

莲藕:鲜藕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治疗便秘等作用。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可补肺养血,应成为冬季的的“当家菜”。

花生:花生含蛋白质高达26%左右,相当于小麦的两倍,且易吸收;含脂肪达40%,不饱和脂肪酸占80%以上。花生的营养价值比粮食高,可与鸡蛋、牛奶、肉类等食物媲美。花生性平,味甘,入脾、肺经,可醒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调气、清咽止咳。能治疗营养不良、食少体弱、燥咳少痰、咯血、皮肤紫斑、产妇乳少及大便燥结等病症。

  鲈鱼:鲈鱼含有丰富的、易消化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尼克酸、钙、磷、钾、铜、铁、硒等。鲈鱼性温、味甘,有健脾胃、补肝肾、止咳化痰的作用。冬天,鲈鱼肥腴、细腻,肉白如雪,最宜食用。

4.冬季饮食注意事项

(1)温食忌硬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易损伤脾胃。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进入肠胃后,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而致病;食物过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有损人体健康。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

- 1 -

(2)增苦少咸  

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吃咸味食品过多,肾气会更旺,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健康。因此,冬季要多吃些苦味食物,补益心脏。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3)炖补养生  

冬季饮食调养应以“炖补”为主,如粥类、汤类等,制作时间长,有利于营养消化吸收,还可以适当加入药材,增强疗效。

  二、冬季的药物养生

  中医认为,冬季人体阳气内藏、阴精固守、蓄积能量。俗话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 冬季是身体虚弱者进补的好季节。 

1,冬季的四大名“补”

人参(主补气虚):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经,大补元气。有抗衰老,抗疲劳,抗有害物质,抗肿瘤,提高免疫力,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调节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功能。 

  鹿茸(主补阳虚):性温,味甘咸,入肝、肾二经,有补肾壮阳之效。鹿茸可使血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网织红细胞增加,中等剂量可加强心肌收缩力,有强心作用。对阴虚者不宜。 

  阿胶(主补血虚):性平,味甘,入肺、肝、肾诸经,以滋阴养血著称。历代医家视阿胶为妇科良药。   

  冬虫夏草(主补阴虚):性温,味甘,入肺、肾二经,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之功效,有增强免疫功能、增加心肌血流量、降低胆固醇、抗缺氧、抗癌、抗病毒、抗菌和镇静等作用。 

2.辨证进补,因人而异

  冬季进补虽然很好,但不是人人都适宜。许多人脾胃虚弱,“虚不受补”。补品多为滋腻之品,服用后,不但不能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肠负担,出现消化不良或“上火”等症状。这样,就不能勉强进补。

体虚者,“虚”的原因各不相同,因此进补时要因人而异,因体质而异。进补需分男女老少。人的一生需经历不同的发育和生理变化阶段。各个阶段人体脏腑的气血阴阳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各年龄阶段人的生活习惯和学习、工作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应根据这些变化来补益身体。老年人身体虚弱,多患病症,冬季必须进补。老年人无病时,可选用杜仲、何首乌等。若有病,则必须辨证进补。冬季进补若过激,过偏,会补而成害,使机体遭遇损伤。例如,对于阴虚,若补阴太过,反而遏伤阳气,出现阴盛阳衰。

  冬季进补时,为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打好基础。可先选用牛肉、花生、大枣等食物,调整脾胃功能。

  三、冬季的体育锻炼、按摩和艾灸

    1. 体育锻炼  

冬季坚持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冬季锻炼的方式可根据个人情况选定。锻炼前要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强度要安排得当,要循序渐进,尤其是年老体弱多病者,运动强度一定不要过大。冬季锻炼要特别注意预防感冒。当患感冒时,要停止锻炼,以免加重病情。 

  冬季进行适度的耐寒锻炼,对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系统都有帮助,既能锻炼人的意志,又能减少冠心病、脑血管、感冒、咳嗽、关节炎、肥胖等病的发生。但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寒冷刺激的反应也是有差别,所以选择耐寒锻炼的方式、强度要有一定的限度。 

2 -

2.冬季保健要抓五个特区

  肚脐:中医称为“神阙”,是养生家很重视的保健“要塞”。对肚脐部位按揉,可益肺固肾,安神宁心,舒肝利胆,通利三焦,防病健体,对动脉硬化、“三高”、脑血管疾病、肥胖症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保健方法:两手重叠,按于肚脐,呼吸自然,适度用力,顺时针方向绕肚脐揉腹。

耳部:经常搓耳廓可以防治耳部冻疮,并能起到健肾壮腰、养身延年的作用。保健方法:用食指、拇指向上,外向,向下拉耳廓,由轻到重,以不感疼痛为宜,每次35分钟;用双手掌搓左右耳廓各1520次,使耳廓发热,有镇静、止痛、清脑明目、退热等功效。

  前胸:一个人免疫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胸腺素浓度的高低。保健方法:用右手按在右乳上方,手指斜向下,适度用力推擦至左下腹,来回擦摩50次;换左手用同样方法摩擦50次。再用手掌跟对着胸部中间上下摩擦50次,早晚各一次。搓擦胸部能使“休眠”的胸腺细胞处于活跃状态,可抗病防癌,增强心肺功能。

