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云台二十八将

 钟家台 2012-10-29

1云台二十八将

引言

东汉光武帝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开国皇帝。他才兼文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审时度势,迎难而上,遂使中国历史一度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在刘秀重建汉室的过程中,除了本家、舅家和姻亲家甘心投入、敢于牺牲外,更有一大批文人墨客、草根豪杰、基层官吏、同窗好友,风云际会、蜂拥而至。他们或出谋划策,或直言劝谏,或推荐人才,或冒死鏖战,或公关游说,或管理郡县,人人积极主动,个个情绪饱满,从而组成了一个开国功臣团队。这批人要文有文,要武有武,文武兼备者亦不是凤毛麟角,演出了一台吞山控河、激荡风雨、尽显英雄手段、披沥豪杰肝胆的波澜不已的历史壮剧

对这些开国功臣的回报,是刘秀早在登基之前就已经开始的按秦国奖励军功的规定,不断地赐爵封侯。只不过,开始多是零星地进行,今天一个,明天又一个。刘秀第一次大批量地封侯,是在他称帝后次年的建武二年(公元26年)春,正月。这一次,他大面积地“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国四县,余各有差”,影响挺深,反响很大。博士丁恭立即反对,其理由是:“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刘秀反驳道:“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且特事特办,立即“乃遣谒者即授印绶”,并且在分封策书上强调:“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 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藩”(《后汉书。光武帝纪》)。语重心长,情真意切。那么,这一次究竟有多少功臣被封侯?《后汉书。光武帝纪》没有写,但《东观汉记校注。世祖光武皇帝》却有明确记载:“光武功臣邓禹等二十八人皆为侯,封余功臣一百八十九人”。

首先,这条记载告诉人们,首次被封开国功臣总计为二百一十七位。被封人数多乎哉?不多也!不信的话,不妨与刘秀第二次大批量地分封功臣的情况作一对比。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四月,大将吴汉平定成都凯旋而归,标志着刘秀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十分兴奋:“大飨将士,班劳策勋。功臣增邑更封,凡三百六十五人”,扣除“外戚恩泽封者四十五人”外(《后汉书。光武帝纪》),封侯功臣较上次增加了上百位之多。

其次,这条记载还告诉了人们,二十八将在众多开国功臣中的地位最为显赫。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汉明帝“永平初(按《资治通鉴卷四十四。汉纪三十六》记载,应为永平三年(即公元60年)二月,(马)援女立为皇后。显宗(汉明帝)图画建武中名臣、列将于(南宫)云台,以椒房(皇后)(缘)故,独不(涉)及(马)援。”这条记载透露了两个信息:一个是在南宫云台图画了建武时代的一些名臣、列将;二是马援因是马皇后的父亲,所以不在其中。至于被图画的名臣、列将都有哪些人呢?据史料记载:汉明帝“追感前世功臣,乃图画二十八将於南宫云台,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计三十二人”(《后汉书。卷二十二。列传第十二》)。可见,上了云台图画的名臣、列将有三十二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邓禹为首的“二十八将”;二是二十八将“其外又有”王常等四人。“二十八”的字样再度出现了,只不过由“二十八将”代替了原来的“二十八人”。汉明帝之所以提出“二十八将”的历史的、法理的依据,就是出自“光武功臣邓禹等二十八人皆为侯”的记载。尽管有三十二名名臣、列将,不过,后人们还是拦腰腰斩断了这段记载,只取用前半截,习惯地称为“(南宫)云台二十八将”,将后半截的“其外又有”的四个人省略了。这就是原创的厉害!不过也足见二十八将地位之显赫、影响之深远。

那么,为何要在南宫云台图画功臣、列将呢?东汉从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开始时,其宫城就是南宫(作为宫城组成部分的北宫,是在后来的汉明帝刘庄于永平三年,即公元60年的六月,至永平八年,即公元65年的十月陆续修建的。)南宫中,有不少宫殿是既有的(如南宫却非殿、云台殿等),也有一些是陆陆续续修建的(如南宫前殿),这些宫殿除了刘秀居住外,就是用于国务事务、文化活动、外事往来等。

云台,自周秦就有了,是云台殿的简称。从记载看,云台似乎应当是殿基较高的宫殿而已。不过,叫法挺多,比如有“南宫云台”、“云台之下”(见《后汉书。范升传。列传七十三》)、“云台广室”(见《后汉书。阴兴传。列传二十二》)、“云台广德殿”(见《后汉书。阴兴传》注文)等称呼。  

关于云台有何用途?不妨看看下列几条历史记载。

第一条,准博士范升与韩歆辩论于云台。建武三年(公元27年),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费氏易(经)》、《左氏春秋》立博士,诏下其议”。“四年正月,朝公卿、大夫、博士,见于云台。”范升“遂与韩歆及太中大夫许淑等互相辩难,日中乃罢”(《后汉书。范升传。列传第二十六》)。可见,云台是大臣朝会、相互问难的场所。

第二条,博士范升的奏文涉及到云台。建武初年,有一位太原籍贯名叫周党的儒生经过流离,居住在渑池,有名声。建武五年(公元29年),刘秀两次召见他。“及光武引见,(周)党伏(地)而不谒(拜见)”。虽然刘秀“乃许之”,但是范升看不惯,一是“奏毁(周)党”,“不以礼屈(身),伏而不谒,偃蹇骄悍,同时俱逝”,没有礼貌;二是挖苦“(周)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钓采华(美)名,庶几(可能弄个)三公(司徒、司空、司马)之位”,无才有野心;三是要与周党辨真假、分高低:“臣愿与(他)坐云台之下,考试图(管理)国之道”(《后汉书。范升传。列传第七十三》)。可见云台是能进行面试“图国之道”的考场。不仅如此,《资治通鉴。卷四十一。汉纪三十三》在上述行文的“云台之下”,又加了一个注文直接介绍了云台:“续汉志曰:'云台,周家(朝)之所造,图书、术籍、珍玩、宝怪,皆藏焉。’”。云台简直就是国家博物馆、图书馆。

第三条,刘秀“顾命”于云台。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夏,四月,“帝(刘秀)苦风眩,疾甚,以阴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后汉书。阴兴传。列传二十二》于此处行文有注:“临终之命,曰顾命。洛阳南宫有云台广德殿”;《资治通鉴。卷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此处行文也有注:“洛阳南宫有云台、广德殿。余谓广室者,寝殿也”。可见,云台又成了发布君王“顾命”的政治要地。,

第四条,刘秀接见官员于云台。有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接见冯鲂。冯鲂南阳郡湖阳(今河南新野)人,为人讲义气,不出卖朋友,有名声,特别是“时天下未定,而四方之士拥兵矫称者甚众,唯(冯)鲂自守(不乱打旗号起兵),兼有方略。光武(刘秀)闻而嘉之”,于建武三年(公元27年),“征诣行所在,见于云台,拜虞(今河南虞城)令”(《后汉书。冯鲂传。列传第二十三》)。第二个事例是接见索卢放。儒生索卢放,王莽末年在东郡教授数千人学《尚书》,又到郡里任小官。更始时,使者郡国,太守当就斩首。索卢放“愿以身代太守之命”,“使者义而赦之,由是显名”。建武六年(公元30年),索卢放被征为洛阳令,“政有能名”。后以病乞身不成,又升为谏议大夫,“数纳忠言”,后索卢放又“以疾(病)去(官)”。建武末年,“复征不起,光武(刘秀)使人舆(用车拉)之,见于南宫云台,赐谷二千斛。遣归,除(安排)其子太子中庶子,卒于家”。可见,云台又是刘秀接见自己器重的官员的场所(《后汉书。索卢放传。列传第七十一》)。

一言以蔽之,洛阳南宫中的云台,就是一处刘秀经常召见、集会、辩论国是的场所,一处皇家图书博物馆。后来由于汉明帝图画功臣、列将,它又成了开国名臣、列将国家纪念馆。从此,云台名声远扬。历史上长安,也曾有过西汉宣帝的麒麟台、唐太宗的凌烟阁的功臣图画,可是那些功臣并不是正宗的“开国功臣”,其历史价值远不及云台图画,差远了!