背部:经常对背部进行搓擦、捶按、拍打、捏脊、拔火罐、刮痧等,可以疏通经络,安心安神,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保健方法:以上方法可任选一种或多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脊柱:脊柱中的颈部,易产生颈椎增生,腰椎易产生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弯曲等病症。保健方法:每天晚上对脊柱进行按摩、理疗、刮痧、拔罐、拍打等,可有效地预防以上病症。

    3.冬季重点按摩的穴位

照海穴:有滋补肾阴的作用,经常按摩可补一身之阴。每天按摩2次,每次10分钟。冬季易上火的人要经常按摩此穴位。

太溪穴:按摩太溪穴有滋补肾阴的作用,既补阴,又防燥。每天按摩2次,每次10分钟。适用于阴虚体质偏于肾阴虚的人。

三阴交穴: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可补三经之阴。每天按摩2次,每次56分钟。主要适用于阴虚体质偏于肺阴虚和脾阴虚者。孕妇忌按。

    迎香穴:用两手大拇指的背侧,互相擦热,轻轻地沿着鼻梁两侧擦20次。而后用两手食指尖端,点揉左右迎香穴各10次。可促进鼻黏膜血循环,增强正常分泌,湿润鼻腔,预防感冒,防治鼻炎。 

    肾俞穴:搓肾俞培育元气、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强壮筋骨、止痛散风。对防治腰痛、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都有一定效果。做法:两手对搓发热,紧按肾俞穴用力向下搓到尾骨,共计50100次。 

涌泉穴:搓擦涌泉能达到强身健体、祛除病患的目的。先将双手搓擦发热,再用热手掌摩擦脚心,一直搓到脚心发热,搓擦的次数由个人体力而定。

按摩的原则: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轻为补,重为泻;慢为补,快为泻;向里为补,向外为泻。

4.冬季重点艾灸的穴位

关元穴:艾灸关元穴可以治疗一切阳虚、气虚症,又能促进肠道功能,增强吸收能力。灸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隔日一次或每周两次均可。艾灸此穴,一定要温而不烫,灸到红晕为度,达到热量内透,自觉腹内暖洋洋,热乎乎,像融化般的舒适状态,腹内寒气会即可消散。

    大椎穴:治疗热病、癫痫、颈椎病、寒凉疾病首选此穴。

    神阙穴:灸此穴可治疗胃肠疾病,妇科疾病,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疾病,使阳虚体质得到改善。

    足三里穴: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古今许多医家都对此穴推崇备至。艾灸此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增强消化能力。

3 -

命门穴:被称为人体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水火之府,阴阳之宅,精气之海,死生之窦,补肾壮阳的要穴。

四、冬季的日常保健

1.睡眠调节

  冬季应“早睡晚起”。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晚起可养人体阴气,日出再起床,就能躲避严寒,求其温暖。 

2.冬保三暖

  头暖:头部受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肌肉会紧张,会引起头痛、感冒,甚至造成胃肠不适等。 

  背暖:寒冷的刺激可通过背部的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引发腰酸背痛,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 

  脚暖:中医认为“寒从足起”。脚部受寒,可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病毒、细菌乘虚而入,使人感冒。 

3.冬养五法

  热水泡脚:中医认为,“百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睡前用5570的热水泡脚,可解除疲劳,促睡眠,舒筋活络,加速血液循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冻疮、足部静脉曲张患者,更要坚持。 

  冷水洗脸:冬季用热水洗脸,易使面部皮肤产生皱纹。用冷水洗脸,能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增强皮肤弹性,还可增强机体御寒能力,预防感冒、鼻炎,对神经性头痛患者更有益。冷水温度略高于环境10为宜。 

温水刷牙:人的牙齿在3536.5的口腔温度下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用35左右的温水刷牙,有利于牙齿健康。若经常给牙齿以骤冷骤热的刺激,会引起牙髓出血和痉挛,甚至导致牙周炎、牙龈炎等病症。 

干洗脸:先将两手掌擦热,然后两手由前额顺着两侧往下擦,至下巴时,两手再向上至前额,如此一上一下擦20次。此法有明目、固齿、减皱等作用。 

梳头:两手的手指弯曲呈钩状,用五指从下往上往后梳,先梳头顶部,再梳头角部,再梳头侧部,共梳30次,再用双掌按摩头皮20次。此法有促进脑部血循环,防治头痛头晕,使头脑清醒的作用。

4.环境调节

  冬天室内温度一般保持16℃20℃为宜,以18℃为最理想。若室温过高,会令人感到闷热而头昏脑胀、萎靡不振、口干舌燥、眼睛干涩,甚至引发病症。而室内温度过低,则会大量消耗人体的热能,特别是身体虚弱者,会引起寒颤、腹胀、胃肠痛、关节炎等病症。 

室内的湿度,也要适宜,一般以30%70%为宜。室内湿度过高,人体散热比较困难,令人憋闷难忍,会引起湿度症、关节炎等病。室内湿度过低,空气干燥,人就会感到口干舌燥,呼吸道干涩难受。同时,冬季依然应保持勤开窗的习惯,使空气流通,避免有害病菌在室内的停留。

4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