在东汉,最后将“二十八将”的说法继承下来、固定起来的是汉安帝。云台二十八将的显赫地位,到了汉安帝时,再次得到重申和确认。据《后汉书。冯异传》记载,冯异的封号到了其孙冯普时,因“有罪,国除”。汉安帝于永初六年(公元112年)下达诏书,要解决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诏书中,两次提到“二十八将”,称赞他们是“建武元功”、“佐命虎臣”。对这些功臣由于“无嗣绝世”,或由于“若犯罪夺国,其子孙应当统后者”而造成的“或至乏祀”的情况,表示遗憾。要求有关部门将具体情况,“分别署状上(报)”,以便一并解决。而且立即绍封冯普的儿子冯晨为平乡侯;第二年,对“二十八将绝国者,皆绍封焉”,一次性将问题解决完毕。绍封功臣之后的是与非,故且不论。但从四、五代天子过去了,汉安帝还能重提建武旧事旧臣,并解决他们后人的实际问题,又一次说明“二十八将”地位之显赫、影响之深远。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东汉章帝、安帝、顺帝时的大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公元78139年),在其著名作品《二京赋。东京赋》中,也曾提到二十八将:“我世祖(刘秀)忿之(发奋),乃龙飞白水(刘秀旧宅在南阳郡舂陵,今湖北枣阳县东南,宅南二里处有一条白水即白河),凤翔参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刘秀)授钺四七,共工是除。”授钺,是帝君命令将领出征的仪式,取之《六韬》中有关“凡国有难,君召将,以授斧钺”的论述;四七,就是二十八,系指邓禹等二十八将。共工,暗喻王莽、王朗等恶势力;是除,就是翦灭。可见,在张衡看来,二十八将就是奉刘秀之命、讨伐“共工”邪恶势力的群体英雄。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排名要讲次第,这是关系到社会地位高低的大事。这在注重强调封建等级的东汉王朝,更是如此。既有云台二十八将、其外又有王常等四人,共三十二人,就肯定有一个排名次第问题。据《后汉书。卷二十二》校勘记:“按云台二十八将排列次序,原作一行,故首邓禹,次马成,次吴汉,次王梁。汲本则作两行排列,王先谦谓当以汲本次第为正,今从之。”又按《资治通鉴。卷四十四》胡注云:“云台功臣之次,以邓禹、吴汉、贾复、耿、寇恂、岑彭、冯异、朱祜、祭遵、景丹、盖延、铫期、耿纯、臧宫、马武、刘隆为一列;马成、王梁、陈俊、杜茂、傅俊、坚谭、王霸、任光、李忠、万、邳彤、刘植、王常、李通、窦融、卓茂为一列。”后人误认横行为纵列,硬是将上下两列先单后双、奇偶相连,错列一行,失去了《后汉书》的旧貌。刘秀分封功臣基本上是按功名大小排序的,所以排为上下两列,前列次第应在后列之前。否则马成竟然排名在吴汉之前,那就太不可思议了。须知,两人的功劳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其实,在今天,我们所关心的已不是这些开国功臣的排名次第问题,而是他们和刘秀的人生活动所留下的历史痕迹、历史影响、人格魅力、人生启迪。他们处在一个由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的大时代 ,刘秀和他的功臣们“承敝而起”,“发奋兴兵”,“捐亲戚、弃土壤”,投身于“矢石之间”(《后汉书。光武帝记》)。期间,他们“君臣相择”:刘秀考虑的是“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欲当中兴之主:功臣们投靠刘秀为的是“攀龙鳞、附风翼”,“以成其所志”。双方上下同欲,遂形成了一个追求光明前途的大团队。刘秀是灵魂、是核心、是旗帜;功臣们是台柱子、是精英群、是近卫军。

刘秀的用人之道并没有体现在理论层面上。什么任人唯贤的路线、德才兼备的标准、官员的若干软硬条件(如文凭、资历、家庭背景)、“五常”(仁义礼智信)方针、任免考察程序的要求之类,一不见书面报告,二不见专题论著讲,却都体现在刘秀用人的实践层面上。开国功臣们的奋斗历程,已将刘秀的用人之道,即“能为我所用”,淋漓尽致地折射出来了。开国功臣们是由一群鲜活的、有个性的人组成的。他们个人的出身不同、曾经的职业不同、办事的能力不同、文化与教育水平不同、气质与性格作风不同,曾经犯过错误的性质、情节也不尽相同,但都在光武中兴的过程中建功立业,对历史的发展施加了积极影响,改变了历史的面貌,改变了个人的命运,在历史上刻下了既属于东汉、也属于自己的痕迹。这当中,如果没有刘秀成功的用人之道,怎么会发生这种历史奇迹呢?不用远比,就比当时的绿林、赤眉,王朗、铜马及隗嚣、公孙述诸集团,他们可曾有重视人才、使之功成名就的用人良策?没有!或者有,也未坚持!如果要解读刘秀的用人之道的具体内容,不妨调阅一下三十四位开国功臣的履历吧,答案就在其中。

既要尊重历史上形成的“二十八将”的传统提法,又不能忽视三十二位功臣中后四位的历史业绩,故本书采取“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至二十八”和“云台二十八将外又有一至四”两个层次排列,才能全面覆盖,同时也便于检索、翻阅。来歙和马援,经历独特、故事颇多,很有风采,也是建武开国功臣。由于“皇亲回避”等原因,未能登上云台图画,故以“云台二十八将附录一至二”层次排列,以便以介绍。想来,来歙与马援不会持有异议吧?

当然,为了作一点提示,所以在每个传记开头,写了一段可长可短的点拨文字,希望能尽量写出每位开国功臣的独特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